【學術講座】對抗極端天氣的能源系統Resilience設計

2021-01-10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報告題目:Design for Resilience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A Discussion on Energy Systems

報告人:Tongdan Jin(金彤丹)

講座時間:2017年12月22日10:30——12:00

講座地點:航空樓第一會議室B410

邀請人:蔡志強

承辦學院:機電學院

聯繫人:蔡志強

聯繫電話:13709247090

報告簡介

能源系統,比如微型智能電網系統,能夠長時間抵擋極端天氣和惡意攻擊,並能通過孤島運行提升網絡的彈性。該研究提出一種集成分布式能源的基本框架用來規劃電力供應系統的彈性,彈性管理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預防、存活和恢復。首先,提升災難性天氣之後輸電線網絡的存活能力;其次,通過主動維修和備件供應加快受損電網的恢復能力。最終,通過一個九節點分布式網絡來說明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應用。

報告人簡介

金彤丹博士現在是美國德州州立大學英格拉姆工程學院的副教授,2013年9月被授予終身教職。曾在波士頓泰瑞達公司工作5年,並擔任可靠性工程師。迄今為止,他與他的合作人共發表期英文刊文章50篇,國際會議文章70篇,其中不乏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IIEtransac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等國際知名期刊。他的科研項目受到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美國教育部,美國農業部和中國教育部春暉基金的支助。他現在的科研主要集中在複雜系統可靠性建模和優化,系統維護和備件管理和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控制。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自然》同時發表七篇文章探討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召開
    11月27日至29日,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及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舉行。會議由廣東省氣象學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氣象學會天氣學專業委員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和汕頭市氣象局協辦。
  • 【學術講座】中山大學盧錫洪教授學術講座通知
    報告題目:水系電化學儲能納米材料的設計改性與器件研製報告人:盧錫洪 教授講座時間:2019年3月29日下午2:00講座地點:長安校區啟翔樓233會議室邀請人>:官操 教授承辦單位:柔性電子研究院報告簡介:水系電化學儲能器件如混合型超級電容器和金屬離子電池等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有望成為下一代高比能量的儲能和供能裝置,在軌道交通、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極端天氣事件「破紀錄」
    在經歷了破紀錄的颶風、洪水、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後,2017 年極有可能進入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他指出,「極端天氣將是全球變暖的新常態,國際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署長、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格拉塞爾說,近15 年內,極端天氣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已超過地震與海嘯,並且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案例大多發生在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的中低收入國家。
  • IET出版全新的開放獲取學術期刊《能源轉換與經濟》
    《能源轉換與經濟》主要發表有關能源發電、能源轉換、能源轉型、能源存儲、能源消費和電氣化交通等方面最新進展的原創論文,以及相關評論文章。該期刊還將涵蓋綜合能源系統中的能源政策、能源經濟學、能源管理、能源市場和能源效率等內容。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從6月進入主汛期以來,我國186條河流遭受了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局部地區已發生洪澇災害。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
  • 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最近兩三年,我們國家出現了許多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表現在:1.夏季高溫熱浪天氣增多;2.區域乾旱加劇;3.強降水增多。極端天氣事件以及災害的出現根本上來自於「大氣環流的異常」。大氣環流是什麼?什麼是它的正常與異常,產生異常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給予了科學解釋。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 極端天氣五大認識誤區
    外國攝影愛好者肖恩-希維在蒙大拿的大草原上拍攝這些極端天氣的照片【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23日文章】題:有關極端天氣的五大迷思(作者馬尼什·巴普納珍妮弗·摩根)天氣太熱了。從緬因州到夏威夷,氣溫都在「不屈不撓」地上升。
  • 2009:極端天氣的成因和預防
    今年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是天氣氣候周期變化的結果,極端天氣的發生和某一個時段的環流異常、海溫異常或冰雪異常等有關,如今年的極端天氣發生與6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高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及青藏高原積雪偏少,副熱帶高壓不穩定等因素有關。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洪災中的中國城市極端天氣從哪兒來?為什麼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會增加?極端高溫熱浪出現的同時,為什麼還會出現極端嚴寒和強降雪、強降溫天氣?全球變暖到底有著怎樣的具體內涵和系統影響?地球氣候的歷史表明,氣候的冷暖變化有其自然規律,在寒冷和溫暖氣候背景下都會有不同的極端天氣發生。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太陽輻射,以及地球軌道參數變化造成的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差異及變化。同時,地球系統內部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引起天氣和氣候異常。
  • 【學術會議】第一屆全國極端力學學術會議通知
    經中國力學學會批准,第一屆全國極端力學學術會議定於2020年10月17-1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工業大學南山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和北京大學承辦。會議研討和交流近年來國內外在極端力學方面的主要研究進展,進一步推動國內極端力學研究。
  • ...學術報告︱Roya Maboudian教授·應用於惡劣環境的碳化矽微納系統
    」的精彩英文講座,Roya Maboudian教授介紹了碳化矽材料、碳化矽微納器件製備工藝及其在惡劣環境的傳感應用。會後iCANX Talks學術報告小組的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生邱鈺和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生龔雪總結了講座的主要內容,並對講座的問答(Q&A) 環節進行了翻譯與歸納。本文共計7000餘字,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相關內容對了解碳化矽微納系統有一定的幫助。本文的收費將全部作為撰寫本技術報告的兩位撰稿人的稿費,感謝大家的寶貴支持,相信有您的支持和鼓勵,iCANX Talks的學術報告會更加精彩。
  • 第一屆全國極端力學學術會議在西北工業大學召開
    ,極端自然環境的載荷表徵與檢測,極端條件和性能的數值模擬與優化設計,空間超大太空飛行器在軌動力學與控制,防熱複合材料超高溫力學行為進行了大會報告。18日上午,北京大學段慧玲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申勝平教授、清華大學孫超教授、清華大學馮雪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張忠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盧同慶教授、西北工業大學郭亞洲教授分別介紹了輻照和高溫環境下金屬材料力學性能,力化學耦合的挑戰和進展,超重力和高體積分數多組分湍流,極端複雜環境的實驗與測試,納米複合材料的設計和應用,超韌軟材料的力學行為,以及極端時空解析度下的絕熱剪切帶失效問題。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報告》基於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成因及未來趨勢,評估了天氣氣候災害對不同領域和區域的影響與風險,總結了中國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管理、實踐及適應措施方面的進展,提出了中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選擇與行動措施。  《報告》認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範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