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區域氣候模式對中國的極端氣溫的模擬

2021-03-01 大氣科學進展AAS

圖1 全球模式和區域模式之間關係簡介示意圖,本文關注不同區域氣候模式在中國地區對極端氣溫的模擬性能。顏色表示地形高度。

  針對不同的區域氣候模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孔祥慧、王愛慧研究員、畢訓強研究員及博士研究生王丹選用兩個最廣泛使用的區域氣候模式—RegCM4.5和WRF3.6—對東亞地區的氣候進行了水平解析度為50km的動力降尺度模擬。試驗以歐洲中心的二十世紀再分析資料為初始場和側邊界場,評估了兩個模式在中國的極端氣溫模擬性能。基於氣候變化檢測和指數專家組的建議,對比分析了1981—2010年兩個模式模擬的12個極端氣溫指數(即TXx, TXn, TNx, TNn, TX90p, TN90p, TX10p, TN10p WSDI, ID, FD, 和CSDI)及對應的觀測資料。

  總體而言,在中國大多數地區,兩個區域氣候模式在表徵極端氣溫指數的時空分布特徵上有令人滿意的表徵能力。RegCM模式再現極端氣溫的平均氣候態上性能優於WRF模式,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地區。此外,兩個模式都很好地抓住了1981—2010年間ID,FD,CSDI,TX10p和TN10p的下降趨勢,以及TXx, TXn, TNx, TNn, WSDI, TX90p和TN90p的上升趨勢。在青藏高原地區,與觀測資料相比表明,RegCM模式低估了極端氣溫的趨勢,而WRF模式高估了極端氣溫的趨勢。例如,在青藏高原地區中TXx的線性趨勢在觀測資料,RegCM和WRF模式分別是0.53°C (10 yr)−1, 0.44°C (10 yr)−1和 0.75°C (10 yr)−1。在模擬極端氣溫的年際變率方面,WRF模式的表現優於RegCM模式。我們的發現有助於提高對區域氣候模式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物理過程的理解,從而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追蹤模式偏差的來源。

相關焦點

  • CMIP6專刊|CMIP6在模擬中國極端氣候方面是否更有信心?
    基於高解析度的中國區域1961-2005年逐日觀測資料,以及參與第6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的12個氣候模式和第5次(CMIP5)的30個模式的結果,評估了模式對中國區域極端溫度空間分布和年際變率的模擬能力。結果發現,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CMIP6-MME)能很好地模擬年平均溫度、日最高氣溫最大值和日最低氣溫最小值的空間分布。
  • 科研一對一 | NASA&馬裡蘭大學 | 大氣科學、氣候模式、數據分析: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 極端暴雨模式還不能讓我們更重視中國變暖嗎
    一項最新靠譜研究表明,氣溫越高,城市遭遇極端內澇機會越大我們先把目光從中國南方轉向遙遠的澳大利亞,這裡具備很多氣候帶,研究一些氣候問題很有普遍意義。再來看上圖右邊的兩個3D模擬圖,該模型說的是空間的問題,溫度高的紅色示意圖中心的面積要小得多,也就是說強降水在高氣溫地區聚集,而這個區域的面積非常聚攏。在降水中心,地方小,降水猛,很容易就發生嚴重的內澇。而這和大城市的內澇問題實在是太相關了。因此,做此研究的學者們專門寫文章呼籲,標題即表達了中心思想——《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暴雨,城市要做好防澇支持》。
  • 領域4:氣候變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優先主題31:沙塵氣溶膠對地表能量平衡、大氣輻射、雲和中國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  通過資料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我國近幾十年來沙塵暴發生頻率以及沙塵氣溶膠排放、濃度和沉降的變化規律,分析沙塵氣溶膠的物理、化學和光學特性,發展區域氣溶膠—氣候耦合模式,研究沙塵氣溶膠對地表能量平衡和大氣輻射傳輸的影響,研究沙塵氣溶膠在傳輸中的混合、老化、吸溼增長等演變過程以及沙塵對雲凝結核
  • 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 六個重點領域 - 領域3:氣候預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優先主題15:中國東部氣溫與降水年際異常型的可預報性及動力—統計預測方法  開展中國東部氣溫及降水年際異常型的可預報性研究,通過動力診斷、數值模擬、敏感性試驗等方法,研究海洋、陸面、冰雪等強迫因子異常影響中國東部不同季節氣溫及降水典型年際異常型的可能物理過程,揭示中國東部不同季節氣溫及降水典型年際異常型的可預報性,及其與海洋、陸面、冰雪等強迫因子異常配置的關係和物理機制
  • 東北地理所等在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氣候系統模式:預測地球的未來
    目前,氣象部門正謀求發展和完善氣候系統模式,從而為政府提供可靠的氣候預測,使得決策者可以制定正確合理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以從容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  在2014年10月31日印發的《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2014-2020年)實施方案》中,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被列為核心攻關任務之一。
  • 「重大自然災害」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
    2019年3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WMO稱,由於人為因素影響的氣候變化,在2011至2015年間,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尤其是極端高溫相關事件,在一些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的概率大幅增加,一些地區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概率可能增加九倍甚至更多。  全國氣溫創歷史新高  《第一財經日報》25日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截至今年11月,與往年同期相比,我國全國氣候屬中等略偏好年景。
  • 2020年是氣候臨界點?8月我國罕見降雪,美國卻出現極端高溫
    ,極端氣候頻頻出現,地球如今的狀況著實讓人擔憂。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極端性高溫。據了解,美國此次極端性高溫出現的地方位於加州莫哈韋沙漠的死亡谷之中。當地時間16日下午3點,美國氣象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該區域的溫度達到了54.4攝氏度,直接刷新了有記載以來最高溫度的記錄。
  • 10月中旬,歐洲各地氣溫將驟降至冰點,氣候極端反常
    未來兩周,歐洲西北部將遭遇雷暴和持續降雨,氣溫將驟降至冰點。氣象圖顯示,來自大西洋的風暴將橫掃英國、斯堪地那維亞和德國,進入東歐。德國氣象局已經發布了惡劣天氣預警,因為暴雨將帶來風速在85公裡/小時到100公裡/小時的陣風。
  • 中國夏季風將消失?科學家:夏季風系統紊亂,氣候模式發生改變
    中國是一個世界人口龐大的國家,除了中國以外,印度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人口都會持續增長,人類文明會不斷向前發展,但是隨著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我們的環境也會帶來一些變化。近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發現地球一些特定區域的降水量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整個北半球冬季降水量受到嚴重幹擾。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在本次活動短暫而緊湊的一天時間裡,我們將通過專家對話、圓桌討論、案例分享和模擬演練等形式,從自然科學、城市管理、公共健康、大眾傳播、環境公益等多個角度,探討氣候變化帶來的城市風險,以及如何通過傳播,提升公眾認知和行動的話題。綠色和平中國首席代表李雁女士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今年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
  •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現在,全球科學家首次確認,若不是氣候變暖了,這些極端天氣都不會出現。文章摘編如下:研究發現,2016年全球氣溫創新高,亞洲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阿拉斯加岸外海域的水溫異常溫暖,而這一切都由人類活動導致的,例如焚燒化石燃料等。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6 存在問題與未來研究方向綜上所述, 近幾十年來, 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對全球和區域碳循環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科學界利用不同來源的觀測數據以及模型模擬手段, 對極端氣候事件影響生態系統碳循環的表現、範圍以及過程機理等進行了大量研究, 得到了一些重要結論.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2014年為中國最暖年份之一 全球平均氣溫破新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公告顯示,2014年,中國氣溫偏高0.5℃,是最暖的年份之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較2013年少,暴雨洪澇、乾旱等災害輕,因災造成死亡人數和受災面積明顯偏少,氣象災害於偏輕,氣候屬於正常年景。  公告顯示,2014年影響中國的冷空氣勢力總體偏弱,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總體較差。京津冀地區與近10年同期相比,大氣環境低容量日數(56天)偏多6%。
  • 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黑碳氣溶膠是大氣中重要的吸光性氣溶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輻射強迫影響地-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沉降至雪冰表面後引起氣溶膠-雪冰輻射反饋效應,進而對區域及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區,黑碳氣溶膠排放的增加可能是加劇該地區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