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麴黴病的診治新進展

2021-01-16 丁香園

慢性肺麴黴病(CPA)對非全身性或輕度全身免疫抑制或因疾病造成肺部分結構喪失的患者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據報導,肺麴黴病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多種多樣。需與單純的麴黴腫和過敏性支氣管肺麴黴病和重度免疫抑制患者的侵襲性肺麴黴病相鑑別。CPA常常需要長期的抗真菌治療,必要時還需手術切除。

栓塞支氣管動脈能夠預防危及生命的大咯血。但是,目前尚缺乏治療CPA的有效療法。為此,來自法國巴黎大學的Cendrine Godet教授等撰寫了一篇綜述,並發表在近期出版的Respiration雜誌上。該綜述將會為讀者提供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最新進展。

引言

支氣管肺麴黴病是由吸入麴黴菌孢子所致,以煙麴黴最為常見。儘管其他的真菌感染也可引起類似的臨床和影像學改變。其臨床特徵很大程度上是由肺的完整性和機體在吸入真菌孢子後產生的獲得性免疫反應所決定的。

依據患者不同的免疫狀態,這一疾病可被分為不同的臨床表型:過敏性支氣管肺麴黴病(ABPA)是因麴黴屬真菌在支氣管定植,哮喘和囊性纖維化患者肺部出現超敏反應從而引起Th2細胞免疫反應所致;急性侵襲性肺麴黴病(IPA)則常見於重度免疫抑制的患者。與之相反的是,慢性的麴黴菌感染所構成的衰弱症候群則常見於肺部結構性病變的患者。(見圖1)


圖1.一50歲的CPA。部分塌陷的左上肺葉中可見一個大空洞中被一典型的真菌球充滿,空洞內可見空氣新月徵。胸膜增厚,餘左肺出現變形。

慢性肺麴黴病(CPA)發生於已有基礎肺部疾病的患者中,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與IPA不同的是,CPA常見於無免疫抑制(或輕微免疫抑制)或因肺部疾病引起局部肺免疫抑制的患者。這一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常需要長期的抗真菌治療,抗真菌治療能夠改變疾病的預後。本文系統性地對CPA現有的分類、診斷方法、危險因素和治療進行一綜述。

診斷方法

CPA的診斷標準包括患者的臨床特徵、胸部CT掃描和真菌學檢測,如血清麴黴菌沉降素(IgG)檢測或從呼吸道標本分離出麴黴屬真菌(見表1)。但是,逐條來看,這些標準均非CPA的特異性診斷標準。每條標準的表現既可見於肺癌或其他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如肺結核(TB)或非結核分支桿菌感染,也可見於典型的的CPA患者(見表1)。

表1.CPA的診斷標準和定義

1.慢性肺部或全身症狀,包括至少1項如下症狀(病程至少3個月):體重減輕,咳痰或咯血2.影像學發現進展性形成或原有的單一或多個肺部空洞擴大,有空洞壁,可能有胸悶增厚3.血清麴黴菌沉澱素檢測陽性,或肺部或胸膜腔樣本中分離出麴黴菌屬真菌4.炎症症候群生物學指標升高,如C反應蛋白,血漿粘度,紅細胞沉降率5.排除其他能夠引起類似症狀的疾病(支氣管肺癌,TB和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
6.無明顯的免疫缺陷(HIV感染,白血病和慢性肉芽腫性疾病)

因此,分離出黴菌屬真菌常為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唯一證據,尤其是用於診斷CPA的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試驗(常用血清和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檢測)特異性和敏感性尚有待深入的研究。目前有許多的輔助診斷方法用於疑似CPA患者的診斷(見表2)。

表2.CPA的診斷方法

危險因素的臨床評估

     酗酒,大量吸菸,糖尿病,糖皮質激素治療,

    COPD或營養不良,

    ICU患者,肝硬化患者

胸片或CT檢查

     有助診斷的確立,

     影像學表現可區分單純和複雜性麴黴腫

血清學檢查

痰,支氣管鏡檢查或支氣管鏡檢查+BAL

     直接檢測和真菌培養

     BAL檢測GM(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活檢標本(經支氣管鏡或經皮經胸針吸活檢)

     組織學檢查或微生物學培養

可視胸腔鏡

血清GM檢測 (由於CNPA的半侵襲特性,GM檢測抗原時可呈陽性)

臨床檢測和CPA的潛在危險因素

CPA常發生於中年、無免疫抑制的患者。該疾病病程緩慢,為無痛性,並且可持續數年。常見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包括發熱、不適、疲倦和體重減輕。此外,患者還會出現非特異性的呼吸道症狀,如慢性咳嗽咳痰、咯血。胸膜增厚和麴黴菌性膿胸會使得某些類型的CPA的病程變得複雜。

幾乎所有的病例的發生發展都是由已有的肺部疾病的病理改變所引起的,這可以解釋為何該疾病會出現於殘存的支氣管肺組織中,或胸膜腔中,雖然後者較為少見。兩種最為常見,且與CPA的聯繫最為密切的疾病為(1)TB和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2)COPD和肺氣腫。

近期的研究指出,後者較前者更為常見,表明TB的流行正在減少。其他的疾病,包括肺癌,III期或IV期纖維化型肺結節病和矽肺。

已有的空洞常為促使CPA發展的唯一狀態。在其他的情況下,大量的疾病,可被定義為輕微免疫抑制性的疾病,以嗜煙、嗜酒糖尿病、糖皮質激素治療或TNF-a抑制劑治療為代表也可以促使CPA的發展。CPA的典型表現為無血管侵犯,最多會出現菌絲對空洞壁的中度侵犯(與存在免疫抑制的患者的侵犯形式恰好相反),轉移和慢性型肉芽反應的發生率低。

CT掃描在CPA診斷中的作用

影像學特徵為肺部因接觸麴黴屬真菌而產生的肺部免疫/炎症反應,引起已有的結構性肺實質病變而出現的多種影像學改變,而非真菌直接侵犯所致。Yousem等報導了3種病理學改變類型:壞死性肉芽腫性肺炎,肉芽腫性支氣管擴張性空洞伴肺實質侵犯,和支氣管中心性肉芽腫病。這些組織病理學描述表明其影像學表現的多樣性。

最初是採用胸部X線改變對CPA進行描述。CT能夠為疾病的特徵、分布和特徵的細化提供有用的信息。這些表現並不具有特異性,TB、放線菌病和肺癌患者也可出現類似的表現。儘管如此,在適當的臨床診療條件下,這些檢測結果也可提示CPA的診斷。最常見的表現應為單側或雙側肺實變,常伴有1個或多個含氣空腔。

近50%的病例的肺部空洞中出現典型的曲菌球(見圖1)。空洞壁和胸膜增厚;這些特徵有助於將CPA和單純的麴黴腫相鑑別。麴黴腫是在已有的薄壁空洞中形成的。其他的特徵包括不同程度的實性病變,或磨玻璃樣變,多出現於空洞周圍。

可見不同大小的肺部結節,時而可見典型的樹芽徵,表明擴張的細支氣管中充滿分泌物,並出現炎性改變(見圖1)這些特徵常為單側且不對稱出現,主要存在於肺部或出現空腔的肺組織。肺上葉常常受累,常出現塌陷,病情可以變得十分嚴重。其他的特徵常與已有的肺部疾病相關,如TB,結節病或COPD。

但是,肺纖維化、肺扭轉、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肺實質瘢痕形成的特徵性表現均與一特殊的疾病形式(即CFPA),的發展有關(見圖2)。在臨床-影像學分類中,Denning等對對多種影像學特徵類型及其演變進行了描述。


圖2.長期採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COPD患者繼發CPA。雙肺實變區域可見多個空腔。結節部位可見小的氣體新月徵,可見肺氣腫進一步加重。

真菌學和免疫學方法診斷CPA

痰標本可提示麴黴菌的存在,但50%的病例會出現陰性結果。直接在支氣管標本內檢測到真菌菌絲,則提示CPA而非真菌定植。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檢測在大多數病例中的敏感性為50%,儘管感染和定植常常很難區分。定植的影像學改變不同於CPA 的影像學改變。

Ohba等的研究發現,67.4%的患者存在麴黴菌定植,但僅有32.6%的患者被確診為CPA。診斷CPA的應用價值進行比較。理論上,BAL應該能夠更有效的檢測到麴黴菌的存在,但結果卻是血清檢測GM抗原常呈陽性。麴黴腫患者中,血清和BAL檢測GM抗原的敏感性分別為38%和92%。

Kono等的研究表明,CPA患者的支氣管刷檢標本檢測GM抗原的敏感性為85.7%,較血清檢測(敏感性為14.3%)更為敏感,但二者特異性相近(76.3% vs 78.9%)。

血清沉降素試驗檢測麴黴菌抗體(IgG)是診斷CPA的最有效的方法,只要陽性(與疑似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相聯繫)就足以診斷CPA。當血清麴黴菌沉降素檢測陽性,則不再需要直接分離或培養出麴黴菌來輔助診斷了。因此,新的抗A  IgG酶免疫檢測(EIA)是檢測CPA患者麴黴菌抗體的有效手段。

Kitasato等報導,A. EIA檢測CPA的敏感性高於Platelia麴黴菌EIA。然而,Platelia麴黴菌EIA檢測時,若患者為肺放線菌病,則會出現假陽性反應。

與其他的檢測方法類似,但是假陰性結果可能由血清學檢測陰性的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或因為感染了煙麴黴以外的其他菌屬所致。

需排除其他診斷

CPA為一排他性診斷,確診往往需要排除症狀類似或能夠引起CPA的感染性肺部疾病(如結核、非結核性分枝桿菌感染、組織胞漿菌病和球孢子菌病)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肺癌、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結節病)。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CPA患者可能同時患有或繼發上述慢性感染性疾病。

與之一致的是,由於缺乏絕對的診斷標準,在考慮CPA治療前,有必要在觀察期進行多次痰細菌學和血清學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和重複行胸部CT掃描來排除肺癌或其他相關的感染性疾病。

CPA的分類

因臨床、影像學和病理生理學的不同,CPA具有其獨特的分類。所有的類型均可表現為體重減輕、疲乏和慢性咳嗽,時有胸痛和咯血;這些症狀均指向常見的麴黴菌屬感染(見表1)。

麴黴腫為CPA的一種類型,麴黴菌屬定植於已有的空洞之中。依據影像學的改變,可將麴黴腫劃分為「單純型」和「複雜型」兩種亞型。後者現已被更名為慢性空洞型肺麴黴病(CCPA)。

Denning等人將有全身症狀的CPA劃分為慢性壞死性肺麴黴病(CNPA),CCPA和CFPA。因在臨床上難以對這些亞型進行區分,我們將單純的麴黴腫,CCPA和CFPA統稱為CPA,而CNPA則被認為是IPA的亞急性表現。

單純麴黴腫是由麴黴菌屬引起的,以煙麴黴最常見,其他的菌種如黃麴黴,黑麴黴和土麴黴也可致病。瘢痕肺和已有的肺部空洞均可出現麴黴屬真菌定植,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既往感染引起的,以TB最為常見。患者常無症狀,但也可出現輕至重度不等的咯血。

CCPA(以往稱為複雜性麴黴腫)為多個空洞形成或增大或已有空洞增大;部分空洞含有麴黴球。肺部和全身症狀提示肉芽腫性反應和組織壞死,這些病理變化會對肺部結構造成破壞,外周肺實質壞死,進而導致空洞形成(詳見「CT掃描在CPA診斷中的作用」一段)。

CCPA的發展緩慢,可持續數月,即使手術切除後也易出現復發。若不進行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空洞會逐漸變大、融合,會出現麴黴球,也可能原有的曲菌球消失。若此時仍不治療麴黴菌病,肺部形成慢性瘢痕和肺纖維化範圍擴大,CCPA最終出現纖維化,就變為CFPA,此時才進行治療並不能使病情得到改善。

當肺部空洞擴大,CCPA進展為CNPA,常見於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如使用低免疫抑制劑量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肝硬化患者(圖3)。


圖3.依據宿主免疫狀態的支氣管肺麴黴菌感染的解剖學和臨床變化。HSP=高敏性肺炎

CNPA為已有的單個肺部空洞出現進展性增大,常為薄壁空洞,病情即可進展緩慢(持續數月),也可在數周內進展迅速(亞急性)。這一壞死性病變最初被認為是慢性感染和侵襲性肺麴黴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儘管這些疾病均有相似的影像學和臨床表現,但仍認為壞死性亞急性IPA為一獨立的疾病。

一個全新的,簡化的分類系統將所有的肺麴黴菌屬感染包括在內,共分為以下3種疾病:(1) 單純性麴黴腫,(2)CCPA,為有症狀的複雜性麴黴腫或進展緩慢的CNPA(時長>3個月,見於既往有支氣管肺疾病的患者,伴肺部空洞,空洞內有/無曲菌球,和(3)亞急性IPA(CNPA快速進展,時長<3個月)。

但是尚需要大樣本量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徵的研究讓我們能夠了解麴黴菌屬感染的預後。

CPA:現有的治療手段

目前的治療目標為根除麴黴菌病或,更多的是,緩解病情。單純性麴黴腫不一定需要治療,10%的患者的病情可自然緩解,25%的患者的臨床症狀和影像學表現穩定。但是對特定患者可行手術切除(需謹慎行風險評估)。單純性麴黴腫不需要口服的全身性抗真菌治療。

有研究表明,全身應用伊曲康唑並不改善肺麴黴腫患者的免疫或臨床症狀。血液中為發現病變的患者不能從該治療中獲益。但是,靜脈應用伊曲康唑會出現遲發反應,表明抗真菌治療長期的療效較好。

病程過長或頻繁咯血的患者在抗真菌治療的同時還需要手術治療,但尚無研究表明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改善患者最後10年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這種治療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不推薦用於高危患者的治療。

CPA患者常需要長期的抗真菌治療,但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則應因人而異。肺功能差的患者常無法承受手術之苦,但能夠接受血管內治療,如在出現危及生命的大咯血時,行支氣管動脈栓塞(BAE),和全身抗真菌治療。但是,由於現有研究中方法學的欠缺,CCPA和CNPA尚無規範的治療策略。目前推薦對CCPA和CNPA患者採用長期或終身的全身性抗真菌治療。

應對所有患者的基礎疾病進行治療,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提供營養支持和進行呼吸康復治療。影響治療方案選擇的因素很多,選擇治療方案應因人而異。

CPA的手術治療

依照近期頒布的IDSA指南,低手術風險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能夠永久治癒,且能避免咯血和局部空洞增大,從而提高生存率。可能的手術方法包括肺葉切除、肺切除、非常規切除、空洞切開術、胸廓造口術。手術治療對肺功能較好的和存在局部肺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好。

有基礎疾病的、呼吸功能受損的、整體健康狀況較差和老年的患者的術後併發症和死亡風險均高,但尚無隨機臨床試驗來證實這一說法。Chen等的研究表明,當患者從手術治療中的獲益大於所承擔的風險,且能承受手術費用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Farid等的一項納入了3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CPA患者(12例為單純性麴黴腫,18例為CCPA)的研究表明,手術治療能夠帶來較好的療效,且發病率尚可接受。術中和術後30天內的死亡率為零。

主要的術後併發症為長時間的空氣滲漏(23%)、肺膿腫(20%)、需要氣管切開/再插管的呼吸衰竭(13%)。8例患者(29%)出現CCPA復發,其中大部分入組時為CCPA患者(75%)。

全身性抗真菌治療CPA

目前,全身應用抗真菌治療為CPA治療的基石,對未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而言更是如此。近期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表明伊曲康唑治療的療效優於常規的輔助療法。

另兩項研究表明,採用伊曲康唑治療後,CPA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多種抗真菌藥物中,三唑類抗真菌藥物幾乎對所有類型的CPA均有較好的療效。患者較能夠耐受三唑類抗真菌藥物的副作用。若需長期使用(如康復期間用藥),則首選口服用藥。

因CPA常為一慢性或亞急性過程,大多數患者並不需要靜脈用藥。靜脈用藥常需要患者住院治療,從而帶來較高的治療費用。近期一項前瞻性隨機研究表明,靜脈應用米卡芬淨的療效並不優於伏立康唑。伏立康唑既可口服也可靜脈應用,其中口服更利於吸收。

靜脈抗真菌治療:兩性黴素B和棘白菌素類

有研究認為,靜脈注射兩性黴素B治療CPA的有效率為80%。但是,這一療效的維持期短,18例患者中的7例患者出現了嚴重的毒性反應。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兩性黴素B具有多種毒性,長期治療的療效不甚理想。儘管兩性黴素脂質複合物的安全性得到了改善,但尚無證據證明其療效有所增強。

米卡芬淨為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因其的安全性得到改善,被認為是伏立康唑的替代藥物。一項在日本進行的多中心研究發現,IV注射米卡芬淨和伏立康唑的效力分別為60%和53.2%。但是在使用兩周後和治療結束時,兩者的效力並無差別。米卡芬淨的不良反應較少。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接受米卡芬淨治療的患者中,15.8%出現不良反應,以肝功能異常最為常見。但該研究僅為一個小樣本量的非隨機的觀察性研究,尚需研究來對米卡芬淨和伏立康唑的用藥安全性進行比較。棘白菌素類藥物的缺陷為僅能靜脈用藥,這一缺點使得該藥物的長期使用變得困難。

口服苯三唑類: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

CCPA和CNPA的患者更適合採用口服的三唑類藥物行抗真菌治療。此類藥物能夠改善症狀,防止肺部結構遭受進一步的破壞和肺纖維化的發展。CPA患者常需要長期的治療,CCPA患者更是如此,因其存在局部的免疫缺陷,若停用伊曲康唑,則易出現復發。

一項納入了23例接受靜脈和口服抗真菌治療的CNPA患者的研究表明,長期治療的有效率高於短期治療(53.3% vs 25%)。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在CPA患者中應用的療效不一。一項開放標籤、多中心的研究表明,93%(13/14)的CNPA患者對每日使用200-400mg的伊曲康唑治療反應良好;其中3例患者(3/13)出現復發。

Agrwal等開展的一項對照研究表明,伊曲康唑治療的整體有效率高於對照組(76.5% vs 35.7%),且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改善的比例也是伊曲康唑組高於對照組。接受伊曲康唑治療的患者的完全有效率和部分有效率均高於兩性黴素B,表明伊曲康唑具有多種藥物作用,近期的研究發現,長期用藥會引起煙麴黴菌耐藥。

有研究證實,療程越長,最小抑菌濃度(MIC)越高。此外,伊曲康唑可引起心室和胃腸道功能不全以及具有多種生物利用度。

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的結構不同於伊曲康唑,從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包括抗菌譜更廣,涵蓋少見的真菌菌種,不同的藥代動力學特性、不同的藥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因此為可用於伊曲康唑治療無效或不耐受伊曲康唑治療患者的替代治療藥物。

伏立康唑表現出的抗煙麴黴的活性已經被證實能夠有效治療免疫抑制和免疫活性正常患者的肺部和播散性麴黴病,且MIC濃度與兩性黴素B和伊曲康唑類似。因此,伏立康唑即可為治療CPA的一線藥物,也可作為急救藥物。

近期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籤的多中心研究表明,採用伏立康唑每日2次(200mg)治療CPA患者6個月後,出現影像學完全改善和部分改善的患者比例≥50%,真菌學檢測結果的改善了達到了32%(而較早前的研究中該比例為80%)。

該研究發現,治療3個月和6個月的療效差異並不顯著(29% vs 32%)。該研究同時發現,伏立康唑治療CNPA患者的療效優於CCPA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兩組的治療成功率分別為(58% vs 32%)。這一結果得到了Camuset等人的證實。

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為CNPA患者的麴黴菌感染出現在肺實質中,而CCPA的感染則出現在由纖維組織包裹的空洞中,無法達到有效的抑菌濃度。但是,另一項研究表明,64%的CCPA患者對為期3月的伏立康唑治療反應良好(炎症標記物水平下降)。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視力模糊、胃腸功能紊亂和肝毒性。

肝毒性使得伏立康唑的應用受到限制,用藥期間應定期行肝功能檢測。藥物的光毒性和可能的致癌作用(鱗狀細胞癌)均已見報導。應對出現光毒性的患者停止用藥,並定期行皮膚病相關檢測。

泊沙康唑

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療CPA會引起麴黴菌耐藥和藥物相關毒性,促進了替代藥物的研發。泊沙康唑400mg,每日兩次治療79例CPA患者,61%的患者在第6個月和第12個月的有效率分別為61%和46%,與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有效率類似。

泊沙康唑治療分離物中泊沙康唑MIC>8mg的患者無效。50%的預計採用伊曲康唑治療無效(分離物中MIC>8mg)的患者對泊沙康唑的治療反應還正在觀察之中。15%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以噁心最為常見。

新型的藥物為治療的最佳選擇?

1988-2013年間,多項研究均表明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治療CPA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達到最佳療效。儘管已有研究對全身性抗真菌治療的療效進行評估,但由於回顧性研究中包括了小部分背景差異巨大的患者,因此仍難於比較治療的有效率。這些研究的研究終點定義不清,不同研究的CPA存在差異。

Jain等開展的一項有關伏立康唑治療的研究將病情無變化定義為治療失敗。該研究的結果與其他伊曲康唑相關研究正好相反。

最新的指南指出,CPA的治療基礎就是使用一種三唑類藥物進行長期治療。但是尚需更多的具有更高統計學效力的前瞻性研究對此進行驗證,這些研究必須為比較性研究,有明確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時長。目前IDSA指南認為,選擇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進行抗真菌治療療效較好,且風險較小。

血管內和其他幹預(使用器械治療)

大部分的CPA患者都會出現咯血。咯血為麴黴腫患者和複雜性麴黴腫/CPA患者的死因之一,26%的患者死於咯血。麴黴菌感染引起的咯血可能的原因之一為真菌球和空洞壁血管間的機械性摩擦。

但是,咯血的主要機制仍為CPA患者出現支氣管動脈血管增生,儘管在少數病例中出現肺動脈受累。咯血的嚴重程度則視基礎疾病而定,由於咯血的死亡率高,因此需要對患者積極進行治療。

BAE能夠阻斷向出血部位供血的血管。有證據表明,BAE能夠在24小時內,中度控制91.6%的麴黴腫患者的咯血。這一結論得到了Uflacker等的證實,表明BAE為CPA的有效治療手段,但是,咯血常會復發,這可能與僅對部分血管進行栓塞、CPA進展和瀰漫性的肺部病變相關。任何患者,即使少量咯血的患者,均應接受CT血管造影,以明確出血部位、基礎疾病和出血的血管。

局部的的抗真菌療效已經得到證實,支氣管內注射或空洞內注射兩性黴素B能夠有效治療麴黴腫/CPA。多項研究表明,87.5%的患者在治療後能夠達到完全緩解或臨床緩解。Giron等的研究表明,注射兩性黴素的糊狀物能夠控制咯血(無論患者是否曾行栓塞治療)。CT引導的糊狀物注射能夠延長病變區域抗真菌藥物的作用時長, 從而使麴黴腫消失,麴黴菌檢測結果轉陰。

然而,該方法在肺功能不佳的患者中的應用仍存在很多問題,可能會引起患者肺膿腫、過敏性休克、氣胸,咯血和胸膜定植。此外,儘管麴黴腫消失,但部分患者肺部的肺部空洞依然存在,未閉合的空洞為日後麴黴腫復發埋下了隱患。因此,應在常規治療無效的前提下才考慮使用該療法。

CPA:試驗性的全球治療策略

診斷流程

(圖4)為目前的CPA的全球治療策略。醫生應向患者詢問是否患有任何與該病相關的合併症、吸菸史、營養狀況、酒精攝入量、是否患者有糖尿病和口服激素的使用狀況。必須明確患者手否患有非真菌學因素引起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並予以相應的治療。


圖4.全球治療策略中推薦的CPA治療流程。ITCZ=伊曲康唑;L-AMB= 兩性黴素B脂質體;POSA=泊沙康唑;SA=單純性麴黴腫;VRCZ=伏立康唑。

醫生在面對此類患者時,首先得明確是否為麴黴腫,若答案為是,且患者無咯血,則不推薦手術或抗真菌藥治療。定期門診隨訪,行胸片和CT檢查。咯血的患者,若無禁忌症,應考慮手術治療,但術後不推薦採用抗真菌治療。

採用三唑類藥物治療CPA患者(非單純性麴黴腫),口服療效優於靜脈用藥,因口服用藥吸收更好。對於重度咯血的患者,應考慮採用BAE和口服三唑類藥物聯合治療。隨後,應評估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和感染的影像學表現、以及留取痰液行麴黴菌培養,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3-6個月)。

CCPA患者的抗真菌療程(至少6個月)應長於CNPA患者。若初始治療無效或患者無法耐受,則應停止治療,考慮其他的治療手段。對於懷疑無法口服吸收三唑類藥物的患者,應予以靜脈用藥,在監測血清藥物濃度的前提下,可重新採用口服三唑類藥物治療。

CPA患者(非單純性麴黴腫)已經接受肺康復治療,包括基於全身營養和靜脈用抗真菌藥(1-3個月),可採用手術治療。抗真菌藥物治療的指徵和療程來選擇應依據以下要求:(1)存在基礎疾病,(2)病理學檢測和手術標本培養麴黴菌持續陽性,(3)手中胸膜受累或汙染。

當患者病情穩定時,應採用手術治療,但出現活動性咯血時,嚴禁手術治療。對咯血的患者,推薦BAE和唑類抗真菌藥物聯合治療,咯血緩解後才可實行手術治療。

小結

支氣管肺麴黴菌感染包含多種臨床類型,相關的合併症、已有的基礎疾病(以重度COPD最為常見),和全身使用激素均可使患者的病情變得複雜。因死亡和術後併發症風險高,極少對患者單純行手術切除(僅單純性麴黴腫且肺功能輕度下降的患者才考慮單純手術治療)。

CPA的治療應多學科聯手,包括外科醫師、影像科醫生、功能治療師和呼吸內科醫生,這樣更有利於確定個體化的治療策略,不會忽略抗感染治療的相關併發症和患者的基礎疾病。

麴黴菌病的治療中,抗真菌藥物的研究日新月異,IDSA指南中介紹的,能夠用於長期口服的治療壞死性和/或亞急性麴黴菌病三唑類藥物更是如此。但是仍有待證據級別高的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來明確最佳的療法和療程。


相關焦點

  • CIDP 的診治進展
    本期公眾號,將結合最新的CIDP診治指南2019,並複習相關文獻,與各位同道一起分享學習之心得!比較2010版指南,2019版指南除了將標題「診療指南」改為「診治指南」外,在臨床分型以及診斷和治療方面,基本與Lancet Neurol 2019的綜述內容《Progress i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同步,也算與時俱進
  • 「老年慢性疾病的診治進展暨三氧治療臨床運用的研究」學術會議...
    12月19日,由南充市醫學會主辦,南充市中心醫院承辦的"老年慢性疾病的診治進展暨三氧治療臨床運用的研究"學術會議在萬泰酒店隆重舉行。南充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帥世全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南充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200餘名醫護代表參會,就老年慢性病的診治和醫用三氧治療技術的臨床運用展開了深入探討。會議開幕式由市中心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若偉主持。開幕式上,帥世全在致辭中對本次學術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他希望參會代表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加強與各兄弟單位的聯繫,促進彼此間相互交流,充分探討交流老年醫學發展新理念、新進展,共同攜手為南充的老年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 淋巴漿細胞腫瘤診治進展學習班暨中國噬血聯盟桂林分中心成立大會...
    9月12日,由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血液內科主辦的淋巴漿細胞腫瘤診治進展學習班暨中國噬血聯盟桂林分中心成立大會在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9號樓會議室舉行。大會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李娟、譚獲、傅敢、王曉桃就該學術領域內最新研究進展結合自己團隊的研究數據多角度、多方位地做了學術分享及報告,內容包括各類淋巴瘤、漿細胞瘤的規範化診療和噬血細胞症候群的早期識別、規範診斷及分層治療。
  • 科技部:在中華醫學期刊網開設了「新冠肺炎防治和診治」專欄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定於2月15日15時在北京國二招賓館(北京市西直門南大街6號)東樓三層中會議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我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歡迎來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
  • 山大二院舉辦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學習班
    5月25日,由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辦的山東省繼續教育項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新進展學習班」暨山東省衛生與健康新技術「腦脊液細胞學檢驗技術」培訓基地培訓班在濟南舉辦。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畢建忠出席會議並致辭。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先天性心臟病診治回顧與進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先心病診治水平有了巨大的進步,療效穩步提高。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讓我們回顧先心病防治走過的艱辛歷程以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一、 70年來,我國先心病診治水平有了巨大進步 我國先心病外科手術治療起步較早。
  • 孫廣明|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診治的研究進展
    【引用本文】孫廣明,孔瑞,楊士鳳,等.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診治的研究進展[J].中華外科雜誌,2018,56(7):548-550.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診治的研究進展孫廣明 孔瑞 楊士鳳 孫備{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胰膽外科}破骨樣巨細胞(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OGC)可見於身體各部位,胰腺是最常見的部位之一。
  • ...更多可能——我院主辦第十二屆介入呼吸病學診治新技術大會暨第…
    【新聞速遞】創新技術,為肺癌精準診治帶來更多可能——我院主辦第十二屆介入呼吸病學診治新技術大會暨第… 2020-11-0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湘醫學專家聚婁探討風溼免疫學研究新進展
    舉報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菲)12月20日,2020年Eular(歐洲抗風溼聯盟)新進展專家分享會風溼學術沙龍及婁底市醫學會風溼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婁底華天大酒店召開
  • 對· 話 | 精準檢測在肺癌診治中的應用進展
    本期話題:精準檢測在肺癌診治中的應用進展 特邀嘉賓:廈門市海滄醫院 陳毅德教授 特邀嘉賓:廈門市海滄醫院 馮水土教授 特邀嘉賓: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吳輝塔教授
  • 婦科微創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研討會在同召開
    隨著精準醫療和微創理念在醫學中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宮腔鏡等內鏡技術在婦科疾病診治中已被廣泛應用,為了展示婦科腫瘤診治技術和經驗,促進婦科微創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規範及推廣其在婦科領域的應用,日前,「婦科微創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研討會」在市一醫院召開。
  • 桂林婦幼成功舉辦2020年桂林基層醫療機構兒科新理論新進展培訓班
    11月21日,由桂林市衛生健康委主辦、桂林市婦幼保健院承辦的2020年桂林市基層醫療機構兒科新理論新進展培訓班在桂林市新桂大酒店順利開班,培訓班圍繞兒童重症、兒童呼吸、消化、神經等系統常見病規範診治等熱點問題及新進展進行討論交流,同時對一些特殊的病例進行了分享學習。
  • 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第三屆學術委員會...
    11月24日,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第三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我院舉行。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榮譽主任、我院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王深明教授致辭並為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中國首位工業建築診治院士嶽清瑞:世界建築診治看中國
    中國首位工業建築診治院士嶽清瑞:世界建築診治看中國 2017-12-07 15:35: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年「啃」下前列腺癌診治「硬骨頭」
    針對前列腺癌早期診斷困難、手術難度大不易推廣、晚期進展機制不明及治療效果差等關鍵問題,973首席科學家、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單位,歷時20年艱辛努力,在33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支持下取得一系列成果,榮膺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SMHC進食障礙診治中心成立1周年回顧
    6. 2018-07-21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昆明,陳珏在「家庭心理健康研究與實踐」專題論壇報告——基於家庭的治療(FBT)理論技術在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團體中的應用初探7. 2018-08-12  第二屆中國-東協精神醫學國際高峰論壇,南寧,陳珏在「抑鬱症、心身醫學」專題報告——進食障礙治療新進展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 2020年成都市「小兒斜弱視診治與近視防控培訓班」圓滿落幕
    11月6日-7日,由成都市繼續教育部主辦、成都愛爾眼科醫院承辦的成都市繼續教育「小兒斜弱視診治與近視防控培訓班」在成都愛爾眼科醫院學術報告廳順利舉辦。各參會人員共同解讀斜視、弱視、近視等兒童眼病治療密切相關的新動態、新趨勢和新理念,研討臨床實踐和技術創新之路,搭建國際前沿技術、原創思考、臨床進展、創新方法互相碰撞、迸射火花的新平臺,共同為兒童眼健康事業出一份力。愛爾眼科四川省區總院長、成都愛爾眼科醫院院長樊映川首先在致辭中熱烈歡迎各位專家與學員的到來。
  • 醫學新進展:根據病理學浸潤狀態...
    醫學新進展:根據病理學浸潤狀態分類而治  體檢查出肺部磨玻璃結節該怎麼辦?不同種類磨玻璃結節預後效果又如何?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陳海泉教授領銜團隊深入研究,揭示了「病理學浸潤狀態」是影響磨玻璃結節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子,不同類型磨玻璃結節應該分類而治,亞實性肺腺癌(影像學表現為部分磨玻璃的肺腺癌)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預後特點。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肺癌研究權威期刊。  隨著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市民體檢查出磨玻璃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