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器協同納米器件在單光子水平上轉換光的顏色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納米光子頻率轉換器的假彩色掃描電子顯微照片,該轉換器包含一個環形諧振器(藍色陰影部分),用波導(紅色部分)將光注入到環形諧振器中。輸入信號用紫色箭頭表示,通過採用兩個泵浦雷射器(亮紅色和暗紅色箭頭)轉換為新的頻率(藍色箭頭)。

  將單個光子從一個顏色或頻率轉換到另一個顏色或頻率是量子通信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它利用光子(光的粒子)的亞原子特性之間的微妙關係來安全地存儲和傳遞信息。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現在使用類似於製造計算機晶片的技術已經開發出一種小型化的頻率轉換器。

  這個微小的器件,將有助於提高安全性和增加下一代量子通信系統的工作距離,可以進行調整使其適用於各種各樣的用途,也使其易於與其他信息處理元件的集成,並且可以大規模生產。

  這個新的納米尺度的光頻轉換器有效地將光子從一個頻率轉換到另一個頻率同時只消耗少量的功率和增加一個非常低的噪音水平,即背景光與輸入信號不相關。

  頻率轉換器是解決兩個問題的關鍵。量子系統生成和存儲信息的最佳頻率通常遠遠高於在光纖中將這些信息傳輸公裡以上的距離時所需的頻率。在這些頻率之間轉換光子需要進行幾百個太赫茲的頻移(一太赫茲等於每秒一萬億個波周期)。

  當兩個本來打算是完全一樣的量子系統的形狀和組成具有一個小的變化時,一個更小但仍然很關鍵的頻率失配就出現了。這些變化導致系統產生的光子在頻率上會有輕微的不同而不是量子通信網絡可能需要的精確複製。

  這個新的光子頻率轉換器,作為一個納米光子工程的實例,同時解決了這兩個問題,QingLi, Marcelo Davan?o和Kartik Srinivasan在《NaturePhotonics》雜誌上報導說。該晶片集成裝置的關鍵部件是一個微小的環形諧振腔,其具有約80微米的直徑(略小於人類頭髮的寬度)和零點幾微米的厚度。這個由氮化矽製成的環的形狀和尺寸被進行了優化,以提高材料將光從一個頻率轉換到另一個頻率的固有特性。這個環形諧振腔由兩個泵浦雷射器驅動,每一個雷射器工作在獨立的頻率上。在一個被稱為四波混頻布拉格散射的體系中,一個進入該環型諧振器的光子的頻率會有一個變化,其變化的量等於這兩個泵浦雷射器的頻率差。

  就像在賽道上騎車一樣,入射光在從諧振器裡面出來之前已經環行了數百次,這極大地提高了設備在低功率和低背景噪聲下轉換光子頻率的能力。與以往的實驗中需要用幾瓦的功率不同,該系統僅消耗約百分之幾瓦的功率。更重要的是,增加的噪音的量足夠低,從而可以用在未來使用單光子源的實驗中。

  雖然其他的技術已經被應用到頻率轉換上,「納米光子技術也有它的好處,它有可能使設備更小,更容易定製,更低的功耗,和兼容批量製造技術,」Srinivasan說。「我們的工作是第一個適合這個艱巨的量子頻率轉換任務的納米光子技術的示範。」

  這項工作是由NIST納米科學與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完成的。

相關焦點

  •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量子點的單光子發射:8K溫度下脈衝雷射激發InAs單量子點,採用HBT (Hanbury Brown-Twiss) 延時複合計數光譜測試系統觀察到波長932納米的單光子發射,發射速率大於10KHz。這是國內半導體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的重要進展。
  • CCS Chemistry | 科學新發現:二芳基乙烯-卓越的單光子吸收上轉換...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段鵬飛課題組發現一類新型的具有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性能的化合物:光開關型發光二芳基乙烯。這類化合物可以實現紫外/可見光調控的閉環/開環反應,在閉環狀態具有高效的發光性能。同時發現閉環狀態分子具有活躍的基態高振動能級,可以實現基態高振動能級到激發態的躍遷,從而發出高能量的光子,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單一光子吸收的上轉換發光。
  • 科學新發現-二芳基乙烯,卓越的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材料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段鵬飛課題組發現一類新型的具有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性能的化合物:光開關型發光二芳基乙烯。這類化合物可以實現紫外/可見光調控的閉環/開環反應,在閉環狀態具有高效的發光性能。在有機體系中,TPA上轉換需要皮秒或飛秒雷射器作為激發光源,激發光能量密度高達MW/cm2數量級,而且上轉換效率很低(圖1b);而TTA上轉換具有激發光能量密度低、上轉換效率高、以及激發和發射波長可調等優勢,但是TTA上轉換體系由於涉及到長壽命的三重態,對空氣中的氧氣非常敏感,往往需要嚴格除氧,並且固態TTA上轉換效率一般都非常低(圖1c)。
  • 我國發展新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運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研究
    納米管既可以用作金屬導電體,比金的導電性高得多,也可以用作製造電腦晶片所必須的半導體。納米管在極低的溫度下還具有超導性。研發新型納米光電子器件需要藉助於泵浦-探測技術。發展了新一代場發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並用於納米材料近場成像和電子結構動力學研究。納米光電子器件是納米半導體光電子技術領域中的一個主要分支,旨在研究各種納米光電子器件的製作方法、工作原理及其在光通信和光信息處理中的應用等。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2)參量下轉換單光子源  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是產生成對的單光子源,典型的例子是自發參量下轉換(PDC)。PDC過程是根據晶體X*X非線性效應將泵浦光轉換為成對的光子。因此探測到一個光子可以暗示第二個光子的存在。但是這種雙光子對的產生效率很低,在給定的某一模式中,大約需要1010個泵浦光子才能產生一個光子對。
  • 納米晶體可將光轉換為可見光譜
    一種新型的納米晶體,比人類頭髮絲還小500倍,能夠改變光的強度、形狀和顏色。該納米晶體是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來的,構建在玻璃上,使得光線可以順利通過。  它可以用於將光轉換為可見光譜,使物體能夠在非常暗的環境中可見。  Dragomir Neshev教授表示:「該納米晶體非常小,它們可以作為超薄膜用於普通眼鏡中,以實現夜視功能。」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然而,現階段大多數實驗所用的光源都是經過強烈弱光脈衝衰減得到,其光子數服從泊松分布。這種光源嚴格意義上講是無法實現單光子脈衝的,實際做法是儘量降低每個脈衝裡含有兩個以上光子的機率,降低到不會對安全性產生影響。通信系統中是存在損耗的,即使脈衝中含有兩個以上的光子也很少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由於脈衝大多是不含光子的空脈衝,因此嚴重降低了密鑰分配系統的傳輸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誤碼率。
  • 蘇州納米所研製新型氮化鎵半導體雷射器
    GaN基雷射器的應用場景。   自1996年日本日亞公司研製了國際首支GaN基雷射器以來,GaN基雷射器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單顆晶片連續輸出功率已超過7瓦,然而其電光轉換效率仍然較低(<50%),遠小於GaAs基雷射器的電光轉換效率(≈80%)。究其主要原因是GaN基雷射器的串聯電阻較大、熱阻較高,導致工作電壓和工作結溫較高,最終嚴重影響了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 物理所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利用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可以顯著地提高入射光和物質的螢光輻射、拉曼散射和非線性光學等相互作用的效率,並有效地調控原子和分子輻射的空間和時間分布形態,產生高效的光源。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李志遠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物理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上獲得系列進展。
  • 納米雷射器的技術簡介
    在室溫下截面為六角形的納米線樣品用Nd:YAG雷射器的四次諧波的雷射泵浦(波長為266nm,脈寬為3ns),泵浦的雷射光束以10度角入射聚焦在納米線的對稱軸上。這樣一來,受激輻射發射的光便沿著ZnO納米線中心袖的方向在納米線的末端表平面上會聚。
  • 二維半導體中產生物理過程的納米雷射器可能會改變高速通信的格局
    此外,雖然其他研究人員已經在低溫下開發了這些雷射器,但Ning的團隊還是首次在室溫下生產了這些雷射器。他們的研究結果於幾年前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發現光增益的新機制光學增益(一種材料放大光或光子的能力)是驅動所有雷射器的基本概念。為了產生光增益,將電子注入到半導體材料中。 半導體將能量轉換為電子產品的電源。
  • 光也可以攜帶角動量?世界上第一臺「超手性光」雷射器誕生!
    世界上第一臺產生「超手性光」的超表面雷射器誕生:具有超高角動量的光。來自該雷射器的光,可以用作光通信中的一種「光學扳手」,或用於對信息進行編碼。領導這項研究的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Wits)物理學院的安德魯·福布斯教授說:因為光可以攜帶角動量,這意味著這可以轉移到物質上,光攜帶的角動量越多,它可以傳遞的越多。
  • 納米尺度下的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
    具體來說,他們把量子輻射點(發光原子分子激子等)嵌入到納米尺度的光學腔裡,觀察到光子和輻射點在常溫下的快速能量交換以及很多有趣的物理特性。這些工作為諸多重要的應用,比如單光子開關和納米雷射器,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 中科院物構所攻克藍綠光固體雷射器關鍵技術
    由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洪茂椿院士為首席專家的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新材料與器件」,經過兩年多的協同攻關後開始步入收網階段。近日,福建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該重大專項中以全固態藍綠光雷射系統及模塊化晶體器件研發為內涵的第一專題(包括3個子課題)所產生的兩項重要成果進行技術鑑定。
  • 混合集成量子光路
    量子光路中的各個部分不能在單一材料的系統中全部實現,所以混合集成量子光路是大勢所趨。混合集成量子光路的概念是將生長條件和集成上通常不相容的不同構件組合在同一個功能光路中,以執行特定的量子任務。混合集成的概念在光學領域並不陌生——III-V族雷射器和矽光子光路已經通過晶片鍵合、納米線鍵合和轉印等方法實現了混合集成。
  •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將InGaN基雷射器直接生長在矽襯底材料上,為GaN基光電子器件與矽基光電子器件的有機集成提供了可能。該研究方向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但是到目前為止,僅有文章報導了在光泵浦條件下矽襯底上InGaN基多量子阱發光結構的激射。
  • 中國單光子探測器探測效率超百分之九十
    「光子是光的最小單元,一個10瓦的燈泡1秒鐘可以發出約1020個光子。」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尤立星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單光子探測技術就是探測一個光子的技術,代表光信號探測能力的極限。  單光子探測器對量子信息領域到底有多重要?
  • 同軸納米雷射器實現無閾值運轉
    納米尺寸設計起到兩個作用。首先,在納秒量級的小尺寸下,腔量子電動力學效應能夠將任何自發發射直接耦合到雷射模式。此外,限定雷射的橫向電磁模式尺寸僅為發射雷射波長的1/15。  研究人員對1260~1590nm之間的輸出模式進行成像,以顯示它們的橫向電磁模式特徵。此外,這些裝置能夠將99%的自發發射耦合到雷射模式。
  • 光子前沿: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
    光子晶體的限光特性可以降低納腔雷射器的閾值,提高信號的調製速率,為開發下一代光互聯和量子計算器件奠定了基礎。[1] 光子晶體和納腔       光子晶體雷射器中的納腔是半導體微結構中的一個「缺陷」區域。在半導體中蝕刻一系列孔,從而在微結構區域的兩種材料――空氣和高折射率半導體之間產生巨大的折射率差。高折射率差形成一個帶寬為幾百納米的光子帶隙,在帶隙區域,光無法傳輸。
  • 半導體所等在納米線量子點單光子發射研究中獲得新發現
    近年來,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牛智川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開展了基於InAs量子點的單光子發射物理效應和器件製備研究,在掌握了量子點密度控制、發光波長調控等關鍵技術基礎上,研製成功GaAs襯底InAs量子點與分布式布拉格反饋(DBR)諧振腔耦合結構的單光子發射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