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麵館林立,面品繁雜,大街小巷面香飄揚。吃麵的嘴,快遞的腿,面對來自咔咔角角的麵食誘惑,總會讓我移心挪步,揍是令人徒然感動,我寫過成都幾百家麵館,多少都有自己的特色,多少都有各人的味道,好吃的不少,難吃的也不少,吃過無數美味的面,卻難得遇到特別的面,板起指拇兒算,這家麵館應該味列其中。「酥肉豆花面」,打這個牌子的麵館成都鮮見。
成千上萬的父母為了他們的兒女至老還在生存的第一線默默地工作、堅持。這讓我想起毛大爺的那句話:「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是啊,父母雖然沒有犧牲自己的老命,但卻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起早貪黑,隱忍一切,為一家人營造出一片陽光,一方安樂。
陋堂之中乍現溫情,「環衛工人用餐,一律優惠二元」。只聽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怎見得,恆德不守,後患無窮。暖人之為,不在貧富,心中有愛,澤披後世。簡單明了,卻為之寥寥。難得。暖人之心也要有啊!
貴不貴看收入,怪不怪看時局。吃麵既是面客的愛好,又是百姓的生活,他家的招牌面11塊錢一兩,許多人覺得稍貴,一比較我也覺得,不過,如果味道好,這一兩塊錢也算有了好的去處。就像嫁娶,有了好人家,彩禮重點,哪兒存在喃。
吃東西大家習慣於味道,忽略了咀嚼,「酥肉豆花面」其實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品味套路,酥香脆爽的咀嚼時間留下了一片回味美味的纏綿,前味中的暴烈和熱情被後味中的豆花腐化,綿柔溫厚,情意綿濃,麵條夾在中間,獨享其中的美妙。
找遍面譜都沒有看到「姜鴨面」的影子,仔姜爆鴨才是成都人傳統中的味道,只不過現在做的人不多了。順理成章,「仔姜爆鴨面」應該是某點評上的「姜鴨面」,後者和它不是一個概念,無論味道還是地域都不盡相同。這款面鴨肉的腥騷在薑絲的重壓之下收刀檢卦,息聲閉氣,默默地奉獻出鴨脂的香濃和特異,如果沒有吃過,真的可以一嘗。
我始終不習慣用芝麻在食物的面子上裝腔作勢,這在心理上給我一種賣家對自身味道不自信的感覺,就像「感情不夠錢來湊」。不過略去這層忌諱,他家的紅油水餃還是滿足了我這個吃貨對成都水餃的基本要求,皮勻餡香,麻辣適度,回甘隱秘,分量要足。對此,他家的手藝勉強及格。哪天有空的話,牆上的麵條我還想嘗幾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