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中華」最初出現在天文作品

2020-12-04 環球讀者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史,依據現有文獻記載,「中華」一詞出在魏晉,經推測產生時間應在魏晉以前。古代天文學中為什麼會出現「中華」這一詞呢?


魏晉太使令,天文學家陳卓編定的《天文經星》記載中有提到過中華一詞,文中: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

這中華一詞,起先還是個「天文科普詞彙」。眾所周知,傳統時代的中國人是特別講究天文與人事對應的。在太微垣這個天宮中,東、西兩邊各有三座門,中間的門以中華命名,兩旁的門則以太陽和太陰命名。陽和陰,古人常用來表示天和地,而天地之間。但是畢竟「中國」不便拿來命名宮門,於是就從中國與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成為中華,從而搭配成了太陽、中華、太陰的宮門系列名稱。


天文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四大學科之一。中國在天文天象觀測、曆法制訂推步等方面都曾領先於世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高度發展,是政治、生產需求、人們求知慾交互作用的結果。農業是中國古代的主導產業,它對天文的發展形成了強大推動;與此同時,天文學的發展對農業生產、農學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天象觀測和曆法的進步,伴隨和標誌著農業及農學理論的重要發展,從日月五星的觀測、曆法制訂推步以及時節的確立等方面來探研中國古代天文對傳統農業具有深刻影響。


【星宿】:古代裡把星座稱之為星宿。古人認為人間有共鳴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的說法。

【二十八星宿】:也叫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古人為了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

【四象】:古人喜歡把東北西南四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東方七宿像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因此古人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好似蛇、龜出現在夏天初秋的夜空,因此古人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如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因此古人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因此古人稱之為南官朱雀。

我國古代為了測量天體位置的需要,將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宿,在每一宿中選一顆星作為定標星,稱為距星,當時確定距星位置用的是天球赤道坐標系,這是我國古代獨創的坐標系,是對世界天文學的巨大貢獻,也是現代天文研究中應用最普遍的天球坐標系。

相關焦點

  •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伍連德博士的記憶,展現了近代醫學歷史鉤沉,使我們有幸了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遊學歐洲6年,伍連德1903年返回檳榔嶼行醫,1907年應袁世凱之邀回國。
  • 鉤沉| 最早的「法律」是「打」出來的
    (作者:張鴻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市四中院司法服務辦公室法官助理)法律是文化的一部分,並且是歷史悠久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的誕生和演進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有什麼樣的社會歷史條件,就會有什麼樣的法律。每一國法律的具體形態必然受到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精神、經濟條件、社會風俗的影響。
  • 史海鉤沉(序篇):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敬中國綠髮會前輩
    史海鉤沉(序篇):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敬中國綠髮會前輩 2020-05-25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 || 英雄氣概 || 作者:楊文新 || 主播:宋春獻 ​|| 中華世紀文學傳媒榮譽出品
    作者簡介楊文新,貴州安順人,網名,上下五千年,個性籤名,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現為中華世紀文學傳媒主播,並擔任國內多家媒體主播。>總裁 東方女兒文編部長 曉雨漫柔詩文評審 花夢詩雨詩詞評審 天山雪 音頻審核 東方女兒音頻合成 新心民敏 中華世紀文學傳媒平臺簡介本平臺是集【配樂詩朗誦】,【配樂散文朗誦】,【配樂散文詩朗誦】及其它文學體裁配樂朗誦的綜合型有聲平臺。
  • 浙大團隊原創專欄「每日中華名畫」上線學習強國
    許多作品都是長期深藏於海內外文博機構的國寶級文物。別著急,關注「每日中華名畫」欄目,每天了解一點名畫鑑賞小知識!中國歷代繪畫因其悠久的歷史、成熟的審美體系以及獨特的媒材與筆墨技法,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 【秦皇島日報】山川人物仰輝光——《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第5...
    小島之上能夠誕生一份《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這樣的高端出版物確實很難得,這與董劭偉教授的首倡之功密不可分。  《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第5輯的三位主編秦飛、董劭偉、柴冰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必將為歷史所銘記。
  •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150個選題公布
    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為創作具有強烈藝術魅力和鮮明時代特徵、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美術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進行愛國主義和中華文化歷史傳統教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決定聯合實施「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 話說中華創世神話
    自2016年起,上海市啟動了「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計劃從連環畫、文學、電視劇、舞臺劇等各層面展開中華創世神話的文藝創作工程,旨在通過創作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如今有關作品已陸續問世
  • 2020天文攝影師大賽入圍複賽作品公示
    由北京天文館主辦的2020天文攝影師大賽火熱進行中。大賽徵稿已於8月23日結束,共收到來自365位天文攝影師的1079幅作品。相比去年,無論是參賽人數還是提交作品數都多了一倍多,在此對大家的踴躍參賽表示感謝。
  • 巨幅「創意唐卡」《中華之魂》和《雪域之光》在西寧展出
    大型巨幅「創意唐卡」《中華之魂》,以它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想像力和獨具魅力的傳統民族文化。作品以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依託,以藏族彩繪藝術手法為主,兼及國畫傳統山水人物表現手法和西方繪畫技法來表達宏大的主題。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甲乙丙丁到底從哪裡來的?
    它就像一個保險箱一樣,把這個字誕生時,最初的思想和最原始的思考鎖定在其中了,這就使得後世的人,更容易明白前世人都在講什麼,都在想什麼。今天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剩下中國使用象形文字,其他各族各國全使用的是拼音文字。
  • 從廣義視角審視「最初的中國」
    狹義上的「最初的中國」  一些學者將「最初的中國」定義為最初的、位居歷史時期中國中心地區、對周邊地區有引領和維繫作用的國家級政體,提出「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裡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之所在
  • 英國BBC出新紀錄片《中華的故事》 網友肯定:畫風轉變拍的很美
    這部紀錄片叫《中華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1月21日起在BBC二臺播出了第一集,昨晚(28日)播出了第二集。片子一共分為6集,每周四播1集,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追溯中國過去4000多年的歷史,講述中國從古代夏商周到改革開放時代的巨大歷史變遷。 好的,鋪墊就到這,咱進入正題。——這部紀錄片的畫風到底哪裡變了? 1.「小心機」變少了 知乎網友@鉤沉 有一段直觀的描述: 剛開始我是懷著批判的心情點開視頻的。
  • 國產單機《中華三國志》上架Steam出現大紕漏:人物與名稱不符
    近期一款《三國》題材國產遊戲出現在了人們的眼球,引起了眾多玩家的關注,可是剛上架Steam平臺就遭到了吐槽。近日,一款由國內民間團隊打造的《中華三國志》正式上架Steam平臺,製作組宣布本作品將在4月1日推出,而且是免費提供給玩家。根據介紹,《中華三國志》是一款單機策略遊戲,採用《三國》為遊戲背景,玩法類似於戰旗遊戲。並且,代碼開源、玩法多樣,遊戲不帶有任何商業性質。
  • 從歷史走向未來 三句話讀懂浙臺兩地的深厚情緣
    浙江與臺灣一衣帶水,新世紀以來,浙臺的交流不斷書寫著海峽兩岸的歷史新章。回首這段歲月,或許這其中的故事留給我們的三句話,不難讓人體味出浙臺兩地深深牽繫的情緣。  海峽長虹  一條連接親情的航線  「往來旅行方便多了」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首次實現「大三通」。
  • 春分的天文意義與人文意義
    時間單位的確定參照坐標是天文。《周易·賁·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變化的天文,時間是變化的時間。仰觀天文的目的,在辨認與確認變化的時間。  1、日影確定春分  天文中第一重要的是太陽。觀測太陽,中華先賢創建了立竿測影的方法。立竿測影,測的是中午的日影。中午的日影,有一個最長點,有一個最短點。日影長短兩極循環一次,即一個太陽回歸年。
  • 新民晚報數字報-美哉,中華創世神話
    、舞臺劇等各層面展開中華創世神話的文藝創作,旨在通過創作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如今,有關作品已陸續問世,不僅引起國內讀者的極大關注,同時也引起海外讀者、觀眾與研究者的熱情注目。  神話源自上古時期,人類試圖通過推理和想像的方式對各種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表達徵服自然、支配自然力的意志和願望,但是囿於當時生產力水平與認識水平,人們並不能進行科學的解釋,因此經常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 競賽通知 | 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天文創新作品競賽通知
    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天文創新作品競賽通知作品提交:2021年5月1日上旬2021年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天文創新作品競賽(CAIC,Chinese undergraduate Astronomical Innovation Contest)旨在通過天文創新作品競賽的形式,激發調動全國高校大學生愛天文、學天文、用天文的興趣與熱情,豐富天文科普資源,幫助高校天文社團的發展和天文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
  • 2016年度天文攝影師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近日,由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所主辦的年度天文攝影師攝影大賽公布了2016年度的獲獎結果。最終,來自中國的攝影師Yu Jun憑藉拍攝於印度尼西亞的「倍裡珠」天文現象,從4500幅攝影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本屆賽事的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