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史,依據現有文獻記載,「中華」一詞出在魏晉,經推測產生時間應在魏晉以前。古代天文學中為什麼會出現「中華」這一詞呢?
魏晉太使令,天文學家陳卓編定的《天文經星》記載中有提到過中華一詞,文中: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 這中華一詞,起先還是個「天文科普詞彙」。眾所周知,傳統時代的中國人是特別講究天文與人事對應的。在太微垣這個天宮中,東、西兩邊各有三座門,中間的門以中華命名,兩旁的門則以太陽和太陰命名。陽和陰,古人常用來表示天和地,而天地之間。但是畢竟「中國」不便拿來命名宮門,於是就從中國與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成為中華,從而搭配成了太陽、中華、太陰的宮門系列名稱。 天文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四大學科之一。中國在天文天象觀測、曆法制訂推步等方面都曾領先於世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高度發展,是政治、生產需求、人們求知慾交互作用的結果。農業是中國古代的主導產業,它對天文的發展形成了強大推動;與此同時,天文學的發展對農業生產、農學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天象觀測和曆法的進步,伴隨和標誌著農業及農學理論的重要發展,從日月五星的觀測、曆法制訂推步以及時節的確立等方面來探研中國古代天文對傳統農業具有深刻影響。 【星宿】:古代裡把星座稱之為星宿。古人認為人間有共鳴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的說法。 【二十八星宿】:也叫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古人為了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 【四象】:古人喜歡把東北西南四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東方七宿像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因此古人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好似蛇、龜出現在夏天初秋的夜空,因此古人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如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因此古人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因此古人稱之為南官朱雀。 我國古代為了測量天體位置的需要,將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宿,在每一宿中選一顆星作為定標星,稱為距星,當時確定距星位置用的是天球赤道坐標系,這是我國古代獨創的坐標系,是對世界天文學的巨大貢獻,也是現代天文研究中應用最普遍的天球坐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