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走向未來 三句話讀懂浙臺兩地的深厚情緣

2020-11-22 浙江在線

【摘要】「儘管隔著一道海峽,但我們的文化相同,心意相通。」前不久,浙江一所高校的學生陳桐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剛剛結束了浙臺大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後,兩岸小夥伴的心靈也似乎跨越海峽,走得更近了。

  浙江在線杭州11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吳振宇 編輯/馬麗紅)「儘管隔著一道海峽,但我們的文化相同,心意相通。」前不久,浙江一所高校的學生陳桐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剛剛結束了浙臺大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後,兩岸小夥伴的心靈也似乎跨越海峽,走得更近了。

  浙江與臺灣一衣帶水,新世紀以來,浙臺的交流不斷書寫著海峽兩岸的歷史新章。回首這段歲月,或許這其中的故事留給我們的三句話,不難讓人體味出浙臺兩地深深牽繫的情緣。

  海峽長虹  一條連接親情的航線

  「往來旅行方便多了」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首次實現「大三通」。當天上午9時50分,載有168名旅客的廈門航空公司「白鷺」號從杭州蕭山機場飛往臺灣。

  半個多小時後,從寶島飛來的臺灣「中華航空」CI7989航班降落在這裡。飛機降落時,蕭山機場特地為遠道而來的貴客噴射出一座弧形水柱拱形門。

  「確實方便多了。」紹興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張文潭對實現「大三通」後帶來的便捷深有體會,過去從杭州途經香港飛往臺灣需五六個小時,而現在直航只需短短的90分鐘。他每年大概在浙臺兩地往返50到60次,直航後可以節省四分之三的時間。

  「感覺剛上飛機,點心才吃完,餐盤還來不及收,飛機就已經落地了。」隨CI7989航班來杭的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王詩雅這樣一番話,或許也在印證,浙江與臺灣地域阻隔並不遙遠。

  據統計,大陸赴臺遊客從2008年的33萬人次猛增至2014年的398萬人次,與臺灣隔海相望的浙江遊客自然佔據著其中不小的比重。

  從石斑魚到火龍果,來自臺灣的新鮮水產和果蔬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浙江人食譜中。

  來自杭州的支付寶甚至也進軍臺灣市場,推出了跨境O2O業務。預計在今年年底前,臺灣地區將有超過3000家門店會上線支付寶掃碼付。臺灣與浙江,將演繹更加精彩的互動。

  珍瑰合璧   一卷牽繫兩岸的墨寶

  「家鄉就在這幅畫裡」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醉心山水,創作出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名作《富春山居圖》,淡雅從容的筆墨,將一卷富春江畔的秋色描繪得淋漓盡致。

  然而,這一畫中珍瑰命運多舛,清順治年間,收藏家吳洪裕臨終前囑咐將此畫殉葬,雖然被人從火中搶出,卻已燒成兩段。後幾經輾轉,其中一部分「剩山圖」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另一部分「無用師卷」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一幅360多年前一分為二的藝術珍品,在分別收藏於海峽兩岸超過半個世紀後,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合璧」。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向公眾開放後,島內各地趕來的民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門前排起長龍,爭睹被譽為「畫中蘭亭」的這一曠世之作。

  以富陽旅臺鄉親的身份見證這個時刻,時年85歲的沃坤榮滿含深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家鄉就在這幅畫裡。」

  沃坤榮19歲就離開家鄉富陽,並於1949年赴臺,從此闊別桑梓。年輕時的他正是富春江上的一名船夫。這經歷了天涯阻隔後的回首,往事與故人猶是畫間風景。《富春山居圖》的過往,何嘗不恰似他未解的鄉愁,一半在臺灣,一半在浙江。

  鉤沉重訪  一段烽火抗爭的往事

  「我來自臺灣義勇隊」

  抗戰烽火燃遍中華大地的歲月裡,臺灣人民也加入了全民族的浴血鬥爭中,並因此與浙江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謀求臺灣光復的義士李友邦將軍返回大陸投身抗日鬥爭,於1939年在浙江金華的酒坊巷建立了大陸唯一由臺灣同胞組成的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此後,義勇隊逐漸發展成為臺胞投身祖國抗日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團體。

  「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懷著這樣一腔熱血,李友邦率領的這支生力軍積極開展醫療救護和對敵政治工作,為全民族抗戰事業貢獻力量。1942年浙贛戰役開始後,義勇隊也撤往福建繼續開展鬥爭,直到抗戰勝利,臺灣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今年9月勝利日大閱兵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首都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京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臺灣各界代表人士,年近九旬的曾東升老人也在其中。

  「我叫曾東升,來自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曾東升在與習近平握手時說。他將代表這支從浙江走出的臺灣人民抗日力量,登上大閱兵的觀禮臺,見證這個榮光時刻。

  在70多年過去後,曾東升等五位昔日的臺灣義勇隊與少年團老戰士在今年的金秋十月重返婺城,他們將從金華出發,一路重走臺灣義勇隊抗戰路,同行的還有一批原義勇隊和少年團成員的兒孫。

  鉤沉重訪,這些歲月老人只是希望,浙臺人民這段共有的歷史記憶不被遺忘。

相關焦點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而更多如島內廈港片區料船頭街、配料館巷以及島外由金門人遷徙而來建立的村落如陽翟、鬥門、呂厝、彭厝等,雖然在名稱上看不出與臺灣的關聯,卻都隱含著與臺灣深厚的淵源。  老廈門人仍然記得13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江頭開發巧借東風,藉助廈門率先成為「兩岸直航試點」的歷史契機,經過國內外專家7次論證,在國務院臺辦的支持下,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先生親自為「臺灣街」題字,趕在1997年4月19日兩岸試航成功之前正式命名。如今,刻有汪道涵親題「臺灣街」三個字的碑刻仍靜靜地立在臺灣街頭。
  • 《金剛經》中人們喜歡的三句話,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
    經中貼近世人生活,受人們喜歡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句話看起來很簡單,通俗易懂,其實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世人的一切心思無非是追憶過去的悲歡離合、執著現在的名聞利養、攀緣未來的榮華富貴,心的著落主要是在這三個方面。
  • 澳門媒體參訪團感受滬浙創新「脈搏」
    率團調研的澳門中聯辦臺務部部長徐莽表示,這次澳門媒體界組團到上海、浙江參訪,直接了解感受到上海、浙江在「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更深地理解了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也了解了上海、浙江在貫徹中央對臺方針政策、開展對臺交流中的新做法和好成效,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澳門媒體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特殊作用;通過與上海、浙江媒體同行的交流,增進了解、互相學習、拓展合作。
  • 韓正訪臺銜接滬臺兩地發展戰略
    華廣網4月8日訊 題:韓正訪臺銜接滬臺兩地發展戰略——韓正市長訪臺隨感之二     作者 楊劍     上海與臺灣的經濟合作是雙方利益互補、合作意願協調的結果。臺灣和上海在各自的發展戰略中的都有對方的地位,這構成了雙方合作的基礎。
  • 第三屆蘇臺兩地青年藝術家美術作品展開幕
    江蘇省委統戰部供圖12月3日下午,由江蘇中華文化學院、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臺灣北岸藝術學會、臺灣藝術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古漕新韻 千秋傳承」——蘇臺兩地青年藝術家「印象運河」美術作品展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文創藝術館開幕。此次畫展共有蘇臺兩地100多位青年藝術家的127件作品展出。
  • 三句話「濃縮」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各界人士代表共聚一堂,共慶新中國發展偉大成就,暢想新南京美好未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國家實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取得了令人驚嘆的輝煌成就。70年奮進,南京也和新中國一樣,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招待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用了三句話概括南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易經》中最精髓的三句話,讀懂其中一句,人生將從此蛻變
    根據自然規律可以大致推算出事物的發展及走向。另外易經的精髓有這仨句話,讀懂了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句"履霜,堅冰至"其意思就是,踩著霜就意味著結冰的日子就要到來。就好比《論語》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發稿時間:2018-06-04 14:0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梁卓楠表示,這是港中大與貴州大學的第一次合作,同學們要珍惜這此次交流機會,在接下來的寶貴時間裡,從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城市發展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貴大、了解貴州,希望兩校師生能通過這次的活動建立深厚的友誼。
  • 《在線》:一本能夠讀懂阿里巴巴未來的書
    人們習慣了記住歷史的結果,卻往往忘了歷史是如何發生的。人們習慣了記住成功者,卻忘了那百分之一的成功者背後的失敗者。技術改變世界,寫就歷史,但真正讓我覺得有趣的是科技背後的人和人性。特斯拉和愛迪生之間的故事便是如此。電改變了人類的命運,愛迪生發明了直流電技術,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技術,特斯拉曾經在愛迪生的通用電氣公司打工,周薪十幾美金。
  • 【「浙」裡問道③】莫幹山民宿:正在被復刻的氣質生活
    而經過十年多的發展,莫幹山民宿產業已經成為浙江的一張名片,如今,中外遊客通過這張名片,在這裡品味過去、讀懂現在、遙想未來。莫幹山。  從前的汽車站臺變成了莫幹山交通歷史展館,為來往遊客講述百餘年間莫幹山的變遷。莫幹山交通館。
  • 從上市到未來,三隻松鼠最關鍵的三句話
    在這個人人都要做品牌,都覺得線下最大的價值是流量紅利的時代,這三句話幾乎句句背離大趨勢。我們究竟該如何去理解?為避免斷章取意,我們還是需要回到三隻松鼠的創業歷程中去,答案就藏在三隻松鼠過去七年的「危與機」之中。這三句話恰好總結了三隻松鼠的三個階段。
  • 心理學:越早讀懂這三個「人生定律」,越早識破人心!
    本文由百家號【琢磨歷史】原創首發!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越早讀懂這三個定律,越早讀懂人心!
  • 追溯歷史 洞察未來 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
    《閱讀的未來》沒有觀念的灌輸,它教給我們思考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引我們去辯證思考。書中語言理性而克制,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圖書相伴而生西方歷史文化長圖,而在這歷史長卷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圖書對知識的傳承、閱讀對自由的嚮往。網絡時代,谷歌圖書搜索計劃是圖書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
  • 總是生氣不可控的人,讀懂三句話,幫你快速化解煩惱!
    ——拿破崙世間萬物各有不同,人與人的脾氣秉性也並不相同,但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人性中最本質的地方,比如大家都不喜歡被別人訓斥,喜歡更加溫和的批評,而很多人總是發現,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性格暴躁,不要著急,讀懂這三句,或許能讓你平靜下來。怒不過奪,喜不過予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生氣發怒就對別人進行過分的處罰,高興了也別給別人過多的獎賞。
  • 探秘《三生三世》拍攝地,揭開誅仙臺的秘密,楊冪怎麼跳的誅仙臺
    2017年一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紅遍了大江南北,九重天太子夜華與青丘女帝白淺的三世情緣讓人們再次相信真愛存在。也許是劇情的跌宕起伏,以及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完美結局,才深深吸引億萬劇迷。那誅仙臺又是什麼來歷呢?在書中唐七公子對誅仙臺的描述是這樣的:她不知道,誅仙臺誅的只是神仙的修為,凡人跳下誅仙臺,卻是灰飛煙滅。  「誅仙臺」可說是天界懲戒神仙的一種工具,也有說法是類似「貶下凡間」一般,從誅仙臺落下的過程中,所有的修為,仙術,法力全部消失。不管有多少年的修行,全都還給仙家。誅仙臺,顧名思義,誅仙之臺。
  • 通訊:一名坦尚尼亞教師的中文情緣
    新華社三蘭港1月4日電通訊:一名坦尚尼亞教師的中文情緣新華社記者高竹 李斯博「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裡……」座無虛席的教室裡,略顯羞澀的坦尚尼亞姑娘伊馬妮·哈吉站在講臺上,用熟練的中文唱著她最喜歡的歌曲,贏得臺下學生們的陣陣掌聲。
  • 大清銅幣「 浙 」字版存世量備受質疑,歷史最高價格是多少?
    清錢幣上的一種歷史文化,以及具有文化收藏價值的認識。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開始鑄造清式銅圓,1911年(宣統三年)開始鑄造。鑄制的循環時間雖然只有十餘年,但卻千差萬別,布局也多種多樣。由於不像傳統的圓方孔洞,中間沒有孔洞,所以被稱為銅片。
  • 閩臺兩地的遠古交往--福建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閩臺兩地的遠古交往   近年來,閩臺兩地考古學者發現的舊石器、新石器等遺址、遺物,證實了遠古時期閩臺經濟文化關係十分密切。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歐潭生認為,隨著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深入,閩臺兩地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關係會愈來愈明顯地昭於世人。
  • 湖宣兩地建立邊界警務協作共同體
    面對新冠疫情防控嚴峻形勢,安吉縣公安局近日聯合安徽省宣城市下轄的寧國、廣德兩地公安機關,共同建立浙皖邊界警務協作共同體。據了解,安吉縣與安徽寧國、廣德兩地交界,交通四通八達,車流量日均超萬輛,人流量更多,尤其是鄉村人員互動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