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儘管隔著一道海峽,但我們的文化相同,心意相通。」前不久,浙江一所高校的學生陳桐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剛剛結束了浙臺大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後,兩岸小夥伴的心靈也似乎跨越海峽,走得更近了。
浙江在線杭州11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吳振宇 編輯/馬麗紅)「儘管隔著一道海峽,但我們的文化相同,心意相通。」前不久,浙江一所高校的學生陳桐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剛剛結束了浙臺大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後,兩岸小夥伴的心靈也似乎跨越海峽,走得更近了。
浙江與臺灣一衣帶水,新世紀以來,浙臺的交流不斷書寫著海峽兩岸的歷史新章。回首這段歲月,或許這其中的故事留給我們的三句話,不難讓人體味出浙臺兩地深深牽繫的情緣。
海峽長虹 一條連接親情的航線
「往來旅行方便多了」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首次實現「大三通」。當天上午9時50分,載有168名旅客的廈門航空公司「白鷺」號從杭州蕭山機場飛往臺灣。
半個多小時後,從寶島飛來的臺灣「中華航空」CI7989航班降落在這裡。飛機降落時,蕭山機場特地為遠道而來的貴客噴射出一座弧形水柱拱形門。
「確實方便多了。」紹興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張文潭對實現「大三通」後帶來的便捷深有體會,過去從杭州途經香港飛往臺灣需五六個小時,而現在直航只需短短的90分鐘。他每年大概在浙臺兩地往返50到60次,直航後可以節省四分之三的時間。
「感覺剛上飛機,點心才吃完,餐盤還來不及收,飛機就已經落地了。」隨CI7989航班來杭的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王詩雅這樣一番話,或許也在印證,浙江與臺灣地域阻隔並不遙遠。
據統計,大陸赴臺遊客從2008年的33萬人次猛增至2014年的398萬人次,與臺灣隔海相望的浙江遊客自然佔據著其中不小的比重。
從石斑魚到火龍果,來自臺灣的新鮮水產和果蔬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浙江人食譜中。
來自杭州的支付寶甚至也進軍臺灣市場,推出了跨境O2O業務。預計在今年年底前,臺灣地區將有超過3000家門店會上線支付寶掃碼付。臺灣與浙江,將演繹更加精彩的互動。
珍瑰合璧 一卷牽繫兩岸的墨寶
「家鄉就在這幅畫裡」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醉心山水,創作出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名作《富春山居圖》,淡雅從容的筆墨,將一卷富春江畔的秋色描繪得淋漓盡致。
然而,這一畫中珍瑰命運多舛,清順治年間,收藏家吳洪裕臨終前囑咐將此畫殉葬,雖然被人從火中搶出,卻已燒成兩段。後幾經輾轉,其中一部分「剩山圖」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另一部分「無用師卷」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一幅360多年前一分為二的藝術珍品,在分別收藏於海峽兩岸超過半個世紀後,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合璧」。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向公眾開放後,島內各地趕來的民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門前排起長龍,爭睹被譽為「畫中蘭亭」的這一曠世之作。
以富陽旅臺鄉親的身份見證這個時刻,時年85歲的沃坤榮滿含深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家鄉就在這幅畫裡。」
沃坤榮19歲就離開家鄉富陽,並於1949年赴臺,從此闊別桑梓。年輕時的他正是富春江上的一名船夫。這經歷了天涯阻隔後的回首,往事與故人猶是畫間風景。《富春山居圖》的過往,何嘗不恰似他未解的鄉愁,一半在臺灣,一半在浙江。
鉤沉重訪 一段烽火抗爭的往事
「我來自臺灣義勇隊」
抗戰烽火燃遍中華大地的歲月裡,臺灣人民也加入了全民族的浴血鬥爭中,並因此與浙江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謀求臺灣光復的義士李友邦將軍返回大陸投身抗日鬥爭,於1939年在浙江金華的酒坊巷建立了大陸唯一由臺灣同胞組成的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此後,義勇隊逐漸發展成為臺胞投身祖國抗日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團體。
「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懷著這樣一腔熱血,李友邦率領的這支生力軍積極開展醫療救護和對敵政治工作,為全民族抗戰事業貢獻力量。1942年浙贛戰役開始後,義勇隊也撤往福建繼續開展鬥爭,直到抗戰勝利,臺灣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今年9月勝利日大閱兵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首都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京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臺灣各界代表人士,年近九旬的曾東升老人也在其中。
「我叫曾東升,來自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曾東升在與習近平握手時說。他將代表這支從浙江走出的臺灣人民抗日力量,登上大閱兵的觀禮臺,見證這個榮光時刻。
在70多年過去後,曾東升等五位昔日的臺灣義勇隊與少年團老戰士在今年的金秋十月重返婺城,他們將從金華出發,一路重走臺灣義勇隊抗戰路,同行的還有一批原義勇隊和少年團成員的兒孫。
鉤沉重訪,這些歲月老人只是希望,浙臺人民這段共有的歷史記憶不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