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計量的極限

2021-01-10 電子產品世界
測試計量基礎知識

測量技術是一門具有自身專業體系、涵蓋多種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前沿科學。而熟知測量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則是掌握測量技能,獨立完成對機械產品幾何參數測量的基礎。

1.1 測量的定義

一件製造完成後的產品是否滿足設計的幾何精度要求,通常有以下幾種判斷方式。

測量:是以確定被測對象的量值為目的的全部操作。在這一操作過程中,將被測對象與復現測量單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並以被測量與單位量的比值及其準確度表達測量結果。例如用遊標卡尺對一軸徑的測量,就是將被對象(軸的直徑)用特定測量方法(用遊標卡尺測量)與長度單位(毫米)相比較。若其比值為30.52,準確度為±0.03mm,則測量結果可表達為(30.52±0.03)mm。

任何測量過程都包含:測量對象、計量單位、測量方法和測量誤差等四個要素。

測試:是指具有試驗性質的測量。也可理解為試驗和測量的全過程。

檢驗:是判斷被測物理量是否合格(在規定範圍內)的過程,一般來說就是確定產品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過程,即判斷產品合格性的過程,通常不一定要求測出具體值。因此檢驗也可理解為不要求知道具體值的測量。

計量:為實現測量單位的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的測量。

1.2 測量基準

測量基準是復現和保存計量單位並具有規定計量單位特性的計量器具。

在幾何量計量領域內,測量基準可分為長度基準和角度基準兩類。

長度基準: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報告,批准了米的新定義:即「一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 792 458秒時間間隔內的行程長度」。根據米的定義建立的國家基準、副基準和工作基準,一般都不能在生產中直接用於對零件進行測量。為了確保量值的合理和統一,必須按《國家計量檢定系統》的規定,將具有最高計量特性的國家基準逐級進行傳遞,直至用於對產品進行測量的各種測量器具。圖1-1為長度(端度)計量檢定系統表(簡化)。


圖1-1 長度計量檢定系統表(簡化)

角度基準:角度量與長度量不同。由於常用角度單位(度)是由圓周角定義的,即圓周角等於360°,而弧度與度、分、秒又有確定的換算關係,因此無需建立角度的自然基準。

1.3 量塊

量塊是一種平行平面端度量具,又稱塊規。它是保證長度量值統一的重要常用實物量具。除了作為工作基準之外,量塊還可以用來調整儀器、工具機或直接測量零件。

一般特性:量塊是以其兩端面之間的距離作為長度的實物基準(標準),是一種單值量具,其材料與熱處理工藝應滿足量塊的尺寸穩定、硬度高、耐磨性好的要求。通常都用鉻錳鋼、鉻鋼和軸承鋼製成。其線脹係數與普通鋼材相同,即為(11.5±1)×10-6 /℃,尺穩定性約為年變化量不超出±0.5~1μm/m。

結構:絕大多數量塊製成直角平行六面體,如圖1-2所示;也有製成φ20的圓柱體。每塊量塊都有兩個表面非常光潔、平面度精度很高的平行平面,稱為量塊的測量面(或稱工作面)。量塊長度(尺寸)是指量塊的一個測量面上的一點至與量塊相研合的輔助體(材質與量塊相同)表面(亦稱輔助表面)之間的距離。為了消除量塊測量面的平面度誤差和兩測量面間的平行度誤差對量塊長度的影響,將量塊的工作尺寸定義為量塊的中心長度,即兩個測量面的中心點的長度。

精度:量塊按其製造精度分為五個「級」:00、0、1、2和3級。00級精度最高,3級最低。分級的依據是量塊長度的極限偏差和長度變動量允許值。量塊生產企業大都按「級」向市場銷售量塊,此時用戶只能按量塊的標稱尺寸使用量塊,這樣必然受到量塊中心長度實際偏差的影響,將反製造誤差帶入測量結果。

在量值傳遞工作中,為了消除量塊製造誤差對測量的影響,常常按量塊檢定後得到的實際尺寸使用。各種不同精度的檢定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測量不確定度的量塊,並依此劃分量塊的等別,如圖1-1所示。檢定後的量塊可得到每量塊的中心長度的實際偏差,顯然同一套量塊若按「等」使用可以得到更高的測量精度(較小的測量不確定度)。但由於按「等」使用比較麻煩,且檢定成本高,固在生產現場仍按「級」使用。

使用:單個量塊使用很不方便,故一般都按序列將許多不同標稱尺寸的量塊成套配置,使用時根據需要選擇多個適當的量塊研合起來使用。通常,組成所需尺寸的量塊總數不應超過四塊。例如,為組成89.765mm的尺寸,可由成套的量塊中選出1.005、1.26、7.5、80mm四塊組成,即

注意事項:量塊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量塊必須在使用有效期內,否應及時送專業部門檢定。
②所選量塊應先放入航空汽油中清洗,並用潔淨綢布將其擦乾,待量塊溫度與環境溼度相同後方可使用。
③使用環境良好,防止各種腐蝕性物質對量塊的損傷及因工作面上的灰塵而劃傷工作面,影響其研合性, 。
④輕拿、輕放量塊,杜絕磕碰、跌落等情況的發生。
⑤不得用手直接接觸量塊,以免造成汗液對量塊的腐蝕及手溫對測量精確度的影響。
⑥使用完畢應,先用航空汽油清洗量塊,並擦乾後塗上防鏽脂放入專用盒內妥善保管。

1.4 測量方法分類

根據獲得測量結果的不同方式可分為:

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從測量器具的讀數裝置上直接得到被測量的數值或對標準值的偏差稱直接測量。如用遊標卡尺、外徑千分尺測量軸徑等。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係的量,根據已知的函數關係式求得被測量的測量稱為間接測量。如通過測量一圓弧相應的弓高和弦長而得到其圓弧半徑的實際值。

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測量器具的示值直接反映被測量量值的測量為絕對測量。用遊標卡尺、外徑千分尺測量軸徑不僅是絕對測量,也是絕對測量。將被測量與一個標準量值進行比較得到兩者差值的測量為相對測量。如用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為相對測量。

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測量器具的測頭與被測件表面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的測量為接觸測量。如用光切法顯微鏡測量表面粗糙度即屬於非接觸測量。

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對個別的、彼此沒有聯繫的某一單項參數的測量稱為單項測量。同時測量個零件的多個參數及其綜合影響的測量。用測量器具分別測出螺紋的中徑、半角及螺距屬單項測量;而用螺紋量規的通端檢測螺紋則屬綜合測量。

被動測量和主動測量:產品加工完成後的測量為被動測量;正在加工過程中的測量為主動測量。被動測量只能發現和挑出不合格品。而主動測量可通過其測得值的反饋,控制設備的加工過程,預防和杜絕不合格品的產生。

1.5 測量誤差

由於測量過程的不完善而產生的測量誤差,將導致測得值的分散入不確定。因此,在測量過程中,正確分析測量誤差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原因,對測得值進行必要的數據處理,獲得滿足一定要求的置信水平的測量結果,是十分重要的。

測量誤差定義:被測量的測得值x與其真值x0之差,即:△= x -x0

由於真值是不可能確切獲得的,因而上述善於測量誤差的定義也是理想要概念。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將比被測量值的可信度(精度)更高的值,作為其當前測量值的「真值」。

誤差來源:測量誤差主要由測量器具、測量方法、測量環境和測量人員等方面因素產生。

①測量器具:測量器具設計中存在的原理誤差,如槓桿機構、阿貝誤差等。製造和裝配過程中的誤差也會引起其示值誤差的產生。例如刻線尺的製造誤差、量塊製造與檢定誤差、錶盤的刻制與裝配偏心、光學系統的放大倍數誤差、齒輪分度誤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準件的誤差,如刻線尺和量塊的誤差,它是測量器具誤差的主要來源。

②測量方法:間接測量法中因採用近似的函數關係原理而產生的誤差或多個數據經過計算後的誤差累積。

③測量環境:測量環境主要包括溫度、氣壓、溼度、振動、空氣品質等因素。在一般測量過程中,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測量溫度對標準溫度(+20℃)的偏離、測量過程中溫度的變化以及測量器具與被測件的溫差等都將產生測量誤差。④測量人員:測量人員引起的誤差主要有視差、估讀誤差、調整誤差等引起,它的大小取決於測量人員的操作技術和其它主觀因素。

誤差分類:測量誤差按其產生的原因、出現的規律、及其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可以分為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和粗大誤差。

①系統誤差:在規定條件下,絕對值和符號保持不變或按某一確定規律變化的誤差,稱為系統誤差。其中絕對值和符號不變的系統誤差為定值系統誤差,按一定規律變化的系統誤差為變值系統誤差。如量塊的誤差、刻線尺的誤差、度盤偏心的誤差。系統誤差大部分能通過修正值或找出其變化規律後加以消除。

②隨機誤差:在規定條件下,絕對值和符號以不可預知的方式變化的誤差,稱為隨機誤差。就某一次測量而言,隨機誤差的出現無規律可循,因而無法消除。但若進行多次等精度重複測量,則與其它隨機事件一樣具有統計規律的基本特性,可以通過分析,估算出隨機誤差值的範圍。隨機誤差主要由溫度波動、測量力變化、測量器具傳動機構不穩、視差等各種隨機因素造成,雖然無法消除,但只要認真、仔細地分析產生的原因,還是能減少其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③粗大誤差:明顯超出規定條件下預期的誤差,稱為粗大誤差。粗大誤差是由某種非正常的原因造成的。如讀數錯誤、溫度的突然大幅度變動、記錄錯誤等。該誤差可根據誤差理論,按一定規則予以剔除。

1.6 測量數據的處理

在修正了已定系統誤差和剔除了粗大誤差以後,測得值中仍含有隨機誤差和部分系統誤差,還需估算其測量誤差的大小,評定測得值的不確定度,知道測得值及該測得值的變化範圍(可信程度),才能獲得完整的測量結果。

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用標準偏差表示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稱為標準不確定度,按照評定方法不同,它可分為兩類:用對一系列重複觀測值進行統計分析以計算標準不確定度的方法,稱為A類評定;用不同於統計分析的其他方法來評定標準不確定度,稱為B類評定。

A類評定:由統計理論可知,隨機變量期望值的最佳估計值是n次測得值xi的算術平均值x 。

該組測得值的標準差的估算值S為

B類評定:在多數實際測量工作中,不能或不需進行多次重複測量,則其不確定度只能用非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B類評定。B類評定需要依據有關的資料作出科學的判斷。這些資料的來源有:以前的測量數據,測量器具的產品說明書,檢定證書,技術手冊等。如由產品說明書查得某測量器具的不確定度為6μm,若期望得到按正態分布規律中3倍標準差的置信水準(99.73﹪),則按B類評定時標準不確定度應取u = 6/3 =2μm。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的估算:測量過程中一般都會有多個獨立的誤差源共同對測量的不確定度產生影響,因測量方法的不同,各誤差源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各誤差源標準不確定度的合成按測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①直接測量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取各類獨立誤差源的標準不確定度的平方和的正平方根,即

②間接測量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間接測量時,測量結果需經各間接測量值按事先設計好的函數關係計算後求得。由於各間接測量值的標準不確定度對測量結果的影響程度不同,在估算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時,要先分別對函數中各測量值求偏導數,算出其不確定度的傳播係數。各測量值的標準不確定度乘以相應的傳播係數後,取平方和的正平方根得到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1.7 基本測量原則

在實際測量中,對於同一被測量往往可以採用多種測量方法。為減小測量不確定度,應儘可能遵守以下基本測量原則:

阿貝原則:要求在測量過程中被測長度與基準長度應安置在同一直線上的原則。若被測長度與基準長度並排放置,在測量比較過程中由於製造誤差的存在,移動方向的偏移,兩長度之間出現夾角而產生較大的誤差。誤差的大小除與兩長度之間夾角大小有關外,還與其之間距離大小有關,距離越大,誤差也越大。

基準統一原則:測量基準要與加工基準和使用基準統一。即工序測量應以工藝基準作為測量基準,終檢測量應以設計基準作為測量基準。

最短鏈原則:在間接測量中,與被測量具有函數關係的其它量與被測量形成測量鏈。形成測量鏈的環節越多,被測量的不確定度越大。因此,應儘可能減少測量鏈的環節數,以保證測量精度,稱之為最短鏈原則。

當然,按此原則最好不採用間接測量,而採用直接測量。所以,只有在不可能採用直接測量,或直接測量的精度不能保證時,才採用間接測量。

應該以最少數目的量塊組成所需尺寸的量塊組,就是最短鏈原則的一種實際應用。

最小變形原則:測量器具與被測零件都會因實際溫度偏離標準溫度和受力(重力和測量力)而產生變形,形成測量誤差。

在測量過程中,控制測量溫度及其變動、保證測量器具與被測零件有足夠的等溫時間、選用與被測零件線脹係數相近的測量器具、選用適當的測量力並保持其穩定、選擇適當的支承點等,都是實現最小變形原則的有效措施。

1.8 測量器具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量具的標稱值:標註在量具上用以標明其特性或指導其使用的量值。如標在量塊上的尺寸,標在刻線尺上的尺寸等。

刻度:在測量器具上指示出不同量值的刻線標記的組合稱為刻度。

刻度間距:沿著刻線尺(標尺)長度方向所測得的兩個相鄰刻線標記中心之間的距離稱為刻度間距,也稱標尺間距。


圖1-3 比較測量示意圖

分度值:兩相鄰刻線所代表的量值之差稱為儀器的分度值。它是一臺儀器所能讀出的最小單位量值。一般地說,分度值越小,測量器具的精度越高。

數字式量儀沒有標尺或度盤,而與其相對應的為解析度。解析度是儀器顯示的最末位數字間隔所代表的被測量值。

示值範圍:測量器具所顯示或指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範圍稱為示值範圍。

測量範圍:在允許不確定度內,測量器具所能測量的被測量值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範圍。

測量範圍與示值範圍的區別在於:測量範圍既包括示值範圍又包括儀器某些部件的調整範圍。如外徑百分尺的測量範圍有0~25mm、25~50mm、50~75mm等,其示值範圍則均為25mm。比較儀的測量範圍為180mm,其示值範圍則為±0.1mm(如圖1-3所示)。示值範圍與標尺有關,測量範圍取決於結構。

量程:測量範圍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稱為量程。量程大的儀器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儀器的線性誤差將隨之變大使儀器的準確度下降。

靈敏度:測量器具對被測量值變化的反應能力稱為靈敏度。對於一般長度測量器具,靈敏度等於標尺間距a與分度值I之比,又稱放大比或放大位數K,即

K= a / I

測量力:採用接觸法測量時,測量器具的傳感器與被測零件表面之間的接觸力。測量力及其變動會影響測量結果的精度。因此,絕大多數採用接觸測量法的測量器具,都具有測量力穩定機構。

示值誤差:測量器具的示值與被測量的真值之差。例如用百分尺測量軸的直徑得讀數值為31.675mm,而其真值為31.678mm,則百分尺的示值誤差等於31.675-31.678=-0.003mm.

顯然,測量器具在不同的示值處的示值誤差一般是各不相同的。目前,測量器具的精度大多仍用示值極限誤差來表示測量器具示值誤差的界限值。

回程誤差:是指在相同條件下,被測量值不變,測量器具行程方向不同時,兩示值之差的絕對值。該項誤差是由於測量器具中測量系統的間隙、變形和磨擦等原因引起的。當要求測量值的顯示呈連續的往返性變化時(有連續的正、負值變化),則應選用回程誤差較小的測量器具。

測量不確定度:測量不確定度是在測量結果中表達被測量值分散性的參數。由於測量過程的不完善,測得值對真值總是有所偏離,這種偏離又是不確定的,表達這種不確定程度的參數,就稱為不確定度。

修正值:為修正某一測量器具的示值誤差而在其檢定證書上註明的特定值。它的大小與示值誤差的絕對值相等,符號相反。在測量結果中加入相應的修正值後,可提高測量精度。

1.9 測量器具的選擇

過去,大部分工廠是根據經驗來選擇計量器具的。通常選擇計量器具的測量極限誤差佔工件公差的1/3~1/5或1/3~1/10。對一些高精度工件,甚至有取1/2的。總之,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往往因人因廠而異。不僅如此,而且大多數工廠用計量器具檢測工件時,均按圖樣上標註的極限尺寸作驗收極限。這種驗收極限與工件的極限尺寸重合的方法,由於計量器具內在誤差及測量條件的影響,往往導致「誤收」和「誤廢」,造成不少質量問題及不應有的損失。所謂「誤收」,就是把不合格的產品,誤判為合格予以接收;所謂「誤廢」,就是把本來合格的產品,誤判為不合格予以拒收。

選擇原則:合理選擇計量器具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測量效率和降低費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說來,器具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被測工件的精度要求,在保證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要考慮尺寸大小、結構形狀、材料與被測表面的位置,同時也要考慮工件批量、生產方式和生產成本等因素。

對批量大的工件,多用專用計量器具,對單件小批則多用通用計量器具。

選擇方法:首先,根據被測工件公差值由表1-4查出安全裕度A和計量器具不確定度允許值U1,然後查表1-5至表1-7選定計量器具,使計量器具不確定值U1/≤U1,最後計算驗收極限。

舉例:工件在圖樣上的標註為,問應選用什麼計量器具進行測量並確定驗收極限。

解:(1)確定安全裕度A和計量器具不確定度允許值U1

由工件公差值0.46mm由表1-4查得

A=0.032mm
U1=0.029mm

(2)選擇計量器具

工件尺寸250mm在表1-5中屬於大於200mm至500mm的尺寸段內,查得分度值為0.02mm的遊標卡尺的不確定度值U1/=0.02mm, U1/=0.02mm
(3)確定驗收極限

上驗收極限=最大實體尺寸-A=250mm-0.032mm=249.968mm
下驗收極限=最小實體尺寸+A=250mm-0.46mm+0.032mm=249.572mm

相關焦點

  • 光伏器件量子效率首次突破理論極限,有望為光電探測設備大幅提效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最新研究:海森堡極限取得有意義的更新
    在量子計量學中,尤其是在幹涉測量中,海森堡極限是指測量精度可以隨測量中使用的能量成比例的最佳速率。適當定義海森堡極限是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結果。量子理論的基石之一是對精度的基本限制,按照這一限制我們可以通過該精度知道某些成對的物理量,例如位置和動量。
  • 突破理論極限 中國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突破理論極限 我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最新發現與創新  納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靈敏探測技術,對環境監控、醫學診斷和防恐安全等諸多領域有明顯的實用價值。而目前,靈敏度最高的光學傳感器可檢測10納米的微粒,已逼近理論極限。近日,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突破靜態腔探測理論極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轉環形光學微腔,可使靈敏度達到目前最好的靜態腔的3倍,從而探測到更小的納米顆粒。這一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的旗艦期刊《光學》上。該工作不僅對靈敏探測技術有明顯實用價值,也為研究新型旋轉腔人工量子器件技術開闢了道路。
  • 全國氣象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成立
    據了解,為加強專用計量器具國家計量技術法規制修訂工作,國家質檢總局先後批准成立了全國鐵道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全國海洋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全國氣象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等3個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
  • 為什麼在計量型特徵值的控制圖中,通常建議子組容量n等於5?
    問:為什麼在計量型特徵值的控制圖中,通常建議子組容量n等於5?答:經過精心策劃的取樣方案是成功運用控制圖控制過程的關健因素。子組樣本容量n等於5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它也不是強制的,建議大家考慮子組容量時,能結合控制圖的功效曲線來看。
  • 【世界計量日】氣象計量人與計量常識
    任何高大上科學技術都離不開一種精細的工作——計量。計量也是一種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具體工作。小夥伴們每天的關心的天氣預報也是如此。今天(5月20日)是世界計量日,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天氣預報中的氣象計量人和氣象計量常識吧。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中國計量院「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牽頭完成的「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院參與完成的「光電成像系統參數測試與校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溫度是最為廣泛使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準確測量事關科學研究、國防安全、能源環境和民生健康等領域。
  • 中科院院士: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比美國設備探測能力提升三個數量級
    在這個領域中,國內除了研究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之外還展開了量子雷射雷達研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稱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比美國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根據國防科大之前的一篇論文,當前,量子雷達尚無統一的標準定義,他們給出量子雷達的一個廣義定義:利用電磁波量子效應對感興趣目標進行遠距離探測的遠程傳感器系統均可稱為量子雷達。與傳統雷達相比,量子技術與雷達探測技術的結合迎來了量子雷達技術的誕生,該項技術有望提高雷達系統對目標的探測能力,在未來軍事反隱身、空間探索等領域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
  • 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這些獨立測量是在德國國家計量研究所Physikalisch-Technische
  • 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有望為光伏設備大幅提效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
  • 四川德陽壓力變送器計量器具計量校驗-檢測院
    四川德陽壓力變送器計量器具計量校驗-檢測院計量的對象,計量的內容,計量的特點是什麼,計量是實現單位統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相對於「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和量值可靠的測量」這行的定義,上述定義避免了將計量狹隘理解為就是對某種特定量進行的測量,同時也將測量活動之外的其他科技活動、法制活動、管理活動等包括在內。
  • 李天初院士詳解時間測量的極限
    日前,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李天初院士做了題為「光鍾和頻率基準的相對論不確定度極限」的報告,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相關人員,中國計量院院領導班子成員和科技委全體委員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計量院副院長、
  • 光伏設備首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為科學家點讚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這些獨立測量是在德國國家計量研究所Physikalisch-Technische
  • 化學傳感晶片迎新進展:接近量子極限 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原標題:化學傳感晶片迎新進展:接近量子極限,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來自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一種化學傳感晶片取得了新進展,這種晶片可以讓手持設備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 超聲波流量計精確計量的方法
    超聲波流量計 1、選擇探頭探測位置 2、在流量計前端安裝不鏽鋼直管 由於汙水水質較差,普通碳鋼的管道內壁在計量過程中容易結垢,從而影響所接收信號的精度,因此根據汙水計量的特點,可以在超聲波流量計探頭的前端加裝1根長度為1m左右的不鏽鋼直管,既可以保證最大的接收信號強度,又可以確保壁厚的精度,從而保證測量的準確性。
  • 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抓住計量變革契機,制定量子化時代中國計量...
    1875年5月20日,法、俄、德等17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籤署「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制,並確立以實物基準向各國傳遞量值的基本計量制度,包括時間、長度、質量、溫度、電流、發光強度和物質的量等7個基本單位的國際計量單位制逐步建立,為其後100多年世界各國測量量值的溯源和準確一致、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可靠的計量保障。
  • 市場監管總局關於組織實施2020年國家計量比對項目的通知
    ,各大區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各國家專業計量站,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全國市場監管工作會議精神,更好發揮計量比對在保障量值準確一致、支撐計量事中事後監管和提升計量技術機構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組織徵集、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等,從各單位申報項目中確定29項為2020年國家計量比對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