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超牛」實驗室:提前預警滑坡,5497個監測點為四川汛期保駕護航

2020-11-28 上遊新聞

紅星新聞消息,進入汛期以來,我國南方多省市發生暴雨洪澇災害,而由降雨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不在少數,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山體滑坡提前預警被學界認為是世界級難題,由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地災國重實驗室」)研發的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率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

目前,該系統已用於貴州、甘肅、青海、山西、安徽等省數千處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四川在今年4月30日已完成第一期部署,對甘孜、阿壩、涼山等地質災害高發區5497處專業監測點實施全面監控,預計明年將實現四川省的全覆蓋。

正在監測預警的丹巴阿娘寨滑坡

「超牛」團隊

世界首個提前精準預警滑坡團隊

「滑坡預警是公認的世界難題,之前國際上沒有哪個人或團隊敢說自己能敢提前準確預警滑坡,但我們實驗室已經能做了。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敢提前預警滑坡的團隊。」7月4日上午,地災國重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正在電腦前忙碌著。

進入汛期,許強便成為大忙人,不僅要對各地地質災害進行了解分析,許強與其團隊研發的「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也時刻面臨著考驗。

據許強介紹,滑坡預警主要通過在現場布設監測點獲取雨量、變形、地下水位等數據,然後實時傳輸到系統,系統根據所建立的理論預警模型和判據對監測數據進行實時動態分析計算,當滿足某個預警級別(黃色、藍色、紅色)的條件時,便通過簡訊、微信、電話等自動將預警信息發送給相關人員,便於現場採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2019年2月17日,貴州興義市龍井村9組發生滑坡,這個實驗室部署的自動化監測系統,提前53分鐘發出紅色預警信息,最終實現人員「零傷亡」,財產「零損失」。

2020年6月23日,貴州晴隆縣等地出現持續大暴雨,貴州省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提前約一個小時發出橙色預警,當地政府根據預警結果及時採取撤離措施,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系統一次次面臨考驗,一次次成功預警。截至目前,「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已在貴州、四川、甘肅等地多次成功預警滑坡。

許強

融合無人機、衛星遙感、地面傳感器等「黑科技」

「地災防治需『中西醫』結合」

地災防治在許強看來,需要「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地質是「中醫」,需要從業者系統學習地(醫)學知識,積累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經驗。同時,地災本身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滑坡,國外很多團隊期望通過找到滑坡變形的臨界值來預警預報滑坡,但實際情況是,不同的滑坡有完全不同的臨界值,其差別還非常大。因此,現普遍採用的閾值預警法誤報、漏報率非常高。」許強告訴記者,2005年之前,他也如許多人一樣,將研究的重心放在滑坡發生時間的預報上,期望能通過數學模型預報滑坡發生的準確時間。但丹巴縣城後山滑坡的應急搶險經歷讓他意識到,在滑坡發生前一定時間發出警示信息比精確預報滑坡發生時間,對防災減災更為重要和實用。

2004年底丹巴縣城後山出現了大面積山體滑坡的跡象,20餘間房屋被滑坡變形擠壓推垮,直接對整個丹巴縣城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某天半夜,滑坡前緣的房間牆壁突然爆裂。正在搶險的武警總指揮見此危險情形,準備組織官兵撤離。許強見狀,立馬上前攔住了總指揮:「根據我們對監測資料的分析,滑坡還不會整體下滑,希望你們能堅持搶險。」

許強的判斷,來自監測數據。

「災害預報,必須要準確預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滑坡雖然只是淺表層巖體的破裂,是一條裂縫或者一個結構面的錯動,但要掌握它們發生的時間,並非易事。」許強說,經歷這次搶險後,他不再專注於滑坡預報,而是將研究精力更多放在預警方面。

2012年,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第一版研發出來,該系統將相關團隊數十年的地質研究成果與積累的經驗,與無人機、衛星遙感、地面傳感器等多種高科技手段有機融合。許強說,「『中西醫』的有機結合是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能精確預警滑坡的主要原因。」

左二為許強

明年底

監測點將覆蓋四川全省

今年4月30日,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已完成在四川的第一階段部署,專業監測點實施全天候實時動態監控,在災害發生前系統會提前自動發送預警信息。未來,監測點位覆蓋面將逐漸擴大至全省範圍,此工作預計在2021年底前完成。

據許強介紹,隨著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的不斷推廣應用,地質災害預警範圍將不但擴大。「目前系統重點對重力型滑坡實施預警,下一步,我們將逐漸覆蓋到降雨型滑坡、崩塌等具有突發性特點的災害。」許強告訴記者,除了系統的不斷升級完善,實驗室還計劃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組建實體和團隊,專門為各地、各地質災害監測單位提供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服務。

同時,系統還將強化區域性、群發性地質災害預警功能,「其實就是提升氣象預警的精細化程度和精準度,並與地質條件有機結合,提升區域性地質災害預警能力和水平。」

原標題:成都「超牛」實驗室:提前預警滑坡,5497個監測點為四川汛期保駕護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早在2018年,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已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
    6月17日晚間10點55分,四川宜賓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之後有多起餘震,據人民網2018年報導,成都高新區已經有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
  • 解讀| 四川長寧地震,成都提前 61 秒預警,怎麼做到的?
    以上是地震預警在減少傷亡方面的相關研究數據——在 6 月 17 日 22 點 55 分發生的四川宜賓長寧縣 6.0 級地震中,地震預警網提前 10 秒向宜賓預警,提前 61 秒向成都預警,為震區群眾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並且在微博等渠道獲得讚譽。
  • 雷家山發生滑坡 北鬥監測系統3次預警 村民提前撤離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第一次經歷這種災害,發生滑坡後就看不到自己的房屋了。」潘坪村村民陳金蘭說道。7月6日下午,湖南省石門縣潘坪村所處的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區突發山體滑坡,滑坡體超過300萬方,共計造成各項損失超1000萬。
  • 北鬥監測系統提前預警到山體滑坡,人員全部安全轉移
    9日央視的一則新聞直接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北鬥檢測系統提前檢測到山體位移的橙色預警,讓14戶33人均已提前撤離,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立下了大功。北鬥監測系統提前預警到山體滑坡,人員全部安全轉移根據央視新聞直播間9日報導,受連日強降雨影響,7月6日下午,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突發山體滑坡,塌方山體達300萬立方米,非常幸運的是在災情發生前,北鬥檢測系統已經提前發現了這裡的地質災害隱患。石門縣接到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後,及時組織14戶33人提前撤離,山體滑坡時沒有人員傷亡。
  • 案例| 貴州省興義市龍井村滑坡(2019)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
    成都理工大學許強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參與我國近年來發生的數十起重大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工程實踐的基礎上, 通過二十餘年的研究積累和實踐總結, 形成了一套科學實用的大型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理論和技術方法。  ▼表 滑坡變形演化階段的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
  • 這個研討會瞄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如何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江芸涵)5月18-19日,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專題研討會在成都理工大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對重大地質災害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專題研討,重點研討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這也是著名地質災害專家、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教授提出的空天地一體化的「三查」體系。2019年3月26日,甘肅黨川6號滑坡體全貌。張勤教授研究團隊和成都理工大學許強教授研究團隊聯合監測預警,提前2天對滑坡發出黃色預警、提前1天發出橙色預警、提前40分鐘發出紅色預警,相關單位做好了相應的防範工作,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安裝在滑體上的遠程視頻監測裝置記錄了滑坡災害發生的全過程。
  • 汛期天氣|黑科技360°監測降雨動向 局部陣雨也可被提前「劇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每當有暴雨到來前,我們在手機上都會提前收到氣象災害預警今年入汛以來,四川各級氣象部門共發布暴雨、高溫、雷電預警及預警信號5901期,簡訊7226萬條。這麼多的預警信息背後,是黑科技對老天爺的360°監測。7月9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欄目上,四川省氣象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忠明為大家揭秘了精準天氣預報背後的「黑科技」。
  • 應對汛期險情 成都彭州用應急反應體系處理道路滑坡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8月16日凌晨4時許,成都彭白路(斷腰山段)發生山體滑坡,道路中斷。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發出信息後,指揮中心賡即發出指令,立即前往事發現場搶險救援。不到1個小時,經過10人2臺機具齊心協力,事故現場垮方全部清理,凌晨5時被阻路段全面暢通。
  • 貴州六盤水山體滑坡原因是什麼?能否提前預警?
    劉攀稱:「救援難度很大,一方面現場一直在下雨,另一方面滑坡體本身就不穩定,被水浸泡後,很容易滑動,有專人進行監測,提前進行預警。」昨日上午,六盤水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共接到5位傷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頭皮裂傷,現在生命體徵基本穩定,因擔心內臟損傷,後續還要觀察。目前部分傷者還沒有聯繫到家屬。
  • 成功預警多地山體滑坡
    隨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迅速完成全球組網部署北鬥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越來越大入夏以來,地質、洪澇災害頻發北鬥應用發揮獨特的優勢在災害預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7月11日晚11時,四川阿壩州小金縣春廠壩基於北鬥的公共監測平臺的人工智慧預警廣播系統發出了滑坡預警
  • 成功預警多地山體滑坡!
    猛戳下方視頻回顧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瞬間↓↓↓隨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迅速完成全球組網部署北鬥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越來越大入夏以來,地質、洪澇災害頻發北鬥應用發揮獨特的優勢在災害預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7月11日晚11時,四川阿壩州小金縣春廠壩基於北鬥的公共監測平臺的人工智慧預警廣播系統發出了滑坡預警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開建 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人民網成都4月29日電 (王軍)今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到2020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達到3000個。加上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規劃、建設的2003個臺站,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 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地震預警技術成功預警長寧地震
    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初步統計,四川省宜賓市、樂山市、成都市、涼山州、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雅安市、雲南省昭通市等212所學校提前0秒-57秒發出預警,學校師生及時採取避險措施避險,保障了學校師生的生命安全。其中,成都市180個學校提前收到預警。此外,成都市101個社區提前57-68秒發出預警,市民及時進行了合理避險。
  • 北鬥成功監測到山體滑坡,半月3次預警,33位村民安全撤離
    石門縣潘坪村所處的雷家山是省級地質災害隱患區,監測預警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朱秋平介紹,2019年12月,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出資在雷家山地災隱患點安裝了「北鬥衛星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通過11個點位對雷家山地質災害進行監測。一旦山體發生移動,監測儀器將產生數據並傳送至數據公司。隨後,數據報告在第一時間被送至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深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基於滑坡牛頓力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助力本鋼集團南芬露天鐵礦開展滑坡實戰演練
    (2014年,國際專家團在南芬露天鐵礦考察牛頓力監測技術,照片來源:陶志剛)2010-2016年期間,在何滿潮院士的指導下,陶志剛副教授駐場並建立了60餘個南芬露天鐵礦滑坡牛頓力遠程智能監測點,截止2020
  • 提前11秒!新潮傳媒電梯智慧屏發出地震預警
    在接收到河北唐山地震預警信號後,位於包括山東、天津、北京3個省市的新潮傳媒電梯智慧屏,迅速對這次地震活動發出信息預警,引導市民緊急避險。其中,天津市提前11秒預警,警告用戶地震橫波即將到達。此次地震,新潮電梯智慧屏及時發出地震信息進行播報,有效引導市民安全避險。
  • 南方暴雨致多地山體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如何預警?
    呂傑堂介紹說,今年我國將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力推廣普適性的監測儀器,通過北鬥衛星監測系統來輔助人工開展監測預警。釋疑1: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山體滑坡?山體滑坡是指山體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在重力作用下失穩,向斜坡下方滑動的現象。據呂傑堂介紹,一般引發山體滑坡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是事發地的地層地形和地質條件、斷層構造等。
  • 分秒必爭 為我國地震預警技術點讚
    因此,針對地震提供有效的預警措施,能大大減少地震帶來的傷亡和損失。基於此,我國在地震監測和預警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並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果。據了解,根據地震預警時間和人員傷亡關係的理論預測,提前3秒預警,人員傷亡比將減少14%;提前10秒,傷亡比將減少39%;提前15秒,傷亡比將減少53%。
  • 專訪|聽「最強大腦」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組團來川當「智囊」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於婷 實習生張弋凌宇這幾天,四川吸引了一大批院士來訪。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36名兩院院士齊聚蓉城。9月18日下午,這些院士圍繞5個不同的專題進行思維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