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盲人閱讀與明眼人一樣迅速—布萊爾創造的六點點字法

2020-12-05 挖史人

幼年時的一場意外,奪走他的視力,但無阻於他的熱情。他為盲人設計出一套點字法,解開盲人難以念書的枷鎖,他短暫的一生,成為普世千萬盲人的祝福,他被認為是在盲人教育史上,貢獻最大的一位。

意外的傷害

1809 年 1 月 4 日,布萊爾(Louis Braille)生於法國巴黎郊外的小鎮古普伯雷(Coupvray)。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工人,這是一份世襲的職業,將堅硬的牛皮加工製成馬鞍與繩索。當時搬運、耕田、驛馬車與騎兵隊都用到馬,馬的不同用途都需要不同的馬具。他的母親來自農家,刻苦耐勞,善於種植各樣的蔬菜與果樹,布萊爾在晚年時寫道:「至今依然難忘母親所種葡萄樹開花時的淡香。」他有兩個姊姊與一個哥哥。

布萊爾三歲時,有一天,他獨自進到父親的工作房,在製革的工具邊玩耍,不慎將固定牛皮的錐針刺入右眼。父母親聽到孩子的慘叫聲,急忙奔入工具房,孩子已經血流滿面。

那時,拿破崙的軍隊剛好經過鎮上,他的父母急忙將孩子帶給軍醫看,軍醫替孩子止血後,在他的兩眼塗上草藥膏,又上繃帶。軍醫說:「這種草藥膏從羅馬時代用到現在,非常有效。」幾天後,母親取下孩子的繃帶,發現孩子不僅受傷的右眼瞎了,左眼受到感染也瞎了。布萊爾後來寫道:

我從三歲以後就全盲,我依稀記得藍天的樣子,但是我不知道媽媽的長相,這是我一生最遺憾的事。

學習識字

他的父母親非常地難過,總覺得孩子成為盲人,與他們的疏忽有關。但這對夫妻決定走出自責,要盡其所能地教育這個孩子。首先布萊爾的父親以製造馬具的巧藝,在木頭上雕刻出文字的形狀,他們將客廳的牆壁空出,在上面釘著木雕的字母,讓孩子一邊摸木頭的形狀,一邊識字。同時,要他學習觸摸皮革,他後來寫道:「觸摸的敏銳能力是可以增進的,我從小就學習由皮革表皮的細柔度,判斷加工的程度,父親也教我刷皮革。我邊刷邊摸,知道皮革會愈刷愈光滑。」

母親教他擺自己的椅子,每天整理自己的床,他逐漸有自己的方位感,愈來愈有信心面對黑暗的世界。後來,家裡用餐時擺設盤子、碗、湯匙、叉子的工作都交給他,這期間,他摔破了許多碗盤,他的母親說:「不用道歉,家裡還有許多碗盤,再拿來擺。」他後來寫道:

盲人不用別人可憐他們,也不用別人自覺虧欠他們,盲人需要別人像正常人一樣教育他們。

在黑暗裡飛翔

他逐漸長大,漸漸體會自己與別的孩子不同,例如沒有小孩找他玩捉迷藏,當他開始覺得難過時,他的母親對他說:「有一種動物叫蝙蝠,它們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它們一邊飛行,一邊發出聲音,由聲音的回聲判斷前面是什麼,結果蝙蝠成為全世界最靈敏的動物。」他的母親牽著他的手,帶他走遍鎮上的每個角落,告訴他馬車聲多的地方是馬路,人聲嘈雜的地方是市場,悅耳的鐘聲來自教堂他像蝙蝠一樣學習用耳朵聞聲判位。

當鄰居的孩子們進

入小學時,布萊爾沒有進小學的機會,當時的學校不收盲生。他經常坐在家門口,聽路上行人的聲音,猜測經過的人是誰,並與他們打招呼。他後來寫下這一段有趣的經驗:「馬車夫經過時,總傳來清楚的馬蹄聲;農夫牽牛經過時,牛蹄的聲音與馬蹄的聲音不同;有位先生,經常咳嗽,甚至他不咳嗽時,喉嚨也會咕嚕作響;有一個人,他總是一邊走路一邊吹口哨;有一個人走路時腳步一腳重一腳輕辨認這些聲音是何等的容易,與他們打招呼並不困難。」他的友善,獲得鎮民的喜愛。

主動學習的孩子

鎮上保祿易(Jacques Palluy)神父看到這麼好的孩子卻沒去受教育,他向布萊爾的父母親說道:「這孩子失學,是人才的浪費。」神父每星期來家裡讀書給他聽,但是長期下去,也不是辦法,他牽著孩子的手到鎮上的小學,請求年輕的新任校長比契雷特(Antoine Becheret)收這個學生。老神父一再地拜託,校長只好破例收下這名盲生。

由於盲生沒有課本,學習完全靠聽覺,所以老師要非常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重覆地念,要扶著學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書寫,布萊爾後來寫道:「老師的耐心是擴展盲生學習界限的要素,但是經過這些反覆練習的過程,手的觸覺會愈來愈敏銳,記憶力會愈來愈好,知道如何集中精神去學習,而且會愈來愈有信心。」有次,輪到布萊爾負責提水的值日生工作,他到教室旁邊的一口水井提水,剛開始時走路不穩,水自桶中潑出來,他自動回到井邊再加水,一而再地自我訓練,直到水不再潑出。

老師非常喜歡布萊爾,這孩子對知識的學習非常主動,但是學校裡沒有盲生用的書籍,擁有盲人書籍的只有在巴黎的「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這是全世界的第一所盲生學校,由「盲人教育之父」郝毅(Valentin Hauy, 1745-1822)所創。

盲人教育的起源

在十八世紀以前,盲人幾乎是乞丐的代名詞,他們成群地蹲坐在馬路旁待人救濟。盲人被視為懶人或被上天懲罰的人,只有少數富有家庭的盲人,能受教育。此外,大多數的盲人只能流落街頭,或被收養在收容所。

郝毅是個信仰虔誠的人,年輕時受教於巴黎大學,專攻語言翻譯。畢業後,他在貿易事務所為商人將法文譯成其他的文字,以及負責法國國王亨利十四世的翻譯事務,後因表現優異而升任為Breau Academique d'Ecriture 的翻譯學教授,他被視為法國翻譯學的權威。在他事業正值巔峰之際,遇到一件事,使他後半生顛沛流離,幾乎成為亡命之徒。

1771 年,郝毅參加一場音樂劇,劇中有12 個盲人充當小丑,讓觀眾嘲笑取樂,目睹如此毫無人道地羞辱盲人,令他深感憤怒,他決定為盲人設立一所學校教育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力更生,在社會中重獲尊嚴。但是在過去,只有盲人收容所,沒有盲人學校,他知道這種想法不易獲得社會的支持,因此他開始存錢。

第一所盲人學校的設立

幾年後,有一天郝毅經過一間教會,看到路邊蹲著一個盲人乞丐,就給他一枚銀幣,那個乞丐用手一摸銀幣,就說:「先生,你給的錢太多了,我只需一枚小幣。」郝毅發現這位盲人用手一摸凸出的地方,就知道這枚錢的幣值,因此開始思索,為什麼不將這種凸出印鑄用在文字印刷,用來教育盲人識字呢?而且這個盲人心地善良、並不貪多。

郝毅將這名乞丐接到家裡,支持他的生活費用,並教他念書。這位盲人當時 17 歲,名叫雷斯爾(Francois Lesueur),他成為普世第一位盲人學生。前來求學的盲人愈來愈多,1784 年,郝毅成立「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

1806 年,因著信仰的緣故,郝毅被法國的革命政府通緝,他連夜逃到普魯士,又在該地成立一所盲人學校。不久普法戰爭開打,他逃到俄羅斯,在該地成立一所盲人學校。因著逃亡,郝毅建立了德國與俄國的第一所盲人學校。

郝毅流亡後,巴黎盲人學校遭到解散。到了拿破崙時代,政府才以一間中世紀的修道院,成立「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學生限 70 名。入校的資格非常嚴苛,只收資質特優的盲生。

年紀最小的新生

起初布萊爾的父母捨不得他離家,孩子在家裡有很好的照顧,且鎮上的人都喜歡他,為何需要前往巴黎的盲人學校就讀呢?保祿易神父與比契雷特老師卻力勸:「盲生只有受教育,才有回到社會的機會。」布萊爾一聽有專為盲人設立的學校,臉孔立刻流露出他心裡的渴望,他的父母知道孩子的期待。布萊爾後來寫道:

我雖然眼不能見,卻擁有家人最多的愛。

1818 年 10 月,他的父母親向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提出申請,除了保祿易神父與比契雷特老師的推薦函外,連鎮長都為他推薦。隔年 1 月 4 日,布萊爾獲得入學許可,他的父親在 2 月 15 日,帶他坐了四小時的驛馬車,前往報到。他的學號是 70 號,是學校裡年紀最小的學生。

依照學校的規定,所有的盲生都要住校,父親離去後,布萊爾非常想家,夜裡在床上哭泣,鄰床的同學高第爾(Gabriel Gauthier)遞給他一條手帕,安慰他說: 「我剛來的時候也曾哭過,明天上午就會好多了。」後來倆人成為終生摯友,一同為盲人教育奮鬥。

盲人教育的瓶頸

盲校的課程有語文學、數學、歷史、地理與音樂課。語文學的課最重,學生要花許多時間學習用手觸摸凸出的印刷字體,辨認字母。有些字母,如 A,很易辨認,但是 B 與 R,O 與 Q,I 與 T,就不易辨認,尤其摸久之後,字模的邊緣會逐漸剝蝕,字型模糊,不易用手的觸覺區分。冬天時,學生冷得手指僵硬,更失去觸摸的靈敏性。

為了便於盲人用手觸摸字型,要用厚紙板印刷,方能印出凸出的字體,加上字體很大,因此書本又大又厚,平均每本書約有九公斤重。每次取書來讀,需要兩、三個學生才搬得動。

當時該校是法國盲生的教育中心,但是圖書館裡的書只有八本,而且每一本都非常昂貴,每印一本書都需要校長四處籌款。為了省錢、省事,給盲生閱讀的書籍非常少,教育的方式仍是老師一句一句地口述給高年級的學生聽,高年級學生背誦後,再一句句地口述給低年級的學生聽。學習的方式是這麼困難,學生們卻拼命地學,他們知道若學不成,就得到街頭當乞丐。教育能重拾盲人的自尊,但是盲人教育依然原始落後。

音樂的教育

布萊爾最喜愛音樂課,他在學校主修管風琴,他後來寫道:「音樂是流洩在空氣中的文字,是一般人無法看到的,盲人卻能更敏銳地感受到。」他特別喜愛海頓的鋼琴曲,當時有位著名的管風琴家伯葛女士(Madame van der Burgh)特別欣賞布萊爾與高爾第,伯葛女士認為演奏家是適合盲人的高貴工作,每星期固定到盲校指導他們。 1820 年,他們已在教堂為詩班伴奏。

1821 年,布萊爾在盲校每科的考試都得第一名,高爾第緊跟其後。同年,新校長比格尼爾(Andre Pignier)博士上任,他立刻發現盲生中有許多學習天才,只是沒有被外界發掘,他向政府爭取更多的教育經費,他提出:「教育是國家首要的責任,即使國家財政不穩定,教育經費也應優先。」他也認為:

讓盲生接觸更多的外面世界,是盲人教育重要的部分。

戶外教學

比格尼爾教學生使用手杖,聞聲判位,再帶全校學生到戶外教學。他常帶他們去森林聽蟲鳴鳥叫,到花園聞花草芬芳,到空曠的地方呼吸清新空氣,到科學博物館觸摸生物標本,他鼓勵學生有個人的收藏——尤其是石頭。他也請手工藝者來學校開設手工編織的課程,他認為盲人雙手靈敏,日後能成為編織的巧匠,增加獲得好工作的機會。

同年 8 月 21 日,郝毅回到他所建立的盲校,全校師生列隊歌唱歡迎他。郝毅感動得邊走邊哭,他與每位盲生握手,他說:「這些歌聲是給上帝的。」一個月後,郝毅病逝,他臨終前說:「我把一生最好的部分都給了盲生。」他不知道在列隊歡迎中的一個男孩,將持續他的這一棒,將盲人教育傳到全世界。

軍中指令

不久,比格尼爾校長邀請巴比爾(Charles Barbier)到校訪問,巴比爾曾經在拿破崙的步兵軍團當指揮官。當時指揮官常將指令寫在紙上傳與下屬,在白天時,這些指令容易閱讀,在黑夜時就不易閱讀。有一晚,法軍正與敵方對陣時,有一個士兵看不清指令,點燈觀看,對方一看見燈光忽然自黑夜中亮起,就以燈亮之處為靶子,往那邊炮轟,後來那名士兵以「洩露行蹤給敵方」的罪名,被判死刑。巴比爾深感難過,因為他覺得這名士兵的死與在黑夜中不易閱讀指令有關。

巴比爾開始研究夜間可以閱讀的指令,他用鵝毛筆的筆尖在厚紙板上點出凸點,這些凸點有兩排,凸點的位置代表發音時嘴巴的形狀,這樣士兵只需要用手觸摸就可以念出指令。

他的同仁笑他是在寫「鴿子洞穴」,巴比爾卻愈來愈沉湎於這種語言符號的研究。戰後,他繼續發展他的符號系統,並在 1819 年前往巴黎皇家科學院發表,但是在座的科學家對此成果不感興趣。只有電學大師安培認為這可能成為幫助盲人閱讀的一大改革,並將巴比爾的夜間閱讀法推薦給盲人學校。

盲人的共鳴

布萊爾與高第爾首先前往學習,學會後再教給其他盲生。起初盲生非常高興,他們可以用此法快速地彼此書寫溝通,而且科學院也出錢資助新式的巴比爾符號印刷書籍。不久,盲生即發現這套閱讀系統有不少缺點,例如無法表示同音異義字,無法表示標點符號,無法區分輕重音等,因此在短句時問題不大,但是在長句子的表達上就很困難。盲生向巴比爾反應,巴比爾卻認為盲生沒有好好學就抱怨,是不知感恩的行為。

比格尼爾支持盲生,他寫道:

巴比爾對自己的方法太自滿,以致聽不進盲人真正的需求,他不能用軍人在黑夜裡溝通的簡短句子,去代表盲人心靈所要表達的內容。盲人教育的關鍵,是必須完全進入盲人的感覺與需求裡,才能真正地幫助他們。

六點點字法

布萊爾知道盲人學習閱讀的障礙在哪裡,他經常拿支鵝毛筆,用筆尖在紙上打洞,研究如何讓同學更方便閱讀。 1824 年夏天,學校放暑假,他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坐在鎮上教堂的青草地上,辛勤地在厚紙板上打洞。暑假後,他回到學校,立刻與高第爾分享他自創的「六點」(six dots)點字法,他們並未料到,這是盲人教育史上最大的改革–讓盲人能以簡潔、便利的方法書寫與閱讀。

這是全新的思考,他用六個點在兩列直線排列上的相對位置,去表示字母、數字與標點符號。而且六點涵蓋的面積只有一平方公分,只要用食指觸摸就可以判讀。這麼重大的發明,竟是來自一個 15 歲的少年。

高第爾在一天之內,就學會了「六點」點字法,他認為用鵝毛筆尖點字,不易控制凸字的大小、粗細,就設計裝配了一臺「點字機」,能夠打出相同大小的凸點,這是盲人教育史上的第一臺「輔具」。

盲人的文字

有了點字法與點字機,他們倆人開始教導其他的同學。不久,比格尼爾校長發現學生四處都在傳紙板。布萊爾向校長解釋,他們是在紙板上點字溝通。校長隨即取書念了一段,布萊爾邊聽邊點字,校長念完後,布萊爾立刻覆念一遍,校長聽後大為讚賞,並說道:

這是第一次,藉由布萊爾點字法,盲人閱讀的速度與明眼人一樣的迅速。

他立刻寫信給內政部,邀請官員來看盲生所發展出的點字閱讀,官員回函行程已滿,抽不出時間前往,校長又寫信給一些有錢的人,請求資助印刷新式點字的書籍,當時正值法國經濟不景氣,所有的信都石沈大海,了無回音。

1825 年的冬天似乎特別漫長,來自北海的寒風直吹盲校破舊的窗戶,內政部卻以經費短絀,停止盲校裡夜間煤油的供應。夜間,盲生提早上床,在被窩裡禦寒,但是盲生學習布萊爾點字法的熱情更為旺盛,高第爾寫道:

似乎只有上帝知道,盲人是何等地期待能在紙上表達出他們心中深刻的思考與感情。

逆境裡的祝福

1826 年,布萊爾與高第爾自盲校畢業,學校立刻聘請他們倆人留校擔任老師。布萊爾教文法、歷史、地理、代數與鋼琴,他也開始研究以點字法表示音符。

他在開學時對新生致詞,題目是〈成為盲人的幸運事〉。他說道:我們在年幼時就看不見,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年紀愈大才愈看不見,就愈難適應。隨著成長,我們卻愈能適應失明,體會失明只是有一點不方便、並非苦難。許多人愈到晚年視力愈差,心裡就愈沉重,但我們沒有這種問題,早在年少時期,我們已能挑起看不見的重擔。我們不會因為看不見,就從這個世界退縮,不會因為別人的忽視,而自暴自棄,我們不想成為眾人憐恤的對象,而向人祈求。我們要努力學習,方能與眾人一致,願你們從年幼就了解知識的重要,而我的任務是竭盡所能地讓你們達到這目的。我相信全能的上帝,祂創造天地,祂創造可見的,也創造看不見的。

為了改善盲校環境,校長向內政部申請遷校,1828 年,巴黎醫學會派人來視察盲校的衛生狀況,發現屋況老舊,汙濁的空氣在學校內處處可聞,視察小組提出: 「此處環境已不適合孩子居住與學習。」但是政府又以財政困難,拖延執行,有人譏笑再提申請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既然看不見世界,世界也看不見你們。」

父親最後的勉勵

雖然外界反應冷淡,布萊爾的點字改革仍然持續地進行。 1829 年,他以四個點在空間的分布,表示音樂八個主要音,從此盲人可以閱讀歌譜,而且可以自己作曲。

1831 年,布萊爾的父親病逝,他給布萊爾的遺言是:「我以你為榮,因為你幫助了許多人。」父親過世後,家裡的經濟陷入困境,布萊爾只好離開教職,在各教堂擔任巡迴管風琴師,賺錢支持家計。兩年後,家庭經濟獲得改善,他又回到盲校當老師,這時學校出版《盲人在語言書寫、詠吟與樂曲撰寫的點字法》,這是盲人教育史上第一本點字法的書籍,這書有32 頁,作者是布萊爾。

與時間競步

這本書出版後,在社會上並沒有引起什麼回應,關鍵在於一般人的偏見,認為:「盲人發現的方法了無貢獻,只有明眼人可以幫助盲人,盲人若使用盲人的方法,將回到更深的黑暗中。」1835 年,布萊爾咳到吐出血來,醫生判斷是肺結核,肺結核在當時是絕症,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更加緊教育盲生點字法。

校長請他回鄉靜養,他身體略為復原後,又返校教書。 1839 年,奧地利皇家請他前往皇宮教導盲人,並提供更好的環境、待遇與出名的機會,他寫信婉拒,寫道:

身為一個經過苦難的人,我期待與相似背景的學生分享,讓學生學會點字與閱讀,對我就是莫大的榮譽。

1841 年,盲校更換新校長杜弗(P. -A. Dufau)。杜弗校長對於布萊爾非常不友善,他下令搬出舊有的大本書籍,並禁止使用點字法,盲生大大地抗議。杜弗甚至把布萊爾點字的課本丟入火爐裡燒掉,布萊爾安撫學生:「在爭執中需要有人讓步才有和平,願我們是讓步犧牲的一方。」杜弗卻不如此想,他將布萊爾開除,並且下令不得有人再提這個名字。

優秀的督學

布萊爾離去後,學生抗爭得更厲害,不斷地有學生被處罰。這引起該區教育督學高迪特(Joseph Gaudet)的注意,他與被處罰的學生交談後,決定自己學習布萊爾點字法。學會之後,他立刻知道這是盲人學習閱讀的最佳方法,他親自去遊說杜弗,並且將布萊爾聘回。

高迪特想出一個點子,他將盲校搬到更好的地方,為了慶祝新校落成,他舉辦「盲生使用凸點閱讀發表會」,邀請政府官員、貴族、記者、出版商等共襄盛會,並在邀請卡上印著「限關心盲人教育的慈善人士參加」。

成功的發表會

1844 年 2 月 22 日,發表會盛大舉行,會場冠蓋雲集。最後重頭戲上場了,杜弗校長與一個女盲生上臺,全場安靜,杜弗取出一本書快速朗讀,女孩用打孔機迅速打點,杜弗讀一段後,把書本合起來,女孩用手觸摸打孔紙,把校長剛剛念的又重新覆誦。女孩念完後,來賓大聲鼓譟,噓聲四起,他們認為這是事先串通好的騙人把戲,有些來賓甚至要憤而離席。

杜弗請觀眾安靜,他請抗議最大聲的一位觀眾上臺,請他自盲生中任選二位,一位上臺,一位站到大廳外面。再請這位觀眾任挑一本書,選出其中的一段念出,臺上的盲生立刻邊聽邊打凸洞。那位觀眾朗誦一段後,立刻將外面的學生帶回大廳,這位盲生上臺,用手觸摸凸點,清清楚楚地將全文念出。念完後,觀眾席上一片寂靜,臺下的盲生一個個地掉下淚來,這一場聚會終於洗刷了他們的冤屈,忽然掌聲四起,所有的來賓擁上前去與杜弗握手,祝賀他教育成功。

收穫的日子

這一天是盲人教育史上的轉捩點,布萊爾點字法的書籍如雪片般地印出,這些教材,布萊爾除了用來教學生以外,也教路邊的盲人乞丐、礦坑裡的盲人礦工,掃煙囪的盲人工人,雜耍團的盲人小丑等,這些人學會後,又立刻教給其他的盲人。閱讀的喜悅,如火燒般地傳到社會各角落,許多失明的乞丐、礦工、工人到學校向他道謝,他們淚流雙頰,布萊爾的回應是:「教育盲人是上帝給我的責任與義務。」他轉而主編盲人教育的期刊《盲人的教師》(Teacher of the Blind),並出版聖經的盲人點字版。

1848 年,他的身體逐漸衰弱,他寫信給母親:

這是一個收割的日子,是那麼美好,過去長期的期待都是值得的。但今天似乎稍冷些,又是陰天,所以媽媽最好留在家裡。我在這裡也沒有出去,屋外有些人在雪中慶祝法國又進入新共和時期,我很快樂,靜靜地在屋裡,傾聽他們燃放鞭炮的聲音。我們必須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我期待再見您,因此我會度過這冬天,以便在見面時,分享更多的喜悅。

完成任務

1851 年 12 月,許多學生來感謝他,他說道:

上帝恩待我,何等的喜樂,使我的一生能為盲人有些貢獻。我終於知道,失明對我的心靈是何等的祝福,所以親愛的朋友,讓我們訴說上帝為我們所做的。

他病逝於1852 年1 月6 日,臨終前他說:「我相信我在地上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從此,再也沒有什麼讓我掛心的了。我祈求上帝引我回家,過去我可能說得不夠大聲,但這一次上帝聽了我的禱告。」那一天,許許多多的盲人都失聲痛哭。

布萊爾生前沒有看到:

1854 年,布萊爾點字法成為盲人公定的世界通用文字;1868 年,阿米鐵吉(Thomas Rhodes Armitage, 1824-1890)成立皇家國際協會(Royal National Institute),推動普世盲人閱讀運動;豪斯門(Baron George Haussmann, 1809-1901)推動無障礙空間與導盲道路;1874 年,美國長老會牧師莫裡(William Moore)前往北京,成立中國第一間盲人學校。 1931 年,國際獅子會推動白色盲杖為國際盲人行路工具標誌;1934 年,成立導盲犬協會;1946 年,臺灣以布萊爾點字法點寫注音符號;1952 年,著名的盲人文學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1968)說:「上帝將路易斯布萊爾賜給盲人。」

迄今,全世界至少有四千萬個盲人深受其惠,盲人中也出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與音樂家。法國最大的影響力,不是拿破崙建立的帝國,而是布萊爾在普世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特定訊號刺激視神經 讓盲人「看見」點字
    神經科學家發表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學術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接受人工視網膜的盲人,已經可以透過神經刺激用眼睛閱讀布拉耶(braille)點字。
  • 盲人創作小說獲獎一個盲人的天地有多大呢?圖
    「最開始只是眼前有一個小白點,後來就像一個霧一樣擴散開來,最後完全看不見了。」陳光炅回憶起當年的經歷說,在2004年確診為「視網膜色變」之前,他是一位律師事務所的文員,過著自己普通的生活。至2005年,眼疾病情越來越重,逐漸奪走了他的視力。最終,陳光炅不僅雙目失明,還失去了工作,也與結婚4年的妻子離了婚。
  • (英漢雙語)全球最熱新聞:布萊爾購百萬英鎊豪宅送愛女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英漢雙語)全球最熱新聞:布萊爾購百萬英鎊豪宅送愛女 2013-01-21 15:18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豪華」盲人U跑團跑進深馬
    【深圳商報訊】(記者 鄧小群)30名盲人、133名志願者和19名香港成員,組成「豪華陣容」的U跑團,8:30衝上深馬跑道,一根粉紅絲帶成為他們前行的指引,這讓這支由盲人和志願者組成的視障跑團十分引人矚目,第一次參加深圳馬拉松的他們,在短短的6公裡體驗賽中,讓他們與這個城市一起呼吸、奔跑。
  • 盲人醫療按摩繼續教育平臺設計過於複雜 使用者稱「無法操作」
    上面還有要求,比如建議用谷歌瀏覽器等,有的手機還不支持,而且還很麻煩,是盲人的讀屏,它不讀。」王女士告訴記者。登錄平臺界面視力障礙的人很難使用滑鼠,他們要靠聽覺一點一點「摸索」網頁。「按摩好友、添加好友、QQ號、手機號、使用QQ、數字鍵盤、加好友、按鈕、QQ、添加好友、正在編輯文本開頭……」這是一段通過讀屏軟體使用QQ添加好友的聲音。
  • 盲人的夢裡會「看見」什麼?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用手玩鬧著亂摸幾條盲文;或者戴著眼罩伸手摸黑試著感受周圍環境,但這些都是很膚淺蒼白的體驗。我們只能傾聽盲人的見聞與感受,並點頭表示同情與理解,但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一樣的道理,我們明眼人也是無法想像盲人的夢是怎麼樣的。就像睡夢裡欲潛入深海底三萬裡,醒來發現自己還停留在馬裡亞納群島的海溝裡一樣。
  • 盲人可視:像蝙蝠一樣回聲定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電影《超膽俠》裡的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失明後,他的其它感官變得更加敏銳,這使得他可以通過聲振動「看見」事物。而現在,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它是如何在現實中上演的:失明的人 可以通過回聲來「看見物體」。和蝙蝠一樣,這些不可思議的人們可以通過敲擊聲音然後傾聽回聲,從而感知周圍環境。
  • 法觀 不僅是法律人的閱讀
    法觀負責人王紅芳介紹說,「原來的讀者服務部的功能是比較單一的,它同千萬個普通的書店一樣,靜候在街角,等待著顧客的來臨。而改造後的法觀不同於傳統的書店,不僅提供優質暢銷圖書的實體展示和閱讀,同時也是人民法院和法院出版社信息化建設的展示以及體驗平臺。」法觀是最高人民法院全力打造的新型多功能信息化書店。目前,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日臻完善,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法律知識的渴求日益強烈。
  • 盲人高考生回應兩次交白卷:用盲文咋表示方程式?
    我在網上多次搜盲人律師、盲人歌手、盲人作家,有人做得很好。即使考不上,我也要感受感受高考的滋味。  第二,2008年殘疾人保障法第29條和54條規定,殘疾人可以上大學,提供無障礙試卷。我想推動這條法律的落實。  第三,現在按摩市場已經不太好了。盲人參加高考、進入普通大學,一部分盲人可以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做其他職業,對以後的按摩市場大有好處。
  • 快速閱讀是一種怎樣的閱讀法?
    還有一部分人提到快速閱讀,就會想當然的認為一目十行之類的,如果你是這類人,那麼很不幸,因為你太理想化了,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極少人或許可以真的做到。事實上,真正的速讀(需要訓練方能獲得、掌握)並不是一味的要求你快速的閱讀。速讀在國際上,是一種流行的閱讀方法,旨在通過科學的訓練,取得閱讀速度與理解力之間的平衡,培養終身受用的閱讀習慣。
  • 此人名叫亨利·威廉·布萊爾,曾...
    然而,布萊爾在排華問題上的活躍表現,很快就成了他的「政治包袱」。1891年,卸任參議員的布萊爾被美國總統任命為駐華公使。消息一出,美國國內輿論議論紛紛。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國報紙,翻出三年前布萊爾在國會上發言攻擊華人的歷史,提出布萊爾是否適宜這一職務的疑問。
  • 開化盲人獲評全國優秀讀者,你還有藉口不讀書?
    近日,由中國盲文圖書館主辦的「書香承載夢想,閱讀點亮人生「全國優秀盲人讀者評選活動中,衢州市盲人協會副主席程東財榮獲「百名優秀讀者」榮譽稱號。下面是程東財的作品《閱讀改變我命運》我是一位視障者,眼前黑暗心明亮,走過的路回頭想,往日的事再來講。一歲時我患病住院,三天高燒都不退,全家人為我心焦如焚。
  • 閉上眼眼就是盲人的世界?不對,盲人眼中的世界或許是這樣的
    他們然後把我的手放入冰冷的用其中對我說,遊泳時的感受是無所不在的清涼就是藍的,這種感覺讓我們非常輕鬆,這是一位盲人患者盲戀,洋溢著體育的笑容說出來的,向旁邊的人訴說著顏色的變化。根據社會組織統計,世界上大約5000多萬人失明,另外3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智力障礙,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很想知道毛寧是如何分辨白天和黑夜的,難道馬雲的世界裡是有黑白嗎?還是怎麼都不存在?
  • 跨學科閱讀法:語文成績不好,用英語閱讀提高,一樣可以提高成績
    如果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學得特別痛苦,但其他學科的成績很好,說明孩子是有學習能力的,想要讓語文提分,我們可以嘗試先提高學習興趣,從增加英語閱讀練習開始,讓把文史語言的學習通道打通了,一樣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 英文閱讀:盲人的夢境裡有畫面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文閱讀:盲人的夢境裡有畫面嗎 2008-12-17 19:39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拍照的盲人:那一刻 我摸到了水滴的形狀
    ­  這是海拔3700米、方圓13萬平方米布達拉宮的細節。 ­  一樣的布達拉(林聰) ­  林聰來西藏參加一個非視覺攝影的項目。從被培訓到培訓別人,這是他在北京一家盲人呼叫中心工作的第三年。 ­  見到林聰時,屏幕朗讀軟體在以每分鐘300多字的語速辛勤工作著。在它的指引下,他的手在鍵盤上飛著。
  • 盲人影院,為17000000人開眼
    也就是說,2010年盲人的比例是162人中有1個盲人,而2018年卻上升到82人中就有一個盲人。 當我們興致勃勃地討論著熱映的電影,仿佛在討論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時,盲人和我們一樣在渴望著電影。
  • 老丈人愛好書法,第一次去他家,看見宣紙上寫了個「永」字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祝你每天都在笑笑笑!願你的生活多歡笑!1、未來老丈人是書法愛好者,第一次去他家,趁著女朋友不在,未來老丈人在宣紙上寫下一個「永」字,然後問我:「知道永字八法嗎?」幸虧我提前準備,立刻答道:「知道,這是書法的用筆法則,點為側、橫為勒、豎為弩、鉤為趯……」沒等我說完,未來老丈人搖頭:「永遠不能欺負我女兒,永遠不能騙我女兒,永遠不能讓她幹家務,永遠不能藏私房錢,永遠不能讓她缺錢,永遠不能讓她哭,永遠不能忘記她生日,永遠要記住我的話。」我:「果然是永字八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