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醫工交叉博士研究生安宸毅(居冰峰、陳偉教授團隊)在《Nano Letters》發文

2021-02-24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2020年6月12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居冰峰課題組、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附屬二院陳偉課題組、浙江大學附屬一院方維佳課題組以及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居理寧課題組合作在單分子力譜技術(生物膜力學探針系統, Biomembrane force probe, BFP)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權威期刊《Nano Letters》(IF:12.3)雜誌上發表 「Ultra-stable biomembrane force probe for accurately determining slow dissociation kinetics of PD-1 blockade antibodies on single living cells」的論文。博士研究生安宸毅、基礎醫學院博士後胡煒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陳偉教授、雪梨大學居理寧助理教授、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方維佳主任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作者利用醫工交叉的學科優勢,在傳統的單分子生物膜力學探針系統的基礎上成功開發超穩單分子力譜技術,實現在單分子水平上利用活細胞原位動態解析超強的生物大分子互作的動力學特性以及生物力學穩定性。作者利用該新技術準確表徵三種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PD-1抗體與T細胞表面PD-1分子互作特性,發現該新方法所獲得的動力學參數與PD-1抗體的肝癌臨床治療有效率吻合,顯著優於傳統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等經典方法所獲得的動力學參數。因此,該新方法較傳統方法更適合指導免疫治療抗體的優化、篩選以及臨床選擇。
(由共同作者:雪梨大學Yunduo Charles Zhao繪製)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是著名的免疫「剎車」分子,而PD-1分子的免疫治療抗體依靠其超強親和力與免疫細胞表面的PD-1分子特異性結合,緩解由PD-1介導的免疫活性抑制。目前,科研領域及製藥公司基於常用的SPR技術篩選出的高親和力PD-1抗體,往往很難與其最終臨床治療有效率直接對應;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該檢測方法脫離了PD-1原位細胞膜環境。另外,免疫治療PD-1抗體在進入體內後很快被巨噬細胞表面的FcγR受體捕獲,其與抗原的相互作用潛在地受到兩側細胞收縮產生的拉力等生物力的作用。因而抗體—抗原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可能成為免疫治療抗體屏蔽免疫剎車分子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利用新研發的「超穩定」單分子生物膜力學探針系統,從單分子水平上原位解析PD-1與其抗體(Nivolumab、Pembrolizumab、Camrelizumab)之間超強互作的解離速率,尤其是生物力調控下的力致解離速率,與其在肝癌免疫治療中的有效率更為吻合。因此,「超穩定」單分子生物膜力學探針系統在細胞原位檢測抗體藥物的親和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為藥物研發提供更具指導意義的親和力參數。

圖2. 生物力調控免疫PD-1抗體與PD-1原位動態互作示意圖:免疫治療抗體在進入體內後會被巨噬細胞表面的FcγR受體捕獲,抗體—抗原相互作用受到生物力的調控

此外,該系統還可應用於其他強相互作用細胞原位的解離速率及其力穩定性的測定;例如,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與其對應抗原之間、超強膜受體—配體之間、細胞骨架相關蛋白之間等較強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

該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部蛋白質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大學等資金的大力支持。同時,感謝浙江大學工學部(機械工程學院等)、醫學部、信息學部(生儀學院等)、浙江大學醫工交叉研究生培養項目以及浙江大學附屬一院、雪梨大學多位教授的支持與幫助。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1360(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跳轉查看)

相關焦點

  • ...祝賀我院放療科主任傅小龍教授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新聞速遞】熱烈祝賀我院放療科主任傅小龍教授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20年重大研究計劃項目」 2020-12-30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聲醫學科邱邐教授醫工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綜述論文
    近日,我院超聲醫學科邱邐教授醫工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上發表了題為「Metal–Organic‐Framework‐Engineered Enzyme‐Mimetic Catalysts」的綜述論文,報導了金屬有機框架基仿酶製劑聯合光/聲動力療法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 容鵬飛、周文虎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原創性...
    12月23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容鵬飛教授團隊與中南大學湘雅藥學院周文虎教授團隊聯合在國際分子影像權威期刊《Nano Letters》(IF=11.238)上發表題為《「Trojan Horse」 Salmonella Enabling Tumor Homing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 喜報 | 我院王晉軍教授課題組「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榮獲北航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學金
    11月15日上午,2019年北航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學金評選答辯會在東辦公樓110會議室舉行。經學校答辯評審,我院王晉軍教授課題組的「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榮獲該項獎學金(全校共5支團隊獲獎)。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通過推動醫工交叉開展學科特色建設
    6月25日,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主任李建民及科研處副處長楊曉雲帶領下,骨科劉培來教授、劉新宇教授以及山東大學校內交叉學科方向的材料學院王協彬副研究員、機械工程學院劉文強工程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的多位青年骨幹醫生,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九院)骨科交流訪問。
  • 水鄉小紀走出的一位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居冰峰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4月,居冰峰入選2015年度&34;特聘教授名單。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與居冰峰教授交流了幾分鐘
  • 陳亞珠:醫工交叉開拓者,健康中國篤行人
    陳亞珠帶領團隊用又一個20年的焚膏繼晷,為世界腫瘤無創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為中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民族高端醫療裝備行業開闢了新道路,引領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打通了集科學研究、教學、醫療臨床、產業基地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技術創新通道,率 先實踐了醫工結合、醫工交叉的「產、學、研、用」創新模式。
  • 首屆醫工交叉賦能大會在深召開 聚焦生物醫用材料創新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主辦的「首屆醫工交叉賦能大會」於2020年12月14日下午在中國深圳召開。醫工交叉賦能大會是2020年APEC中小企業工商論壇中首次設置醫工交叉主題,聚焦醫工交叉賦能生物醫用材料創新,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梯度發展,共同探討產業發展思路。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我院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開展全面合作
    近日,我院朱國強教授團隊與堪薩斯州立大學Zhang Weiping教授實驗室合作,在美國微生物協會和化學學會旗下的雜誌發表兩篇研究性學術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段強德副教授,通訊作者為我院朱國強教授,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潘志明教授和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Zhang Weiping教授。
  • 我院孫錕教授領銜團隊入選上海市衛健委協同創新集群
    我院孫錕教授領銜團隊入選上海市衛健委協同創新集群 2020-06-11 0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大學醫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具體見《浙江大學醫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待更新)。 三、招生方式和學制 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實施「申請-考核」選拔機制,招生方式分為直接攻博、碩博連讀、普通招考三種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學習方式為全日制。除了教育部相關專項計劃,其他均為非定向培養。
  • 航空學院舉行第一屆衝擊動力學團隊博士研究生論壇
    西工大新聞網1月11日電(史文迪)航空學院第一屆衝擊動力學團隊博士研究生論壇於2020年1月10日在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舉行。李玉龍教授、索濤教授、郭偉國教授等出席論壇並擔任評委。論壇由沈將華教授主持,共有約70名博/碩士研究生參加,其中26名博士研究生作了研究工作的總結匯報,詳細介紹了2019年度的研究成果、科研進度與後期的工作規劃。
  • 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分子可以被宿主的新型免疫受體激酶ALPK1所識別,進而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應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記者 趙姝婧)8月15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
  • 《Nature》發文:廈大教授鄭南峰、傅鋼團隊發展新型銅防腐技術
    廈門大學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江穎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在銅材料表面配位防腐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更為重要的是,在深入理解分子機制的基礎上,該團隊通過引入烷基硫醇配體進一步鈍化甲酸根配位層未能很好保護的臺階或缺陷位點,使銅表面的整體抗氧化性能提升3個數量級以上。多學科交叉的基礎研究為實際應用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使得所發展銅抗氧化防腐技術可以適用於製備銅箔、銅線、銅納米材料,並可應用於透明導電電極、可印刷導電漿料等領域。
  • 我院張輝教授團隊:一維WO3/BiVO4異質結光陽極用於高效的光電化學水分裂
    湖南大學材料學院張輝教授團隊的研究生徐尚與寧波工程學院材料研究所楊為佑研究員課題組展開合作,研究了一種一維WO3/BiVO4異質結光陽極用於高效的光電化學水分裂的研究成果,該一維異質結光陽極最大光電流密度與純WO3光陽極相比提高約20倍,達到了2.8 mA cm-2 at 1.23 V vs.
  • 白鋒教授課題組在Nano Letters及ACS Nano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
    我校白鋒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卟啉可控自組裝及其相關應用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no Letters及ACS Nano上連續發表。採用本課題組開發的酸鹼中和/膠束限域可控自組裝方法實現了四苯羥基卟啉(THPP)的可控自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