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原題:如圖所示,在四稜錐P-ABCD中,底面ABCD為正方形,PA⊥AB,PA=6,AB=8,PD=10,N為PC的中點,F為稜BC上的一點。
⑴證明:平面PAF⊥平面ABCD;
⑵當F為BC的中點時,求二面角A-NF-C的餘弦值。
對於立體幾何中求二面角,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常規方法,即過其中的一個面上的點A作另一個面垂線,交於底面與B,在過該點B作兩個面交線的垂線交於垂線於C,連接AC,則∠ACB就是要找的二面角;二是法向量法,即分別求出兩個面的法向量,然後求出兩個法向量所成的角。
但是在使用法向量的方法求二面角的時候要注意一點:判斷我們要求二面角的範圍。
第一問
第一問是證明平面PAF⊥平面ABCD。
要想證明平面PAF⊥平面ABCD,只需要找到平面ABCD的垂線,則過該垂線上的所有的面都與該面垂直。
具體做法:
因為PA=6,AB=8,PD=10,所以有PD^2=AB^2+PA^2,滿足勾股定理,所以∠PAD=90度,即PA⊥AD。
又因為PA⊥AB,而AB和AD是相交直線,所以PA⊥平面ABCD。
因為PA在平面PAF中,所以平面PAF⊥平面ABCD。
第二問
第二問是求二面角A-NF-C的餘弦值,即面CNF和面ANF所成角的餘弦值。
不難發現想作出這兩個面的二面角並不容易,而題中又出現了三垂直的情況,所以這道題使用法向量來求二面角是比較容易的。
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上述已經證明PA⊥AD,又因PA⊥AB,又因為ABCD是正方形,所以AD⊥AB,則AB、AD、PA兩兩垂直。
所以以A點為坐標原點,以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如圖二:
第二步,求出各點的坐標。
因為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B=AD=BC=CD=8,且四個角均為直角,所以A(0,0,0),B(8,0,0),C(8,8,0),D(0,8,0)。
AP是z軸,且AP=6,所以p(0,0,6)。
因為F是BC的中點,所以y軸長度變為原來的一般,即為4,所以F(8,4,0)。
連接AC,取AC的中點為M,連接MN,又因為N點是PC的中點,則MN=PA/2=3,因為PA垂直底面ABCD,所以MN就是點N到底面的距離。
又因為M是正方形ABCD對角線的中點,所以點M到x軸和y軸的距離分別是正方形ABCD邊長的一半,所以N(4,4,3)。
第三步,分別求出面CNF和面ANF內兩條交線的向量。
面CNF:
向量BC=C(8,8,0)-B(8,0,0)=(0,8,0),向量PC=C(8,8,0)-p(0,0,6)=(8,8,-6)。
面ANF:
向量AF=F(8,4,0)-A(0,0,0)=(8,4,0),向量AN=N(4,4,3)-A(0,0,0)=(4,4,3)。
第四步,分別求出面CNF和面ANF的法向量。
設面CNF的法向量為n1=(x1,y1,z1)。
則有8x1+8y1-6z1=0,8y1=0,所以y1=0,令x1=3,則有z1=4,所以n1=(3,0,4)。
設面ANF的法向量為n2=(x2,y2,z2)。
則有8x2+4y2=0①,4x2+4y2+3z2=0,令z1=1,則4x2+4y2=-3②,用①-②得到x2=3/4,則y2=-3/2,所以n2=(3/4,-3/2,1)。
第五步,求出兩個法向量夾角的餘弦值。
因為n1·n2=|n1|·|n2|·cos<n1·n2>,所以cos<n1·n2>=n1·n2/|n1|·|n2|。
|n1|·|n2|=√(9+16)·√(9/16+9/4+1)=5√61/4.
n1·n2=(3,0,4)·(3/4,-3/2,1)=9/4+0+4=25/4。
所以cos<n1·n2>=n1·n2/|n1|·|n2|=25/4/5√61/4=5/√61=5√61/61.
註:該兩個法向量的夾角的餘弦值不是最後的結果!
第六步,得出二面角A-NF-C的餘弦值。
因為二面角A-NF-C是一個鈍角,所以該二面角的餘弦值應該是一個負數。
所以二面角A-NF-C的餘弦值的餘弦值為-5√61/61。
總結
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餘弦值時,兩個面的法向量夾角不一定是這兩個面的夾角,也可能是這兩個面夾角的補角。
因為一個面的法向量的方向可能是朝向該面的上方,也可能是朝著該面的下方向。
所以兩個面的法向量的夾角不一定是兩個面的夾角。
給出二面角的餘弦值,問B點是否存在?這樣的題一般規律在這
正方體中P、Q是BC和CC1中點,截面APQ是什麼圖形?一眼看出的妙招
高中:立體幾何中求二面角餘弦值?來者不拒準確求解只需知道這些
高中:解立體幾何需知這些知識點和解題技巧
高中:向量簡單的加法隱藏著什麼已知條件?往往是解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