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發病已呈「井噴」態勢。根據最新統計,2012年我國腦卒中患病率達到1.82%,估算我國40歲以上的腦卒中患者已有1036萬人。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及經濟負擔重的特點。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近一半死亡;存活的腦卒中患者中約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其中重度致殘者約佔40%。若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可使90%的存活患者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使30%的存活患者能進行一些較輕的工作。
卒中康復的最佳時機
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主要發生在病後6個月內,尤其是頭3個月內,實踐證明,腦卒中在發病的半年之內,是肢體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切不可忽視,要重視合理的康復治療,儘早進行。腦卒中的康復治療要根據病情越早越好,一般來說,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體徵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小時後即可進行康復,而腦出血患者則相對較晚(病後2-3周)。康復治療在腦卒中發病後前3個月效果最顯著,如不早期康復,肢體的運動可呈現異常行走模式,即誤用症候群或廢用症候群的形成,出院後再進行康復,常常事倍功半,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殘疾對正常生活的影響。
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
早期介入並不是不去考慮患者的病情惡化風險,而是根據患者能承受的方式和劑量去設計和實施康複方案,康復開始無論給患者的被動活動還是主動運動都會很少,理療的的話也是從初始劑量逐步增加,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讓患者有充分的適應階段。並且時刻關注患者的血壓、心率、表情等能反映出患者狀態的生命體徵。
康復治療的手段
主要有運動療法治療、作業療法治療、言語療法治療、文體治療、物理因子治療、假肢矯形器使用、康復護理、按摩針灸等。
腦卒中後會導致病人偏癱、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言語功能障礙和吞咽功能障礙等,針對這些不同症狀,也相應有其特殊的手段,幫助患者恢復機體功能,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
1.昏迷對於腦卒中患者常出現的長期昏迷,可綜合運用針灸、推拿、中西藥促醒、神經電刺激、本體感覺刺激、音樂療法及高壓氧治療等催醒技術,促進昏迷患者對外界刺激能做出適當的反應,意識狀態好轉,促使患者甦醒。
2.言語及認知障礙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康復訓練,包括發音、短語、會話、朗讀、復誦句子、文字辨識、指出物品名稱、執行命令,以及圖片、實物配對練習等。
3.吞咽障礙腦卒中後,部分患者出現吞咽功能障礙。運用感觀刺激、口顏面功能訓練、攝食訓練等技術,可以恢復和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同時改善因不能經口進食而產生的心理恐懼與抑鬱症。嚴重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採取去除鼻飼管,改為胃造瘻,同時進行動態食道造影觀察及時評定患者吞咽功能,給予相應的食道擴張治療。
4.運動障礙腦卒中患者大多會留下步履蹣跚、動作不協調的後遺症,對此運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等,以及運動想像療法、強制性訓練結合高壓氧治療和全自動步態訓練與評估系統,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鍊,增強肢體協調性及精細運動能力。
5.排尿功能障礙脊髓損傷患者大多合併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應用間歇導尿、手法、藥物、物理治療及適當的「二便」管理等綜合措施,低張排尿,明顯地改善了生活質量。
6.截癱一些嚴重卒中患者不幸傷殘長期臥床,對此可配合適的矯形器具,結合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評估系統、全自動上肢機器人康復訓練與評估系統,進行步態訓練、平衡訓練,指導進行站立、坐下、抓握、揮動等上下肢活動。
腦卒中康復治療實質是學習,鍛鍊,再鍛鍊,再學習,是調動剩餘腦組織功能的重組和強化殘餘功能,增強代償能力,要求病人理解並積極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康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應將康復貫穿於日常生活中。
康復訓練最好是在專業康復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制訂康復計劃,定期評估,指導患者家屬或護工協作訓練。運動量應適度控制,訓練強度應由小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