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普大講壇:哪類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2020-12-04 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2日電(吳婷瑛)目前糖尿病成為我國發病率很高的慢性病,那麼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福建科普大講壇》邀請福建省立金山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彥女士為我們答疑解惑,請聽專家怎麼說。

  專家解說: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為在成年人(>18歲)中,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糖尿 病危險因素者:

  (1) 年齡≥40歲;

  (2) 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兩者同時存在)史;

  (3) 超 重(BMI≥24kg/m2)或 肥 胖(BMI≥28kg/m2)和 (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4) 靜坐生活方式;

  (5) 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婦女;

  (7) 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和 (或)舒張壓≥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8) 血 脂 異 常[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HDL-C)≤ 0.91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9)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10) 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 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徵等);

  (12)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或)抗抑鬱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在上述各項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其中IGT人群每年約有6%~10% 的個體進展為2型糖尿病。所有要求血糖檢查的社區居民,尤其是下列兩類人群應主動篩查:(1)所有成年人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無論年齡大小,宜及早開始糖尿病篩查。(2)所有40歲以上人群,無論是否存在除年齡 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險因素,均應開始篩查。(完)

【責任編輯:林玲

相關焦點

  • 北京當代醫院—哪四類女性容易得乳腺癌
    北京當代醫院—哪四類女性容易得乳腺癌 時間:2020-11-03 13:18 北京當代醫院 哪四類女性容易得乳腺癌?乳房的大小與乳腺癌的發病率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乳腺癌的主要原因是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造成,乳房大的女性之所以能導致乳腺癌患病率增加的原因是因為乳房越大,乳房細胞就越多,將增加患乳腺癌的機會。哪四類人群是否容易患乳腺癌?飲食結構不平衡的人,因為飲食結構的不平衡,不僅會導致女性體內脂肪過多,還會導致女性性早熟,如果女性患有性早熟,則提前進行月經初潮,增加女性患癌症的風險。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後科研攻關的故事。
  • 上海科普大講壇「走近西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舉辦
    該場活動也是大講壇「走進西部」系列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恰逢第40個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之際,該講座特邀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主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生所何祖華研究員為三地觀眾帶來以「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科普報告。
  • ...揚州大講壇」開講——首講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
    23日下午,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態與公共衛生改革專題講座暨「健康揚州大講壇」正式啟動。首場講座邀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以《新冠防控新常態與公共衛生改革》為題開講。
  •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開營 感受科學樂趣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周洪)今天(18日)上午,受疫情影響的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在這個火熱的夏天重新起航,50位來自上海的營員齊聚上海科技館,參加為期5天的科學營活動。除此以外,備受小觀眾們喜愛的「耳朵裡的博物館」創始人朋朋哥哥(張鵬)、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這些大講壇的新老朋友也將和營員們一起聊博物、話滅絕、探火星,揭秘當下最領先、最好玩、最熱門的科學。除了科普講座,科學營繼續引入社會優質科普資源,給營員帶來全新的科普教育體驗。
  • 上海科普大講壇關注人體奧秘 共話健康養生
    人體是一個奇妙而複雜的大系統,擁有健康人生是我們最基本的夢想。但是,慢性病在我國城市死亡率已高達85.3%。世界衛生組織甚至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控制將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慢性病的發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 《中原科普講壇》:李蘭娟院士開講了
    央廣網鄭州12月21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12月22日,第十八期中原科普講壇將在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舉行。本期邀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著名傳染病學家李蘭娟院士在杭州線上開講。講壇的主題:《消化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
  • 腦洞打開「新帝國」上海科普大講壇揭密腦機前沿技術
    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1講邀請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陳亮教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陶虎研究員來到講座現場,為觀眾揭秘這項最前沿的科學技術。陶虎研究員從數字信息技術角度向觀眾進行了科普。他指出,當前已經成功將超薄、超柔、高通量神經信號採集晶片植入老鼠體內,科學家可以在老鼠活動時接收到腦電波的變化;在植入材料的選擇上也在不斷突破創新,例如DNA數字存儲、石英玻璃、乃至最新發現的蠶絲蛋白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新型材料的不斷進化,腦機接口技術不僅能提升存儲的容量和讀取的方便度,也大大提升了生物安全性,擴大了其在各領域的應用範圍。
  • 糖尿病等五類人易「禍」起湯圓
    包括糖尿病患者、過敏體質、胃食道反流與糖尿病胃輕癱的患者、老人或孩子及駕車人士   每年元宵節過後,總有因為吃湯圓吃出問題的,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容易「禍」起湯圓。湯圓究竟怎麼吃才健康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主任閆鳳提醒,進食湯圓的時機,最好是在早餐、下午茶時間或消夜。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北極熊和企鵝的對話》—新聞—科學網
    3月17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上海科技館、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第92講在上海科技館開講。
  • 科普解讀當下新冠疫苗發展情況 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3講開講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斌21日在上海科技館舉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3講「疫苗VS病毒」上說。李斌介紹,目前在研疫苗主要包括滅活疫苗/減活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中和性抗體/非中和性抗體三大類別。李斌向觀眾科普了病毒感染後的藥物選擇,以及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張偉娟:晚餐過飽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今天走上科普講壇的科技工作者是張偉娟,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晚餐過飽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晩餐吃少,已成為健康安排三餐食量的共識。但是由於都市人的忙碌工作和生活,惟獨晚餐可以從容,於是很多人最「豪華隆重」的一餐都放在了晚餐,從而導致晚餐過飽。
  • 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
    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 2020-11-23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疫苗VS病毒」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疫苗VS病毒」 2020-11-23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科普大講壇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海科普大講壇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10-26 23:58:00來源:央廣網
  • 哪些人容易得?這5類人需要注意
    現在患上老年痴呆的人群越來越多,這也嚴重影響患者和家屬的健康生活。哪些人容易得阿爾茲海默症?對於患有老年痴呆的人,往往也有以下5個共同特徵:1.遺傳因素:有明確的是家族史,在家族中如果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那麼他在子代中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率就比正常人要高。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胖子就一定得糖尿病嗎?
    胖子就一定得糖尿病嗎?首先,什麼是胖子的定義。肥胖是指因為飲食不均衡或者身體內部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代謝異常,造成內體脂肪堆積所造成的生理、病理性或者潛伏性的危險的症狀。那麼你到底算不算一個胖子呢?按照國內現有的肥胖測算公式:肥胖度=(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 廣州科普大講壇|量子科技走向大眾生活
    11月18日下午,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 本期講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廣州喜揚揚傳媒承辦。
  • 科普:吹氣可測糖尿病
    新華網倫敦11月26日電(記者劉石磊)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呼出氣體中的酮類物質含量,可準確檢測Ⅰ型糖尿病患病情況。這一成果有望用於開發快速、無痛的糖尿病檢測手段。    目前的糖尿病檢測需要進行血液測試,不僅效率較低,且對於兒童來說也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