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墨爾本大學的一名昆蟲學家PerranRoss的手臂,被密密麻麻的蚊子「吸血」的視頻在社交網絡遭瘋狂轉發。Ross這一瘋狂的舉動並非自虐,而是在為科學獻身--消滅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一小部分病例繼續發展為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引起皮下出血和嚴重嘔吐。
英國《柳葉刀》雜誌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受氣候變化影響,自1990年以來,登革熱病例數每10年就上升近一倍。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記錄了420萬病例。因此,消滅登革熱也就成為全球科學家重點攻克的對象。
而消滅登革熱最關鍵的就是要消滅病毒傳播媒介--埃及伊蚊。一種稱為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菌被選中為「天之驕子」,由此開啟了一場「以蚊治蚊」的戰鬥。
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是一種寄生在細胞內的細菌,它的宿主主要為節肢動物和一些線蟲,不會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科學家認為,世界上60%的蚊子都有可能感染這種細菌。
其實,利用沃爾巴克氏體消滅登革熱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養出一群蚊子,來消滅另一群蚊子」。
科學家們讓雄蚊子感染一種沃爾巴克氏體菌株,再大量放飛。這種感染不會降低雄蚊子的交配競爭力,因此可以與野生雌蚊子實現正常交配產卵。但沃爾巴克氏體感染會導致胞質不相容性,令這些蚊卵在胚胎發育早期死亡,不能孵出蚊子幼蟲。這樣就達到了給蚊群絕育的目的。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傳播登革熱的伊蟲不會自然而然地感染沃爾巴克氏體,而且也沒有一種容易的方法來大量感染它們。因此,製造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蚊蟲也是一項艱巨的個工程。
首先,科學家要在比針尖還小的蚊卵中將沃爾巴克氏體導入其體內,研究人員每天需要聚精會神地注射幾百枚卵子。然而,注射後的成活率並不高,活下來的還要再經歷培養、篩選,由此才能建立穩定的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蚊株。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墨爾本大學昆蟲學家PerranRoss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對些蚊子進行研究,檢測被沃爾巴克氏體對蚊子的長期影響和穩定性。其中部分工作包括為這些蚊子提供食物,而Ross就是「誘餌」。
今年5月,Ross在一天內餵食了5000隻蚊子後,他的手臂被叮咬的照片在網上瘋傳。Ross:「如果它們吸血吸得歡快,手臂就會產生刺痛感,但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輕微的刺激。過一會兒肯定會癢的。我的胳膊一伸出來,就忍不住要抓。」
Ross在未來很可能會餵養更多的蚊子。事實證明,沃爾巴克氏體不僅降低了登革熱的感染率,還可能限制其他蚊媒疾病的感染,同時縮短了感染這種病的埃及伊蚊的壽命。
1.穿長袖衣褲,儘量選擇淺色,外出使用蚊蟲驅避劑等驅蚊產品,避免被蚊蟲叮咬;
2.安裝紗門、紗窗,出門前可以在酒店房間使用蚊香、滅蚊氣霧劑等,注意,哪怕是高檔酒店,也要注意室內滅蚊;
3.如果在逗留期間出現可疑症狀,需要及時就診並主動說明登革熱可能;
4.返回本地後,如果2周內出現發熱,要及時就診並說明外出史,為了不將疾病傳播給家人,請配合當地衛生部門,住院隔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