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墨水——老海歸留美4部曲》,吳家瑋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55年前,一句完整英語都說不出的吳家瑋沒想到自己不僅在美國讀完博士,在美國紮下根,還在留美28年後出任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擔任高校校長的華人。人們說吳家瑋「打破了玻璃天花板」。
玻璃天花板是如何打破的?近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洋墨水——老海歸留美4部曲》中,吳家瑋細細道出自己在美國最初11年的生活、學習。
甜蜜多於辛酸
在《洋墨水——老海歸留美4部曲》一書自序中,吳家瑋第一句話就是:「假如沒有中央電視臺的連續劇《金婚》,這本書大概見不了世面。」換句話說,是電視劇《金婚》促使吳家瑋完成這部「自傳」的。從這個理由不難看出,一方面和《金婚》男女主人公同時代而完全不同的經歷讓吳家瑋深有感觸,另一方面,電視劇中老倆口風雨50年的情感,讓吳家瑋有深深的共鳴,因為今年也是吳家瑋夫婦的金婚,這對當留學生時相識的夫婦的美國經歷,也是那一代人的經歷。
留學期間有了這樣一段美好的感情經歷,吳家瑋在回憶中自然甜蜜多於辛苦。實際上,吳家瑋早期的學習經歷並不順利,書中他一一摘掉了人們加在他頭上的光環,揭了自己的短。
吳家瑋在香港培正中學畢業,當年拿了「品學兼優獎」。儘管父親是留美的,又在香港生活,但培正中學是中文中學,當年對英文要求很低,自然吳家瑋英文好不了,說不了一句完整的英語。申請美國的大學時,一些手續和資料都是父親包辦的。
17歲時,家境不好的吳家瑋依靠微薄的獎學金只身前往美國南方的一所小學院,一年就算大學畢業,除了一門功課,其他成績全是A,被當地媒體譽為「罕見的科學天才」。吳家瑋說其實並非如此,一年畢業是得益於美國的大學採用的學分制。這所小學院的理科水平很低,於是他運用了中學的知識考到大量學分,矇混過關。
等到了華盛頓大學後,吳家瑋才開始真正學習他的專業——物理,也因此著實吃了不少苦頭。讀研究生時因跟不上課程而不得不重修大學的課,也僅僅是勉強跟上。不過,像許多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一樣,吳家瑋也沒有「自知之明」,看到教授給自己的分數都還可以,不懂得發奮補課。因此,在研究生博士預考時,自然全軍覆沒大敗而歸,這也讓吳家瑋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重挫,以至於不得不半工半讀,還時時有被遣返回香港的擔憂。
正是學業上受阻時,吳家瑋俘獲了愛情,找到了相伴一生的知心愛人。書中記錄了他們相識相戀的全部過程,如果說記得這些點滴是正常的,而書中對那些年的其他人、事寫的也很詳細,不免讓人稱奇。連吳家瑋自己也沒有想到,單為留美最初的11年就能寫上20多萬字。
吳家瑋說:「我從來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也實在沒有時間寫日記。所幸的是父母堅持讓我每周寫一封信回家,直至1966年父親退休後闔家移民來美。母親為我保留的大疊家書,就為這本書打了底。當然,男孩子不會什麼都說給父母聽,很多細節就得憑記憶了。」至於能記得那麼多的細節,吳家瑋很開心地說:「人的腦子非常有趣,很多以為已經完全遺忘的東西,其實一直在腦後儲藏得好好的,到時就像電影那麼一幕幕重現於眼前。寫這本書讓我重溫舊夢,既有辛酸的片斷,也不乏甜蜜的往事。總的來說,甜蜜遠遠多於辛酸,有時候越寫越起勁,放不下筆。」
超越自傳的意義
和吳家瑋在專業上取得的成績及後來「打破玻璃天花板」不「相稱」的是,他初到美國時不僅沒有讀名校,而且是在師資力量相當不足的一所小學院,尤其是在理科方面,學院甚至沒有工科。
英文不好,加上家裡困難,吳家瑋的父親當時只考慮有獎學金的學校,選專業也是考慮將來容易就業的,最初大家都希望他學土木工程。到了學院後,吳家瑋才發現學校沒有工科,於是他改學物理,感覺將來轉工科可能比較容易。其實學校的理科老師總共只有兩三位,學生也就兩人。沒想到這一無可奈何的選擇竟使吳家瑋成為有令人矚目成績的科學家。
吳家瑋曾在美國多所大學學習和任教,後又出任校長,對記者提出的國內時下「讀名校」和「報熱門專業」狀況,他說嚮往這兩方面無可厚非,但如果學生、家長一味追求,到「非讀」不可的程度就是「極大的錯誤」。他認為先要了解什麼是「名校」,國際著名的大學,一般來說是憑教授們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成名的,與他們的教學水平沒有關係。本科生在4年裡一次都見不到那些替學校爭光的名教授也不足為奇。再說,名校一般各有不同的強項,並非每種專業都強。另外,吳家瑋認為,學生對於自己真的沒有興趣或不擅長的、或是缺乏能力和基礎的專業,進了未必讀得那麼好。尤其是那些熱門專業,競爭強,單是讀得「好」未必就能找到稱心的工作。
其實吳家瑋很希望自己的這段留美經歷對國內高校的教授及學生有些參考價值。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吳家瑋就因中美科技界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多次回國,改革開放後,更多地參與了國內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訪問學者的派遣工作。既接待來美訪問和考察的學術團體,又經常回國講學。這樣,與國內的教授和學生們交往頻繁,吳家瑋說:「看到他們面對的情況和問題,就想起當年自己親歷的經驗。」也動了寫「自傳」的念頭,只是工作繁多。直到20多年退休後才有了寫作的時間。
吳家瑋在書中寫了許多接觸到的人和經歷的事,讓讀者了解美國的一些人情世故及美國人的風尚、思維方式,還有不少他對美國的思考。這些內容既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吳家瑋有意識地寫下的,吳家瑋在自序中說,這些年與內地青年交談中發現,他們對美國的了解經常來自好萊塢的電影電視和華盛頓的政客發言,像是何順果教授所說的「既熟悉又陌生」,因為一般媒體無法傳遞美國民眾的真正性格和心態。那麼,吳家瑋說「寫這本書或許就沾上了遠超自傳的意義」。
「不覺得自己成功」
國外有一種玻璃天花板理論,指不同社會階層中,某些人能看到上層的崗位和生活,卻被無形的阻力擋住,不能介入或穿越。這個理論適用於當年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的華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勤奮有為,很多在專業上極為成功,可是少有人能進入領導層。1983年,吳家瑋出任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擔任高校校長的華人。
吳家瑋17歲到美國留學,然後留居美國就業。留學生能有這樣的成就,在美國高校以及工商界、政界的華裔和華人留學生中至今也還少之又少,因而人們說他「打破了玻璃天花板」。
吳家瑋的父親早年畢業於清華,後到美國名校深造五年,主攻當年熱門的鐵路管理,又讀了經濟碩士,回國後因國內局勢動蕩,不得已移居香港,且從事與專業無直接關係的會計工作。吳家瑋說,父親那一代的留學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國真是為了留學,而非移民。一則因為兩國之間的傳統文化差異太大,較難適應。一則當年的家庭觀念很深,很少年輕人會滯外不歸。再說,當時美國基本上不讓華人移民。
到吳家瑋留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本來也是打算學成回國的,但國內情況很亂,而美國則正值國力上升的黃金時代,思想也漸開放,讓他們這些留學生能夠找到出路,暫時留下。半個世紀過去了,吳家瑋說,雖然華人在美國有了較大的就業和成就機會,可是主要還是在科技界和學界,且進入領導層的還是不多。「當年算我『打破了玻璃天花板』。」吳家瑋對此感慨萬端,「確有幾個一度衝破了學界領導層的玻璃天花板,但只是過眼煙雲。」事實上,吳家瑋任校長後的26年來,當大學校長的華人只有兩三位。
能在美國取得如此的成績,以現今的標準都是非常成功了。但吳家瑋很平靜地說道:「我不覺得我算得上『成功』。經常回頭想,幾乎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做得不怎麼好,假如能夠重新活過,很多方面都該大為改進。」吳家瑋說那個時代的人,經過戰火和窮困的洗禮,對客觀環境的要求不那麼高,能有機會讀書工作就覺得十分滿足、十分幸福,於是安分和勤奮來得自然,作點成績出來是應該的,說不上「成功」。
吳家瑋認為機遇也很重要:「其實在一個上了軌道的社會裡,到處都是機遇。問題在於個人有沒有足夠的知識、投入、視野、努力、勇氣,選擇性地把握機遇,不懵懵懂懂地讓機遇擦身而過。」
1988年吳家瑋在去國33年後,回國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他笑稱自己是「老海歸」。對於近30年的出國留學生,是否能為中國帶來學術以外的重要影響,吳家瑋很樂觀地認為,在質在量上都應該超過以往。但也希望他們「帶回來的不要是過多的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消極的人生觀、或偏激的價值觀,而是西方社會裡思維、道德和行為的精粹」。
《科學時報》 (2010-8-5 B3 社科 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