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目前對全人類威脅最大的是新型冠狀病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終將研究出疫苗,完全解決這個威脅。但是有一種對全人類的威脅是永遠存在的,那就是小行星撞地球。眾所周知,6500萬年前的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如果我們還遭受一次這麼巨大的小行星襲擊,人類可能會不復存在。
小行星是太空中的巖石,它也圍繞著太陽的軌道運動。由於它的體積較小,不能被稱為行星。在太陽系中,小行星主要存在於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在那裡,有數千萬顆小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其中,有一些小行星的軌道與地球軌道有交叉,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於是它就被認定為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它也會被稱為近地小行星。
世界各國為了應對近地小行星的威脅,它們的天文機構都會搜索近地小行星的存在,然後把數據提交給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美國宇航局的近地小行星搜索計劃已經發現了數萬顆近地小行星,其中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也有數千顆。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謹慎地觀測,以找出更多的小行星。
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數據,北京時間4月4日晚上6點左右,將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從地球飛越而過。該顆小行星的編號為2015 FC35,大小從78米到250米不等,和地球最近的距離只有大約400萬公裡,這大約為地月平均距離的10倍。
很多人可能會問,400萬公裡難道不遠嗎?這麼遠的距離它憑什麼能被稱為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其實不然,在天文學的角度看來,400萬公裡是非常近的。當我們談到距離的遠近時,我們要有一個參考點。比如1米對於螞蟻來說就很遠,但對於人類來說只不過是一步之遙。
小行星2015 FC35是在世界標準時2015年3月17日首次發現的。之後,經過世界天文臺的171次觀測,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計算得越來越精確了。這顆小行星是一顆典型的阿波羅小行星,它的軌道呈現橢圓形,半長軸為1.392個天文單位,偏心率為0.395。
全人類都該對它有所警惕,但值得慶幸的是,它只是從我們的地球上空飛過,而沒有撞擊到地球。根據美國宇航局小行星中心的數據,如果這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那麼將會產生1000兆噸的能量,相當於數千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到了那時,地球將陷入一片火海,物種大滅絕也會立即開啟。就算人類能倖存,食物的匱乏也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