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流量只能轉贈或兌換等 暫不能轉入下一計費周期
三家運營商均對流量經營寄予厚望,有分析說,廣東移動2015年的流量收入增幅目標為50%,廣東電信為60%。
現狀:有所鬆動但離期望值較遠
上周末,三大運營商相繼推出「流量月底不清零」舉措,允許流量轉贈、共享。不過,離消費者的期望值還比較遙遠。有專家說,在傳統語音業務收入下滑的形勢下,數據流量收入正成為運營商的「救命稻草」,運營商徹底推出「流量不清零」還難實現。
對於手機流量「月底清零」的行規,中國消費者協會已經多次公開質疑其合理性,各地消費者協會也多次約談三大運營商,甚至有消費者將當地運營商告上法庭,但通信行業監管部門從未對「套餐到期清零」做過公開表態,而三大運營商也「委曲求全」,用新推出的「季流量包」、「半年流量包」、「年流量包」作為流量可以清零的解決辦法。
電信專家付亮認為,這些流量包仍有時間限制,被設定在3個月、半年或1年內有效,部分流量包還有閒忙時限制,閒時流量不一定用得上,沒有用完的流量還是浪費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不清零,因此,用戶和消協並不答應,堅持認為每月套餐內流量到期不能清零,應可以繼續使用。
此外,運營商也紛紛推出「流量銀行」,方便用戶將多餘的流量存儲或轉移,但記者發現,流量銀行並不涉及用戶套餐內流量,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
原因:流量已成運營商重要的盈利點
業內人士稱,要運營商實現流量不清零,儘管技術難度不大,但改造系統、改造與流量不清零要求不兼容或互斥的現有業務的確需要一定時間。
最關鍵的是,目前用戶流量使用頻率遠超過語音通話和簡訊,數據流量是運營商重要的盈利點所在,已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這也是運營商遲遲不肯推出不清零政策的掣肘因素。
從年報看,三大運營商的主要收入正由語音轉向數據。數據流量的增長遠遠超過了運營商營收和利潤的增長。這意味著,數據流量有巨大的商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