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金醫生發布的文章裡有說到"骨質疏鬆"這件事。在文章評論區裡就有不少朋友問到自己骨密度檢查的問題:
自己要不要做骨密度檢查?骨密度檢查能不能查出孩子的缺鈣問題?怎麼從報告上看自己是不是得了骨質疏鬆?……
今天,金醫生就跟各位朋友說一說這些典型的問題。如果你身邊有人要做骨密度檢查,請記得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
什麼是骨密度檢查?
隨著人年紀的增長,身體的各種"零部件"會慢慢老化,比如關節軟骨的老化,可能導致骨關節炎。而骨頭的"老化",則體現在骨頭密度的下降,讓骨頭變松變脆,甚至出現骨質疏鬆。
當骨頭"變松變脆"了,就比普通人的骨骼更容易斷裂,可能你只是不經意地撞一下(輕傷),就骨折了,非常惱人和危險。
(醫院病例:一位阿姨就因為手部被門夾了一下,直接出現小臂骨折)
而骨密度檢查,就是起到幫助大家了解骨骼強度、預測骨折風險等作用,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當然,嚴格來說"骨密度"只是個簡稱,它真正的名字是「骨礦物質密度」(BMD)——指一定面積的骨骼中,礦物質的含量。而雙能X線吸收法(DXA)是首選的骨密度檢查方法。
檢查過程大概需要5~10分鐘,把躺在檢查臺上的你,用X線機器來掃描你的骨頭——從而測量骨密度。一般檢查過程不會導致不舒服的感覺,無需用到藥物,也不會有器械刺激皮膚。
要注意,骨密度檢查並不是用於看骨頭缺不缺鈣的,而是用來判斷骨質疏鬆等問題的。對小孩子來說,骨密度檢查更不應該作為常規檢查。
哪些人需要做骨密度檢查?
參照目前骨質疏鬆症主流指南的建議,一般 65 歲以上的女性, 70 歲以上的男性最好都做一下骨密度檢查,因為這時都是骨質疏鬆的高發期。(骨量除了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流失,女性絕經後雌激素的減少,也會加速骨量的降低。)
除了年齡因素,如果你有以下可以症狀,也應該去查一下骨密度:
1. 骨痛。骨質疏鬆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才慢慢出現各種症狀。比如常見的"骨痛"——翻身、長時間行走後會出現疼痛,在晚上或者負重活動時加重。
2. 駝背、個子變矮等。這些脊柱問題是非常明顯的"警告信號"。
此外,如果你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有骨折病史等,都屬於高危風險的患者,應及時到當地正規醫院的骨科/內分泌科做一下檢查。
檢查結果該怎麼看?
大多數人拿到骨密度檢查報告時會比較茫然——"上面的字母T和Z又代表什麼?"
其實,我們可以把T值和Z值簡單理解為:
T值指的是"你"與同性別的年輕人相比,骨量的情況;Z值指的是"你"與同性別的同齡人相比,骨量的情況。
其中,T值對於絕經後女性、50 歲及以上男性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為它是國際上通用的判斷骨質疏鬆情況的指標。那應該怎麼看呢?
①正常的情況
如果你的T值大於 -1.00SD(T>-1),說明骨密度是正常的,一般不需要治療。要注意的是,即便骨密度正常,也要注意鈣的補充,以預防骨質疏鬆。比如要保證飲食中奶類充足(>300 ml),以及吃足夠的深綠色蔬菜(>500g)等等。
②骨量低或者骨量減少的情況
如果你發現檢查報告上的T值位於 -1.00~-2.49SD 之間,說明骨量低或者骨量減少了,儘管還不屬於骨質疏鬆,但患病風險已經極大增加。
對於這類人,一定要注意及時諮詢醫生,採取各種措施來改善骨量的情況。
③骨質疏鬆的情況
如果檢查報告上的T值 ≤-2.50SD(T≤-2.5),則為骨質疏鬆。請進行抗骨質疏鬆治療,比如各種鈣質、維生素D補充劑等等
對於診斷出骨質疏鬆的患者,除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也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骨密度的複查,以觀察治療的效果。
我是骨科醫生金勳傑,後續我會給大家寫一些疾病康復、藥物使用、中醫藥保健相關的內容,歡迎各位朋友留言和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