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定年紀以後,很多人都面臨一個問題——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前期幾乎無症狀,多數人都感覺不到,即便出現了以下3個症狀,也被人認為是其他疾病,耽誤治療。
1腰背痛
許多老年人出現腰背疼痛,大多都認為是年齡大了的自然表現,要不然就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狹窄、頸椎病等疾病,從未往骨質疏鬆方面想。在此提示50歲以上,特別是處於絕經期的女性,疼痛是骨質疏鬆最初的表現之一,一旦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無明顯誘因疼痛時,請先考慮排除疾病,而不是靠休息,讓疼痛「慢慢好」。
2身高變矮
骨質疏鬆患者極易容易骨折,比如咳嗽、打噴嚏、坐車顛一下、摔一跤都可能是導致骨折的原因。年齡大了,身高縮了,在大多數人心中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很有可能您「縮水」的原因是陳舊性骨折,只是您自己不知道。脊柱壓縮性骨折不像其他骨折表現明顯,再加上年齡大了,對疼痛不敏感,所以骨折後症狀輕,極易忽視。隨著骨質疏鬆逐漸加重,椎體愈加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逐漸造成身高變矮。
3呼吸功能下降
骨質疏鬆造成的壓縮性骨折,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出現以上3個症狀時,預示您骨鈣已丟失嚴重,這個時候您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骨骼健康狀況檢查,若尚未骨折,也應每年檢查一次骨密度,評估骨折風險。
什麼是骨密度檢查,怎麼看?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克/每立方釐米」表示,查看檢查結果時,用個人測得數值與標準數值比對,即可得知自己的骨骼情況。
對於中老年人,應觀察T值當T值為-1到-2.5時,提示骨密度減低,當T值<-2.5時,提示為骨質疏鬆。
對於兒童、絕經前女性及小於50歲男性,應觀察Z值Z值即便<-2,提示骨密度降低,結合實際身體情況再行判斷。
註:T值指,與一生中最佳狀態相比較差別;Z值指,與健康的同齡人相比較差別。
預防骨量減少,怎麼辦?
1吃
鈣:一個人每天需求鈣的量是1000毫克,而根據我國飲食習慣,每天攝入鈣的量是400單位,遠遠低於正常需求。因此我們建議多食用含鈣食物,如奶製品、豆製品等。磷:不能光補鈣,不補磷。因鈣質不易被吸收,所以應多尋求磷的幫助,理想的鈣質與磷酸攝取量應是1:1。富含磷的食物有:魚類、雞蛋、瓜子等。維生素D:幫助吸收鈣質,絕對少不了維生素D。鹼性飲食:鹼性食物可以防止鈣的流失,想要健康,應該以1:4的比例進食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改變不良習慣:戒菸、限酒,避免過多飲用碳酸飲料及咖啡。
2動
練力量:肌肉與骨骼共同組成運動系統,二者有緊密聯繫。近期的一項國外調查顯示,在骨質疏鬆的發病機制中,鈣、維生素D、激素等並非是最主要的,而在神經系統調控下的肌肉負荷及牽張力才是決定骨強度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適量的運動鍛鍊,才能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提高補鈣的效果。建議有骨質疏鬆傾向的患者平常可多做一些運動,比如棒球、網球、壁球、排球、遊泳等,積極鍛鍊肢體力量。
練平衡: 發展平衡能力有利於提高運動器官的功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組織與內臟器官的調節功能,保證身體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防摔倒能力。中老年朋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平時可進行扶牆雙腿輪流單腿站立練習,既可以鍛鍊下肢, 又可以提高身體的平衡性和協調性。
3防
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放慢轉身,避免登高取物,不走過陡的樓梯,避免去人多及地面溼滑的場所等。根據身體條件適時選用拐杖、助行器、助聽器等輔助工具。定期檢查骨密度。
骨量已經減低、怎麼辦?
除飲食、運動、以外,需服用藥物。常用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按除基礎補充藥物外,可分為兩大類,應根據骨質疏鬆的原因和症狀適當選用。
基礎補充藥物:主要有鈣製劑及維生素D類藥物;抑制骨吸收的藥物:主要有雙瞵酸鹽、降鈣素等;促進骨細胞形成的藥物:本類藥物不僅抑制骨的吸收,更可刺激骨的形成,主要有甲狀旁腺激素等。提示:已出現骨質疏鬆的患者應結合臨床表現,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