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60字
閱讀完約4分鐘
甲癌術後,甲友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接下來就是長期的TSH抑制治療。這時,醫生多半會囑咐甲友關注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因為TSH抑制治療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就是增加骨質疏鬆風險。這時,甲友心中可能就會有疑問:
「如何及早發現骨質疏鬆?」「如果開始抗骨質疏鬆治療,該如何評判療效?」
骨密度檢測方式
甲友們術後恢復好了,拿到左甲狀腺素片準備要出院的時候,有些醫生可能會提醒要每年檢查一次骨密度。
特別是對圍絕經期婦女和中老年人,醫生可能囑咐得更多一些。
骨密度(BMD)是診斷骨質疏鬆,預測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的最佳定量指標。
而雙能X線骨吸收儀(DEXA)檢查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金標準。
可能有甲友會擔心,DEXA檢查有一定的輻射性,會不會促使甲狀腺癌的復發?
當DEXA檢查太過頻繁的時候,是可能有致癌風險的,但一年一次的影響是很小的。
如果實在擔心輻射傷害,可以選擇超聲骨密度檢測。由於使用的是超聲波測量,安全無輻射,這就打消了廣大甲友的顧慮。
骨密度檢測指標
當我們去做骨密度檢測,檢查報告上通常有T-值和Z-值。
其中,T-值更具有診斷價值。
當T-值不小於-1.0時,骨密度為正常。
當T-值介於-2.5和-1.0之間時,則為低骨量。這個時候就要開始「亡羊補牢」。
骨科醫生會囑咐我們: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不過量喝咖啡,不喝濃茶、碳酸飲料;多曬太陽,多做運動;在飲食中選擇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綠色蔬菜、魚類和豆類等。
當T-值小於-2.5時,就屬於骨質疏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延緩骨質疏鬆的速度,防止骨折的危險。
單純的補鈣意義不大,而是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骨代謝標誌物
如果我們進行補鈣或者抗骨質疏鬆治療後,該如何判斷有沒有效果呢?通常我們會依靠骨代謝標誌物的變化來評估治療效果。
I型前膠原N端肽(P1NP)直接反映成骨細胞合成骨膠原的速率,可用來監測骨形成的情況。當抗骨質疏鬆治療有效時,P1NP升高。
β膠原降解產物(β-CTX)是骨吸收的指標,骨質疏鬆的情況越嚴重,β-CTX的值就越高。
這兩個指標在骨質疏鬆接受治療後3個月後即會產生明顯變化,而骨密度檢測要一年以後才有變化。
骨鈣素(N-MID)也是抗骨質疏鬆治療的重要評估指標。TSH抑制治療會引起高轉換型骨質疏鬆,導致N-MID明顯升高。當N-MID下降時,說明治療有效。
另外,還要測定人血清總25-羥基維生素D的含量,看是否存在維生素D缺乏,和評估維生素D是否補充達標。
在評估療效方面,骨代謝標誌物反應更迅速,也更安全。
這就是關於TSH抑制治療後的骨骼健康監測的內容。但一些甲友可能還存在著如何科學補鈣的疑問,我們將在下次分享中給出適當的答案。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聯繫。
參考資料
[1] Chin J Osteoporos,March 2019,Vol 25,No.3
[2] Labeled Immunoassays&Clin Med,Oct.2015,Vol.22,No.10
[3]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 8, 283-293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