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 Actuators B Chem.:利用zeta電位作為信號輸出手段和抗汙型納米平臺實現複雜樣本中核酸分子的定量分析

2021-01-20 分析人

背景介紹:

    核酸傳感方法的開發在生命科學中的諸多領域,如臨床診斷、法醫、基因操作和DNA邏輯系統等,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研究者們嘗試利用多種信號輸出手段,如凝膠電泳、螢光、比色和電化學等技術平臺,實現核酸的高靈敏分析。然而,以上方法各有優缺點,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仍然需要探索更為簡便、低成本和高靈敏度的核酸檢測分析技術。


Zeta電位是一個重要的表面參數,被廣泛用於表徵膠體的穩定性和表面功能化。從理論層面上來看,zeta電位可以很好地反饋溶液中納米顆粒表面電荷的變化,而且目前的電位儀還具有操作簡單、靈敏度高、無侵襲性、無需信號標記等優勢,是一種潛在的定量分析工具。從操作層面上來看,使用zeta電位作為信號輸出方法,可以在均質溶液中可以實現「一步法」檢測生物分子,同時避免了複雜的表面修飾、繁瑣的孵育和洗滌步驟。


然而,目前主要有兩大難題限制了zeta電位在生物定量分析中的應用。第一、生物樣品中存在大量的蛋白質分子等雜質,容易在納米顆粒上形成蛋白質冠,掩蓋靶標物所導致電位信號變化。第二、分散在水溶液中的納米顆粒為了維持其穩定性,通常具有較高的電荷性,zeta電位的變化通常會影響膠體溶液的穩定性,難以對電位強度進行準確檢測。此外,納米材料的高zeta電位強度造成了較高的背景信號,從而降低了檢測的敏感性。因此,利用zeta電位完成生物樣品中分子的定量檢測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近期,合肥工業大學李超博士與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楊育才博士共同報導了一種具有抗汙和可重複利用特性的納米平臺,以zeta電位作為信號輸出手段,實現核酸分子的無標記、高靈敏檢測,相關成果以「Couplingof an antifouling and reusable nanoplatform with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for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using zeta potential as signalreadout」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權威雜誌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DOI:10.1016/j.snb.2020.128845)。

 

研究的主要內容介紹: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簡單、高靈敏的方法,以zeta電位作為信號輸出手段,完成了對複雜均質溶液中核酸的定量檢測。首先合成一種由磁性納米顆粒(Magnetic nanoparticle,MNP)為核心和兩性脂質(1,2-dioleoyl-sn-glycero -3-phosphatidylcholine,DOPC)為外殼的防汙型納米平臺。該納米平臺具有以下三個功能:1) MNP核心可使完成分子識別後的納米粒子通過簡單的磁分選步驟,對所在溶液進行緩衝液置換,將分析體系中大量的雜質去除,為後續精確測量zeta電位提供良好檢測環境; 2) 兩性脂殼呈電中性,是一種天然的抗汙分子層,同時屏蔽了MNPs自身的電位; 3) 脂質外殼方便了同樣呈電中性的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 PNA)的修飾,標記有膽固醇的肽核酸可以由疏水作用直接嵌入脂質分子層中,而且脂殼還可以避免PNA誘導的不可逆粒子聚集。


    利用這一獨特的納米工具,在最優條件下,可定量檢測到溶液中皮摩爾濃度的DNA片段分子,以乳腺癌相關基因BRCA1片段為例,此時最低檢測濃度為3.6pM。同時,聯用非酶信號放大方法,如催化髮夾組裝(CHA)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靈敏度,而且保留良好的序列區分能力,此時可將BRCA1片段的檢測下限降至12.5fM。此外,使用過的納米顆粒,可以通過磁分選和DNA酶降解步驟,被重新回收,進一步降低了檢測成本。

 

    檢測原理:如圖1A所示,將膽固醇修飾的PNAs (Ch-PNA)直接與MNPs@DOPCs孵育,經過簡單的磁分離,去除多餘的PNA鏈,得到穩定的PNA/MNPs@DOPCs。在沒有靶標的情況下,由於DOPC殼層和PNA均呈電中性,zeta電位趨於0mV。在引入帶有大量負電荷的核酸靶標後,它們與PNAs雜交,導致納米顆粒呈負電性。因此,可以簡單通過PNA/MNPs@DOPCs表面電荷變化來確定靶標物的濃度。


    為提高靈敏度,引入了CHA技術。如圖1B所示,目標寡核苷酸連續觸發兩種髮夾結構(H1和H2)的雜交,產生的雙鏈結構可以與PNA/MNPs@DOPC結合,大幅提高納米顆粒表面的負電荷,從而提高檢測信號。

 


圖1:檢測方案示意圖。(A)使用PNA/MNPs@DOPC檢測核酸原理。(B)基於CHA的信號放大方法。

(來源: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小結:

    修飾有脂質雙層的磁性納米顆粒具有磁性分離、抗汙、探針支架、信號輸出等多種功能,其獨特的表面性質不僅阻止了蛋白質在納米顆粒上的非特異性吸附,而且壓抑了納米顆粒本身的背景信號,為zeta電位定量分析生物分子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此外,所涉及的檢測方法不需要複雜的操作僅需一步就能對分析物進行檢測,同時無需任何耗時的擴增步驟,即可檢測低至皮摩爾濃度的核酸分子,特別適合於微量核酸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最後,納米抗汙平臺的開發與應用為如何構建基於zeta電位的生物傳感策略提供了一種良好思路。


投稿、薦稿、合作請聯繫:lovechemwechat@163.com

因學識有限,難免有所疏漏和謬誤,懇請批評指正!

本文版權屬於分析人(Bio-sensors),歡迎讀者朋友們閱讀和分享!

按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分析】基於單分子光漂白技術定量分析螢光團聚體的團聚程度來實現腺苷的超靈敏檢測
    ‍‍‍利用團聚作用引起信號變化的策略已成功實現了多種傳感方法的開發。
  • 安東帕中國攜全新納米顆粒及Zeta電位分析儀亮相上海CPhI
    展會期間,安東帕中國不僅展出了旋光儀、折光儀、密度計、微量粘度計、流變儀、微波樣品製備系統等傳統的拳頭產品,也將LitesizerTM500納米顆粒及Zeta電位分析儀這個全新產品帶到廣大製藥領域用戶面前。
  • 美國DTI公司推出DT-330電聲法zeta電位和孔表面電位分析儀
    近日,美國分散技術公司(DTI )推出了新一代DT-330型電聲電振法電位分析儀,既可在原濃液環境下測量固體顆粒zeta電位,也可測量塊狀或粉狀固體孔表面電位。同時,公布了最新一代超聲法在線粒度分析儀—— DT-500型。
  • 複雜基質中生物分子檢測研究獲進展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志洪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一種基於上轉換螢光的生物傳感平臺,實現了複雜基質中生物大分子的均相檢測。
  • ...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儀實現單細胞中蛋白質和代謝物同時分析
    (點擊連結了解論文詳情)單細胞中內容物體積少、含量低、種類多、分析窗口有限,使得高靈敏、高信息覆蓋度、快速、高通量的單細胞分析面臨重大挑戰。通過單次測量實現多維度、多參數的單細胞定量信息獲取,對於細胞分型、鑑定以及單細胞水平的疾病相關分子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浙大牟穎:精準醫療中的核酸精準定量工具
    目前作為傳染病診斷金標準的核酸定量方法是實時定量PCR(qPCR)技術,但它是依靠標準曲線或參照基因來測定核酸量,是一種相對定量技術。在低拷貝靶分子、模板濃度差異細微時,其檢測靈敏度、精確度都受到了限制。作為第三代PCR技術的數字PCR,直接計數目標分子,不再依賴任何校準物或外標,可確定低至單個待測分子的絕對數目。
  • 核酸突變分析方法抉擇: PCR、雜交、NGS?
    該文對精準醫學關鍵的基因檢測技術手段進行了梳理,作者認為目前實現臨床轉化的核酸檢測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PCR技術、雜交技術和測序技術,介紹了這三類技術,並對其臨床應用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以下是對該文主要內容的介紹。
  • 生命科學「閃耀」第十五屆全國青年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
    利用共價修飾蛋白活性中心的化學小分子探針,可以在複雜的細胞或組織的蛋白質組樣品中直接監測和讀取該類蛋白酶家族成員的活性狀態,通過探針上的報告基團將被標記的蛋白酶富集出來,在生物大分子質譜上加以檢測和分析,用於分析比較不同蛋白酶的活性狀態,加速對未知功能蛋白酶的功能分類和解析。
  • 首臺國產納米顆粒Zeta電位分析儀由丹東百特和華南師大聯合研製成功
    早在2014年8月,丹東百特就與華南師範大學籤訂聯合研發Zeta電位分析儀的協議並成立了項目組。兩年來,以韓鵬教授為首的華南師範大學Zeta電位項目組,在測試原理、光學系統、信號分析處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以李曉光為首的百特Zeta電位項目組在技術路線、控制系統、儀器結構、軟體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雙方密切聯繫,定期互訪,及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合到樣機系統當中。
  • ZETA電位・粒徑・分子量測系統 ELSZ-2000
    另,在0~90℃的大的溫度範圍內,測量自動溫度的梯度空間,分析変性・相轉移溫度產品信息特點使用了最新型高感度APD,感度提升及縮短測量時間通過測量自動溫度梯度空間,可分析出変性・相轉移溫度可測量0~90℃大範圍內的溫度追加了大範圍的分子量測量及解析功能懸濁類高濃度樣品的粒徑・ZETA電位的測量實測
  • DNA銀納米簇作為通用雙輸出信號生成器,伴生DNA分子邏輯體系
    例如,大部分具有多個輸出信號的邏輯器件須藉助於共價標記的信號分子(例如染料),而這種共價標記的方式直接導致了時間的浪費和較高的成本;為了產生一個以上的輸出信號,很多邏輯體系須引入眾多其他類型的物質(如不穩定的過氧化氫等),而這些物質增加了邏輯平臺的複雜性,不僅影響運算操作的重複性,而且嚴重不利於多種分子邏輯器件的級聯組裝;另外,不同DNA分子邏輯門的構建往往需要重新設計DNA序列,這也導致高成本和低效率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合成新型 PDA介導的磁性雙金屬納米酶並應用於ICA
    然而,嚴重的基質幹擾和微弱的輸出信號是ICA實現精確和超靈敏檢測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基於靈敏度較高、抗基質幹擾能力強的比色ICA將是更理想的方法。納米酶作為一種新興的模擬酶,由於其催化效率高,設計結構靈活,製備方便,在惡劣的環境中,如高溫和極端的pH下穩定性好 得到了顯著的關注。並且已逐步應用於臨床、食品安全、農業和環境領域。
  • 分子診斷中PCR和mNGS在傳染病診斷領域的應用
    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分為PCR技術、原位雜交技術、核酸質譜及基因測序。而在傳染病檢測領域,PCR技術和基因測序應用更加廣泛。 1)PCR技術檢測速度快,市場份額大。在傳染病的診斷和血篩方面,基於PCR技術的分子診斷能縮短診斷的窗口期,並且可以定量對病原體進行檢測。
  • 【收藏】核酸適配體會議精彩回放出爐
    結合實驗室基礎,重點介紹了免疫診斷和基於核酸適配體分子診斷,並比較了兩者的優缺點,進一步分析了核酸適配體在體外診斷中的機遇與挑戰,及免疫分析檢測的優點。就目前新冠病毒疫情而言,免疫體外診斷存在嚴重的假陰性及假陽性問題,如何在病毒含量低的時候,實現快速檢測。這對於核酸適配體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 杭州梓銘:晶片上的分子實驗室——核酸檢測實現POCT化
    劉鵬表示,杭州梓銘的五年探索之路,是微流控技術產業發展進程中一個非常好的可資借鑑的註解和成功的範例式樣本。樣品進,結果出,移動的「分子實驗室」「樣品進,結果出,可同時檢測10個樣本,最快40分鐘出結果。」
  • 安東帕 Ω Zeta電位樣品池測試壽命
    本文涉及的是安東帕Ω Zeta電位樣品池測試壽命。01介紹Zeta電位是膠體穩定性的關鍵指標。當膠體有高數值的zeta電位(正值或者負值),膠體顆粒趨向於相互排斥,團聚的可能性很低。相反,膠體zeta電位較小可能導致團聚是因為顆粒之間較弱的排斥力。
  • 分子診斷設備發展史:精細加工與晶片系統已走上歷史舞臺 國產設備...
    目前分子診斷在體外診斷中的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對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的篩查及定性定量檢測,藥物篩選及用藥分析以及基因早期的分析。分子診斷和微生物診斷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微生物診斷是外部特性分析,而分子診斷則是對內部分子的檢測。
  • 助力新冠病毒檢測:螢光定量PCR儀器生產企業匯總
    其主要應用場景有傳染病的診斷,血篩,腫瘤早期輔助診斷,腫瘤的分子分型,遺傳病的診斷,產前診斷,組織分型等。其中在傳染病的診斷和血篩方面,基於核酸擴增的分子診斷能縮短診斷的「窗口期」,並且可以定量對病原體進行檢測。相比於傳統的免疫診斷方式而言,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 超微量分光光度計在核酸定量和分析中的應用
    超微量分光光度計在核酸定量和分析中的應用分光光度測定法是一項定量和分析生物成分的成熟技術。其中,核酸是生物實驗室最常檢測的生物成分之一。確定這些樣品的濃度和純度對許多下遊實驗至關重要。
  • 數字PCR—歷史、原理和平臺介紹
    數字PCR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定量分析技術。該技術結果判定不依賴於擴增曲線的循環閾值(Ct),不受擴增效率的影響,具有很好的準確度和重現性,並且可以實現絕對定量分析。數字PCR已經在核酸檢測、鑑定等研究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技術優勢和應用前景。本推送主要介紹dPCR的歷史和發展、dPCR的基本原理和商業化dPCR平臺及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