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讓70%的陸地表面發生變化,77%的河流不再流向大海!

2020-10-18 博科園

地球生命的生存不是人與自然的戰鬥,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新研究中,一個獨立的國際專家小組,包括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一名專家,發表了對自然的全面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勝利需要人類和自然共同成長。人類推動的地球生命普遍減少表明:需要進行變革性變革,探討了人類如何對地球生命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需要採取變革性行動來解決經濟、社會和技術的根本原因。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評估,不僅僅是因為它對「活的自然」(地球的生命結構);

提供食物、水、能源和健康安全的堅定檢查。地球上普遍存在人類驅動的生命減少,表明有必要進行這些變革,研究從頭到尾遵循了一個政府間進程,彌補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的不足之處。這份報告不僅涵蓋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史(特別關注過去50年)而且還涵蓋了這些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密西根州立大學可持續發展系雷切爾·卡森主席、合著者之一劉建國表示:除非了解人類的緊密聯繫以及讓我們得以生存的自然利益;

否則我們無法拯救地球,也拯救我們自己。理解這些聯繫的新方法,即使它們在全球蔓延,這種策略讓我們有能力全面了解問題的範圍,能夠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自然界對環境過程提供有益調節的能力,如調節空氣和水質、封存碳、建設健康的土壤、為作物授粉。以及提供沿海保護免受風暴和風暴潮等危害的能力,在全球範圍內有所下降,但並不均勻。白皮書指出,科學家已經獲得了更好的收集信息和建模情況的能力,以更準確地反映世界的真實運作方式。

在這種方法中,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越來越多地採用遠程耦合,這是劉在2008年引入的,該框架自那以來應用於500多篇科學論文。遠程耦合框架是研究遠距離連接人與自然系統耦合的綜合方法。該框架使人類和自然都保持在焦點上,並展示了變化如何能夠產生遠遠超出的影響,甚至是加倍影響。研究團隊致力於綜合方法,已經產生了一連串的人類影響:70%的陸地表面發生了變化,77%的主要河流不再從源頭流向海洋,動物物種滅絕的數量正在上升,生物多樣性正在喪失。

該小組應用不同的方案來觀察看似合理的變化,是如何產生影響的。坦率地說,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最終會獲勝。地球需要的是變革性改變,一種新的經營方式,科學家稱之為「跨越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全系統重組,使可持續性成為常態,而不是利他主義的例外。人類已經發展到能夠前所未有地理解這個世界的地步,現在我們必須明智地、迅速地使用這些知識。

博科園|研究/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

參考期刊《科學》

DOI: 10.1126/science.aax3100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人類已讓77%的河流不再流向大海,70%的陸地表面發生變化!
    人類推動的地球生命普遍減少表明:需要進行變革性變革,探討了人類如何對地球生命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需要採取變革性行動來解決經濟、社會和技術的根本原因。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評估,不僅僅是因為它對「活的自然」(地球的生命結構);提供食物、水、能源和健康安全的堅定檢查。
  • 70%的陸地正在改變,77%的河流不再流入大海,人類怎麼辦?
    當然,如今的人類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人類面對大自然,雖然很多情況下也仍然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地球的生態環境在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後,特別是從人類開啟了近代史的大門,也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而且這些改變猶如一把雙刃劍,在讓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的同時,也讓人類的明天變得似乎不再那麼明朗。
  •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多大?研究發現,77%的河流不再流向大海
    從人類開始記事以來,很多古籍都有記載人類面對大自然時是如何勇敢戰鬥,即使不能戰勝大自然,但是也一直與大自然打交道,所以人類與大自然是共同發展的,然而《科學》期刊中居然發表地球生命的生存不是人於自然的戰鬥。
  • 為什麼地球上許多河流流向大海,海平面卻沒有上升?漲知識了
    為什麼地球上許多河流流向大海,海平面卻沒有上升?漲知識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一條條的河流流經些許山坡,最終匯入大海,卻不見大海的水回流到河裡,那麼地球上這麼多河流奔向大海,為什麼海平面不會上升呢?從遠處河流的水流向了大海,大海裡面的水蒸發形成了降雨,雨下落到河流中變成了河流中的水,雨滲入地下,便成為了地下水,匯聚成河便是地下河,河流中的水和地下的水最終又是流向了大海。如此一個水循環,維持著地球的生態環境,維持著地球生物的生生不息。大海表面的水吸收了太陽光的能量,變成了水蒸氣,所以當河流流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在補充水的同時也在失去水。
  • 思念就像河流般,滔滔不絕地流向大海,流向我的心房
    思念就像河流般,滔滔不絕地流向大海,流向我的心房1:要姿態好看地活著,要學會裝點自己的生活,堅持健身,愛上閱讀,學會化妝,讓自己變成一個精緻又有內涵的人。也是人的修養所在,是人生態度的最高境界,大多是很難達到的,即使有,也大多是表面的。13:生活中本就充滿了失望,不是所有的等待都能如願以償。你且笑對,不必慌張。14:人生無法做到完美,我們盡力就好了。我們需要回味,回味是一種境界,只有淡泊的人才是能去擺正自己的位置,分清自己的得與失。
  • 有結冰期且流向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流,就有可能發生「凌汛」現象
    河流是地表徑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流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人類自古以來就有「逐水草而居」的習俗,河流給我們提供了水源,在後來的河流開發中,人類又利用河流來進行航運和水能發電,有很多城市都是沿河流而建的。
  •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成過去,研究員發現地球正在發生巨變
    不僅僅是我國,世界人口總體數量已經突破了70億的大關,已經完全超出了地球人口合理容量。接觸過地理知識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是地球表面的分布格局。如今,由於人口數量過多,陸地上已經無法容納得下,導致房價高漲,有些國家為此不惜花費重大資金進行填海造地,例如人口密度最大的日本。
  • 我國的河流都是從內陸流向大海,只有它,去國外轉一圈還能回來
    說到我國的河流,我們能夠想到的無非就是長江、黃河、黑龍江等等,這些都是國內非常著名的河流。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去江邊吟詩作賦,留下了不少壯麗優美的篇章,這些河流聲名遠播,甚至吸引了許多外國朋友前來欣賞。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條河,或許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可它的確是最愛國的河了。
  • 格陵蘭島的冰川消退及物理變化
    一項新的研究記錄了該島200多個沿海冰川物理變化的細節,作者在研究中預測了環境影響。一項關於格陵蘭島不斷縮小的冰蓋的新研究表明,該島的許多冰川不僅在消退,而且還在經歷其他物理變化。其中一些變化正在導致冰川下的淡水河流改道,在那裡它與基巖相遇。這些河流將營養物質帶入海洋,因此這種重新配置有可能影響當地的生態以及依賴它的人類社區。
  • 淡水資源緊缺,為何不攔截長江和黃河自用,而是任其流入大海?
    既然河流是我們目前可以依賴的主要淡水來源,那為什麼不將長江和黃河的水資源儲存起來,而讓它們白白流入大海呢?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在我國,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入大海的,這是因為我國的地勢呈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分布。
  • 中國一條河流將不再流向印度,轉頭去了新疆,印度:這怎麼辦?
    說起我國著名的河流,很多人第一時間便會想到長江黃河,畢竟這兩條河流在我國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而且對於我國人民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義,它不僅滋養著我們的文化,更養育著我們一代代的炎黃子孫。但其實在我們還有另外一條高原河流,它不僅造福了我們國人,也造福了我們的鄰國印度,這條河流邊是雅魯藏布江,被藏族視為母親河,它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途經了好幾個國家一直流到了印度,而且印度它有一個全新的名字叫做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一條河流將不再流向印度,轉頭去了新疆,印度直言:這怎麼辦?
  • 高考地理微專題19 河流流向的判定
    (1)根據一條等高線的彎曲狀況,判定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流動,河流流經處的地勢比兩側低。只要知道一條等高線的彎曲狀況,就可以確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典型例題】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來已演變成微鹹水湖。現在該湖西部沿岸蘆葦廣布,而東部沿岸幾乎沒有。圖3示意L湖及周邊地區,讀圖回答1~2題。
  • 如果地球表面71%的面積變成了陸地,人類還能夠生存下去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70%的面積都是海洋,陸地只佔到30%,早期地球水是如何來的?目前還沒有定論,有科學家認為是早期彗星撞擊地球帶來了水,還有科學家認為是地球本身演化出了水。不管如何,70%的海洋面積孕育了地球這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於是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地球表面70%的面積是陸地,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人類還能夠生存下去嗎?
  • 如果地球海洋面積變成陸地,會發生什麼變化?人類還能生存嗎?
    最開始地球的環境和現在環境大不相同,自從人類出現之後,地球開始發生了變化,如果從其他星球的角度上來觀看,你會發現地球已經黯淡一片,這全都是因為地球上空被各種溫室氣體覆蓋。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生命離不開具有誕生生命的種種條件,比如水資源,對於寄生的生物而言,如果沒有水資源的話,人類都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現,隨著地殼的運動逐漸出現了陸地,如果地球上的70%的海洋變成了陸地之後,人類還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嗎?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河流的流向,夏季風,工業區選址)
    判斷河流流向的方法有多種,例如地勢高低、海陸關係等。具體的判斷方法如下:①地勢的高低:河流從海拔高的地區,流向海拔低的地區;②等高線的凹凸:等高線凸出的方向,即為河流的上遊;③海陸關係:河流從陸地流向海洋,不能從海洋流向陸地;
  • 人類已經改變了47%的地球表面
    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地圖顯示,人類的活動正導致地球上成千上萬物種的滅絕。據科學家估計,在過去150年的時間裡,人類已經改變了47%的地球表面。  ■陸地:陸生植物的滅絕正在導致農作物重要基因以及藥物和藥用產品新來源的喪失  眾所周知,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陸地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4多一點。陸地是人類最容易介入的地形,因此環境惡化和物種減少的現象也最為嚴重。據世界生物多樣性地圖顯示,從最近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就發展起來的熱帶雨林已經有一半因為人類活動而消失或退化。
  • 全球變化水文學: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全球變化水文學綜合水文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相互作用,其核心目標是理解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及其影響與反饋。隨著地球演化進入人類主導的新地質時代——「人類世」,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人類用水活動等因素影響下,陸地水循環系統正在發生快速變化,水文過程呈現非穩態特徵,對水文學的更新與發展提出了新需求。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北美洲的氣候、河流流向、地中海氣候)
    圖1 北美洲的氣候2、河流流向的判斷判斷河流流向的方法有多種,判斷方法如下:①地勢高低。河流從海拔高的地區,流向海拔低的地區;②等高線的凹凸:等高線凸出的方向,即為河流的上遊;③幹流、支流。較粗較平直的是幹流,較細較彎曲的支流,河流由支流流向幹流;④海陸關係:河流從陸地流向海洋,不能從海洋流向陸地。其中,支流與幹流的夾角為銳角,銳角指向的方向,即為河流的流向(如果河谷為堅硬的巖石,則夾角受河谷的控制,該條規律不適用)。
  • 把海洋的水抽乾,再把陸地灌滿水,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比例發生反轉,變成了是土地佔了我們的地球表面積的71%的話,人類這個物種還會存在嗎?為了便於繪製我們的新地圖,我們假設直接的一對一的翻轉,現在是土地的地方都變成了水,反之亦然,原本的大西洋就是現在的大西大陸,五大湖就變成了五大島了。
  • 旅遊:河流的流向與歸宿及長江
    河流的流向和歸宿,是和它們的發源、流經地區的地形地貌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奔向人洋,有的在內陸消失,有的注入湖泊,其方向不一,各有所向,且形式不同:有的一條水道入海;有的尾閭分汊成七八條水道入海,有的歸宿周定在一個地方,經久不變;有的下遊奔南闖北,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