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會煉豬油了
我也是才注意到這個現象,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吃豬油滿共也就40來年,在此之前,不僅是我們的主力食用油,更是整個農耕區域人民的食用油。世世代代吃過來的豬油,如今竟然都不知道怎麼煉了,當然更不懂得怎麼用。直到前幾年國際上有權威為豬油正名,「肥豬肉是世界健康食物第8名」,我們才恍然大悟,開始拐回頭重新享受豬油的香。
豬板油和豬肥肉,在感覺上,肥膘肉煉出的油要香些,只是出油率沒有豬板油的高,煉出的油要少。但在實際上,兩者煉的油沒有任何的區別,品質完全一樣。即便有味道方面的差別,也是煉油操作帶來的。本文要說的還不是怎麼煉豬油,主要是要分享豬油的小常識,讓我們接上40年的斷檔,找回本來的吃豬油經驗。包括怎麼區分和使用生豬油、熟豬油?豬板油和肥肉膘在不同地區為什麼有不一樣的待遇?想知道東北人為什麼少吃東坡肉嗎?我們從煉豬油開始分享。
豬板油和肥膘肉的基本煉油方法
我平時是這樣做的:豬板油衝洗乾淨,切成坨坨下鍋,有兩種煉油方法可選擇,一種是倒碗水裡,水幹了油也練出來了;一種是直接煉,因為裡面的油不斷被高溫析出,根本不會糊鍋。
就這樣,把握住中火,一直煉到油出來,油渣漂上面,燒到油麵起煙時關火。然後漏勺撈起油渣,用鍋鏟子壓著擠出裡面含有的油。油渣放一邊,留著做餃子餡。油裡面撒把蔥花,油溫正好把蔥花炸到焦香。待到油不燙了,盛到油罐或油壺裡,平時做菜隨用隨取。
豬肥膘煉油,不同之處在於不是切坨,切成一分厚的片。煉法一樣,保持中火,不要怎麼多翻動,根本不會糊鍋。然後油出來,肥膘片漂在上面,待到油麵起煙,撈出肥膘片,不需要豬板油那樣擠去殘油。然後撒把蔥花,炸到焦黃出香,油溫也降低了。
豬油的味道特點
豬油有個特性,煉得好了很香,煉得不好很腥。豬油的腥味還跟肉腥不同,是那種毛腥夾雜著尿騷味,味道敏感的人聞著就反胃。這也是有人不喜歡吃豬油的原因,不是油不好,是沒有煉好,乾脆不會煉豬油。
煉豬油,看著很簡單,切成坨扔鍋裡,不管它就行。等到油渣飄起來,撈去油渣就是油。其實煉豬油有學問,不那麼簡單,否則都去吃豬油,像幾十年前那樣,豬油價比豬肉貴。
前面分享的做法,已經說到煉油的關鍵處理:撒蔥花。這做法好像沒多少人知道了,想起來從西方傳來不讓吃豬油,還是1970年代的事,已經40多年了,兩代人沒怎麼吃豬油。兩代人的時間,足以使得絕大部分人不會煉豬油,起碼不知道煉豬油的細節和經驗。比如為什麼要撒把蔥花?油煉出來不就完事了嗎?
生豬油和熟豬油
事情不是那樣簡單。在農村,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動物油——統分兩種:生油和熟油。譬如花生油、芝麻油,炒熟了榨油是熟油,農村油坊都是這樣的方式,出來的是熟油。工廠化生產不會把花生炒熟,絕大部分也不是油坊的冷榨工藝,出來的是生花生油。
豬油的生、熟就在於怎麼煉。如今家庭煉豬油,油出來了就盛起來,這樣的豬油是生豬油。像我那樣做,煉出油了,繼續燒到油麵起煙,撒把蔥花燒到焦香,才是熟豬油。
生豬油和熟豬油從表面上,也能看出區別,凝固後的生豬油雪白,熟豬油泛黃色。但在使用上,區別就大了。突出表現在生豬油不能直接吃,必須燒熟了才可以吃。譬如美食家蔡瀾先生愛吃的豬油飯,剛出鍋熱騰騰的米飯,拌了豬油,那是香得狠,稻產區的人都愛這一口。但是不能拌生豬油,否則就是毛腥伴著尿騷味,根本沒法吃。
還有炒菜,用生豬油炒菜,必須先把豬油燒熟,也就是炒菜前把炒油燒到起煙,爆香蔥姜才算熟油,可以往下進行了。不然的話,植物油那樣熱鍋冷油,或者冷鍋冷油、熱鍋熱油炒菜,必定是菜帶騷腥味。熟豬油就沒這事了,怎麼用都不會帶騷腥味,因為異味已經去掉了。
豬油異味的去除方法
用蔥去除動物腥味,是中餐烹飪的傳統方法,也是經典做法。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有更好的替代物,只是在蔥的品種上有選擇。淮河以南廣大地區,普遍用香蔥。蔥的品種,淮河以南只有兩個品種,豫南叫做「分蔥」和「火蔥」,分蔥就是香蔥,因為細小,也叫小香蔥、小蔥。火蔥具有淮河以北的大蔥特點,但是植形比大蔥小,味道比大蔥衝,所以叫火蔥。
三個品種,大蔥味甜,蔥味不濃,火蔥味道濃烈,香蔥味道適中。所以在淮河以南地區,包括江南,小香蔥成為魚、肉去腥調料的首選。而且大多情況下單選,尤其是特別腥味的食材,只用小香蔥去腥。從南方人愛吃的清蒸魚就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蔥被熱油澆了,味道會是不可想像的差;如果不是香蔥是大蔥,味道也是不一般的差別,可見蔥的去腥效果多麼的顯著。
煉豬油去腥臊,除了香蔥,還有用到其他調料的做法。實踐中,尤其是市井的麵店、湯店、飯店、酒店,有很多的煉油去腥做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重慶火鍋底油,牛油用到多種香料燒熟而成,沒有了絲毫的動物油腥味。豬油也是很多處理,除了蔥,用到不同調味料燒熟。不過,嚴格地說,那些做法的熟豬油,就不叫熟豬油了,叫「味料豬油」。也就是說,在食材的分類上,不再是純豬油,而是不同用途的調料豬油。就像重慶火鍋底料油,再不能叫做牛油,叫火鍋底料油。
豬板油渣和肥肉油渣
豬板油渣的各地用途基本一致,南北統一剁餃餡,有地方會用來當零食,不過是淺嘗輒止,吃兩口嘗個味,畢竟多吃很膩。肥肉油渣就不一樣待遇,有著明顯的地區性用途,大體上南北完全不一樣用法。
豬肥膘肉,也就是過去農村散養的土豬,一年多出欄,長成幾百斤的大肥豬,肥膘都有五指厚。如今飼料豬,又是瘦肉型品種,想吃肥膘也沒有。這還不是主要的,南北對待肥膘肉的吃法截然相反,而且南起已不在淮河,起碼到了黃河為界。在黃河以南,肥膘肉是很多大菜的材料,不會用來煉油,根本捨不得。不然的話,扣肉、粉蒸肉、東坡肉、紅燒肉、把子肉都沒了。所以,在山東往南直到港澳,極少用肥膘肉煉油的。
過了山東再往北,尤其是遼闊的東北地區,肥膘肉油渣不僅是一道硬菜,而且衍生出多種吃法。只是覺得用肥肉油渣,換取了紅燒肉、把子肉、粉蒸肉,好像得不償失。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食物本無優劣,適者為珍,愛吃就是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