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為實現梯度轉移破除阻礙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已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近些年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加工貿易的方式和內容也需要做出相應轉變。但是,當前在東部與中西部之間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阻礙。在2015年11月9日召開的深改組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十三五」時期,有必要破除阻礙加以實現。

  實現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必要性

  全球價值鏈結構發生深度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依靠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我國逐漸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成為加工貿易大國。但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使其自身佔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低成本國家。於是我國的發展路徑長期被鎖定在低端環節,為了突破低端鎖定,重構價值鏈條,我國急需依靠創新與技術進步,在國際碎片化分工的基礎上,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

  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亟須升級。經過多年的粗放式增長之後,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供給日益趨緊,逐漸開始出現產品競爭力減弱、經濟效率下滑、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飽和等突出問題。在我國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的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必須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加速推進本地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造以創新產業為主導部門的工業體系。

  中西部地區承接條件日益完備。由於生產要素和資源稟賦的差異,各地區之間存在產業梯度差。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中低梯度地區通過接受擴散或尋找機會跳躍發展並反梯度推移求得發展。與東部沿海地區不同,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加工貿易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加速。概括說來,中西部地區已具備生產要素成本低、資源能源豐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等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梯度轉移的條件已成熟。

  面臨的主要阻礙

  行政區劃與政績考核阻礙區域有效協調。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地方政府來說,一旦大量將低端產業轉移出去,將直接導致地方稅收減少和就業水平下降。因此,部分地方政府更趨向鼓勵企業向本地的次梯度地帶轉移。針對這種情況,現有的區域協調機制存在明顯的激勵不足。結果就是全國各地區產業同構化的現象十分突出,缺乏有效的區域分工。

  創新產業尚未形成主導阻礙梯度差形成。當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尚未到位,以創新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嚴重阻礙了梯度差的形成。以浙江省為例,2014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34.1%,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23%,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為33.5%,均低於35%,遠沒有成為主導產業。

  基礎設施產業配套不健全阻礙承接力度。相比於東部沿海地區,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仍較為落後,存在總量不足以及區域不平衡等問題。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配套能力仍較弱。相比於東部沿海地區超過95%的產業配套率,中西部地區的相關產業配套率不足30%,普遍存在物流現代化程度低、融資渠道狹窄、信息化建設滯後、社會管理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相關建議

  修訂《產業轉移指導目錄》。現有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於2012年發布,對解決產業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產業地之間盲目競爭、產業無序流動、落後生產能力轉移等問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應有的重要作用。隨著「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發布以及《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提出,為了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好地加強各區域間產業鏈的分工合作,有必要在突出地域優勢的原則下對其進行修訂。

  完善現有區域協調機制。「十三五」時期,應把完善現有區域協調機製作為推進梯度轉移的工作重點。在貫徹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調和跨區域協同發展的利益關係,實現錯位互補。促進梯度配置機制形成。

  加速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十三五」時期,東部沿海地區要積極向製造業中高端環節邁進。首先,增強對高技術產品的政府採購力度,鼓勵產業升級。其次,整合資源,實施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第三,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後,提升工業產品質量,推廣質量管理模式技術,打造全面質量監管體系。

  提升中西部地區承接能力。「十三五」時期,中西部地區要打造承接梯度轉移升級版。首先,提高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數量,推廣共建園區。其次,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依託重大項目,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第三,完善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通關便利化,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最後,完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作者單位: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世界工業研究所)

(責任編輯:年巍)

相關焦點

  • 產業梯度轉移對合肥有何意義
    安徽日報9月9日訊 我國當前區域間的產業梯度轉移,既是沿海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內地經濟加快發展的客觀要求。就合肥市而言,至少有以下意義:  1、增強城市經濟實力,增加居民就業的需要。合肥是全省的最大城市,然而經濟總量不到600億元,市區人口不足160萬,且在全省城市中的首位度很低;經濟總量、人口規模不僅與江蘇的二流城市相差甚遠,而且在中部六省中也居末位。
  • 杜家毫:大力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這是我們黨不斷取得新勝利的經驗總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方法論要求,為我們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指明了方向。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首先要在思想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上進行一次大的創新和調整,堅決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以思想理念的新變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發展路徑的新突破,努力在創新發展中實現更大作為。
  • 湖北自貿區規劃發布,承接新興產業梯度轉移
    主要任務是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在《總體方案》的基礎上,《規劃》提出,湖北自貿區要立足湖北實際、凸顯湖北特色,積極開展以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的創新驅動探索,以高端產業和高端生產要素集聚為目的的產業轉型升級探索。
  • 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 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
    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要把握好供需關係,讓市場說話。這段話出自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凸顯了產業協作扶貧的重要性,為東西部完善結對,深化幫扶,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指引了方向。
  • 科學家實現梯度納米孿晶金屬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同步提高
    梯度納米結構是指材料的結構單元尺寸(如晶粒尺寸或層片厚度)在空間上呈梯度變化,從納米尺度連續增加到宏觀尺度。自然界中這種梯度結構無處不在。近來,微觀結構梯度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程材料中。鑑於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
  • 梯度下降—Python實現
    data = load_boston()df = pd.DataFrame(data['data'],columns=data['feature_names'])df.insert(13,'target',data['target'])df.head(5)現在定義特徵(X)和目標(y),我們還將定義參數向量,將其命名為thetas,並將它們初始化為零。
  • 積極承接沿海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推動嶽陽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日前,我市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 【光明理論·「十三五」展望十五】專家縱論「十三五」規劃新意
    2、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民本思想。3、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一帶一路」明確思路。3、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讓大家看到希望。4、五個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需要繼續破除思想障礙。5、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民營企業的新希望。6、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 地王熱向次中心梯度轉移 地價高的反而風險低?
    地王熱向次中心梯度轉移 地價高的反而風險低?這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這一輪的「地王」熱潮中,最瘋狂的不是最中心地區,而是靠近中心的次中心區域,地王熱潮呈現向周邊梯度轉移的態勢。按照城市經濟學原理,城市中心地塊所承載的經濟價值越高,需求量越大,土地價值遠遠高於周邊區域。那為什麼當下土地瘋狂的區域出現在中心城區的次中心區域?
  • 科學網—梯度納米孿晶強化與硬化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研究組合作,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
  • 【直播】回眸「十三五」系列發布會第九場:科創點亮昆明
    為充分展示昆明市「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事業取得的成績,順利開啟我市科創事業新徵程,今天我們召開昆明市「 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科技創新專題發布會,向大家介紹我市「十三五」以來,堅持以科技創新推進經濟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 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破除勞動力和人才流動的戶籍「藩籬」
    更好地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長期以來,城鄉分割、地區分割的戶籍制度成為制約勞動力和人才流動的主要障礙之一,這一制度不但阻礙了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動,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歧視,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原則難以貫徹執行。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 【新常態•光明論】「十三五」最大事是要實現全面小康
    :「十三五」期間GDP預期經濟增長目標為6.6%-7.4%,而實際增長率可能在7.5%左右。胡鞍鋼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在7.0%左右。即在6.6%-7.4之間,正負0.4個百分點。即使年均增速為6.6%,也能夠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二五」規劃曾提出7%的增長率預期目標,實際年均增長率為7.8%。而「十三五」時期潛在增長率要低於「十二五」時期,但也在7%以上,所以實際的增長率可能在7.5%左右。
  • 「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光明日報北京1月4日電(記者李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䴉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隻以上。
  • 「十三五」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11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完成,為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期間氣象預報各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已經實現。
  • 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刻舟求劍」會鬧笑話,「路徑依賴」則會阻礙發展。面對艱巨的發展任務,我們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套路解決新問題,用舊思維破解新難題,這樣只會讓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從地方發展來說,沒有落後的區位,只有落伍的思想。時代在飛速發展,解放思想不能停在嘴上,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拓展思路,讓思想跟得上時代,善於用新思想解決新問題、用新辦法破解新難題。
  • 「十三五」食品領域對分析儀器的需求
    「十三五」還在緊張的制定中,具體規劃內容仍無從得知,然而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科學家吳永寧在會議中透露了「十三五」重點研究計劃總體思路。他介紹說,「在創新危害識別技術、突破前沿評估技術、集成溯源預警技術、發展安全控制技術等總體思路下將實現五個轉移」。我們具體來看這「五個轉移」將會對分析儀器帶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