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良實際控制的中邯硼業投資2.6億元,現在成了爛尾工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萬永/攝
2014年6月3日,一份由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蓋章的意見稱,該技術尚不成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萬永/攝
今年53歲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鄲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轉戰商海30年,他遇到過不少風浪,但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被騙得幾近傾家蕩產。
2012年,他出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出技術並指定技術持有人張衛江教授、徐姣博士為項目聯繫人,合作生產硼同位素產品,為此,他先後砸進2.6億元。
4年後,他偶然捲入一場官司,意外獲得證據:張衛江通過學術造假獲得科研項目的結項報告,再對外宣稱自己擁有成熟的技術,從企業獲得高額利益。
在王增良代表公司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籤訂的諸多合同中,大都加蓋了天津大學科技合同專用章,這加深了王增良的信任。但讓人不解的是,早在2014年6月,面對訴訟,該校有關方面出具證明,稱張衛江的「項目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一年後,向河北省政府申請資金時,天津大學又出具了截然相反的文件,稱「本項目中試已在該校完成,現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遊產品研發」。
確認被騙後,近一年裡,王增良奔波在邯鄲、天津之間,卻一次次往返徒勞。
當著記者的面,王增良企業所在地的一名官員「批評」他:「人家騙你的一個前提是:你出錢太痛快了。不是有個笑話嗎,騙子告訴老太太,別匯錢了,我是騙子!」
王增良反駁:「咱想著,技術團隊掙錢,企業才能跟著掙錢。我信任學校,沒想到會成這樣!」
這麼好的項目為什麼留給我們?
王增良原是河北卡布爾碳素製品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布爾」)法定代表人。2012年,卡布爾公司準備轉型,尋找項目時,有信息說天津大學教授張衛江有一項硼穩定同位素分離技術。
天然硼元素(B)有兩種穩定同位素,即
10B和
11B。
10B有很強的中子吸收能力,含有較高豐度(指該同位素在這種元素的所有天然同位素中所佔的比例——記者注)
10B的富集硼酸可應用於軍工、核電領域,高豐度
11B可用於電子特氣。但硼同位素分離富集技術及其產品一直被美、俄等少數國家壟斷,我國所需完全依賴進口。
多年來,天津大學化工學科綜合排名在全國名列前茅,張衛江長期從事同位素分離研究,又是化工學院教授、博導,學術地位不容小覷。
王增良說,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會議室,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用PPT向他們講解了「硼的穩定同位素富集及電子和新能源產品開發項目」,稱這是天津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強調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功實現了年產100公斤
10B的工業化試驗裝置的連續生產,產品滿足軍工、核電行業要求;完成了年產500公斤
10B的工業化生產裝置設計、設備安裝和試生產。
張衛江的「產業化裝置經濟分析」稱,年產25噸
10B的建成成本、運行成本約1.54億元,6個月收回成本;年產50噸的建成成本、運行成本約2.62億元,4個月收回成本。
1噸天然硼原料的市場價格在10萬元左右,而進行同位素分離後,1噸高豐度
11B原料的價格在3000萬元左右,身價翻了近300倍。王增良不懂技術,但他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認定這正是自己理想的投資項目。
但他也有一個疑問:這麼好的項目為什麼不留在天津?
多次接觸之後,王增良說服了自己——張衛江提出,技術轉讓費不能只給學校,一部分要給張的技術團隊;張要在新成立的公司中持股等。王增良認為,教授有「私心」,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邏輯的,如果找別的企業,也許教授個人得到的會很少。找自己合作,教授的所有要求都可以滿足。
事實上,王增良做的調查研究不止這些:他找專人諮詢硼同位素分離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是否允許民企進入;找相關領域專家諮詢,張衛江的技術是否成熟。專家答覆:如果張教授所言屬實,確實值得投資。但由於技術保密等原因,真實性不知。
邯鄲冀南新區管委會出具的一份書面證明記載了考察過程:冀南新區及馬頭工業園區管委會的領導多次與王增良一起到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考察,張衛江、徐姣用PPT詳細講解了該項目,稱該項目技術團隊用了10年的時間,小試、中試、工業化試驗已全部完成,已具備產業化的條件。
冀南新區一名前往考察的官員說:「張衛江教授的實驗室在天大老校區18號樓後面的一個鍋爐房裡,我們去時設備正在運轉,管子裡咕嚕咕嚕冒著氣泡。」
天津大學十一樓供熱服務中心緊鄰18號樓和第23教學樓,院內即是鍋爐房改建的實驗室。2017年6月20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實驗室鐵門關著,隱約可見裡面的儀器設備。院內工人稱,實驗室已經有半年沒有開工,偶爾才有人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