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投資2.6億元被騙:天津大學技術團隊學術造假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今年53歲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鄲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轉戰商海30年,他遇到過不少風浪,但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被騙得幾近傾家蕩產。

  2012年,他出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出技術並指定技術持有人張衛江教授、徐姣博士為項目聯繫人,合作生產硼同位素產品,為此,他先後砸進2.6億元。

  4年後,他偶然捲入一場官司,意外獲得證據:張衛江通過學術造假獲得科研項目的結項報告,再對外宣稱自己擁有成熟的技術,從企業獲得高額利益。

  在王增良代表公司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籤訂的諸多合同中,大都加蓋了天津大學科技合同專用章,這加深了王增良的信任。但讓人不解的是,早在2014年6月,面對訴訟,該校有關方面出具證明,稱張衛江的「項目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一年後,向河北省政府申請資金時,天津大學又出具了截然相反的文件,稱「本項目中試已在該校完成,現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遊產品研發」。

  確認被騙後,近一年裡,王增良奔波在邯鄲、天津之間,卻一次次往返徒勞。

  當著記者的面,王增良企業所在地的一名官員「批評」他:「人家騙你的一個前提是:你出錢太痛快了。不是有個笑話嗎,騙子告訴老太太,別匯錢了,我是騙子!」

  王增良反駁:「咱想著,技術團隊掙錢,企業才能跟著掙錢。我信任學校,沒想到會成這樣!」

2014年6月3日,一份由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蓋章的意見稱,該技術尚不成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萬永/攝

  這麼好的項目為什麼留給我們?

  王增良原是河北卡布爾碳素製品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布爾」)法定代表人。2012年,卡布爾公司準備轉型,尋找項目時,有信息說天津大學教授張衛江有一項硼穩定同位素分離技術。

  天然硼元素(B)有兩種穩定同位素,即10B和11B。10B有很強的中子吸收能力,含有較高豐度(指該同位素在這種元素的所有天然同位素中所佔的比例——記者注)10B的富集硼酸可應用於軍工、核電領域,高豐度11B可用於電子特氣。但硼同位素分離富集技術及其產品一直被美、俄等少數國家壟斷,我國所需完全依賴進口。

  多年來,天津大學化工學科綜合排名在全國名列前茅,張衛江長期從事同位素分離研究,又是化工學院教授、博導,學術地位不容小覷。

  王增良說,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會議室,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用PPT向他們講解了「硼的穩定同位素富集及電子和新能源產品開發項目」,稱這是天津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強調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功實現了年產100公斤10B的工業化試驗裝置的連續生產,產品滿足軍工、核電行業要求;完成了年產500公斤10B的工業化生產裝置設計、設備安裝和試生產。

  張衛江的「產業化裝置經濟分析」稱,年產25噸10B的建成成本、運行成本約1.54億元,6個月收回成本;年產50噸的建成成本、運行成本約2.62億元,4個月收回成本。

  1噸天然硼原料的市場價格在10萬元左右,而進行同位素分離後,1噸高豐度11B原料的價格在3000萬元左右,身價翻了近300倍。王增良不懂技術,但他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認定這正是自己理想的投資項目。

  但他也有一個疑問:這麼好的項目為什麼不留在天津?

  多次接觸之後,王增良說服了自己——張衛江提出,技術轉讓費不能只給學校,一部分要給張的技術團隊;張要在新成立的公司中持股等。王增良認為,教授有「私心」,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邏輯的,如果找別的企業,也許教授個人得到的會很少。找自己合作,教授的所有要求都可以滿足。

  事實上,王增良做的調查研究不止這些:他找專人諮詢硼同位素分離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是否允許民企進入;找相關領域專家諮詢,張衛江的技術是否成熟。專家答覆:如果張教授所言屬實,確實值得投資。但由於技術保密等原因,真實性不知。

  邯鄲冀南新區管委會出具的一份書面證明記載了考察過程:冀南新區及馬頭工業園區管委會的領導多次與王增良一起到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考察,張衛江、徐姣用PPT詳細講解了該項目,稱該項目技術團隊用了10年的時間,小試、中試、工業化試驗已全部完成,已具備產業化的條件。

  冀南新區一名前往考察的官員說:「張衛江教授的實驗室在天大老校區18號樓後面的一個鍋爐房裡,我們去時設備正在運轉,管子裡咕嚕咕嚕冒著氣泡。」

  天津大學十一樓供熱服務中心緊鄰18號樓和第23教學樓,院內即是鍋爐房改建的實驗室。2017年6月20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實驗室鐵門關著,隱約可見裡面的儀器設備。院內工人稱,實驗室已經有半年沒有開工,偶爾才有人會來。

  4枚讓人放心的公章

  最終讓王增良放心的,是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的公章。

  經過深度了解和多次協商,2012年7月31日,卡布爾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籤訂了《技術轉讓合作意向書》,雙方約定:天津大學有關方面負責提供25噸/年硼同位素工業化生產和50噸/年硼同位素產業化設計及工業化生產技術,卡布爾負責建成該項目的產業化裝置。天津大學有關方面指定張衛江、徐姣作為項目聯繫人,負責技術交付、產業化技術指導等。

  雙方約定,研究轉讓經費和報酬3000萬元,按項目進度交付。合同為期10年。合同加蓋了「天津大學科技合同專用章」和天大一名副校長的個人名章。這是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加蓋的第一枚公章。

  2012年8月28日,邯鄲市成安縣人民政府、王增良、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項目負責人張衛江),三方籤訂《硼同位素項目合作協議書》註明: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提供成熟技術,王增良投資,雙方合作在成安縣建設硼同位素生產項目,確保該項目實現工業化生產,生產出合格產品,一期投產後年產10B、11B共25噸。張衛江在協議上簽了字。

  合同籤訂後,王增良迅速行動起來。2012年10月25日,中邯硼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邯硼業」)在河北邯鄲註冊成立,註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卡布爾持股51%(後變更為40%),徐姣代表技術團隊持股40%(後變為張衛江持股15%)。

  中邯硼業最終沒有選擇成安縣,而是落戶邯鄲冀南新區,工廠地處新區黃金位置,緊鄰管委會,一期佔地面積255畝。按照張衛江教授提供的軟體包,中邯硼業的基建、設備購置、安裝等迅速展開。

  該項目被列為河北省重點項目,並獲得500萬元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冀南新區配套資金500萬元。

  2014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網站上的一篇報導稱:「王增良與天津大學張衛江教授團隊因硼結緣,通過將技術成果作為無形資產入股的方式成功合作,共同演繹了一段『股權換技術』的產學研合作佳話。」

  2015年,中邯硼業完成了255畝土建,完成了年產2.5噸硼同位素分離裝置設計,按要求製作完成主體設備,63米高的硼同位素分離塔主體鋼構也已完成。

  王增良提供的銀行匯款憑證證實,中邯硼業向天津大學有關方面支付620萬元、張衛江代天津大學有關方面收180萬元、徐姣個人帳戶2600萬元,共計3400萬元。其中,2012年9月24日,給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的第一筆600萬元用途為「天津大學合同約定付款」。

  7個月後,2013年4月28日,中邯硼業、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籤訂《技術開發合同》,約定雙方共同參與「中子防護功能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設計」項目,同樣是中邯硼業出資金,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出技術,研發經費和報酬總額2000萬元,天津大學有關方面指定張衛江為項目聯繫人。

  這份合同加蓋了「天津大學科技合同專用章」和天大一名副校長的個人名章。這是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加蓋的第二枚公章。

  同一天,中邯硼業、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籤訂《補充協議》,雙方商定,中邯硼業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籤訂了《中子防護功能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設計》,為更好地履行上述協議,廢止原由河北卡布爾碳素製品銷售有限公司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籤訂的《2.5噸/年硼同位素產業化設計》意向書及合同。

  這是一份沒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因為籤署新舊兩份合同的甲乙雙方並不一致。

  即便如此,在這份《補充協議》上,天津大學有關方面也加蓋了第三枚公章——天津大學科技合同專用章,及天大一名副校長的個人名章。

  2015年6月,中邯硼業、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填寫了《河北省省級省校科技合作開發資金申請表》,項目名稱為「硼穩定同位素系列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生產項目」,負責人為徐姣。

  申請表重申,張衛江的技術已經完成了中試。「項目技術持有人為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項目的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已於2011年4月完成,並於2012年12月結題驗收……本項目中試已在天津大學完成,現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遊產品研發」。

  申請表加蓋了「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公章。這是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加蓋的第四枚公章。

  從2012年開始的4年裡,天津大學有關方面至少在4份合同等文書上蓋章,稱張衛江的技術已經完成中試,是成熟的。

  王增良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在中邯硼業奠基儀式上,當著當地官員的面,他自豪地宣稱:「這是夢想開始的時刻。」

  只是後來他才知道,這是一個噩夢。

  造假的結項報告

  從2012年開始,張衛江、徐姣多次前往中邯硼業,包括向前來考察的邯鄲市、河北省、科技部等領導介紹硼同位素分離技術及公司美好前景。

  但雙方裂痕開始出現並不斷加大。技術轉讓合同籤訂一年後,王增良不斷得到消息稱,張衛江的技術中試是失敗的。張衛江的否認並未完全消除王增良的疑慮,中邯硼業決定,在支付張衛江每月50萬元費用一年(共計600萬元)後,停止支付,但承諾有產品後加倍支付。張衛江以中邯硼業資金鍊斷裂為由不再提供技術支持。

  實際上,王增良對技術的擔憂早就存在。

  在王增良與張衛江合作前,2012年7月18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白鵬教授與山東重山集團合作的國內首家硼同位素分離技術中試基地在山東淄博落成。

  看到報導,王增良非常疑惑:同樣是硼同位素分離技術,明明張衛江教授的技術中試成功可以產業化了,為什麼還要搞一個中試基地的落成典禮?

  王增良找到張衛江。視頻中,張衛江向王增良強調,之所以搞山東重山的典禮,是因為重山給了天大3000萬元,「我是產業化,不能比他中試的少」。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獲得的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與山東重山的合同顯示,合同款項總額為2500萬元,且為「技術開發合同」。

  疑慮不時出現,直到一個不期而至的官司,意外地揭穿了這個謊言——學術造假騙取項目結項,進而從企業獲得巨額資金。

  2015年8月,天津錕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起訴天津大學違反約定,向山東重山集團、中邯硼業轉讓10B同位素量產技術。

  錕橋公司訴稱,2004年6月1日,錕橋公司、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商定,錕橋公司投資10萬元、籌集資金100萬~200萬元,委託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就10B同位素量產技術進行技術研發,雙方商定了收益分配方式。後錕橋公司從媒體報導了解到天津大學有關方面違約向山東重山、中邯硼業轉讓了技術成果,錕橋公司應收取轉讓收益1650萬元的33%。

  張衛江作為第三人參加了庭審。

  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筆錄等證據顯示,「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是天津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開始時間2007年8月,合同規定完成時間:2009年3月,實際完成時間:2012年6月。主要完成人員中,張衛江、徐姣排在前兩名。兩人分別是項目技術負責人和實驗研究負責人。

  2007年8月,天津市財政撥付課題經費200萬元。

  2012年6月,「因項目難度超過預想」,經天津市科委批准,變更了合同條款,主要是「建成年產500公斤10BF3氣體(豐度≥92%)產品的工業化實驗生產裝置」 降低為「年產100公斤」。

  「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結項報告「研究成果及取得的成效」部分列明,該項目取得了5項發明專利,包括:一種吸收中子輻射的屏蔽布料及其製備方法、一種吸收中子輻射的纖維增強屏蔽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一種屏蔽並吸收中子輻射的粘合劑及其製備方法等。

  《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結項報告書》註明,所有項目(課題)辦理結項手續時,必須提供論文、發明專利說明書、專著或其它成果材料複印件,且必須是項目研究期間獲得的成果。一旦發現弄虛作假行為,市科委將對項目負責人和承擔單位給予相應的處罰,主管部門承擔連帶責任。

  天津一中院開庭時,張衛江向法庭提交了梁璐的博士論文《含碳化硼的熱中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稱結項報告中3項專利的實際發明人是梁璐,梁在2006年9月完成了3項專利的寫作和申請提交。

  「這幾個專利本來和這個項目結項沒有關係,但結項要求必須有專利內容,我們不得不做了一些假的內容,把與其沒有關係的專利寫到了裡面。」張衛江在法庭上說,「與會專家根據我們寫的內容得出了第四項內容,我們對科委表示歉意。」

  然而,應該道歉的不僅是張衛江。

  2013年8月20日出具的《結項報告書》稱:完成了年產100公斤10BF3氣體(豐度≥92%)產品的工業化實驗生產裝置的建設……該項目的完成,將國內10B同位素生產水平從實驗室規模的研究提高到工業化規模的生產,推動了B同位素分離在國內的發展,促進了我國核工業、核醫療、軍事裝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4年6月3日,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向天津錕橋公司出具《關於「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項目」成果產業化技術可行性論證的意見》:2014年5月30日在天津大學召開專家評審論證會議,就項目科技成果產業化進行可行性論證。論證會共邀請3位知名專家出席,專家就項目成果產業化技術可行性分別進行了獨立評議,一位專家認為技術可行,但需壓縮規模,兩位專家認為技術不可行。因此,我院認為項目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

  同樣是這個研究院,2015年向河北省政府申請資金時卻蓋章確認,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的「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已於2011年4月完成,並於2012年12月結題驗收……本項目中試已在天津大學完成,現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遊產品研發」。

  不只一個中邯硼業

  工商資料顯示,2015年7月17日,山東寶潤硼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山東高密成立,經營範圍包括硼穩定同位素系列產品。公司註冊資本3000萬元,張衛江佔股14%,認繳出資額420萬元。

  高密新聞網的文章稱,寶潤硼業項目投產後年產100噸硼同位素及系列產品,可實現銷售收入20多億元。

  孫秀啟是寶潤硼業股東、董事兼總經理。他說,公司對張衛江的技術深信不疑,因為公司曾多次考察,且張是天津大學的教授、博導,又一直從事這方面的科研。

  孫秀啟說,公司與張衛江技術團隊籤訂的是技術轉讓合同。他沒有透露技術轉讓費的具體數額。《大眾日報》的一篇報導說,公司投資5000萬元購買張衛江的技術。

  孫秀啟說,目前寶潤硼業投資已有1億元,設備還沒上齊,計劃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投產。

  中邯硼業還沒找到接盤的人,訂購的設備大部分是異型,白送都沒人要。

  將近一年裡,王增良10餘次找到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等部門討要說法,最有希望的一次是今年3月8日,化工學院、發展研究院各一名副院長共同接見了他,約定拿出一個解決方案,但此後便沒了下文。

  6月20日上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隨王增良來到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希望見到「說了算的領導」,看有沒有解決方案。化工學院辦公室負責人答覆,辦公室聯繫過張衛江、徐姣,但他們不來,學院也沒辦法,辦公室會向上級匯報王增良的要求。

  記者和王增良等待兩個小時後,仍沒有領導出面答覆。截至記者發稿時,天津大學有關方面沒有任何回復。

  6月20日,根據天津一中院庭審筆錄中張衛江留下的手機號碼,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給張發了採訪簡訊,截至發稿時,張衛江未予回復。

  天津一中院開庭時,審判長問及在履行和中邯硼業的合同中,張是否向中邯硼業提供了技術資料?

  張衛江答:主體的技術資料,中邯硼業不要。他們是為了徵地,我們的項目是幾十畝地,他們徵了1000畝。

  邯鄲市冀南新區經發局局長魏忠彥對此不予認可,「中邯硼業佔地只有255畝,且蓋滿了廠房,你見過這麼圈地的嗎?」

  6月5日,天津市仲裁委員會下達《受理通知書》,對卡布爾提起的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合同糾紛仲裁申請予以受理。

  卡布爾的另一起官司也在進行中。錕橋公司起訴天津大學案,錕橋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卡布爾、張衛江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

  近日,王增良從天津高院獲悉,在琨橋公司訴天津大學案二審兩次開庭後,張衛江以技術涉秘為由申請不公開開庭審理。這意味著,案外人無法旁聽庭審。

  2017年6月12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中邯硼業公司看到,一期255畝產業化布局已實際完成,一些尚未拆封的儀器設備堆放在廠房裡。廠房路邊的荒草已有半人高。

  2017年6月15日,中邯硼業收到冀南新區經濟發展局下發的《敦促儘快履約函》,「限期3個月內按合同約定實現達產達效,逾期不能履約將依法清退,一切法律後果自負。」

  手拿該函,王增良欲哭無淚,說:「政府可以強制我履約,我卻沒能力讓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履約。」

  本報天津6月26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萬永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6月27日 04 版)

相關焦點

  • 商人投資2.6億陷入高科技騙局:天津大學技術團隊學術造假
    王增良實際控制的中邯硼業投資2.6億元,現在成了爛尾工程。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萬永/攝  今年53歲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鄲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轉戰商海30年,他遇到過不少風浪,但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被騙得幾近傾家蕩產。  2012年,他出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出技術並指定技術持有人張衛江教授、徐姣博士為項目聯繫人,合作生產硼同位素產品,為此,他先後砸進2.6億元。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學校:已解聘!
    近日,一則「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呂翔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的消息引起熱議。,家境並不是很好的學生為了舉報學術造假的教授卻付出了退學的代價。在學術圈內,零星的學術不端偶有發生但是像張裕卿這般「瘋狂」,實在是不多見。這樣長年累月的指使、授意學生造假,性質惡劣程度已經超過小編所能想像的範圍。其人如此毫無底線,竟然還能在天津大學晉身教授,令人不免寒心。
  • 天津大學對學術造假的態度——直接解聘
    在我國高校界,學術造假的情況已經是屢見不鮮,基本上所有名校都或多多少的存在學術造假的學生、教授,甚至是院士。不過,對於學術造假者的處理,各大高校的根據造假者的情況處理方式也有所差別。相對來說,天津大學這次對於學術造假的處罰方式是較為嚴厲的——直接和當事人解除聘任合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情況吧!
  • 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
  •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以一己之力扳倒一個學術蛀蟲實在是太不容易,這個竊取他人學術科技的張裕卿簡直是不知羞恥二字,學術腐敗最大傷害在於破壞了公平。而學校的處理結果也 僅僅是開除而已,這也說明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學術風氣不正。很難想像這樣大學是怎樣的。
  •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
    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網站19日消息,收到有關張裕卿教授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感慨真的很多。
  • 學術造假!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和其女被研究生實名舉報
    2020年11月19號,一封長達123頁的實名舉報信在圈內瘋傳,舉報信名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張裕卿,男,漢族,博士研究生學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招生化學工程、生物化工、 膜科學專業學生。《舉報信》主要列舉了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論文造假,為其女以不正當手段發表論文,讓女兒得以從外校保送到天津大學。
  • 如何評價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近日,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呂翔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研究生實名舉報舉報臺料長達一百二十三頁裡面通過各種數據案例,分篇章詳細而又嚴謹地列舉了導師老張裕卿師學術造假的實錘讓人震驚啊!
  • 化工專業全國第一,連舉報信都有123頁,天津大學有多牛?
    這兩天關於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學術造假的消息受到廣泛熱議。天津大學的化工專業在中國排名第一,而天津大學本身在國內的QS排名21,實力也很不俗。至於天津大學到底有多牛,我們後面具體介紹,但是一封實名舉報信都能長達123頁,這也從側面襯託出天津大學確實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 天津大學一教授學術不端被舉報,論文和實驗數據多次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11月19日,天津大學一教授學術造假被實名舉報,經校方調查情況屬實,該教授承擔全責,後校方與其解除勞動合同。網傳舉報材料長達123頁,稱該教授論文和實驗數據多次造假,多次幫助其女兒修改論文、發表論文,還將其研究生的學術成果稍做修改,用其女兒的名字發表出來。
  •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舉報人是其原學生,校方:行為屬...
    在2020年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思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
  • 天津大學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學生寫123頁PDF血淚重錘!
    天津大學教授被實名舉報! 舉報文檔123頁! 圖片來自:@學界觀察 昨天下午4點多,知乎上一則題為「如何評價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 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學生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學生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此事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花了點時間仔細看完了,原本以為和導師是有什麼個人恩怨,或者有什麼冒名頂替的學術問題,怎麼還能寫出100多頁PDF的實名舉報的論文來。第一就想懷疑背後有什麼推動目的,是不是有人又在造熱點。
  • 天津大學研究生實名舉報導師學術不端,涉事導師已被...
    日前,有一份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舉報材料在網上廣泛流傳,舉報材料的作者為原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呂翔。張裕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同時,天大化工學院主頁的師資隊伍裡確實也沒有了張裕卿教授的名字,解除聘用合同應該確有其事。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從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撤銷[1],到韓春雨團隊因科研界無法重複其實驗結果主動撤稿[2],再到青年長江學者與她的「404」論文[3],以及前不久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可以看出當前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圖1 學術造假輿論趨勢就前不久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除了引發了網絡熱議,各個高校以及相關部門都紛紛做出了響應,是相關問題引向深入。
  • 天津大學父女學術造假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前些日子,2014級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研究生呂翔,2016年因無法忍受導師張裕卿教授的學術造假行為選擇退學;今年11月19日他選擇以論文的格式寫文舉報張裕卿父女,舉報的內容長達123頁;天津大學發布官方通報:舉報屬實,當事人已被解聘。
  • 天津大學通報「教授被舉報學術不端」:情況屬實,解除合同
    針對「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不端」一事,11月19日,天津大學在其官網發布通報稱,收到有關張裕卿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
  • 天津大學:屬實!解聘!
    近日,一份長達123頁的舉報材料在網絡熱傳,作者自稱「原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呂翔」,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學術造假」。19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在其官網發布情況說明稱,經該院調查組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天津大學已對其解聘。目前該院網站已刪除張裕卿的相關信息。
  • 河北科技大學公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