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向世人證明了什麼,有什麼科學意義?

2020-12-03 宇宙探索百科

很多人都知道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重力實驗的故事:亞里斯多德時代,人們普遍相信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先落地,而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扔下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從而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它的質量無關,因此伽利略的實驗證實了人們以前的想法是錯的。

關於這個實驗有許多傳說。有人說那個實驗並沒有實際去做,只是一個理想實驗,用邏輯推理進行的。還有人說這個實驗的結果其實不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而是大球早一點點落地,只是因為這個差別很小,人們相信是實驗誤差導致的。

無論如何,這個實驗在科學史上有著巨大的意義:它用科學實驗和科學推理推翻了人們相信了幾千年的事情。可是,我們是否能夠根據這個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物體下落的速度跟它的輕重無關呢?

如果我們來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把兩個鐵球換成兩個同樣的氣球,一個不充氣,一個充上空氣,還從高處往下扔,相信大家都能得出答案:不充氣的那個先落地。

把兩個鐵球換成兩個大小不同,但同樣都用泡沫做成的球,也從高處往下扔,如果高度足夠的話,就會發現大的那個先落地。

我們自然會問:伽利略錯了嗎?

在我們簡單回答「錯了」或是「沒錯」之前,還是來看看球下落的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吧:一個物體在空中,會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氣浮力的影響,重力遠遠大於空氣的浮力,所以物體自上往下落。當球動起來以後,貼著球表面的那層空氣分子會跟著一起動,而與那層空氣挨著的其他空氣分子「不願意同胞被拐跑」,來自分子間的作用力會用力拉住那層分子。

但是空氣分子的力量有限,不但沒把同胞拉住,自己都被拐帶著往前跑。它們往前跑,與它們挨著的那層分子又來拉,依此類推,於是球周圍的空氣分子都程度不同地被球帶著往下走。對球來說就是,表面上有一個力在「拖它的後腿」。這個力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空氣阻力」,或者「表面曳力」。

不難想像,這個表面曳力跟球的大小和球運動的速度有關。球越大,表面積越大,這個力就越大。而球速越快,對空氣分子的拉力就越大,同時捲入「挽留行動」的空氣分子也就越多,產生的表面曳力也越大。不同介質對實驗結果也有影響,上述實驗若在水裡進行,結果的差別就更加明顯。這種分子間的緊密程度,用科學參數來形容,就是粘度。水的粘度大約是空氣的1000倍。

在球不動的時候,沒有表面曳力,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當球速越來越快,受到的表面曳力就越來越大。開始,重力佔優勢,抗衡了表面曳力和浮力之後,還能讓球的下落速度加快,所以球還是越來越快地下落。到最後,表面曳力加上空氣的浮力完全和重力抗衡,球的運動達到了平衡,不再加速了。這時候球的速度被稱為「斯託克斯沉降速度」。所以,哪個球先落地。取決於重力、浮力和表面曳力的綜合作用。

對鐵球來說,鐵的密度很大,空氣的浮力大約只有重力的幾千到幾萬分之一,完全可以忽略。至於表面曳力,不同體積的球,影響確實不一樣,但是從塔頂到地面的這個高度範圍內,表面曳力都遠遠小於重力。就像一個小孩子去拉一輛汽車和一個大人去拉一列火車一樣,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所以在浮力和表面曳力都可以忽略的情況下,兩個球的落地過程就只受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它們的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同時落地。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鐵球放在某種非常粘的液體中,讓它們的下落時間延長,就會發現大球要比小球早些落地了。

再來看兩個氣球的情況。它們所受的重力是一樣的,但是充氣的那個受到的表面曳力要大得多,這個力很快就大到和重力抗衡的地步。所以,當沒充氣的氣球輕裝前進、絕塵而去的時候,充氣的那個只好在後面閒庭信步,欣賞沿途的風景。

又如兩個泡沫球的情況,相對於鐵球來說,它們密度小很多,所以同樣的重量,體積要大得多,受到的表面曳力也就大得多。在下落的時候,表面曳力很快就可以和重力一較長短,甚至完全抗衡,達到斯託克斯沉降速度。把一個球的直徑減小到一半,重力為原來的1/8,而表面曳力是原來的1/4。變小的球受到表面曳力的影響要大得多,所以小球會後落地。

科學的意義

這樣回到開始的問題,「伽利略錯了沒有」似乎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我們說科學的結論都是相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明天就可能是錯的。而實際上,科學「真理」的相對性說的是它的適用範圍和條件。科學結論只是對於自然的一種近似,每一個結論都有它的適用條件。伽利略的結論對於他做的鐵球實驗是正確的,因為他所考慮的影響因素在那裡都佔據主要影響,而別的因素都可以忽略掉。在其他的情況下,當別的因素變得不可忽略時,結論也就不適用了。科學的發展,就是人們逐漸減少近似,更加趨近真實的過程。

伽利略的近似,今天的一個初中學生就可以從數學上理解:而表面曳力的數學推導,就至少需要大學本科的知識背景:如果把這個問題考慮得更為複雜,比如下落的物體內部還有其他不可忽略的成分,或者一個下降的物體可以旋轉、空氣中存在的流動、甚至下降物體還可以有動力系統等等,那麼問題就會變得異乎尋常的複雜。伽利略是科學史上的巨人,但是他大概也不會做這麼複雜的分析。所以,科學——總是在踩著前人的肩膀前進。

相關焦點

  • 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真實性存疑:科學故事非事實
    向未來》中,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提出了讓一眾網友吃驚的疑問:「比薩斜塔實驗真的存在?從科學角度看,真的可以說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此語一出,現場觀眾和網友紛紛做吃瓜群眾狀:「難道我讀了個假課本?」這個故事也正是著名的「自由落體定律」的由來。《加油!向未來》本周的實驗之一是關於自由落體的科學猜想。藉由羽毛和鐵球兩大重量差距明顯的實驗道具來進行驗證,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在解釋實驗結果的同時,卻「語出驚人」道破一個一直被大眾普遍默認為事實的「科學故事」——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曹則賢提醒,這個著名的實驗在科學史上只是一個「傳說」故事,而非經過驗證的事實。
  •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不是伽利略做的
    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為防誤導,伽利略不做試驗根據課本上的說法,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作了一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球,其中一個球是重金屬球,另外一個則是木製球。
  • 《萬國覺醒》伽利略的鐵球實驗推翻了哪位古希臘科學家的理論答案...
    ,在《萬國覺醒》中,很多小夥伴都不是很了解這些題目的答案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伽利略的鐵球實驗推翻了哪位古希臘科學家的理論答案吧,一起來看... 「伽利略的鐵球實驗推翻了哪位古希臘科學家的理論?」,在《萬國覺醒》中,很多小夥伴都不是很了解這些題目的答案是什麼?
  • 伽利略的思想實驗
    有人說,伽利略當時只用邏輯就推翻了「重物落得比較快」的物理學教條。其實不是。在伽利略的年代,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亞裡斯多德的說法,認為在自由落體的情況下,重的東西會落得比輕的東西快。伽利略使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駁倒了這個主張︰假想有兩個鐵球,一個12磅,一個22磅。
  • 伽利略真的在比薩斜塔拋過鐵球嗎?真相沒那麼簡單!
    ,相傳他還為此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用大小兩個不同質量的鐵球,同時從比薩斜塔上同一高度拋下,結果果然證明,兩個鐵球是同時著地的。,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從他的學生那裡流傳而來。不過,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原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叫做弱等效原理,又因為是由伽利略最早提出,所以也被稱為伽利略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和強等效原理共同構成的等效原理,是相對論中的重要原理和核心。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講等效原理的故事。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等效原理是弱等效原理和強等效原理的統稱,那麼,弱等效原理是什麼?強等效原理又是什麼?如何驗證它們的科學性呢?
  • 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
    1590年的一天,26歲的比薩大學數學教授伽利略邀請比薩的一些學者和大學生來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讓一個重一百磅和一個重一磅的鐵球,同時由塔上自由落下,輕的和重的幾乎同時落地。伽利略把實驗重複一次,結果仍然相同。這一實驗動搖了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領域的統治地位,引起了極大震動。伽利略發現了真理,但卻觸怒了比薩大學裡亞里斯多德學派的信徒,他們攻擊伽利略,並將其趕出了比薩大學。
  • 仔仔科技論:科學之父伽利略,曲折而充滿傳奇的一生!
    世界好大奇妙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就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如果要讓你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你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愛因斯坦,再往前追溯多半就是牛頓了,如果再往前那一定是伽利略。確實伽利略在科學史上的意義非常大,在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領域都做過非常重要的貢獻,被認為是現代科學的起點。
  • 將300斤重的鐵球從空中扔下,會發生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會看到一些高空墜物的新聞,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危險,儘管是非常小的物品,從上方墜落之後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國外有一名男子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將300斤重的鐵球從空中扔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落地的一瞬間真的太震撼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位老外在看過伽利略的自由落體之後就非常的感興趣
  •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王陽明用兩本書破除世人對朱熹的迷信
    為了宣揚科學真相,破除世人對亞里斯多德的迷信,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扔下一大一小兩個鐵球;為了宣揚心學,破除世人對朱熹的迷信,王陽明也曾扔下兩個鐵球——這兩個鐵球就是他刻印的《古本大學》和《朱子晚年定論》。或許是王陽明由此頓悟了,什麼毒蟲、什麼瘴氣,都是假的,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心才是根本啊。然後,王陽明宣布他悟道了,他說他在睡夢中聽到有聲音告訴他大道的真相,醒來後用來對照《五經》都能印證,還由此編了一本書《五經臆說》。其實,王陽明究竟做了什麼夢,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可能,他根本就沒有做夢,只是借夢授大道和五經來為其心學張目罷了。
  • 4個伽利略的事實,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
    1.伽利略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鐵球實驗」1971年8月2日美國太空人在月球表面重現伽利略物體自由下落實驗,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是他在比薩斜塔上用兩個鐵球進行自由落體的著名實驗,該實驗證明物品的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並否定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 話說天上星燦:伽利略的真理只需要漫長時間的承認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耀眼的星星高懸空中,如明燈一般照亮黑暗中的道路……伽利略為科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他晚景悽涼,雙目失明。我很小的時候從收音機裡聽到過一個廣播劇,說伽利略晚年的時候非常孤獨,沒有什麼人陪伴。
  • 排名第二: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是科學史上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
  • 向未來》科學超乎想像
    向未來》,在上周日第四期節目播出之後,除了暖萌導盲犬引發了眾多網友共鳴,「顛覆」經驗判斷的「鐵球和羽毛」實驗更是反響熱烈。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眾所周知,但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在節目中指出這一被慣性認為是科學事實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而看似天不著邊際的「瞬間移動」,卻是有科學原理支撐的合理假設。未來如果真空隧道建成,從廈門到臺北所用時間竟不足一分鐘。
  • 伽利略的三個著名思想實驗
    伽利略(Galileo)伽利略的第一個著名實驗是他對亞里斯多德(伽利略的第二個著名實驗是理想斜面實驗。自從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力是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都會靜止。直到伽利略提出了下面這一個家喻戶曉的思想實驗,人們才知道了慣性原理——一個不受任何外力(或者合外力為0)的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 帶你認識伽利略的落體實驗,原來比薩斜塔一直是謠傳
    厲害的伽利略就這樣,僅通過推理就把亞里斯多德立足近2000年的真理給推翻了,那麼亞里斯多德為什麼錯了呢?就好像將手中落下的石塊,掉到地上的蘋果,這些我們平時再熟悉不過的現象叫落體運動,當一個物體下落時,會有兩個力,一個是向下重力,一個是向上的阻力。阻力當然不是重力的對手,但是阻力總想要和重力作對。
  • 不要忘記這個為了科學在人類歷史上獨自抗爭的人——伽利略!
    他從來不允許有什麼東西幹擾他的工作。可是瑪麗娜對他的工作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對他房間裡一群學者們所常常進行的科學討論,感到很厭煩。為此,伽利略不得不在學校附近另外買下了一所房子,布置周全後讓他的妻子住到了那裡。他白天在大學裡。晚上和他的學生、朋友在一起,很少有時間和瑪麗娜一起生活。日轉星移,他們已有了三個孩子,伽利略在事業上也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但瑪麗娜對他卻越來越冷淡了。
  • 伽利略沒有發明天文學,但是他發明了機械物理學!
    圖片來源:伽利略向威尼斯總督演示如何使用望遠鏡,朱塞佩·貝爾蒂尼(1858)的壁畫作品伽利略在歷史上享有傳奇性的地位:他是最早期的現代科學家中的一位科學巨頭。事實其實是:如果沒有伽利略,那麼或許日心說不會這麼快的被世人所接受,但是像克卜勒,以及惠更斯、哈雷、牛頓這些後來的天文學家的研究工作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從而也會導致這些科學家得出與伽利略相同的結論。但是就算與瑕疵甚多的克卜勒實驗相比,伽利略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例如,從未意識到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形而並非圓形。
  • 理學家、數學家伽利略的成長故事
    伽利略做實驗證明,感受到引力的物體並不是呈勻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的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學原理製造出來的望遠鏡。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 、「科學之父」 及「現代科學之父」。
  • 伽利略沒做比薩斜塔實驗 "兩球同時落地"也並非事實
    大洋網訊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落地的重力實驗是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的。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正式發行的課本上也是這麼說的。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
  • 子彈說 | 不靠譜的名人故事(五)伽利略與比薩斜塔
    今天就聊聊現在依然在小學課文中的又一篇著名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伽利略雖然曾在自己的書中描述過類似的實驗,不過他從未指明說是在比薩做的。而從時間上看,維瓦尼自1638年起才成為伽利略的助手,而當時離開所謂的斜塔實驗已經有了差不多50年的光陰!這就更增加了人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