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醫學院:杜亞楠課題組報導一種新型微載體實現MSCs大規模擴增

2020-12-04 健康界

來源:清華大學醫學院

人源間充質幹細胞(hMSCs)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是目前臨床應用中最受青睞的成體幹細胞之一。然而,hMSCs療法的臨床應用仍存在挑戰,其中關鍵的瓶頸問題是間充質幹細胞的高質量和規模化生產。   據估計,臨床細胞治療每批次需要10*10-10*12個細胞才能夠滿足治療需求,而傳統的2D平面培養方式難以支持。同時由於hMSCs為貼壁細胞,現有生物反應器僅支持規模化培養懸浮細胞,用於生物製劑如蛋白類藥物和疫苗生產。因此,研發適於hMSCs規模化擴增的體外培養載體成為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1、新型微載體實現大規模MSCs擴增  

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教授研究組近期在組織工程領域權威期刊《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Part C: Method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可分散式可降解3D多孔微載體片劑用於人源間充質幹細胞的大規模擴增」的研究長文(Dispersible and Dissolvable Porous Microcarrier Tablets Enable Efficient Large-Scale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pansion)。

該研究中採用的3D TableTrix™微載片是一種新型多孔可降解的微載體片劑,配合全自動化生物反應器,為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人源間充質幹細胞(hMSCs)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2、3D細胞培養微載體   杜亞楠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體外3D細胞培養微載體的開發和應用。本論文主要介紹了課題組自主研發的微組織工程技術,(已在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技術轉化和產品化:3D TableTrix™微載片)用於幹細胞體外大規模擴增的應用。該微載片採用獨特片狀設計,每片微載片厚度和直徑僅為1.58±0.01mm和7.98±0.06mm,即開即用,遇水即可分散成數萬多孔微載體顆粒,顆粒直徑分布在200μm左右(圖1)。   3D TableTrix™微載片使用前無需進行複雜的準備過程,極大的簡化了細胞培養的操作流程,便於高質量大規模hMSCs細胞擴增培養。  

圖1.3D TableTrix™微載體顆粒

研究團隊首先驗證了採用3D TableTrix™微載片,在華龕生物自主研發的小型生物反應器(125mL培養瓶)中動態培養條件下hMSCs的生長情況。將AD-MSCs細胞接種到微載體上24h可實現高達98%的細胞貼附率,將2×10*6細胞接種到10片3D TableTrix™微載片上,培養4天,最終收穫5.82±0.45×10*7細胞。隨後在1L自動化生物反應器中放大培養,將2×10*7的微組織(含有細胞的微載體)接種到50片微載片上,通過3D原位球轉球技術繼續培養7天,最終hMSCs細胞收穫量達到1.05±0.11×10*9,細胞擴增倍數超過500倍(圖2),實現了從實驗室小規模轉瓶到1L生物反應器體系的工藝放大。

圖2.3D TableTrix™微載片及hMSCs規模化擴增

3D TableTrix™微載片, 遇培養基後自動分散為萬千微載體 (A), hMSCs在生物反應器中規模化高活性培養(B),細胞連續擴增曲線及細胞活性(C),連續培養11天細胞擴增倍數(D)

使用3D TableTrix™微載片完成細胞擴增後,可通過特製裂解液裂解微載片收穫純細胞懸液,細胞回收率為98.6%±0.1%,細胞活性在90%以上。更重要的是3D TableTrix™微載片收穫的細胞仍保留其免疫表型特徵和三向分化潛能,且基因組穩定,無明顯衰老表型(圖3)。

圖3.細胞收穫及質量評估

微載體降解過程中細胞螢光及明場狀態(A),載體完全降解後細胞回收率和活性(B), 經3D TableTrix™微載片培養裂解收穫後AD-MSCs表面標記物流式分析(C),三項分化潛能(D),核型分析(E)和衰老表型(F),其中圖Ⅳ為陽性對照

本研究顯示了3D TableTrix™微載片在3D幹細胞大規模擴增製備中的應用潛能,結合華龕生物自主研發的3D FloTrix™ 自動化生物反應器,有望為幹細胞技術的臨床轉化以及產業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本工作由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和北京華龕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教授為本論文通訊作者,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鄢曉君博士和研發工程師張昆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呂丞、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博士、徐環葉、鄧東凱和楊豔萍參與了此項工作。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9/ten.tec.2020.0039

幹細胞者說曾經報導過杜亞楠教授和華龕團隊

相關焦點

  • ...元人民幣A輪融資,創新3D微載體技術瞄準幹細胞治療產業化痛點問題
    「華龕生物」全稱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8月,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教授科研團隊領銜創建,清華大學參股共建。「華龕生物」專注於解決定製化、規模化、自動化、高質量的幹細胞培養擴增工藝,為客戶提供創新性的3D細胞技術產品與服務,推動幹細胞應用領域與新藥研發領域的快速發展。
  •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雙模態光學診斷實現神經外科腫瘤精準在體識別》(Dual-modality optical diagnosis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2019年7月15日,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名為LEAPER的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
  • 生科李毓龍課題組在Neuron發文報導新型基因編碼的去甲腎上腺素...
    2019年3月25日,Neuron在線發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PKU-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研究所李毓龍研究員課題組題為「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rapid and specific in vivo detection ofnorepinephrine
  • 首發丨華龕生物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3D擴增工藝變革幹細胞培養
    [ 億歐導讀 ] 相較於傳統人工2D的細胞培養,華龕生物的技術可以節省約90%空間、90%人力、50%試劑耗材、50%時間成本,實現定製化、規模化、智能化細胞生產製備。華龕生物成立於2018年,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教授科研團隊領銜創建,清華大學參股共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3D微組織工程技術,華龕生物推出了系列仿生3D細胞技術產品,主要專注於定製化、自動化、規模化、智能化的幹細胞培養擴增工藝;研發乾細胞3D微組織治療新藥;開發3D細胞高通量藥物篩選產品,為客戶提供創新性的3D細胞技術產品與服務。
  •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近日,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 Chem Biol)在線發表題為 「MOZ和DPF2的雙PHD鋅指結構域選擇性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 北大清華地壇醫院聯合開發靈敏簡單新型冠狀病毒測序手段
    儘快進行大規模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病毒變異的特徵,進一步解析這一新型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和潛在風險,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致病機理、改進治療策略、研發疫苗等。然而,現有測序方法的樣品前處理過程操作繁瑣,對於已經超負荷運轉的臨床人員來說是巨大障礙。因此,儘管中國的疫情已經放緩,針對新冠病毒的大規模基因組深度分析卻遲遲未現。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報導新型RNA甲基化修飾的高清圖譜
    2017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cripts」的研究論文。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用於貼壁細胞培養和分析的成形3D微載體
    本文向讀者展示了一種新的針對貼壁細胞的微載體,它使得進行精確的流式細胞術和高速成像成為可能,同時不會有流動引起的損傷風險。雖然微載體在加速細胞培養、傳代和分析方面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前提是它必須在不引起流動誘導的細胞損傷的條件下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析。本文中,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Dino Di Carlo領導的團隊報告了一種3D形狀的微粒,其特徵是具有利於細胞粘附和培養的細胞外基質區域,能物理性地保護細胞免於剪切流的作用。
  •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教授課題組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的概念
  • 清華推出新型核酸檢測卡盒,半小時出結果,居家可測
    近日,清華大學白淨衛、李寅青與劉鵬團隊聯合研發出一體化自助式SARS-CoV-2核酸檢測卡盒,該卡盒具有居家檢測的便捷性,兩個推桿一推一拉之間,30分鐘內即可實現「樣本入、結果出」。此次清華大學藥學院白淨衛、李寅青與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鵬課題組研發的核酸檢測卡盒,正是克服了以往核酸檢測對時間、條件和靈敏度的苛刻要求,實現了從咽拭子取樣、一體化卡盒反應、膠體金試讀取的自助操作,在保證準確率的前提下,30分鐘內即可出結果。「時間提速是我們這次做核酸檢測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在腫瘤研究領域知名期刊《腫瘤研究》(Cancer Research,影響因子9.13分)上發表了題為《SUMO特異性蛋白酶1對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發育及功能的重要性》(SUMO-Specific Protease 1 Is Critical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