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鳥類的體型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小,迄今最大的銀河電波地圖繪製成功 | 相約科技早新聞

2021-01-21 科技日報

【今日封面】1月29日,北京上空半晚時分現火燒雲景觀,十分絢麗。  來源:中新網




◆澳大利亞麥考裡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許多鳥類的體型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小,罪魁禍首似乎是全球氣候變暖。對於鳥類體型的大小,酷熱可能比低溫的影響力更大。在炎熱夏季出生的雛鳥仍更可能成長為體型較小的成鳥。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塞繆爾·安德魯說:「如果這些體型方面的變化是適應較暖氣候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沒有隨氣候改變體型的鳥類可能成為更脆弱的物種。」研究人員還表示,氣候變化對鳥類健康的具體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9日發布消息稱,該所資源植物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張石寶研究組提出脫落酸合成部位的新觀點。在乾旱脅迫下,葉片中快速合成脫落酸,而花和根組織中沒有表現出顯著增加。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脫落酸在植物水分虧缺響應中的作用,並指出葉片是脫落酸合成的主要器官,推翻了過去一直認為根是合成脫落酸的主要器官的觀點。



◆我國首個通過公開招標中標國際「人造太陽」項目的核壓力設備完成製造。聯合項目團隊負責人、中廣核工程公司設計院副院長高峰表示,項目的順利交貨充分展示了我國企業在設備製造、項目管理上的能力。據了解,ITER項目總投資150億歐元,建造期超過10年,項目以超導託克馬克裝置實現大規模受控熱核聚變反應,俗稱「人造太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日本國立天文臺聯合眾多大學的科學家實施名為FUGIN的計劃,通過1100小時的大規模銀河觀察,成功繪製了迄今最大最詳細的銀河電波地圖,比目前的地圖精度提高3倍。在該地圖中,可以查到從銀河全體至連接各個星球誕生的分子雲核心結構,以及星際物質結構。此外,還能發現目前其他地圖上難以辨別的多數絲狀結構。這對了解星球誕生具有重要作用。FUGIN計劃製作的電波地圖預計將於今年6月向社會公開。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專家合作,找到了新的抗腫瘤血管生長的切入點。研究團隊發現,由內皮細胞構成的受體TIE1在血管生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TIE1增多會加速血管和整個腫瘤的生長,這種效應發生在腫瘤發展的後期階段。TIE1還可以使血管壁失去穩定,從而促使癌轉移。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西爾維婭·拉·波特表示,當用基因手段關閉TIE1,就能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下一步,他們將研究能否利用TIE1基因修正藥物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臺灣《中時電子報》近日刊文稱,晚睡或是睡不飽容易危害自己的身體健康。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讓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更會降低反應能力、敏捷性,甚至讓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文中列出5個睡不飽容易造成的健康危害,包括容易嘴饞;記憶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不穩定;動作變得遲緩;感情麻木等。



◆丹麥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利用稀土元素的光學特性給產品打上「指紋」的新技術,從而可以實現對商品的防偽識別。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防偽技術適用於多種產品,比如消費者想對一塊手錶的真偽進行鑑別,可到商店中掃描表上的相關「指紋」,並與製造商資料庫中的原始「指紋」進行比對。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系副教授託馬斯·瑟倫森說,若使用這項防偽技術,兩個產品擁有相同「指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極難仿冒。哥本哈根大學表示已為這項技術申請專利,有望一年後推向市場。



◆1月29日,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機構和吉隆坡市政廳聯合宣布引入中國城市數據大腦,並將其全面應用到馬來西亞交通治理、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領域,在第一階段將應用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281個道路路口,通過紅綠燈動態調節、交通事故檢測、應急車輛優先通行,來緩解吉隆坡擁堵的交通狀況。這是中國城市級人工智慧首次輸出海外。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音頻由訊飛配音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美國發現巨型神秘金屬塊;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丨科技早新聞
    中國海油 供圖●據中國海油最新消息,我國海上最大高溫高壓氣田,東方13-2氣田已於25日成功投產,預計高峰年產氣量超30億方,可供100萬人使用15年。投產後通過海底管線將清潔天然氣直供華南和海南地區,為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建設注入綠色動能。(來源:科技日報)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我們觀察鱷魚的多樣性是如何隨著地質時間變化的,依據氣候繪製地圖,從而了解為什麼我們會在同一時期發現多樣性鱷魚物種,而在其他時期則發現變化較少的鱷魚物種。如果我們能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巨型哺乳動物可能會逐漸適應環境變化,體型逐漸縮小,同時,我也認為已經適應溫暖氣候的哺乳動物在這個不斷進化的世界裡會適應能力更強,它們會出現體型縮小,皮毛更薄、更短,眼睛會變小(減少水分損失,因為在較熱環境中水分可通過眼睛流失),耳朵變更大(用於身體降溫和監聽周圍的獵物和掠食者),尾巴會變長,因為隨著氣溫升高,每年的炎熱季節將增多,蚊蟲出現的時間會延長,長尾巴可用於驅趕蚊蟲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了,其對最大的帶毛恐龍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巨大關注。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華麗羽王龍的發現,使得帶羽毛恐龍的體積上限達到了過去難以想像的程度,這顛覆了恐龍在大型化過程中羽毛會逐步退化的觀點。
  • 鳥類免遭滅絕或緣於「瘦身」 更小體型易於適應環境變化
    圖片來源:Julius Csotonyi   當幾乎所有的恐龍都在6600萬年前滅絕時,只有那些已經縮小了的——換句話說,是鳥類倖存下來。如今,大約有1萬多種生有羽毛的飛鳥在天空中翱翔,從而使得它們成為所有四肢動物中種類最豐富的物種。日前,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為什麼這個類群一直如此成功:這是因為鳥類在剩下的恐龍消失之前早就開始「瘦身」了。
  • 迄今最大宇宙三維地圖「出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0日報導,在對400多萬個星系和蘊含巨大能量的超亮類星體進行分析後,國際斯隆數字巡天調查(SDSS)項目近日發布了迄今最大的宇宙三維(3D)地圖,講述了宇宙在110億年間的膨脹故事,填補了人類目前在宇宙史探索中重大空白。
  • 天文學家繪製出迄今最大的銀河系3D比例圖
    據悉,這一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一群被稱為造父變星(Cepheid)的恆星。造父變星是一種跳動、巨大的年輕恆星,其亮度比太陽還要亮。通過華沙大學在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進行的一項天空研究--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的數據,天文學家挑出了2431個造父變星並繪製了一幅星系地圖。
  • 生物體型逐漸變大?未來的海洋中,會出現超巨型生物嗎?
    在地球生命誕生的時候,所有的生物體積還是比較小的,大概25億年以後,隨著多細胞生物的出現,生物進化速度加快,很多大型生物登上歷史舞臺。特別是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那個時候地球上的生物體型偏大。隨著進化過程的加快,生物的體型又開始變小。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 要麼滅絕
    我們觀察鱷魚的多樣性是如何隨著地質時間變化的,依據氣候繪製地圖,從而了解為什麼我們會在同一時期發現多樣性鱷魚物種,而在其他時期則發現變化較少的鱷魚物種。如果我們能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巨型哺乳動物可能會逐漸適應環境變化,體型逐漸縮小,同時,我也認為已經適應溫暖氣候的哺乳動物在這個不斷進化的世界裡會適應能力更強,它們會出現體型縮小,皮毛更薄、更短,眼睛會變小(減少水分損失,因為在較熱環境中水分可通過眼睛流失),耳朵變更大(用於身體降溫和監聽周圍的獵物和掠食者),尾巴會變長,因為隨著氣溫升高,每年的炎熱季節將增多,蚊蟲出現的時間會延長,長尾巴可用於驅趕蚊蟲
  • 美繪製出迄今最精細的高清晰度南極衛星地圖
    美繪製出迄今最精細的高清晰度南極衛星地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3日 09:16 來源:   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宇航局7日發布報告說,宇航局和美國地質勘探局研究人員利用衛星拍攝的1000多張圖片,繪製出了迄今最精細的高清晰度南極洲地圖
  • 人類體型逐漸變小 腦容量也「縮水」(二)
    大腦「縮水」拉爾說,更令人吃驚的是,現代人的腦容量比祖先小。拉爾說,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變得更小、同時更有效率,可以節省大量能量,「如同人們現在用的電腦處理器一樣」。追根溯源拉爾說,人類體型「退化」發生在過去1萬年間。他認為,生活方式改變是促成變化的主要原因。他說,人類最初靠打獵和採集果實為生,飲食種類多樣。大約1萬年前,人類過上相對固定的農耕生活。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體型與蜂鳥相當,也是最小的古鳥類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眼齒鳥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恐龍,本來化石是很難形成並保存的,幸運的是這個眼齒鳥被包裹在了琥珀中,因此科學家才得以通過三維重建確定了這種鳥的外形特徵,有著相對於腦袋特別大的眼睛,而且嘴巴上長有一圈倒鉤的小刺狀結構,骨骼結構和鳥類有相似的地方。
  • 科學家畢生研究鳥類染色體進化—新聞—科學網
    它解釋了偶然的基因突變如何將一個物種置於不尋常的進化路徑上。 突變使2號染色體的大部分發生倒置,使其不能與等位染色體配對並交換遺傳信息。倒置後1100多個基因作為一個巨大「超基因」被遺傳下去,並最終導致兩個不同的「形變」——不同鳥類亞型,它們的顏色和行為均不同,而這些都與倒置的演變有關。
  • 日本繪製西之島立體地圖 可展示面積擴大過程
    因火山噴發麵積擴大的日本小笠原諸島西之島的立體地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4月18日報導,因火山噴發麵積擴大的日本小笠原諸島西之島的立體地圖近日繪製完成。立體地圖將島的凹凸用深淺不同的紅色表示,簡單易懂地顯示出了西之島因巖漿流動形成的複雜地形。
  • 中美科學家繪製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找到我們的「銀河坐標」
    Reid)、鄭興武 翻譯 | 沈俊太 幾百年前,探險家們遠渡重洋,橫貫未知大陸,繪製了詳細的地圖。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人類發射的太空探測器已經拍攝了太陽系的大部分區域。
  • 體型如人類手掌大的猴子,是最小靈長類,最大食物鏈天敵是鳥類!
    在動物世界中,靈長目動物是最接近人科的,所以猴子也是人類非常熟悉的動物之一,但世界上靈長類動物有560多種,不是每一種猴類人們都認識的,而且有些猴子的體型小得出乎人們的想像,這次來認識一種最小的靈長類——侏儒狨猴,體型只有人類手掌大的猴子。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經過長期的爭論,科學家們逐漸認同鳥類和恐龍屬於同一個祖先,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  以下是能證明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  1、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特徵  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巖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
  • 比恐龍還早出現的海洋生物,從幾億年前到現在幾乎都沒進化過!
    迄今發現最多的鯊魚化石則是巨齒鯊和大白鯊的牙齒和脊椎。大白鯊是當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鯊魚之一,也是海洋中的「霸主」。但是,在大白鯊之前,海洋中曾經有過遠較大白鯊更為「霸氣」的「巨無霸」——巨齒鯊、史前鯖鯊和喜穴鯊。巨齒鯊出現於何年何月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滅絕於距今250萬年至200萬年之間。
  •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時間:2020-03-12 23: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恐龍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是體型龐,顛覆常識的是,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誕生了數十億年了,而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地球上面也先後出現了大量的生物,甚至有一些生物曾經統治著整個地球,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恐龍,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是卻依舊由後裔存留了下來,這就是鳥類,嚴格意義上面來說,鳥類是恐龍演化而來的,那麼鳥類既然是恐龍進化而來的,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