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臺上,無影燈下,安靜地躺著一個人,僅露出需要手術的身體部位。
手術前,帶著護目鏡、穿著達到Ⅲ級防護標準的白衣天使,集體低頭默哀,時間整整一分鐘。
默哀畢,醫生們才拿起了手術刀。手術後,醫生們再次默哀一分鐘。
這是一場特殊的手術。
前日,華西臨床技能培訓中心首次使用醫學志願者遺體教學,開展了與全球同步的「大體模擬術」———醫生們的手術對象,不是真正的患者,而是一具具「大體老師」。
名詞解釋
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遺體捐贈者在過世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從而能夠保證遺體的新鮮程度,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
為了保證「大體老師」的「手術舒適度」,手術中心室內的溫度恆定在16℃。
前日上午,華西臨床技能培訓模擬手術中心。來自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的三甲醫院骨科精英,副教授以上職稱的醫學專家齊聚一堂,緊張地進行著大體模擬手術。據悉,此次「大體模擬手術」培訓在西南片區尚屬首次,培訓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
嚴格的門禁、「全副武裝」的醫生……這是一個在普通人眼裡有些神秘的地方。
要進入進行手術的隔離區,須通過兩道門禁。用手在門禁的感應區前輕輕一划,第一道密封門自動打開。進入半汙染區後,就必須更衣。戴上專用手套、穿上加厚靴套;再穿上洗手衣和隔離衣,戴上有防護板的口罩,最後戴上護目鏡。所有人員達到Ⅲ級防護標準後,才能通過第二道門禁系統,進入手術中心。
為了保證「大體老師」的「手術舒適度」,手術中心室內的溫度恆定在16℃。同時,隔離區的地面也通過了特殊處理,鋪上了一層一次性隔離薄膜。交換機流風系統,保證了室內空氣的流通與新鮮。而中心的用水,也通過特殊的管道,進入華西醫院的醫療汙水處理中心。在這裡,嚴禁穿著防護服反覆進出,產生的垃圾則按照醫療垃圾的標準銷毀。
手術之前,為表示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全體人員低頭默哀一分鐘。
通透明亮的模擬手術大廳裡,六名「大體老師」分別躺在不同的手術臺上。學員們也分為六組,每組有一名指導老師。為了防止空氣中可能出現的異味,手術臺旁還專門擺放了消除異味的咖啡豆。
手術之前,為表示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全體人員低頭默哀一分鐘。「大體老師」被藍色的手術紙包裹著,只暴露出需要手術的身體部位,仿佛是熟睡了的麻醉病人。
此次模擬手術內容是「肱骨近端骨折操作」和「橈骨遠端骨折操作」。通俗地說,就是「大體老師」的肩關節骨折了,需要換上人工關節。
來自山東某醫院的張醫生,有著6年的骨折操作手術經驗。儘管如此,他還是第一次接觸「大體老師」。「曾經在學生時代聽說過大體老師,可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心裡非常嚮往。」
「遺體使用時如同活體。」這是張醫生的直觀感受。小心地切開「大體老師」的皮膚,避開血管,準確地找到「骨折部位」。「止血鉗」、「骨刀」……洗手護士恰到好處地將工具遞上,張醫生和夥伴們聚精會神地忙碌。
手術完成,他們小心地將「大體老師」的傷口縫合,細心地擦去皮膚上的血跡。全體醫護人員再次默哀。
「大體老師」雖然不會說話,但卻以他們的軀體,帶給學生豐富的人體知識,所以也被尊稱為「無語的良師」。
「大體模擬手術不僅是一個操作課程,也是一個人文課程。」華西臨床培訓中心主任夏天介紹,「大體老師」雖然不會說話,但卻以他們的軀體,帶給學生豐富的人體知識,所以也被尊稱為「無語的良師」。夏天稱,此次培訓的每位「大體老師」都已經通過血清學檢驗,完全符合醫學操作標準。「這樣的高端的培訓確實很難得,是一個學術交流的良機。」夏天稱,每天的培訓結束後,大體老師都將被低溫保鮮,以便用於第二天的培訓。同時,手術中心的臭氧殺菌系統也會在夜間啟動。整個培訓結束後,「大體老師們」將繼續安靜「沉睡」,等待下一次教學。
成都商報記者 王薊 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