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所說的話可以有多大的分量?一個人的辯論能夠有多大的價值?當一人之言相較於百萬雄師,一人之辯相較於國家重寶,似乎顯得格外的渺小。其實不然,戰國策裡有一句話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一個人真的能做到這些嗎?
自周平王遷都以來,周王室式微,各諸侯國漸漸不把周王室放到眼裡。春秋時期還好,各諸侯名義上還是遵奉周天子的,至少表面上對天子還是畢恭畢敬。到了戰國開始便完全不將周天子放在眼裡。秦王甚至還盯上了周王室的九鼎。
九鼎,是權力的象徵。相傳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了九鼎,代表九州。夏商周都將九鼎奉為傳國之寶。擱在後世這就是所謂的傳國玉璽,是王權的象徵。秦王向周王室索要九鼎,這顯然是不合禮法的。如果給了秦,周王室最後的顏面將會蕩然無存,諸侯更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了。
就在周君憂心忡忡的於大臣顏率商討這個問題的時候,顏率拍著胸脯向周君保證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他來到齊國,向齊王陳述秦的暴行並聲稱願意將九鼎獻於齊國。齊王一聽十分高興立馬借給東周五萬兵馬,秦王一看齊國前來支援,立即下令撤兵。周的危難算是暫時解除了。不過答應齊王的事情也到了該兌現諾言的時候了。周君顯然是不想給,便再叫來顏率商議。
顏率來到齊國,並沒有直接向齊王說不願給他九鼎的事,也沒有婉轉地勸齊王不要接過九鼎。他先是表達了周王室的誠意,願將九鼎贈與齊王。隨後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齊王打算怎麼迎接九鼎回國。(這也是顏率求助於齊而不是其他國家的原因,不知是齊國強大,而且是因為齊國不與東周直接接壤)
齊王不假思索地答道:「準備借道於梁。」 顏率立馬說到:「梁君早有得到九鼎的想法,大王您細想一下,九鼎到了梁國還出得來嗎?」齊王馬上改口:「我準備將九鼎從楚國運回。」 顏率:「楚王也早已對九鼎垂涎三尺。」
齊王怒了:「說來說去你們其實是不想把九鼎給我吧?」 顏率趕緊向齊王道歉:「周王並沒有不想將九鼎給你,而是在切切實實為大王您著想呢。九鼎不是小物件,不能藏起來偷偷運會齊國。而各國都對九鼎懷有異心,那麼大王要從哪裡運輸九鼎呢?如果大王能解決這個問題,周君肯定派人前來為大王送上九鼎。」齊王語塞。
顏率這一手不可謂不妙呀,假借齊國的力量來逼退秦國,再利用齊周互不接壤的問題給齊王甩下個巨大的難題,這道難題,如果齊國不消滅梁國和楚國中的一個根本不可能解決,不過齊國顯然還沒有這個能力。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三兩句話可以抵擋百萬雄師,一人之辯可以守護主國之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