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失敗藥物試驗將加速研究進步|Nature評論文章

2021-02-21 Nature Portfolio

我們問藥企要這些文件不是為了展開自行分析,而是讓他們解釋這些大型臨床試驗陰性結果背後的邏輯和證據。我們這麼做也不是要綜合各方數據展開更有效的統計分析,而是想通過查閱每家公司提供的完整數據,發現共性問題。

我們在已知關鍵臨床試驗結果為陰性的前提下,回頭再看這些公司當初的研發(R&D)計劃。通過考察最初的假設,檢驗假設的研究設計,如何建立體外測試和動物模型測試,以及如何解讀早期臨床研究結果,我們想知道對一家公司的研究可以讓另一家公司學到些什麼;我們嘗試理解潛在治療方案的設想究竟在哪一步出了問題。

這些公司與我們團隊分享的信息比文獻中發表的(包括試驗註冊或強制性公開摘要)更新、更完整、更深入。III期臨床試驗開展前(包括臨床前和早期臨床研究)的詳細數據對於確定試驗失敗證明哪種假說無效的意義至關重要。這些數據還有助於避免對「β-澱粉樣蛋白假說」這種意義不明確的通用說法做出無根據的否定結論(「β-澱粉樣蛋白假說」認為大腦中β- 澱粉樣蛋白沉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其中可能包含多個分子靶點和策略。

這種深入觀察加深了我們對疾病和疾病進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如何調節所謂的疾病機制才能產生臨床上可檢測的效果(未發表的結果)。例如,潛在藥物分子與靶蛋白結合在何種程度上會產生生理學改變?需要有多大比例的藥物分子穿過血腦屏障才能產生藥效? 綜合不同試驗的結果能對這些參數得出更清晰的認識。

雖然法律規定我們能公開的數據有限,但基於這項工作,我們得以對EMA指南進行了修改,我們相信新指南有助於設計出更全面翔實的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和更好的藥物研發計劃。

比如說,對受試人員除了進行症狀評判外,還應評估β- 澱粉樣蛋白沉積病理證據。這有助於增加疾病進展的可預測性和整個試驗的信度。這項工作還讓我們對「並發事件」(如中風或藥物治療方案變化)做出了相關推薦,並發事件是有中老年參與者的長期試驗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會增加結果解讀的複雜性。

我們還發現了療效指標中存在的問題。既往的一些常用工具已被證明不適合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多數試驗從不同療效指標中選取單項以衡量特定方面的認知表現和日常活動功能。這種策略自有其優點,但結果的可解釋性比單純的統計方法更為重要。

此外,臨床試驗的方法各異,也增加試驗之間的對比難度。我們新修訂的指南中提出了更加標準化的結果測試方法,能夠進一步增加臨床試驗的信息量。

相關焦點

  • 陳根:從nature到NEJM,頂刊的悲歌
    文/陳根連續幾天內,Lancet、Science、nature、NEJM等一系列世界最頂級的醫學科學刊物,紛紛發表文章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嚴厲抨擊了川普的抗疫表現。其中,10月7日nature發表了整整5頁的評論文章,指責了川普對科學的肆意破壞:「川普政府發布的不準確的信息和不明智的健康指導,以及兜售未經證實和潛在有害的COVID-19治療藥物。這些行為不僅僅是無能,更是蓄意破壞。
  • Nature公布3年同行評議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審稿人願意公開身份
    《自然》進行了一項為期3年的試驗,讓審稿人自由選擇在自己評議文章下公開自己的身份。結果令人欣喜,在選擇參加試驗的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願意公開姓名。同行評議是保證科學研究質量和完整性的核心環節。但同行評議很難,又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且,一般不會收到被評議人的感謝和認可,可以說基本上是「費力不討好」的活。
  • 無藥可治的老年痴呆,迎來藥物的2期試驗?
    無藥可治的老年痴呆,迎來藥物的2期試驗?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痴呆症,而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近1.52億。與此同時,全世界每年診斷出1000萬新發痴呆症病例,這意味著,每3秒鐘就會新增一個病例,這使社會和家庭的醫療負擔顯著增加。
  • 藥聞速遞|中國首次公開徵求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
    來源:藥聞社1、中國首次公開徵求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8月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關於公開徵求《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通知提到考慮到國內尚無相關指導原則對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進行規範指導
  • ...Nature子刊評述文章介紹針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藥物選擇
    相關結果以評述文章(Comment)的形式於2020年2月10日發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期刊上,文章標題「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 Nature:法國臨床試驗悲劇,或因藥物脫靶所致
    根據Nature網站提供的有關該藥物臨床試驗情況(見下圖)的報導:這是首次健康人參與的Ⅰ期臨床試驗研究,用以評估使用葡萄牙(Portuguese )藥企Bial用於治療焦慮、帕金森、癌症等症狀的慢性疼痛的藥物的安全性。
  • APT評論:慢B肝功能性治癒之路充滿艱辛
    近日,美國學者 Smolders 等人在 Aliment Pharmacol Ther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回顧性研究文章,文章從當前在研B肝新藥的臨床藥理學角度進行分析,重點關注目前至少已經進行至 phase 2 期臨床試驗的在研B肝新藥臨床藥理學情況。
  • FDA發布新指南,加速個體化藥物開發!
    該指南提供了有關早期開發和IND提交過程的清晰信息,是FDA與正在開發這些個性化藥物產品的人員合作的第一步。科學知識和藥物開發技術的進步為藥物開發的新方法提供了機會,包括開發用於治療罕見疾病的藥物。近年來,這些進展促進了罕見病藥物的開發和批准,在過去的八年中,美國FDA已批准用於罕見病的藥物(孤兒藥)數量已大大提升。
  • 《MIT科技評論》2020"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抗衰老藥物
    本文章由湖南貝哲斯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研究發布,轉載請註明來源。過去,衰老被認為是一個自然過程。但是,年齡科學家認為衰老是一種退行性疾病——一種無法治癒,但實際上可以減緩的疾病。隨著對衰老的分子和細胞機制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可以延緩與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病時間,使我們可以更長時間地保持健康。
  • Nature綜述:隨著臨床試驗成功,RNA療法正在蓬勃發展!
    2020年4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靶向RNA的療法的廣譜性引起了學術研究機構和製藥公司的極大興趣。現在隨著越來越多被批准的RNA療法產生了巨大的利潤,該領域的投資水平已經增長。在近日發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麻省大學醫學院的Feng Wang、Jonathan K.
  • 近百種失智症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正面臨突破
    來自頂尖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人員的一份最新的報告指出,目前處於二期臨床和三期臨床試驗的藥物數量讓人有理由相信:真正的治療藥物出現正面臨突破。 研究失智症的科學家們甚至擔心,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獲得突破時,醫療保健體系可能會因為過去太多的失敗而沒有做好診斷和治療的準備。
  • ...製藥公司 「未知君」完成數千萬美元 B+ 輪融資,將加速臨床試驗...
    此輪融資將主要⽤於2021年未知君臨床試驗的開展,新藥物管線的研發,以及對現有的六⼤平臺的持續研發和深化拓展。 據介紹,未知君團隊已在2020年10⽉向美國FDA遞交了關於a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的IND申請,通過後將成為亞洲第⼀款拿到美國臨床批件的FMT藥物,以及中國第⼀個拿到美國臨床批件的微⽣物藥物。
  • 治療新冠肺炎的靈丹妙藥,或許就在這些臨床試驗藥物中!
    截至4月6日,COVID-19療法或疫苗的200多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或正在招募患者。隨著美國(乃至全球)病例數量的激增,新的病例每天都在增加。正在測試的藥物範圍從重新使用的流感藥物到失敗的伊波拉藥物,再到幾十年前首次開發的瘧疾治療。在這裡,我們來看看醫生們希望能幫助對抗COVID-19的幾種治療方法。
  • Nature:p53藥物研發,艱難前行
    它重新激發了工業界開發調控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s)的潛力藥物的興趣。2020年對nutlins來說可能是另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因為羅氏原定於在今年公布新一代nutlin(即idasanutlin,RG7388)針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III期試驗數據不久後就提交監管申請。然而,在今年6月的EHAC上,羅氏宣布該III期試驗(MIRROS)失敗了。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nin、Albina Borisevich和 Stephen Jesse提出了一種應對該挑戰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讓電子束穿過樣本,以揭示其晶體結構。電子束可能會改變原子的位置,這在常規結構鑑定中是一種缺點,但如果想移動原子,這個缺點就會變為優點。不過,這種技術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實現對電子束的完全控制。
  • 《大西洋月刊》評論文章:我們生活在「失敗國家」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4月28日電 日前,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刊登署名為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的評論文章,批判美國政府抗疫遲緩、總統川普「滿口謊言」,同時還揭示了貧富差距導致抗疫過程中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 CDE文章 | 抗體藥物偶聯物抗藥抗體中和活性分析研究進展
    ADCs 藥物沒有對應的內源性成分,所以針對ADC 藥物的免疫反應不會中和重要的內源性蛋白[13-14]。鑑於有限的臨床研究經驗和ADCs 藥物分子的特殊性,將ADCs 藥物認定為具有中度免疫原性風險的大分子藥物[6,9]。治療性蛋白藥物的免疫原性評價多為定性或半定量的試驗,通常採用多層次的分析策略[4-5, 15]。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3】專治疼痛的訂製阿片類藥物doi | 10.1038/nature19112嗎啡和來自罌粟的其它生物鹼屬於μ阿片受體激動劑,幾百年來一直被用於治療疼痛。【4】近原子級解析度的真核鈣離子通道doi | 10.1038/nature19321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能將膜電信號轉化成細胞內的Ca2+調節事件。例如,Cav1.1隻在骨骼肌中表達,並且充當興奮-收縮偶聯的電壓傳感器。作者報告了兔源Cav1.1的3.6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不同的小鼠感染試驗中,一次性低劑量服用二環吖丁啶能治癒各個階段的瘧原蟲感染,包括肝期瘧疾的人源化小鼠模型。這些複合物有望通過單劑量口服治癒瘧疾,並預防瘧疾的傳播。【3】艱難梭菌的捲曲受體藥物靶標doi | 10.1038/nature19799在發達國家,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也是腸胃炎相關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 Nature子刊:抗癌又抗衰,心臟病藥物大放異彩!
    而我們已知的抗衰老藥物卻總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毒副反應。近日,倫敦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細胞增殖研究小組發表在《Nature Metabolism》的文章中新發現了一種抗衰老藥物--強心苷類藥物,可選擇性殺死體內的衰老細胞,避免了常規的藥物毒副作用,突出了強心苷類藥物作為廣譜抗衰老藥物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