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守門人」:每天重複做200多次測體溫動作

2020-12-04 央視網

  閱讀提示

  作為各大社區、學校、工廠的守護者,保安把守著戰「疫」的第一道防守線。這些看似平凡的農民工,恪盡職守、不計個人回報,成為群眾健康生活和企業復工復產的「守門人」。

  疫情發生以來,各行各業的平凡英雄與「白衣天使」共同奮戰在戰「疫」一線,他們恪盡職守、不計個人回報,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保障著城市的運行。其中,保安是各大社區、學校、工廠的守護者,他們24小時倒班堅守,成為群眾健康生活和企業復工復產的「守門人」。

  「將心比心」守好社區大門

  舉起額溫槍至對方額頭處,手臂懸停3至5秒,檢測體溫值正常後,查看通行證,放行,這一系列動作,胡素娟每天要重複200多次。

  47歲的胡素娟從吉林老家來北京打工十幾年,現在是一名停車管理員,隸屬北京乾泰停車管理公司。疫情發生以來,胡素娟的工作就是「守門」。「本以為職業生涯都會平淡度過,擔起這麼大的責任是我萬萬沒想到的。」

  「嗓門兒大」「接地氣兒」「性情中人」是平日裡業主們給胡素娟貼上的標籤。

  「我做人做事無愧於心,至於結果,都能坦然接受。」胡素娟表示,她不怕疫情,能為社區群眾出力是她的榮幸,她擔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她時刻不敢鬆懈,除了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工作。在門衛室吃飯、休息的時候,她也會時刻關注監控畫面。「新上崗的志願者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我看到了就要過去幫忙。」

  政府規定返京人員要居家隔離14天,其中有少數業主企圖矇混過關,如何辨別出他們是關鍵所在。「想逃避隔離的業主往往有所準備,不會帶行李。問他,他會說出去買菜剛回來。」胡素娟提及此事顯得好氣又好笑,笑的是這些人做賊心虛且被自己發現的樣子,氣的是這些人對疫情嚴重性的後知後覺。

  對這些人,胡素娟的做法是將心比心地溝通,軟硬兼施。「現在不能只考慮自己,換作別人要這麼幹,您能樂意嗎?」「誰家沒有老人、孩子,讓他們承受更大風險,您忍心嗎?」「要是因為您的僥倖心理讓街坊們健康受損,疫情過後您還能面對他們嗎?」往往話音才落,聽者便慚愧地走向居委會。

  校園衛士書寫青春力量

  「這群人在抗疫一線隨處可見,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國保安協會第一副會長、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原局長劉紹武表示,全國500多萬名保安員已成為中國抗擊病毒的一支堅強力量。

  昔日朝氣蓬勃、歡聲笑語的人大校園,透出一絲冷清。2月21日起,中國人民大學進入封閉防疫狀態,只保留東門、西門兩個出入口。空寂中,文保保安公司的小夥子們仍在堅守。

  人大保安隊長宋少華感慨地說:「留在學校的保安隊員都是好樣的,他們之中,有休假中特意趕回來的,也有輪到休假主動放棄回家過年的。」

  驗看車證、測體溫、查驗個人證件,下雪天冷的時候,手腳都凍麻了,始終無一例錯放人員車輛的事件。

  「流程上並不複雜,但很多老師都是平時就認識並且尊重的人,沒帶證件讓不讓進,是個大問題。」人大西門保安班長任豔軍顯得很苦惱。

  日前,一位老師沒帶證件,又著急處理教學工作,情急之下,衝攔下他的小保安隊員發了脾氣。

  小保安委屈地哭了起來:「大年三十,我從河北老家趕回學校,父親還叮囑我,要保護好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老師聽罷,趕忙遞上紙巾,對自己的衝動表示抱歉。

  疫情防控期間,人大校方每月發放2000元補助,但宋少華心裡清楚,大家這一次並不是為了錢。大年初三,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鄭重地對宋少華說:「感謝你們,你們辛苦了。」短短一句話,他覺得一切都值了。

  主動請纓的井場守護者

  50多天,38歲的劉建總頭一回在井場待這麼久。

  劉建總是山東莒縣洛河鎮劉家南湖村人,到勝利油田黃河鑽井公司當鑽井臨時工已有多年,目前在70578鑽井隊,幹20天休10天。剛剛過去的2019年,他的兩口之家變成了三口之家。

  接到疫情通知時,劉建總正在野外施工,回家團圓的計劃被打亂了不說,連井場都出不去了。

  相隔兩地,每天和愛人視頻連線時,劉建總只能一遍遍說抱歉:「懷孕的時候就沒怎麼陪你,照顧孩子也沒出啥力,過年了我也幫不上忙,家裡讓你費心了。」妻子的話說到了他心坎上,「在生產一線,幹得越多,就越被尊重。」

  疫情防控伊始,70578鑽井隊的井場門口多了一處桌椅,這是為「守門人」劉建總準備的。

  主動請纓「守門人」,劉建總執意一力承擔井場50多人的防控工作。「剛開始我去食堂吃飯的時候,隊長會找工友替我一會,後來就不用了,經常有工友主動來替我,怕我太累。」劉建總欣慰地說,工友的回應無疑是對他最有力的認同。

相關焦點

  • 你所不知的北京地鐵:有人每天要重複960多次手勢動作
    楊子怡/攝北京地鐵每天都在發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有的地鐵司機一天要喝11包咖啡,而這些人每天要重複960多次手勢動作。一名巡道工每個月都會磨破5雙棉襪,每年要檢查12萬個鐵軌零件。早晚高峰時,車站廣播員要把一句話重複1800多次。平均每月都會有20多隻鞋,70多個背包玩偶掛件掉落在西二旗站臺下面的道床上。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測完體溫後,要求大家填寫表格。這時,我隨口問了一句保安:「我的體溫是多少?」保安回答說:「32℃。」我一下子暈了,這個體溫正常嗎?保安說:「正常」。我問他:「你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嗎?」保安直接回答:「不知道」。於是,我與他理論起來……工作人員過來幫腔說:「今天外面下雨,天氣冷,32℃正常的。」
  • 體溫測量多次難超36.5度,為什麼我們「變涼」了?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圖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公共場所、企事業單位、小區門崗都採用額溫槍或者測溫儀來測量進出人員的體溫。被測試得多,不少人也開始留意自己以前未曾關注過的體溫。這不,南岸區的秦先生就因為被測出體溫是33.3度,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
  • 紅外額溫計「躺槍」,測體溫有啥可怕的?
    如果紅外額溫計長時間在戶外環境下工作,所得數值容易產生偏差。因此建議儘量在室內無風環境中使用。2.要注意測量模式。一些紅外額溫計具有物溫模式和體溫模式兩種模式,應確保置於體溫模式測量。一般開機就是體溫模式,這是指按腋下體溫修正過了的溫度,如果弄亂了可以重新啟動。3.要注意測量部位。在室內無風環境下,建議測額頭中心位置,一般距額頭1-3釐米。
  • 額溫槍測體溫準嗎如何使用 記者直擊「溫度計實驗室」
    劉偉攝溫州網訊 這段時間,「體溫」成了很多人最關注的熱詞。疫情期間,我們出入小區、超市、車站、公園、市場、單位等公共場所時,總會有工作人員使用額溫槍對我們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成了我們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
  • 體溫槍測額頭和測手腕哪裡更準確?
    玩懂手機網消息,雖然近期多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較之前都所有緩解,外出少了部分的限制,不過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佩戴好口罩。去公眾場合,像超市這類人員聚集的地區,依舊要接受體溫檢測,疫情正式結束前,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最近,「測體溫」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區、單位、地鐵站……各處都要「嘀一下」。 可快速、方便地連續進行體溫排查,適合車站、機場等大型場所。 測體溫時要注意什麼 有人明明沒有發燒,但是測體溫時卻顯示偏高,問題可能就在於,測體溫前沒有做好「準備」。
  • 慢新聞·調查|體溫測量多次難超36.5度,為什麼我們「變涼」了?
    不同年齡、性別,體溫是否又有不同?來看記者的調查。▲網上售賣的手持紅外測溫儀(網絡圖片)體溫測量多次 難超36.5度近日,家住江北區長安麗都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每次回到小區,物業保安用額溫槍給測量體溫時,自己的體溫都不會超過36.5度,甚至有一次還被測量出35.5度。「我記得原來看書,書上有說,人體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度。
  •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可能一開始就錯了……「你的體溫36.2℃」「你的體溫35.3℃」……這是記者進入工作場所和回到住家小區時,測得前額體溫的常態。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約為37℃,因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37.3℃的須如實報告,並自駕車或聯繫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 測體溫大有講究 | 再見,水銀體溫計
    測體溫到底有哪些講究?醫院裡水銀體溫計十年前就不用了新華醫院兒科總護士長俞群做了三十幾年護士,和體溫計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俞群告訴新華君,安全起見,新華醫院兒科從2010年開始就捨棄水銀體溫計了,取而代之的是耳溫槍,電子體溫計等。
  • 智慧型手機能不能測體溫?看完你就知道了
    驅動中國2020年2月20日消息 疫情隔離期間,每天觀察自己體溫必然成為日常工作,然而,還是有不少人家中沒有現成體溫計,所以一些網友就突發奇想,現在手機的功能這麼的強大,能不能把手機變成體溫計,隨時測量體溫,這豈不是很方便?
  • 紅外體溫槍測體溫原理,了解一下
    近來,由於疫情阻擊戰的打響,不少的地方都實施了體溫檢測,就連小區門口的保安大叔都紛紛裝備上了「武器」,不管你是誰,只要敢進小區一步就得經過嚴格的檢查。「36.7 ℃,安全!」大型測溫現場每天進來都要「挨一槍子」的我也見怪不怪了。
  • 測溫槍測不準體溫?專利檢索全面解決你的體溫恐慌!
    疫情以來,與我們接觸最多的除了口罩以外,就屬測溫槍了,在小區門口、公交車、地鐵、商場,只要是需要測溫的地方都要與測溫槍來一次親密接觸。接觸多了,大傢伙發現,我的體溫咋這麼低了呢,一大波網友趕來說34°,33°,32°。哎等等,人的正常體溫是不是36.0℃-37.0℃嗎,怎麼用測溫槍測出來的溫度為什麼會這麼低呢,如果有人發燒測溫槍還能檢測出來麼?
  • 體溫檢測方式有多種,室外測手腕比測額頭更科學?幾點需注意
    原本2020年的春節可以安然度過,但一場疫情的出現,徹底打亂了國民的新年計劃,每天持續更新的患病數據,無一不在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新冠肺炎的鬥爭已經徹底打響。全國各地都進入了警戒狀態,出入體溫測量更是不能缺少的防控措施。
  • 自我測體溫之前,這3點一定要了解!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在家自我量體溫成了我們每天的必修課有些人每次量體溫都充滿了疑惑體溫多高算是發燒?體溫怎麼測才更準確?不同的體溫計和不同的測量部位標準都不一樣武漢經視記者帶你一起學起來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體溫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3點:第一、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早晚有差異,下午體溫相對較高,半夜和清晨體溫相對較低
  •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體溫監測忽高忽低,額溫槍靠譜嗎?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3月4日,因為額溫槍監測體溫為37.7℃,長沙市民劉先生差點被留置觀察,複測後才證明自己沒事。事後,他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消息。疫情當前,每天上下班、進出小區,都要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也變成了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自己的體溫並不是傳說中的37℃,更有人陷入為何明明身體健康、體溫卻忽高忽低的疑惑中。
  • 你的體溫正常嗎?多少度算發燒?醫生和你聊聊如何正確測體溫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對體溫也特別關注起來了。測體溫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進小區、進單位,滴一下!在做網絡諮詢的時候,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之一也是:醫生,我這個體溫正常嗎?有沒有發熱?37.3℃是不是發熱了?因為大家都害怕發熱。
  • 測額頭還是測手腕?體溫槍究竟測哪裡更準確?
    [PConline 雜談]近段時間,由於疫情較為嚴峻,大家不僅外出受到諸多限制,即使能夠出門也要處處接受體溫測量,十分不方便。目前,在公共場合最常用的測溫儀就是體溫槍,只需要將被測者攔下對著額頭或手腕「嘀」一下就能獲知體溫。
  • 直擊武漢全民測體溫
    2月7日,上午8時,武漢市江岸區居民殷女士的手機震動起來,她趕緊起身,找出家裡的測溫儀,把一家四口逐一測了一遍,全家正常。隨即,她在手機上,先後為兒子和女兒所在的學校幼兒園打卡,又將一家人的體溫情況,發微信告知了社區網格員。
  • 體溫槍貨源緊張,用工業測溫槍「應急」?不可!
    進小區量體溫、去公司量體溫、進飯店量體溫……疫情當前,體溫槍成了搶手貨。記者調查發現,貨源緊張之下,網上有商家打起「小算盤」,稱工業測溫槍也可用來測量篩查人體溫度,且「溫度誤差不大」。專家則認為,工業測溫槍不適合於人體測溫,建議嚴格測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