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糖基化反應簡介

2021-01-14 楓林糖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如您支持「楓林糖話」的原創文章,請右下點「在看」,右上點「…」分享,並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可隨時獲取我們的最新動態,謝謝!


糖苷化反應是糖綴合物合成的關鍵步驟,自1901年Koenigs-Knorr合成法出現以來,已有多種糖苷化方法被發展出來。糖苷化反應大多需要在促進劑的存在下實現,常見的糖苷化過程常常是由強Lewis酸或質子酸催化糖基給體脫去離去基形成氧鎓離子,然後氧鎓離子接受親核試劑進攻,最終完成一次糖苷鍵的形成過程。

俞飈課題組在2008年發展了金催化的鄰炔基苯甲酸酯給體的糖苷化反應(俞氏糖基化反應Yuglycosylation)。[1]該反應在實現多種天然產物全合成的同時,[2]也體現出諸多獨特的反應特性。

圖1. 通過俞氏糖基化合成的一些天然產物

俞氏糖基化反應發現之前,很多糖苷化過程由於要用到強Lewis酸或質子酸催化,因此一些對酸敏感的底物無法兼容。而俞氏糖基化反應中所採用的金(I)催化劑作為一種弱Lewis酸,能夠很好的應用於酸敏性的底物完成糖苷化過程。[2d,3]

當反應中的給體為全醯基保護的鄰炔基苯甲酸酯給體,在同時存在羥基和羧基兩個受體官能團時,在反應體系中添加Lewis酸三氟化硼乙醚,能夠化學選擇性的對親核性較弱的羧基進行糖苷化過程;相對應的添加有機鹼2,6-二叔丁基吡啶,則得到相反的化學選擇性,受體的羥基參與反應,形成原甲酸酯結構。[4]


俞氏糖基化應用於鹼基的糖苷化反應中,特別是對於嘌呤類鹼基能夠得到單一的N9-糖基綴合物。[5]對於2-脫氧核糖與鹼基之間的糖苷化,通過降低體系的濃度能夠提高其β-選擇性。[6]


圖4. 俞氏糖基化在鹼基糖苷化中的應用 

對於山奈酚的3-位和7-位羥基的糖苷化反應,能夠給出優秀的區域選擇性,僅得到3-糖苷化產物。[7]對於因分子內氫鍵導致反應活性較差的黃酮5-位羥基,採用俞氏糖基化反應相較於其他糖苷化方法可以獲得極好的反應效率。[8]

對於羥胺的糖苷化反應,通過在氮上引入保護基後,可在羥基上發生糖苷化反應,可形成N-O連結的寡糖綴合物。[9]

糖苷化反應的立體選擇性通常通過在給體的2-羥基引入醯基保護,由鄰基參與實現1,2-反式的產物。當給體2-羥基為醚類保護基時,其立體選擇性較差。李明小組和俞飈小組同時發現2-苄基保護的甘露糖給體,其經歷俞氏糖基化反應時,其立體選擇性可通過4,6-苄叉保護基的存在穩定氧鎓離子中間體的構象,在強親核試劑的存在下能夠得到單一的β-構型產物。[10]圖8. 俞氏糖基化在β-構型甘露糖苷鍵構建上的應用俞飈小組通過調節給體中離去基團的電子效應實現了2-苄基保護鼠李糖糖苷化反應的立體選擇性。他們發現在離去基的4-位引入強吸電子基硝基時,能夠顯著的增加β-選擇性。[11]

圖9. 通過改變給體中離去基團的電子效應來調節俞氏糖基化的立體選擇性實例

俞氏糖基化反應在應用於碳苷鍵構建時,具有鄰基參與作用的2-醯基由於能夠穩定氧鎓中間體,反應活性較低,無法與受體分解的速率相匹配。相反,2-烷基保護或2-脫氧的給體則可以實現糖基化過程。另外,催化劑中的共軛陰離子對反應也有決定性的影響,採用雙(三氟甲磺醯)亞胺陰離子能夠獲得優秀的α-選擇性。[12]近年來,多種俞氏糖基化反應的變體也被逐漸開發出來,[13]通過活化離去基團中的碳碳叄鍵完成分子內的環化反應,脫去離去基,實現氧鎓離子中間體的產生。


1. (a)Li, Y.; Yang, Y.; Yu, B. Tetrahedron Lett.2008, 49, 3604; (b) Zhu, Y.; Yu, B.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8329; (b) Tang, Y.; Li, J.; Zhu, Y.; Li, Y.; Yu, B.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8396; (c) Li, Y.; Yang, X.; Liu, Y.; Zhu, C.; Yang, Y.; Yu, B. Chem. Eur. J. 2010, 16, 1871; (d) Yu, B. Acc. Chem. Res. 2018, 51, 507.2. Forreview: (a) Li, W.; Yu, B. Chem. Soc. Rev. 2018, 47, 7954. For selected examples, see: (b) Yang, Y.; Li, Y.; Yu, B. J. Am. Chem. Soc. 2009, 131, 12076; (c)Zhang, J.; Shi, H.; Ma, Y.; Yu, B. Chem. Commun., 2012, 48, 8679; (d) Yu, J.; Sun, J.; Niu, Y.; Li, R.; Liao, J.; Zhang, F.; Yu, B. Chem. Sci. 2013, 4, 3899; (e) Nie, S.; Li, W.; Yu, B. J. Am. Chem. Soc. 2014, 136, 4157; (f) Li, J.; Yu, B.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6618; (g) Dai, Y.; Yu, B. Chem. Commun. 2015, 51, 13826; (h) Zhu, D.; Yu, B.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5098; (i) Nicolaou, K. C.; Cai, Q.; Sun, H.; Qin, B. Zhu, S. J. Am. Chem. Soc. 2016, 138, 3118; (j)Wang, B.; Liu, Y.; Jiao, R.; Feng, Y.; Li, Q.; Chen, C.; Liu, L.; He, G.; Chen, G. J. Am. Chem. Soc. 2016, 138, 3926; (k) Bai, Y.; Shen, X.; Li, Y.; Dai, M.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0838; (l)Inuki, S.; Aiba, T.; Kawakami, S.; Akiyama, T.; Inoue, J. -i.; Fujimoto, Y. Org. Lett. 2017, 19, 3079; (m) Zeng, J.; Sun, G.; Yao, W.; Zhu, Y.; Wang, R.; Cai, L.; Liu, K.; Zhang, Q.; Liu, X-W.; Wan, Q.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227; (n) Chen, X.; Shao, X.; Li, W.; Zhang, X.; Yu, B.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7648; (o) Nicolaou, K. C.; Chen, P.; Zhu, S.; Cai, Q.; Erande, R. D.; Li, R.; Sun, H.; Pulukuri, K. K.; Rigol, S.; Aujay, M.; Sandoval, J.; Gavrilyuk, J.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5467; (p) Wang, S.; Sun, J.; Zhang, Q.; Cao, X.; Zhao, Y.; Tang, G.; Yu, B.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884; (q) Nicolaou, K. C.; Li, R.; Lu, Z.; Pitsinos, E. N.; Alemany, L. B. J. Am. Chem. Soc. 2018, 140, 8091; (r) Yoshimura, F.; Itoh, R.; Torizuka, M.; Mori, G.; Tanino, K.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7161; (s) Nicolaou, K. C.; Li, R.; Lu, Z.; Pitsinos, E. N.; Alemany, L. B.; Aujay, M.; Lee, C.; Sandoval, J.; Gavrilyuk, J.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2120.3. Li, Y.; Sun, J.; Yu, B. Org. Lett. 2011, 13, 5508.4. Yang,Y.; Li, Y.; Yu, B. Tetrahedron Lett. 2010, 51, 1504.5. Zhang, Q.; Sun, J.; Zhu, Y.; Zhang, F.; Yu, B.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4933.6. Yang, F.; Zhu, Y.; Yu, B. Chem. Commun., 2012, 48, 7097.7. Yang, W.; Sun, J.; Yang, Z.; Han, W.; Zhang, W. -D.; Yu, B. Tetrahedron Lett. 2010, 53, 2773.8. (a)Liao, J. -X.; Fan, N. -L.; Liu, H.; Tu, Y. -H.; Sun, J. -S. Org. Biomol. Chem., 2016, 14, 1221; (b) Hu, Y.; Tu, Y. -H.; Liu, D. -Y.; Liao, J. -X.; Sun, J. -S. Org. Biomol. Chem., 2016, 14, 4842.9. Yu, J.; Sun, J.; Yu, B. Org. Lett. 2012, 14, 4022.10. (a)Sun, P.; Wang, P.; Zhang, Y.; Zhang, X.; Wang, C.; Liu, S.; Lu, J.; Li, M. J. Org. Chem. 2015, 80, 4164; (b) Zhu, Y.; Yu, B. Chem. Eur. J. 2015, 21, 8771.11. Zhu, Y.; Shen, Z.; Li, W.; Yu, B. Org. Biomol. Chem. 2016, 14, 1536.12. Chen, X.; Wang, Q.; Yu, B. Chem. Commun., 2016, 52, 12183.

13. (a) Chen, X.; Shen, D.; Wang, Q.; Yang, Y.; Yu, B. Chem. Commun., 2015, 51, 13957; (b) Hu, Y.; Yu, K.; Shi, L. -L.; Liu, L.; Sui, J. -J.; Liu, D. -Y.; Xiong, B.; Sun, J. -S.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2736; (c)Dong, X.; Chen, L.; Zheng, Z.; Ma, X.; Luo, Z.; Zhang, L. Chem. Commun., 2018, 54, 8626; (d)Shaw, M.; Thakur, R.; Kumar, A. J. Org. Chem., 2019, 84, 589.


相關焦點

  • 糖基化分析
    一、糖基化簡介生物製藥領域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蛋白,蛋白的翻譯後修飾(PTM,post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有很多種,例如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乙醯化等。糖基化修飾是蛋白質中最廣泛和功能最多樣的翻譯後修飾,真核生物體內約50%的蛋白質發生糖基化修飾。
  • Nat Comm 丨揭示O-GlcNAc糖基化調控基因毒應激反應作用機制
    研究表明,O-GlcNAc糖基化在調節應激反應和細胞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其眾多底物中,轉錄因子的O-GlcNAc糖基化可能通過動態調控轉錄活性的「開關」以適應包括基因毒在內的多種的外界刺激,提高腫瘤細胞死亡閾值。
  • 認清糖基化--備戰精緻初老少女
    這些中間產物有很強的反應活性,能與蛋白質和核酸中的氨基共軛交聯,生成黃褐色的產物和螢光色素。這些東西會使皮膚變黃,產生斑點。這些產物就是高級糖基化終端產物(AGEs),即所有的罪惡的來源。皮膚組織中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這兩種蛋白含有比較多的賴氨酸和羥賴氨酸,而且代謝緩慢, 這簡直就是糖基化反應的溫床。隨著時間的推移,膠原蛋白與細胞外液的葡萄糖發生糖基化反應形成AGEs膠原蛋白,並且逐漸堆積。
  • 技術:去糖基化方法
    那麼,去糖基化的方法有哪些呢?常用的去糖基化方法:1.優點:化學法反應速率快,且可以達到完全去糖基化。缺點:會釋放有害化學物質,破壞蛋白質和糖鏈結構,產生不良反應,如差向異構化作用、水化和羥基化。高碘酸氧化-β消除法首先在N-乙醯氨基半乳糖C3、C4位上形成二醛,然後在鹼性條件下,二醛衍生物發生β-消去反應。高碘酸氧化-β消除法被廣泛應用於含GalNAc-Ser/Thr連接的O-糖蛋白,反應條件溫和,對肽鏈影響不大且O-糖鏈去除較乾淨,是化學法裡最理想的去糖基方法。
  • 二肽-4Quintescine IS如何防止皮膚細胞糖基化
    什麼是糖基化?  糖基化是在酶的控制下,蛋白質或脂質附加上糖類的過程,起始於內質網,結束於高爾基體。在糖基轉移酶作用下將糖轉移至蛋白質,和蛋白質上的胺基酸殘基形成糖苷鍵。蛋白質經過糖基化作用,形成糖蛋白。糖基化是對蛋白的重要的修飾作用,有調節蛋白質功能作用。
  • 麥芽糖漿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及在膠囊殼中的應用
    賴氨酸是玉米醇溶蛋白糖基化反應的有效接枝位點,齊齊哈爾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慧君、陳又銘、辛德慧等人通過胺基酸分析結果確定提取玉米醇溶蛋白的溶劑。選擇澱粉糖的主要產品麥芽糖漿作為糖基化反應還原糖供體,它是通過α-1,4糖苷鍵將2 個單位葡萄糖連接在一起的雙糖。考察玉米醇溶蛋白和麥芽糖漿糖基化改性後玉米醇溶蛋白的機械性能並製備植物蛋白的膠囊殼,為玉米深加工提供一條新思路。
  • ...用3,5-二甲基-4-(2'-苯基乙炔基苯基)苯基(EPP)糖苷進行糖基化
    跳轉閱讀創建一張化學加電子名片,可受邀加入五個維度的醫藥化工群化學家們為了解決具有結構多樣性的複雜聚糖和糖綴合物的合成問題,發展了許多新的糖基化方法。其中一類反應是利用炔基試劑對糖基化供體中糖苷配基的C≡C鍵進行選擇性活化(Figure 1),酯類供體(e.g.
  • ...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
    該研究首次以多層次組學視角全景式解析腫瘤細胞中O-GlcNAc糖基化控制複雜基因表達網絡中的有序規律,為更全面認識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提供多組學數據,並將進一步有力指導新藥物靶點的發現。文章第一作者為劉宇博副教授和陳秋實博士,通訊作者為張嘉寧教授和任豔研究員。染色質複合物的表觀修飾參與調控複製、轉錄等以DNA為模板的生命過程,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不可或缺。
  • 蛋白質糖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ppGalNAc-T18, a member of the vertebrate-specific Y subfamily of UDP-N-acetyl-α-d-galactosamine:polypeptid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內質網中可能存在新的蛋白質O-GalNAc糖基化調控機制
  •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
    該研究首次以多層次組學視角全景式解析腫瘤細胞中O-GlcNAc糖基化控制複雜基因表達網絡中的有序規律,為更全面認識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提供多組學數據,並將進一步有力指導新藥物靶點的發現。文章第一作者為劉宇博副教授和陳秋實博士,通訊作者為張嘉寧教授和任豔研究員。
  • ...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
    該研究首次以多層次組學視角全景式解析腫瘤細胞中O-GlcNAc糖基化控制複雜基因表達網絡中的有序規律,為更全面認識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提供多組學數據,並將進一步有力指導新藥物靶點的發現。文章第一作者為劉宇博副教授和陳秋實博士,通訊作者為張嘉寧教授和任豔研究員。
  • 科學家發現糖基化的B肝病毒樣顆粒免疫原性大大增強
    病毒樣顆粒(VLP)技術是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重要方法之一,該方法因可通過外源合成並遞呈有效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反應的抗原,而在疫苗開發領域,廣泛應用。在B型肝炎病毒中,小表面抗原(HBsAgS)是刺激機體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的重要抗原,目前,該抗原已經廣泛用於相關疫苗的開發研究。
  • 歐洲疫情捲土重來,新冠病毒糖基化研究不可忽視
    S 蛋白不可忽視的糖基化修飾 每個 S 蛋白有 22 個 N-連接糖基化位點和至少 2 個 O-連接糖基化位點,被來源於宿主的多糖廣泛糖基化[1-3]。當後代病毒顆粒形成時,病毒通過挾持宿主細胞內質網-高爾基體中間室的糖基化機制來實現糖基化。
  • 糖基化N-聚糖的分析方法、挑戰和展望
    糖基化對蛋白質功能的影響意味著糖基化在生物藥物中是產品的關鍵質量屬性(CQA),這使得N-聚糖結構的表徵分析成為生物製藥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N-聚糖結構和糖鏈分支結構的複雜為糖基化分析提出了特殊的挑戰,糖基化分析方法有多種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局限性。
  • 研究揭示FN3K參與NRF2去糖基化
    研究揭示FN3K參與NRF2去糖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4:45:04 美國紀念斯隆-凱薩琳癌症研究中心Hans-Guido Wendel研究組的一項最新工作發現
  • PNAS:蛋白糖基化改變促進癌細胞生長
    2013年9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一直關心蛋白的糖基化過程,部分原因是癌細胞中有高劑量的糖類。這表明這些糖類對癌細胞的生長有一定作用。新加坡的科學家與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非成熟糖基化即短O-聚糖能夠促進癌細胞生長。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的PNAS雜誌上。該研究揭示了促進癌細胞生長的一個重要機制,為開發阻斷癌細胞生長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文章的一位作者Catharina Steentoft博士稱,雖然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之間有一段距離,但是該研究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7:55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Carsten Jank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微管蛋白糖基化調控軸絲動力蛋白活性、鞭毛遊動以及雄性生育能力
  • Science:微管蛋白糖基化異常,男性不育的又一個潛在原因
    糖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少的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之一;據了解,僅纖毛和鞭毛的微管存在糖基化。既往研究表明,糖基化對纖毛和鞭毛髮揮正常功能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仍缺乏機制研究。為了在生物體水平上完全消除糖基化以分析其生理功能,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同時缺失這兩種糖基化酶(Ttll3-/-Ttll8-/-)的雙敲除小鼠,在該小鼠模型中,所有分析的纖毛和鞭毛的糖基化均缺失。
  • eLife : 糖基化修飾竟是癌細胞轉移兇手之一!
    蛋白質糖基化是一種常見的PTM,超過50%的真核生物蛋白質被認為是經過糖基化修飾的。糖蛋白和糖基化在許多生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具有重要的細胞功能,如增加蛋白質的穩定性、保護蛋白質免於降解、增加蛋白質溶解度以及調節蛋白質活性等。但其實它也可以在癌症中起作用。實際上,含有某些糖修飾的腫瘤細胞更有可能通過身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