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 : 糖基化修飾竟是癌細胞轉移兇手之一!

2021-01-10 健康界

隨著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日益成熟和規模化,蛋白翻譯後修飾譜成為了新的研究焦點。蛋白糖基化修飾(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作為最重要、最普遍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之一,主要參與細胞間識別、調控、信號傳導、免疫應答、細胞轉化和疾病的發生發展。

蛋白質糖基化是一種常見的PTM,超過50%的真核生物蛋白質被認為是經過糖基化修飾的。糖蛋白和糖基化在許多生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具有重要的細胞功能,如增加蛋白質的穩定性、保護蛋白質免於降解、增加蛋白質溶解度以及調節蛋白質活性等。但其實它也可以在癌症中起作用。

實際上,含有某些糖修飾的腫瘤細胞更有可能通過身體傳播。大多數成熟的人類細胞中通常不會發現稱為T和Tn抗原的截短的O-聚糖,但是在來自許多癌症類型的高達95%的細胞中顯示出較高水平。然而,研究者們也還不清楚T抗原在這一過程中的具體作用。

為了徹底弄清這一問題,Valosková,Biebl等人使用遺傳和生物化學工具研究果蠅胚胎的發育,其中某些免疫細胞在其蛋白質上攜帶T抗原。像入侵的癌細胞一樣,這些免疫細胞可以在發育期間進入組織內部。

作為經典遺傳模型系統的果蠅是研究這些問題的首選生物。果蠅將T抗原顯示為胚胎中GalNAc-或粘蛋白型O-糖基化的主要形式,雖然與脊椎動物Core1合酶同源,果蠅C1GALT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不需要特定的伴侶。最有趣的是,T抗原存在於胚胎巨噬細胞上一種可以類似於轉移性癌症的方式滲入組織的細胞類型中。鑑於這些存在潛在相關性,但以前未被系統研究過的觀察結果,我們試圖確定T抗原與巨噬細胞侵襲之間的關係,並利用果蠅的遺傳能力找到這種糖基因型受調控的新途徑。

實驗表明,一種名為Minerva(一個非典型的主要促進因子超家族(MFS)成員)的蛋白質有助於將T抗原附著在蛋白質上。當胚胎被設計成含有低水平的Minerva時,免疫細胞中T抗原的量下降,並且癌細胞不再容易進入組織。當將小鼠的Minerva添加到胚胎中時,果蠅的免疫細胞在其蛋白質上具有更高的T抗原水平並且可以再次侵入組織。

T抗原在侵入其他組織的果蠅巨噬細胞上富集

這是首次對黑腹果蠅胚胎的T和Tn糖型O-糖蛋白組進行表徵,並確定Minerva增加了先前與癌症相關的途徑中蛋白質上T蛋白抗原的存在。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Minerva的脊椎動物直系同源物MFSD1拯救了Minerva突變體的遷移和T-抗原糖基化缺陷。因此,研究者們確定了一個關鍵的保守調節因子,它可以協調蛋白質子集上的O-糖基化,從而激活控制對發育和癌症轉移至關重要的遷移步驟的程序。

隨後,研究人員調查了Minerva作用於哪種蛋白質來影響T抗原。通過與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個團隊合作使用質譜技術,發現大多數被鑑定為脊椎動物的蛋白質,即所謂的直向同源物,都與癌症有關。九種蛋白質在人體中具有直向同源物,其中六種在某種程度上與癌症有關。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實驗研究人體中Minerva在進入新組織的癌細胞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是否可以幫助我們預測癌症傳播。

參考文獻:

Katarina Valoskova,Julia Biebl,A conserved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ember orchestrates a subset of O-glycosylation to aid macrophage tissue invasion

原標題:《eLife》:糖基化修飾竟是癌細胞轉移兇手之一,科學新發現!

相關焦點

  • 鞭毛膜蛋白N-糖基化修飾調控鞭毛粘附能力研究取得進展
    美國科學家Bloodgood.R.A等人的前期研究表明,與鞭毛滑動有關的主要蛋白(FMG-1B)是糖基化修飾的鞭毛膜蛋白,但是N-糖基化修飾如何參與調控滑行運動以及與分子馬達互作的機理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細胞生物學課題組與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Michael Hippler團隊合作利用蛋白質組學結合糖組學的方法鑑定出鞭毛膜蛋白發生糖基化的位點以及N-糖基鏈的組成。
  • Cell子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表徵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進程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因其惡性程度位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榜首,故而被形象地稱為「婦癌之王」。——癌-睪丸抗原CT45[2];2019年,還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來自芝加哥大學的Ernst Lengyel教授等人在Nature報導了調控卵巢癌發生發展以及轉移過程的關鍵蛋白N-甲基轉移酶NNMT[3]。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O-糖基化修飾是一類新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其是否參與植物生物鐘精細調控及其相關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組通過植物活體發光實驗結合生物鐘表型的計算分析發現,與動物中作為O-β-N-乙醯葡糖胺修飾轉移酶(O-GlcNAc)的SEC參與調控生物鐘周期不同,在植物中則主要是作為O-巖藻糖基化(O-Fucrose)修飾轉移酶的SPY特異調控生物鐘周期。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O-糖基化修飾是一類新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其是否參與植物生物鐘精細調控及其相關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組通過植物活體發光實驗結合生物鐘表型的計算分析發現,與動物中作為O-β-N-乙醯葡糖胺修飾轉移酶(O-GlcNAc)的SEC參與調控生物鐘周期不同,在植物中則主要是作為O-巖藻糖基化(O-Fucrose)修飾轉移酶的SPY特異調控生物鐘周期。
  • 糖基化分析
    一、糖基化簡介生物製藥領域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蛋白,蛋白的翻譯後修飾(PTM,post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有很多種,例如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乙醯化等。糖基化修飾是蛋白質中最廣泛和功能最多樣的翻譯後修飾,真核生物體內約50%的蛋白質發生糖基化修飾。
  • 植物所揭示植物中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發育新機制
    糖基轉移酶催化完成,這種糖基化修飾參與調控細胞內多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並在人類疾病與治療中得到應用。在植物中,這種動態的蛋白糖基化與磷酸化修飾調節植物春化作用介導的開花過程,而O-GlcNAc信號與組蛋白表觀遺傳調控的關係尚不清楚。
  • PNAS:蛋白糖基化改變促進癌細胞生長
    2013年9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一直關心蛋白的糖基化過程,部分原因是癌細胞中有高劑量的糖類。這表明這些糖類對癌細胞的生長有一定作用。新加坡的科學家與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非成熟糖基化即短O-聚糖能夠促進癌細胞生長。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的PNAS雜誌上。該研究揭示了促進癌細胞生長的一個重要機制,為開發阻斷癌細胞生長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文章的一位作者Catharina Steentoft博士稱,雖然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之間有一段距離,但是該研究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學術前沿】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五期WLLA學員關鋒團隊揭示糖基化...
    【學術前沿】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五期WLLA學員關鋒團隊揭示糖基化修飾抑制乳腺腫瘤細胞外囊泡的生物學… 2020-11-0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蛋白質糖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ppGalNAc-T18, a member of the vertebrate-specific Y subfamily of UDP-N-acetyl-α-d-galactosamine:polypeptid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內質網中可能存在新的蛋白質O-GalNAc糖基化調控機制
  • Nature Cell Biology:O-GlcNAc糖基化修飾SNAP-29調控自噬小體的成熟
    SNAP-29 regulates autophagosome maturation的文章介紹了他們關於O-GlcNAc糖基化修飾SNAP-29並調控自噬小體的成熟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工作首次報導了細胞自噬小體的成熟可以被營養狀態感應因子OGT介導的SNAP-29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所調節。這是繼mTORC 和VPS34 複合體外,第三個能夠感應細胞的營養狀態從而調控自噬活性的節點。
  • JCI:泛素化修飾讓前列腺癌更容易發生轉移
    最近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華人科學家Ping Yi等人發現一種泛素化修飾能夠導致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異常促進前列腺癌轉移。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受體酪氨酸激酶上發生的非降解功能泛素化修飾能夠調節其激酶活性促進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前列腺癌轉移。
  • Nat Comm 丨揭示O-GlcNAc糖基化調控基因毒應激反應作用機制
    責編 | 酶美  O連接N乙醯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是細胞內的一種重要單糖修飾
  • ...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
    該研究首次以多層次組學視角全景式解析腫瘤細胞中O-GlcNAc糖基化控制複雜基因表達網絡中的有序規律,為更全面認識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提供多組學數據,並將進一步有力指導新藥物靶點的發現。文章第一作者為劉宇博副教授和陳秋實博士,通訊作者為張嘉寧教授和任豔研究員。染色質複合物的表觀修飾參與調控複製、轉錄等以DNA為模板的生命過程,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不可或缺。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蛋白質糖基化是目前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發現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方式之一。該類修飾涉及聚糖與蛋白質分子的連接,是蛋白質分子正確摺疊、維持穩定、參與互作和細胞黏附等活動所必需的,異常的糖基化修飾會導致多種人類重大疾病發生,例如白血病(leukemia)、胰腺功能障礙(pancreatic dysfunction)、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由於糖基化的複雜性,研究難度大,相關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結果還不盡完善。
  •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
    染色質複合物的表觀修飾參與調控複製、轉錄等以DNA為模板的生命過程,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發現和解析染色質複合物新的表觀修飾有助於理解和揭示表觀遺傳的分子機制,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年來,染色質複合物被證明普遍存在可逆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張嘉寧教授團隊前期研究發現FOXA1、c-Myc、CEPBP等重要轉錄因子存在O-GlcNAc修飾,對腫瘤轉移、耐藥、增殖等惡性表型具有促進作用。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因此,研究PD-1的糖基化修飾及其對抗體藥物作用的影響,對於理解以PD-1為靶點的抗體藥物作用機制及指導藥物開發具有意義。camrelizumab是靶向PD-1的IgG4型人源化抗體,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肝細胞癌等,展示出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 ...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
    染色質複合物的表觀修飾參與調控複製、轉錄等以DNA為模板的生命過程,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發現和解析染色質複合物新的表觀修飾有助於理解和揭示表觀遺傳的分子機制,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年來,染色質複合物被證明普遍存在可逆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張嘉寧教授團隊前期研究發現FOXA1、c-Myc、CEPBP等重要轉錄因子存在O-GlcNAc修飾,對腫瘤轉移、耐藥、增殖等惡性表型具有促進作用。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研究組合作,通過質譜技術發現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第457位蘇氨酸能發生一種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氧連糖基化修飾(O-GlcNAcylation)。
  • 二肽-4Quintescine IS如何防止皮膚細胞糖基化
    什麼是糖基化?  糖基化是在酶的控制下,蛋白質或脂質附加上糖類的過程,起始於內質網,結束於高爾基體。在糖基轉移酶作用下將糖轉移至蛋白質,和蛋白質上的胺基酸殘基形成糖苷鍵。蛋白質經過糖基化作用,形成糖蛋白。糖基化是對蛋白的重要的修飾作用,有調節蛋白質功能作用。
  • 科學家揭示拉沙熱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修飾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寡糖轉移酶STT3B在拉沙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LASV囊膜糖蛋白GP高度糖基化,在其躲避宿主抗體中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糖基化過程的具體機制仍不明確。該研究利用質譜技術對LASV GP蛋白的互作宿主蛋白進行鑑定,發現宿主寡糖轉移酶(OST)複合物中STT3B和LASV GP蛋白存在較強互作。哺乳動物細胞內OST複合物的催化亞基存在STT3A和STT3B兩種亞型,通常情況下,STT3B型OST負責補充STT3A遺漏的N-糖基化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