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萬年稻作上山文化探源農業文明 家風傳承文脈根深「亂彈...

2020-11-22 騰訊網

CCTV-10

2020.1.26 7:39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浙江卷 浦江篇

浦江篇 預告片

「 (柯水) 又東北徑永興縣東與浙江合,謂之浦陽江。」這段出自《水經注·漸江水》的記載,是浦陽江第一次見諸史料。

上山文化探源農業文明

2000年秋冬之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帶著浦陽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的課題,赴浙江省浦江縣渠南村進行考察。在一個地圖上並沒有標註的地點——上山,一個從未見過的發現讓蔣樂平眼前一亮。

一種被稱為「大口盆」的器皿,其功能和年代,遠遠超出了蔣樂平的想像。

蔣樂平最初猜想它誕生於距今六千到七千年以前。

而當蔣樂平和同事們把大口盆的碎陶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時,一種此前從未在陶器中出現的物質出現了。

稻殼、稻葉和稻莖,這些罕見的材料,對於學者們斷定這個遺址的文明程度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證據。

經過幾年的碳十四年代測定,蔣樂平提供的四個夾炭陶片標本所測出的年代,震驚了考古學界。

這一發現,將長江下遊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前移了兩千多年。

隨後,一系列稻米加工工具也得以出土。它們和瓦片中發現的稻穀一道,再次證實了錢塘江流域的浦江縣,在世界水稻種植的版圖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6年11月5日,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

此後,浦江周邊各縣市又相繼發掘了此類文化遺址18處。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如今,回填後的上山遺址已經建起了遺址公園。

《鄭氏規範》中的家風家訓

明太祖洪武年間,浦江縣鄭氏家族的族長鄭濂奉詣赴京。明太祖朱元璋盛情接待了這位江南望族的族長,並親自向鄭濂討教治家長久之道。

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鄭氏兄弟三人遷入浦江承恩裡。鄭氏一族在宋元時期之際制定的58條家規,奠定了這個家族精神道德的基石。到了元末,鄭氏家規又增加到了一百多條。

明朝初年,因為宋濂治學有方、德才兼備,鄭氏族人邀請他參與修定《鄭氏規範》。

依靠他以及後人的整理,《鄭氏規範》在明初擴展到了168條。它所包含的內容,從狹義的家規,延展到正直、為公、報國等道德範疇,擁有了家國大義的內涵。

靠嚴謹而有序的家規管理,浦江鄭氏最繁盛時曾同時容納3300多人同財共食、和睦禮讓。從宋到清,鄭氏一族有170多人為官,明代出仕者多達47 人,官位最高者居禮部尚書。其中,沒有一人因貪汙而被罷官。

神秘月泉 見證浦江文脈發展

浦江月泉隨月亮盈虧而消長的神奇現象,暗合了南宋理學「理氣之相為貫通」的概念。據當地史料記載,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著名理學家呂祖謙到月泉講學。此後六年之內,理學名家朱熹、永康學派的創立者陳亮先後聞訊而來,三人都曾在月泉邊留下傳道授業的典故。

三位大儒在月泉邊講學,成為宋朝理學傳播的一場盛事。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月泉書室建立,元初升為月泉書院。

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外地為官的浦江人吳渭因不滿元朝統治,棄官回到故鄉。隨後,他邀請邑人方鳳、福建人謝翱、澧水人吳思齊,在浦江創建了一個名叫月泉吟社的文學團體。

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四方徵詩。當時共收到詩歌2735卷,影響範圍波及東南六省。經過評選,詩社將排名居前的六十首詩進行了刊刻。

這些詩歌集結出版的《月泉吟社詩》,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社總集。

月泉旁的這場詩會,開啟了中國文壇舉行大型詩歌評選的先聲。月泉,自此成為浦陽江岸邊的文化地標。

從2013年7月開始,月泉遺址得到了發掘和重建。

浦江亂彈 粗獷豪邁

浦江亂彈是一種粗獷如同秦腔的曲調。

「亂」字,寓意演唱風格粗獷熱烈,情緒高昂。這種形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曲藝形式,保存著北方移民文化的特徵,並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在「諸宮調」和南戲的影響下,得以形成和發展。

歷經三百多年,浦江亂彈的大小劇目多達120餘本,曲牌包括三五七、蘆花等多種類別。

2006年,浦江亂彈成為金華市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在政府的支持下,浦江縣浦陽第二小學正式成為傳承浦江亂彈的新園地。

今日浦江,許許多多古村落,在保持著傳統文化與人居環境的同時,也重新定義著當代鄉村文化建設。在這些村落當中,浦江剪紙、書畫、板凳龍等民間傳統手藝,找到了棲身之所。

在縣政府發展全域旅遊的整體規劃下,浦江縣境內的許多歷史遺蹟都得到了全面保護與重新設計。

千年浦江,依然是詩意流淌的地方。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平平安安過大年!

中國影像方志

《浦江篇》

播出時間:1月26日 7:39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姜沛辰(實習)

相關焦點

  • 《新華每日電訊》:「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 浙江浦江旅遊口號等你來定!
    她古老,在小城的歷史深處,藏著一個遠古以來從未提及的史前文明;她自然,滿屏的青山秀水、空氣中超高的負氧離子,在一呼一吸間帶走了肺部的塵埃;她淳樸,深山老林裡沒有過多的商業化改造,老人們依舊堅守著生活陣地;她暖胃,秋冬季憑一碗牛清湯就徵服了無數遊人的味蕾!她就是浙江金華·浦江。
  • 文化下鄉鬧盈盈 浦江重現30年前的婺劇「鬥臺戲」
    5月5日,在浦江縣鄭宅鎮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廣場上,兩個可容納4000餘人的看場已座無虛席,浦江縣文化部門主辦的「送戲下鄉」婺劇展演,給百姓帶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讓廣大戲迷朋友們過足了戲癮。為弘揚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傳承「浦江亂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千年浦江旅遊金名片,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家風建設」九人談:樹好家風是精神文明建設中重要一環
    從小處著眼,從小事抓起,從娃娃抓起,從各類學校、各個單位抓起,從每個家庭抓起,開展官德、師德、商德、醫德教育,開展村風民風校風家風建設,開展文明著裝、文明用餐、文明居住、文明出行、文明旅遊活動,持續開展淨網清屏潔書行動,讓淫穢色情暴力穿越無處遁形,讓惡搞文化經典、解構文化名著、戲說曲解歷史、抹黑傳統名人的文化產品沒有市場。
  • 講好文化傳承創新故事!順德樂從文化導賞員開啟古建遊學之旅
    1月8日,「光陰的故事·觸摸古建,品味鄉愁」樂從古建遺蹟探源暨文化導賞員培訓項目正式啟動。  作為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之一,該項目將推動產生第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本土文化導賞員,推動歷史文化教育、社區文化保育、公益志願服務相結合,進一步講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專家、企業家、文化學者共聚一堂(其中有四百餘名專家、學者、教授),縱論華夏5000年優秀文化,共商華夏文脈傳承與發展之道。家教,家風,家風傳承慈孝,家國情滿天下。重視家庭、強調家風,深刻地烙印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儘管風吹日曬,這幾句話的字跡會模糊,但好的家風如化雨春風,護著家,護著國。
  • 啟動家庭生態系統傳承家風的5個通道
    以家庭生態系統理論來審視現代社會的家風傳承,就要重視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影響的過程,重視家庭系統內的各要素對家庭成員的綜合作用。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把握傳承好家風的方向。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體現在言談話語、舉手投足之中。父母的價值觀往往成為孩子觀察社會現象、形成辨別是非的尺度、指導行為的依據。
  • 「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的「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七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活動中,全體黨員幹部參觀了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傳家訓、揚美德」典型——張氏家族、楊氏家族通過了解兩個家族的家訓、家規、誡條,及其淵源內涵,進一步感受培育和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清廉從政的歷史故事,向優秀典型人物學習,進一步築牢清正廉潔的思想防線。
  • 【最美家力量】梅應愷家庭:建記憶館,凝結鄉愁傳承家風
    梅應愷雖因上山下鄉中斷了學業,但從來沒有放棄學習和夢想。他發奮努力,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成為一名律師。在梅應愷的影響下,他的子女都熱愛學習,成績優良,愛讀書愛學習的好家風也傳承到了第三代。 ◆ 樂於奉獻 無償援助 ◆樂於奉獻是梅家歷代傳承的家風,梅家的先輩曾經為新四軍秘密運送藥品,梅應愷的二叔梅練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他的父親梅繼光曾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抗日家屬。梅應愷繼承樂於奉獻的好家風,在律師執業期間,特別關心弱勢群體的維權問題。有一次,兒童朱春祿被高壓電擊傷,兩隻手臂被迫截肢,朱春祿父母找到梅應愷,請他幫忙代理維權。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11月13日拍攝的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及周邊農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 走進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山遺址發現了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此後在浙中地區又相繼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8處,其中有距今約9000年的彩陶和環壕遺跡等。 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上山文化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文化下鄉鬧盈盈 浙江浦江上演婺劇「鬥臺戲」吸睛十足
    5月5日,在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廣場上,兩個可容納4000餘人的看場已座無虛席,由浦江縣文化部門主辦的「送戲下鄉」婺劇展演讓村民們過足了戲癮。  按照傳統習俗,浙江金華的婺劇鬥臺必須邀請少至兩三個班社,多至十五六個班社,在同一地址演戲,然後一決高下。鬥臺的形式大致有搭臺鬥、弄堂會、同臺鬥三種。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為官公正清廉、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其子孫後代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  蔡襄過世後,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當地群眾以蔡襄故裡人為榮,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在楓亭鎮郊的蔡襄陵園,蔡襄紀念園已成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不斷迎來我市各級黨員幹部參觀學習,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揚正氣,促新風。  -推動監察制度改革  在蔡襄陵園內,一座由白色花崗石構築、高7.5米的儀門,立在蔡襄陵墓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