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1.26 7:39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浙江卷 浦江篇
浦江篇 預告片
「 (柯水) 又東北徑永興縣東與浙江合,謂之浦陽江。」這段出自《水經注·漸江水》的記載,是浦陽江第一次見諸史料。
上山文化探源農業文明
2000年秋冬之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帶著浦陽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的課題,赴浙江省浦江縣渠南村進行考察。在一個地圖上並沒有標註的地點——上山,一個從未見過的發現讓蔣樂平眼前一亮。
一種被稱為「大口盆」的器皿,其功能和年代,遠遠超出了蔣樂平的想像。
蔣樂平最初猜想它誕生於距今六千到七千年以前。
而當蔣樂平和同事們把大口盆的碎陶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時,一種此前從未在陶器中出現的物質出現了。
稻殼、稻葉和稻莖,這些罕見的材料,對於學者們斷定這個遺址的文明程度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證據。
經過幾年的碳十四年代測定,蔣樂平提供的四個夾炭陶片標本所測出的年代,震驚了考古學界。
這一發現,將長江下遊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前移了兩千多年。
隨後,一系列稻米加工工具也得以出土。它們和瓦片中發現的稻穀一道,再次證實了錢塘江流域的浦江縣,在世界水稻種植的版圖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6年11月5日,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
此後,浦江周邊各縣市又相繼發掘了此類文化遺址18處。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如今,回填後的上山遺址已經建起了遺址公園。
《鄭氏規範》中的家風家訓
明太祖洪武年間,浦江縣鄭氏家族的族長鄭濂奉詣赴京。明太祖朱元璋盛情接待了這位江南望族的族長,並親自向鄭濂討教治家長久之道。
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鄭氏兄弟三人遷入浦江承恩裡。鄭氏一族在宋元時期之際制定的58條家規,奠定了這個家族精神道德的基石。到了元末,鄭氏家規又增加到了一百多條。
明朝初年,因為宋濂治學有方、德才兼備,鄭氏族人邀請他參與修定《鄭氏規範》。
依靠他以及後人的整理,《鄭氏規範》在明初擴展到了168條。它所包含的內容,從狹義的家規,延展到正直、為公、報國等道德範疇,擁有了家國大義的內涵。
靠嚴謹而有序的家規管理,浦江鄭氏最繁盛時曾同時容納3300多人同財共食、和睦禮讓。從宋到清,鄭氏一族有170多人為官,明代出仕者多達47 人,官位最高者居禮部尚書。其中,沒有一人因貪汙而被罷官。
神秘月泉 見證浦江文脈發展
浦江月泉隨月亮盈虧而消長的神奇現象,暗合了南宋理學「理氣之相為貫通」的概念。據當地史料記載,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著名理學家呂祖謙到月泉講學。此後六年之內,理學名家朱熹、永康學派的創立者陳亮先後聞訊而來,三人都曾在月泉邊留下傳道授業的典故。
三位大儒在月泉邊講學,成為宋朝理學傳播的一場盛事。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月泉書室建立,元初升為月泉書院。
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外地為官的浦江人吳渭因不滿元朝統治,棄官回到故鄉。隨後,他邀請邑人方鳳、福建人謝翱、澧水人吳思齊,在浦江創建了一個名叫月泉吟社的文學團體。
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四方徵詩。當時共收到詩歌2735卷,影響範圍波及東南六省。經過評選,詩社將排名居前的六十首詩進行了刊刻。
這些詩歌集結出版的《月泉吟社詩》,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社總集。
月泉旁的這場詩會,開啟了中國文壇舉行大型詩歌評選的先聲。月泉,自此成為浦陽江岸邊的文化地標。
從2013年7月開始,月泉遺址得到了發掘和重建。
浦江亂彈 粗獷豪邁
浦江亂彈是一種粗獷如同秦腔的曲調。
「亂」字,寓意演唱風格粗獷熱烈,情緒高昂。這種形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曲藝形式,保存著北方移民文化的特徵,並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在「諸宮調」和南戲的影響下,得以形成和發展。
歷經三百多年,浦江亂彈的大小劇目多達120餘本,曲牌包括三五七、蘆花等多種類別。
2006年,浦江亂彈成為金華市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在政府的支持下,浦江縣浦陽第二小學正式成為傳承浦江亂彈的新園地。
今日浦江,許許多多古村落,在保持著傳統文化與人居環境的同時,也重新定義著當代鄉村文化建設。在這些村落當中,浦江剪紙、書畫、板凳龍等民間傳統手藝,找到了棲身之所。
在縣政府發展全域旅遊的整體規劃下,浦江縣境內的許多歷史遺蹟都得到了全面保護與重新設計。
千年浦江,依然是詩意流淌的地方。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平平安安過大年!
中國影像方志
《浦江篇》
播出時間:1月26日 7:39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姜沛辰(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