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林、劉明姣/文 攝
當踏入醫護的行列,就意味著要承擔神聖的使命;當穿上潔白的戰衣,就意味著要承擔光榮的職責。在重症醫學科病房內,處處可見二十四小時堅守崗位的身影,披星戴月,以科為家,他們無怨無悔。
2020年6月30日凌晨1點左右,在生命活水醫療集團總院重症醫學科,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每一位值班的醫護人員都知道,這又是有重症患者徘徊在生死邊緣,急需他們幫助。果然,這是來自感染科的急會診電話,患者張先生,53歲,是一位正在發熱、呼吸困難的雙側幾乎白肺的重症肺炎患者,在高流量氧療的情況下末梢血氧飽和度仍急劇下降,病情危急。值班二線汪衛東醫師立即趕往感染科,看完病人後,初步診斷: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膿毒性休克,病情非常危重,需轉入重症醫學科搶救。但患者生命體徵不平穩,氧合狀況極差,對氧氣高度依賴,轉運風險極高。此時就是與死神賽跑,汪衛東立即向科主任徐方林匯報,建議立即在感染科床旁氣管插管,利用ICU轉運呼吸機將患者轉至總院重症醫學科。
患者的轉入,對於ICU內醫護人員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6月30日上午,患者血壓靠大劑量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勉強維持在100/64mmHg左右,有大量黃綠色稀水樣痰,兩肺滿是溼羅音,在肺復張和高呼吸機參數(氧濃度100%,PEEP16cmH2O)支持條件下SPO2勉強維持90%左右,氧合指數小於80。總院重症醫學科醫療團隊在做好保護性機械通氣,肺泡灌洗,並將灌洗液送mNGS檢查,留置鼻空腸管行腸內營養和有創血壓監測等治療措施後,建議家屬行俯臥位和體外膜肺氧合(ECMO)通氣改善氧合。但家屬表示無力承擔ECMO昂貴的費用,總院重症醫學科醫療團隊只好給患者實施經濟成本最低、風險較高的俯臥位通氣治療。所謂俯臥位通氣就是將患者由平臥位改為俯臥位,促進重力依賴區塌陷肺泡復張,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和呼吸系統順應性,同時促進痰液引流。其主要併發症有心跳驟停、一過性血壓下降和氧合下降、氣管導管堵塞或脫出、壓瘡、嘔吐等。為保證該技術順利實施,徐方林科主任組織大家再次觀看俯臥位通氣教學視頻後,帶領醫護人員一起將患者由平臥位翻成俯臥位,大約半小時後患者末梢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至98%,給了大家很大信心。第一天俯臥位持續12小時,引流出痰液大約160毫升,氧合改善明顯,呼吸機條件也能適當下調,看到好的療效,讓大家興奮不已。這個操作需要6-7人配合,且在俯臥位過程中需要嚴密觀察,防止心跳驟停、脫管或壓瘡等,但是看見好的結果,大家覺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之後6天患者每天進行俯臥位通氣16小時左右,這期間,在科室微信群裡,醫生護士們不分晝夜的更新患者病情信息,隨時根據病情調整處理措施。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總院重症醫學科醫療團隊的精心治療下,7月11日,患者氧合明顯改善,感染得到一定控制,總院重症醫學科醫療團隊大膽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改為經鼻高流量氧療(HFNC)序貫治療3天後換成鼻導管吸氧,這樣讓患者避免了氣管切開,縮短住ICU時間。
7月18日,患者病情穩定,轉回感染科。7月26日患者出院時,其兒子還特地到總院重症醫學科感謝醫護人員救了他父親,看到在死亡邊緣掙扎的患者能夠順利康復出院,讓我們更加自信地沿著重症之路繼續負重前行,不負患者生命之託。
面對困難,我們臨危不懼;面對工作,我們不計得失。數不清多少個白天夜晚,總院重症醫學科曾將無數個危重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拉回,我們尊重生命、救死扶傷;我們情系蒼生、愛滿人間;我們披星戴月、守望生命!
俯臥位通氣體位示意圖
醫護一起進行俯臥位翻身
轉出前與患者溝通交流
檢查管路是否堵塞或者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