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盞茶,訴人生

2020-12-06 旭日東升wsyqr

人生似水豈無涯,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白駒過隙。滄海一粟。或許生活還是回歸平淡的好,閒暇時品一杯平淡之茶,願一縷幽香,還自己一顆清淨之心,歲月靜好!

我們喜歡在尋常的日子裡,獨自調一杯情緒,雖然苦澀,然細細品味卻是滿口芳香與甘甜。茶如人生,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其實,倒不如說人生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內心的滋味與人生的閱歷。

不同季節或不同的時間,喝著著不同的茶,像極了生命中或涼或暖的時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佔大多數,而心靜下來,茶裡,卻總有滋味,它譜寫了人生走過的那一段漫長人生道路,酸甜苦辣,成功失敗,幸福悲傷,記載了飽經風霜的經驗和生活閱歷,任憑世間的風煙瀰漫,在一盞茶中,細數光陰的淡定。

人生是最能表現自我的舞臺,如果有一天故事結束,選擇離開,一定要選擇釋懷,而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甜是它的饋贈。人生如茶,眾生流落在人間,是為了將諸苦嘗盡,換來一味甘甜。當年在意的得失、計較的成敗,都將成為過眼雲煙!

相關焦點

  • 宋代建窯變色釉茶盞十分罕見 釉面有金點和藍斑
    宋代建窯茶盞有沒有加金的?近日資深藏家王聲偉先生在家中展示了他早年收藏的曜變加金加彩天目宋盞。  曜變天目是對宋建盞一種特殊變色釉的稱謂,在黑釉上面有著零星的帶有藍色的斑紋,這種斑紋往往富於變化,非常漂亮。這類茶碗在日本一直受到最高的禮遇,是各種建盞中等級最高的。
  • 讓宋徽宗痴迷不已的兔毫盞長什麼樣?25張高清圖鑑賞珍品兔毫盞
    兔毫盞作為宋代建盞中最為流行的釉色類型,有銀、銀藍、褐、金、彩等多種色彩,不僅頻繁出現在文豪大家的茶詩茗詞中,兩宋茶書也多以其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點茶必備十二種茶具中的茶盞直接描繪成兔毫盞,其標誌性地位毋庸置疑。▲《茶具圖贊》中的茶盞配圖,為兔毫盞的白描形象對於喜愛兔毫老盞的朋友來說,宋代兔毫老盞是怎麼欣賞也不嫌多的。
  • 何謂人生如茶?
    何為人生?茶如人生!品茶如修行,人生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何為人生?就是面對現實!世態炎涼,無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當你成功了,你的故事就是傳奇!當你失敗了,你的故事就是笑話!當你放棄了,你的故事只是一個案例!當你拒絕了,你的故事只是一片空白!
  • 滿足了這幾個條件,才是上品油滴盞!
    建盞的美是通過質感展現出來,它恰好符號宋代茶家的審美,而茶家的審美觀紮根於儒釋道思想體系,講究的是深層次的、有內涵的、脫俗的、耐人尋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單純的形與色問題。聽禪缽盞有的油滴盞,器形很小,玩賞這種盞要近距離細細地觀賞。
  • 科普:全方位剖析油滴盞!
    ▲君臺觀左右帳記所以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簡單說,可以觀察油滴是否能保持卵狀而不變形,盞內外油滴斑紋均勻分布,要飽滿,要有三維立體效果。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因為燒制銀色油滴盞條件非常苛刻,全程需要還原氣氛,如果還原過了,斑紋難顯;如果還原不夠,銀色油滴上會出現髒物感。所以,上品銀油滴需要銀油滴比較乾淨,沒有髒物感。▲此盞釉面斑點的大小、形狀與疏密程度恰好。斑點銀白色(微灰)。很清晰。
  • 同為兔毫盞,為什麼也存在著優劣之別?
    作為宋代建窯產量最大的建盞種類之一,兔毫盞也可以算是宋代建盞的代表。那句被頻繁引用的宋徽宗的「玉毫條達者為上」,指的就是宋代建窯兔毫盞,所以同為兔毫盞,也存在著優劣之別,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鑑賞兔毫盞。
  • 秋冬出差,你需要一個鳴盞泡茶保溫杯,實測體驗,隨時隨地享受溫暖
    一杯整套,出行有它足夠開箱後才發現鳴盞泡茶保溫杯的配件那麼豐富,從通用杯蓋、雙濾網、透明TR55茶倉到保溫壺,喜歡喝茶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就是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另外茶水分離也是鳴盞泡茶保溫杯給我的一個小驚喜,通過雙層不鏽鋼濾網,可以隔渣直飲,口感順滑,絲毫不用擔心會喝到茶葉,90ml的透明茶倉,更是給我一種用功夫茶杯喝茶的品味感。
  • 以盞為舟 助非遺遠行
    受訪者供圖 兩個人碰見了正在小工坊裡燒木葉盞擺攤賣的「80後」匠人文丘。交談中她們發現,木葉盞產量質量不穩定,加上交通不便,銷售渠道稀少,自宋朝就一盞難得的木葉盞,前景黯淡。這麼美的作品,這麼精巧的技藝,應該走進更多人心裡。兩個人萌生了幫木葉盞突圍的願望。于慧慧回憶,當時當地非遺匠人只有十位左右,年輕匠人寥寥無幾。匠人們不太相信網際網路。
  • 茶是來自東方的樹葉
    而這些茶,不只是茶。中國人還加入了道在裡面。禪宗說禪茶一味,把禪當作茶,把茶當作禪。真真假假,亦真亦幻。有位高僧,其他僧人向他問道。他說,吃茶去。是的,道就在茶中,會心處,你只須細品。茶有百千種,不同的樹葉就有不同的茶。
  • 患愛滋病的"小姐們"鏡頭前訴邊緣人生(組圖)
    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   「灰姑娘」鏡頭前訴邊緣人生  患了愛滋病 不報復社會 為下一代積德  ◎口述/《冷暖人生》主持人 陳曉楠 ◎文/本報記者 陳萬穎  ◎圖/趙鐵林 受訪者
  • 兔毫盞憑什麼超越油滴曜變成為宋代最流行建盞?皇帝實權那麼大嗎
    1.宋代建盞的緣起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宋代更是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而相較於唐代簡單的煮茶法、煎茶法,宋代的飲茶風尚也出現了新的引領潮流——點茶法,與之相對應的鬥茶法也因此盛行開來。兔毫盞是宋代建窯生產量最大、也是現存於世數量最多的建盞品類,在許多和宋盞相關的歷史書籍中,我們也總能夠看到兔毫盞的身影存在,綜合這些方面,許多專家學者都直接將兔毫盞定義為是"宋代建盞的代名詞",在筆者看來,這樣定義也是恰到好處的。
  • 這些極品油滴盞,你見過幾個?
    一些極品油滴盞,更是許多盞友一直在尋找中的。一、知名傳世油滴盞由宋代傳承至今、器型完好的油滴盞,數量極其稀少,價值已不可估量。加上工藝及審美方面的獨特性,油滴盞在日本國寶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理所當然的。靜嘉堂靜嘉堂除稻葉天目之外,還藏有一隻頗受矚目的油滴盞,就是這隻大撇口油滴盞。
  • 楊敏傳統鷓鴣斑盞代表——古韻與現代藝術的優雅「碰撞」
    福建建窯盛產美盞,而紋路有如鷓鴣斑點的盞,非常稀有,被茶人珍藏。此說的即是鷓鴣斑建盞。楊敏老師在當代建盞收藏圈內,將一隻極品的鷓鴣斑盞收入囊中,更是很多愛盞者夢寐以求的事。楊敏老師-修坯在那個夕陽西沉的傍晚,沐著落日的餘暉,楊敏老師暫停忙碌,沏上一壺茶,靜等開窯的那一刻……不知這次的鷓鴣斑盞將以何種姿態「飛出」,雖燒制鷓鴣斑盞為數不少,但這次依舊滿懷期待、激動難抑。
  • 趙州禪師一句「吃茶去」,從喝茶中領悟人生真理!
    「吃茶去」,一開始,是在唐朝晚代時,趙州禪師以此來接引學生參禪,由此讓來人秉了機緣入佛法。據史料記載,趙州從諗禪師每日會在其呆的古觀音院山門口,凡見了遊僧便問他最近是否有到過這裡,無論僧人回答是「曾到」,還是「不曾到」,禪師均回「吃茶去」!後來該院的院主便問,為什麼曾到也答曰吃茶去,不曾到也答曰吃茶去?
  • 潘捷分享《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奇珍曜變天目建盞過眼錄
    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奇珍曜變天目建盞過眼錄潘捷潘捷 Jay Pan.「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於5日在杭州淨慈寺美術館開展,現國內僅存的半個南宋「曜變天目」殘盞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吸引四方目光。此次展覽匯集了宋代茶事器物114件,器物類別囊括了盞、盞託、執壺、罐、渣鬥、雜件等。整個展覽由三個單元組成,分別為:煎點茶湯、茶具先生、禪茶東傳,以此完整呈現宋代僧家茶事的歷史脈絡。
  • 「茶」的雅名俗稱大全,光聽著就醉了!
    茶 茶文化博大精深,雅趣頻生。茶不僅養身,更可怡情。懂得玩茶的人,生活總比別人多幾分雅致和情調。 好茶配好名,各類茶除了有自己的美名,愛茶的古人也給他們賦予了很多雅稱,使茶不僅品來美,聽來也醉!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茶的顏色之所以呈現白色,而非現在茶水的淡黃色或淡青色,和制茶的工藝有關。宋代制茶工藝在採茶之後需要經過揀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和過黃這六大步驟,製成最後的團茶。團茶的外形多為印有龍或者鳳的茶餅,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茶葉的苦味已經非常清淡了,顏色也在蒸、泡、洗、烘之後泡入水中呈白色透明狀。
  • 張曉鳴‖紹興的蝦盞
    放蝦盞50年前,水鄉紹興農村小孩大都有放蝦盞的趣事。春夏兩季河蝦正繁殖成長,正是我們孩時放蝦盞的好時機。放蝦盞先需做蝦盞:用能氽浮水面的較細的高粱杆(條帚柄稈)或麻稈,剪成食指這麼長的一段又一段做蝦盞「埠頭」(浮標);再用2米左右的線一端吊在這「埠頭」中間,不用時把這線纏繞在「埠頭」上;這線的另一端吊住蝦的誘餌——踏死的大蚯蚓,這就做成了蝦盞,一個人放的蝦盞一般做十幾個。
  • 人生就像一杯茶,有濃有淡,有聚有散
    人生之路,漫漫無期。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憂愁,也有自己的快樂自在。人生就如這一盞茶,會苦澀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而你唯有苦時看淡,甜時珍惜,才能過好這一生。人生,就像是一杯茶,有濃有淡,有聚有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活的獨到品味,這生活中的聚散離合,也終究是命中注定。你無力去改變什麼,唯有珍惜每一刻的擁有,不負每一分的相聚。
  • 茶 茶杯的杯壁是厚的好,還是薄的好?
    要探討這個問題,需要提前設定一些條件:由於品茗杯材質、形狀、釉料及燒結溫度等因素不同,對茶湯效果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設定不同厚薄的杯子材質等因素是完全相同的。杯壁越薄,越有利於表現香氣。所以,潮汕工夫茶四寶中的若琛甌,應該是杯壁很薄的小瓷杯,一小杯烏龍茶飲下,即保證了高揚的香氣,濃鬱的滋味,又不至於飲水過多,成為負擔。反之,杯壁較厚的茶杯,不利於表現香氣,卻有利於表現厚重的湯感,適合用來品飲普洱熟茶、黑茶等不以香氣取勝的茶品。因此,在品茗過程中,我們應結合不同的茶品,配置不同的茶杯,方能更好的表現茶湯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