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我是蒲蒲蘭的林秋蘭,很高興又來跟大家做群分享啦,今天分享的是蒲蒲蘭最新的原創科普繪本《水中的光亮》,是一本講述水生螢火蟲的科普繪本
我給這次分享起了個略抒情的名字(主題):那既遠又近的螢火蟲的美麗,希望大家喜歡。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見過螢火蟲?
現在還能在身邊見到嗎?
不經意間,這種來自自然,一閃一閃又浪漫可愛的美越來越少見了。
有的家長可能會想,螢火蟲並不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也只是可有可無罷了,孩子是否了解,並不是很重要。
其實,孩子對於他們不知道、沒見過的東西是十分好奇的,孩子對昆蟲,也往往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如果不是後天的教育告訴孩子,「別動蟲子,會咬人」或者「蟲子很髒,有毒」等等,很少有天生不願意觀察、觸摸蟲子的孩子。
而螢火蟲,不僅能一閃一閃地發光,而且對人類沒有任何危害。著實是孩子親近自然的很好的窗口。
我們在8月底的BIBF期間,在展場和蒲蒲蘭繪本館分別做了這本書的小讀者見面會,現場的孩子觀察起螢火蟲認真極了!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本繪本——《水中的光亮》,和大家一起來探究螢火蟲的秘密:它們為什麼發光?為什麼越來越看不到了呢?
你能想像數不清的螢火蟲匯集在一起的場景嗎?這本繪本的封面便拍攝於真實的場景哦!不僅是封面,這本繪本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真實場景的再現。
不僅照片是真實的,這本繪本中的故事也是真實的。先來看一下繪本,欣賞一下美麗的照片,看看這本繪本講了什麼故事吧~~
《水中的光亮》
付新華 文/攝影 連環畫出版社
環襯
大家從環襯上看到了什麼?
故事,從大耒山開始
這張就是大耒山的航拍圖啦,這張圖上有自然村落和螢火蟲保護區的標註,大家看到了嗎?
我的爸爸是一個螢火蟲專家,他答應我,下次去野外尋螢時,也帶我一起去。太棒啦!
一個周末的傍晚,我們來到離城市很遠的大山裡,鳥兒在山林裡竄來竄去,風兒在秧苗上跳舞。
我跟著爸爸來到一片稻田,月色朦朧,爸爸說,這正是適合螢火蟲活動的好天氣。
不久,越來越多的光亮閃爍起來,有的藏在草叢裡,有的輕盈的緩緩升起,旋轉飛舞……
無數小光點環繞在我們周圍,我們好像進入了奇異的童話世界。
我們輕輕地走過稻田邊,一隻只螢火蟲在我們眼前飛過、停留。
(大家點開大圖就可以看到這些細節)
我們採集了一些螢火衝裝進瓶子,它們在黑暗中閃爍著迷人又神秘的光芒。
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來到爸爸的「螢火蟲王國」。
螢火蟲的成蟲和幼蟲竟然長得一點都不一樣,太讓人吃驚了!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知道好多螢火蟲的秘密!
爸爸說晚上的實驗室更神奇,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一個多星期後,再次來到爸爸的實驗室,我不禁驚呆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爸爸說,螢火蟲會出現奇妙的變化,是什麼呢?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我又來看螢火蟲了,這次,它們給了我大大的驚喜!
幾天後,我和爸爸帶著羽化而出的成蟲回到了那片充溢著香氣的稻田。
我輕輕打開瓶子,螢火蟲陸續從裡面飛出來——
漸漸地,它們加入了夥伴們的行列,自由地飛來飛去。
一隻螢火蟲落在我的額頭,似乎不捨得離去,是不是剛才放飛的其中一隻?
故事到這裡基本就結束了。
這一部分是後記,也就是發生這個故事的大背景,字略小圖不好看清楚,後面我們會說到。
後襯紙
封底
整本書到這裡就結束啦!
《水中的光亮》這個故事的原型便是這本繪本的作者付新華教授和他9歲的兒子。一位教授來寫繪本?也許很多人都覺得奇怪。
這位教授可不是一般的「學者型」人物哦。
付新華原本是研究昆蟲的,多年前的一天,他偶然在路邊看到了一隻長相奇醜的發光的傢伙,當時並不知道是什麼,後來才知道是螢火蟲的幼蟲。當時,中國對螢火蟲的研究十分缺乏,這次偶然的相遇使他產生了研究螢火蟲的激情。
沒想到,從此,他便越發不可收地踏上了尋螢之路,走過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一開車就是十幾個小時。在尋螢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地方原本有很美的螢火蟲,但由於環境的惡化,很快就滅絕了,這讓他十分痛心。他開始研究攝影,希望通過影像記錄下這些越來越少的美麗。
他發現不僅是環境的惡化導致螢火蟲大量減少,還有很多無良商家通過各種方式捕捉和販賣螢火蟲,導致螢火蟲大量死亡。比如,如果打開某寶,搜索「螢火蟲活體」,你便會發現大量類似網頁。
我隨意截取了一家的評價圖,已經有一千多好評,網友大多評價很好、浪漫,而且大都很推薦。
為什麼消費者很推薦呢?可見大家距離螢火蟲已經很遠了,很多成年人開始回憶童年的快樂,很多爸爸媽媽想讓孩子有所體驗,有的情侶想製造浪漫情調……
可大家知道這浪漫背後意味著什麼嗎?
很多網頁宣稱是專業養殖的。其實,付教授說:螢火蟲養殖是一項非常有難度的技術,不是誰想養殖就可以養殖的。他研究螢火蟲十幾年,也剛剛掌握了螢火蟲養殖技術。其實,這些售賣中的螢火蟲都是來自於捕捉。從農民手裡購買,一隻只需要一毛錢。
這些在今年越發得到關注,比如,《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在8月份專門做了幾十頁的專題,考察螢火蟲販賣並關注對螢火蟲的保護。
為了保護螢火蟲,付教授於2014年創立了(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在大耒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建立保護區。
大耒山——也就是《水中的光亮》的故事發生地。
繪本中這張圖,就是大耒山的航拍圖,大家能從圖上看出保護區的位置。看起來很小,其實範圍很大哦。
在這個保護區裡,付新華副教授做了什麼呢?
○ 從農民手裡租下稻田使用權,再租給農民,要求農民按照無公害的方式種植。——農藥的過渡使用,是殺死螢火蟲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 清理河道垃圾。——讓螢火蟲的生存有更好的生態環境。
○ 人工管理,控制車輛進出。——不讓無良商家有機會來捕捉螢火蟲,避免掠奪性的商業開發。
○ 建立養殖基地。——培育更多的螢火蟲放歸山林。
○ 帶領兒童進行科學活動。科學賞螢,觀察自然,帶領孩子學習種植水稻、清理垃圾等。——培養孩子的自然意識。
經過了兩年多這樣的努力,大耒山的螢火蟲數量增加了好幾倍,成了非常美麗的「螢火蟲生態公園」。
這是《水中的光亮》作者付新華教授登上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舞臺時播放的大耒山的螢火蟲圖像。
這是記者在大耒山考察時拍到的圖像。
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保護美是那麼難,而破壞卻極其容易。
接下來我們再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水中的光亮》繪本的緣起。
和《水中的光亮》的故事相遇,是去年五月份的事。我們收到了一些螢火蟲的投稿照片,看到了一本介紹螢火蟲的書。看到這些我們才知道,原來小小的螢火蟲背後有這些讓人感動的故事,有一個兢兢業業做事的人,有如此深的情懷。我們關注的環保往往是身邊的,霧霾啊、尾氣啊!但其實,在我們不經意間,像螢火蟲這樣的小生命的滅絕,更是在拉響環保的警鐘。我們覺得,可以做這樣一本繪本,讓孩子看到他們平常看不到的世界、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美好生命。尤其是,中國的原創科普繪本很少,引進的圖鑑類繪本大多可以增加知識,卻無法帶來真實、切身的感受。
但是,我們也有著很多的擔心。比如:
真實的大耒山是什麼模樣?
真的有那麼美的螢火蟲存在嗎?
保護螢火蟲的基地會不會只是紙上談兵?
對稻田進行無公害的管理真的那麼容易實施?
所謂的大耒山,是環保行為的範例,還是只是一種商業模式運作?
如果要做一本繪本,我們希望做一本有真情實感的繪本。
帶著這些疑慮,也帶著對螢火蟲的憧憬,我們在去年6月份去了大耒山。
在大耒山,我們見到了付教授其人,見到了綠油油不施加農藥的稻田,見到了「守望螢火」的辦公室。在夜晚,付教授開車帶著我們來到保護區外,付教授帶上工具,帶著我們徒步走進去,來到稻田邊,等待螢火蟲出現。有了這樣的體驗,呈現在繪本中的時候,一切都仿佛在眼前上演,不需要一點渲染和粉飾。
當我們的站在田邊等待螢火蟲出現時,我們仿佛變成了故事裡那等待螢火蟲出現的孩子。
那晚,我們和螢火蟲有了最近距離的交流。我們看著它們在眼前輕輕起舞,看它們輕盈地落在小草上,用手輕輕地抓住它們仔細地觀察……
遺憾的是,那晚月色太好,並不太適合螢火蟲活動,沒有看到「螢火滿天飛」的場景。但是,有了這樣的體驗,對故事已經有了更深的體會。那晚,趁熱打鐵,我們和付教授聊到十二點多,確定了故事的大致脈絡。
(在這裡增補一個知識點,螢火蟲是通過發光的脈衝來尋找同伴求偶的,所以遇到很亮的東西,比如月亮,比如路燈,就會覺得自己不夠亮,就不發光了,所以就會出現這句話)
做一本原創的科普繪本,實在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我們要解決很多個瓶頸。
比如,稻田裡這些是什麼螢火蟲?照片中的螢火蟲都是同一種嗎?螢火蟲吃什麼嗎?實驗室中的螢火蟲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等等等等……小編經常被這些複雜的知識搞得暈頭轉向,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進行了無數遍調整,小編成了「半個螢火蟲專家」,《水中的光亮》也大致有了初步的模樣。
大家在之前看到了,這本書其實是兩種美術形式構成的,也就是「照片+手繪」。照片部分,呈現的是螢火蟲的美、螢火蟲的生態等。而手繪部分呈現的是我和爸爸尋螢的故事脈絡。
之前的多次調整,都是基於照片的。因為手繪是可以修改的,而照片卻不能。我們不可能去對照片進行隨意的調整,那將會失去照片所表現出的「真實」;
拍攝動物的照片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付教授說:去尋螢一次,一共也拍不了幾張照片。有時等待幾小時,只能拍出一張,由於天氣、環境等的影響,很多時候甚至一張也拍不到。有時候一個很美的場景出現了,你還沒架好相機,調好光圈,它已經消失了。因此,我們也無法希望有無數張照片以供選擇。
最後入冊的這些照片,尤其是那看起來並不多的幾張很美的大場景照片,其實是付教授多年來無數次進山尋螢才能拍到的。
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繪本中的「手繪」。雖然在這本繪本中,手繪看起來只是「配角」,卻依然要精益求精,以求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場景要儘可能真實;科學的部分要儘可能準確;人物要富有真情實感……
手繪部分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也經歷了數次修改。以下是手繪風格確定的過程。
第一稿,筆觸過於簡單,且服裝等都不太符合尋螢的需要。
第二稿,顏色單薄,不符合尋螢時的時間條件——傍晚-夜晚。
第三稿,顏色沉穩了,但放在書上與照片對比不清晰,打開頁面有「不知道從哪兒開始看好」的感覺。
第四稿,去掉了顏色,讓手繪和照片各自成為一體,版式明快了很多,也便於閱讀。
確定了風格,還要修正細節。我們以兩幅圖來舉例。
這幅圖,呈現的是「我和爸爸開車來到山林裡,收拾東西,準備等天色暗些再徒步上山。」
圖1,給人的感覺是從車上拿下包,馬上就要走了。與故事的脈絡不符。
圖2,我們可以看出爸爸和孩子正從後備箱拿出所帶的工具,也能看到符合生活實際的捕蟲網等工具,不僅符合故事脈絡,也增加了圖的信息量。
圖3,通過陰影的變化呈現出「黃昏」的天色,畫面更有故事性。
這幅圖,呈現的是「我和爸爸回到實驗室,看到了我們從山林裡採集回來的螢火蟲。」
圖1,螢火蟲在實驗室中生活的場景不符合實際。
圖2,呈現不出螢火蟲在實驗室中生活的環境。
圖3,基本OK,呈現出了螢火蟲在實驗室中生活的需要的器皿的樣子、器皿中需要放置的苔蘚等。但如果不做說明,家長和孩子可能看不明白。
圖4,對器皿的主要結構進行了注釋,更清晰易懂。
有了這樣的過程,照片的手繪的排版基本上完成了。但接下來還需要完成細節的設計。比如封面:
這張封面是今年五月份拍攝於大耒山的,真實地呈現出了「水中的光亮」,我們可以看到水波流動,可以看到不同節奏飛舞的螢火蟲光點。
封底選擇了爸爸和我進山的圖,以此來象徵「爸爸帶著我繼續踏上了尋螢的路」,以及「爸爸正和我帶著象徵著美好的螢火蟲光亮回歸山林,意味著我們正在回歸自然美麗的家園。」
我們特意為這本書做了後記,讓大家了解這個尋螢故事的更多的背景。一個故事能帶給孩子的感受是有限的,而讓他們了解更多關於愛、關於美的東西,能夠進一步培養他們擁有熱愛生活、關愛自然的心靈。
在書的最後,大家還能看到一幅「螢火蟲一生」的手繪圖。讀完故事,可以藉此和孩子回顧一下螢火蟲每個階段的生長變化,螢火蟲的奧秘,就這樣在孩子的眼前一點點展開、再完整地合為一體。
《水中的光亮》這本書出版後,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幾十家媒體進行了相關報導。
如:
《北京晚報》
《經濟日報》
《新華社》
最後的最後,再給大家分享一位家長的閱讀體驗:http://www.tushulian.com/shuping/6397.asp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