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濱海火電/核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研究

2021-02-15 海洋生態大講堂

我所在濱海火電/核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來源: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0-11-10

近日,我所海洋與海岸地質實驗室黃髮明課題組在濱海火電/核電廠(以下簡稱「濱海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林傑博士等將研究結果以「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persion of thermal pollution caused by coastal power plants」為題發表於《Water Research》(top期刊,IF=9.13)。

我國核電廠和火電廠近1/5的裝機容量布置在濱海區域,這些濱海電廠均採用海水作為冷卻水的源和匯。研究表明火電廠的熱效率約40%左右,核電廠的熱效率約33%。因此存在大量的熱量排入近岸海域,造成海水升溫,進而影響其生態環境及水生生物的整個食物網。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運營的濱海電廠每年輸入沿海海域的熱量近9×1015KJ,可使3×1010m3冰川融化。

目前,國內外對海水升溫過程中主要影響因素的貢獻缺乏系統性和定量化研究。本研究以中國沿海從北到南6個分布相對集中、裝機容量較大且溫排水錶層排放的研究區為例,以環境流體介質質能守恆模型為基礎,選取流速、水深、海岸地形因子、橫向擴散係數和垂向擴散係數等5個影響因素,定量評估它們對溫排水擴散範圍的影響。通過定義熱擴散能力係數,建立了操作簡單的研究區選址綜合評判標準。

研究結果表明:

(1)流速、海岸線地形和橫向擴散係數與熱擴散能力線性相關。

(2)流速和海岸線地形仍然是貢獻率一致且最大;

(3)影響溫排水熱擴散能力以及擴散範圍的是排水口附近的海岸地形條件,而非排放口所處的地理位置。

(4)從熱擴散能力和海洋生物的熱敏感性的角度來看,在熱排放熱量相同的情況下,位於東海海域濱海電廠的熱排放比位於南海海域濱海電廠的熱排放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更小。

(5)從熱擴散影響的角度,為濱海電廠的規劃、選址和平面布置建立了各影響因素的綜合測算方法。

濱海火電/核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摘要圖

針對2011年福島核事故教訓啟示、我國核電廠分布以及生態用海要求等,近年來課題組開展了複雜環境下濱海核電廠建設海洋環境要素的適宜性以及沿海海域對濱海電廠熱排放的生態響應機制等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Water》等學術期刊,出版了《濱海核電廠建設海洋環境要素適宜性研究》專著。這些研究成果可為濱海核電廠規劃、選址、設計、建設和運營提供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撐,有助於濱海電廠安全高效發展和沿海海域對濱海電廠熱排放海洋生態響應機制的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0310939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5326X18302285https://www.mdpi.com/2073-4441/11/12/2577 



-

《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浙江省重點智庫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

2019第八屆世界海洋大會

寧波海洋研究院實踐創新基地

上海長木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微媒平臺

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

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

請您在留言中標註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

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繫方式。

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

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夥參與公眾號運營!

 附:投稿類型與要求

(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

(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

(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註明出處;

(4)重要會議報導或信息,請附必要圖表及其標題說明;

(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或重大會議學術報告PPT;

(6)重點團隊介紹,或重要人物專訪。

您的讚賞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黃髮明團隊在濱海火電/核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表明火電廠的熱效率約40%左右,核電廠的熱效率約33%,因此大量的熱量被排入近岸海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運營的濱海電廠每年輸入沿海海域的熱量近9×1015KJ,可使3×1010m3冰川融化。濱海電廠熱排放造成海水升溫,能夠直接和通過食物網兩方面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目前,對濱海電廠廢熱在海水中的熱分布影響因素研究多集中在單因素的定性分析。
  • 中科院長期生態學研究為濱海溼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集成分析長期監測資料和實驗數據,在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碳交換規律及機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基於 8 年的連續定位觀測,闡明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碳交換的日、季節和年際變化規律,定量評估了濱海溼地的碳源匯功能。潮汐作用作為濱海溼地最基本的水文特徵,也是影響濱海溼地碳交換過程的關鍵因素。
  • 環保部發布新規:核電廠建設必須考慮地震影響
    按照《規定》要求,我國核動力廠包括核電廠在選址時,必須綜合考慮廠址所在區域的地質、地震等廠址周圍的環境特徵,必須考慮廠址所在區域內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的外部事件對核動力廠安全的影響。《規定》同時要求,核動力廠應儘量建在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離大城市相對較遠的地點。
  • 王乃彥:我國內陸核電廠可實現「近零排放」—新聞—科學網
    建設內陸核電站首先要回答能不能建以及安全性的問題,其次還要考慮其對環境有多大影響,特別是對周圍水資源的影響。 從全世界看,有一半以上的核電廠建在內陸。美國65座核電廠(104臺運行機組)中,有39座核電廠、64臺機組位於內陸地區,佔所有核電機組的61.5%,有超過2000堆年的運行經驗。
  • 專家解析風向等氣象條件與日本核汙染擴散問題
    設立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定的中心,我們這個中心在這次日本核洩漏事件發生以後反應非常迅速,3月11日以後我們收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給我們發來的關於核電廠的位置、基本參數以後,迅速啟動了我們的應急匡算模式,對未來3天72小時汙染物可能擴散的影響範圍、軌跡進行了預報。而且我們和日本、俄羅斯進行了溝通。
  •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影響環境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報告稱: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吳晶晶)中國核能行業協會31日向社會發布《內陸核電廠環境影響的評估》課題研究成果,指出我國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 海南核電公司:昌江核電廠運行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中新社記者 付美斌 攝  中新社昌江11月25日電 題:海南核電公司:昌江核電廠運行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中新社記者 付美斌  「海南昌江核電廠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系統已正常投用並有效實施,陸地、海洋介質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樣品取樣測量工作有序開展。」海南核電有限公司核安全處處長韓春林自信地說,「監測結果表明電廠運行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 環境部: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停堆或者關閉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代睿 4月15日,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確實對核電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的停堆或者關閉。
  • 報告稱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報告稱: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記者吳晶晶)中國核能行業協會31日向社會發布《內陸核電廠環境影響的評估》課題研究成果,指出我國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我國對內陸核電建設一直持科學審慎的態度。
  • 生態環境部: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導致暫時停堆或關閉
    中新網4月15日電 針對「是否有核電站因疫情暫停關閉」的提問,在生態環境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15日表示,沒有核電廠因為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的停堆或者關閉。湯搏稱,這次疫情確實對核電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核電產業從上下遊來說具有非常長的產業鏈,涉及核電廠、施工建設單位、設備供貨商和其他的服務商。從核電廠角度來說,運行核電廠本身擔負著春節期間保障電力供應的重要任務,在春節前一段時間,各個核電廠就制定了發電保障計劃。現在來看,發電保障計劃為疫情期間保證運行核電廠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 火電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分析
    近年來,火力發電量保持穩定增長,受環保、電源結構改革等政策影響,火力發電量市場佔有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態勢,但同時受能源結構、歷史電力裝機布局等因素影響,國內電源結構仍將長期以火電為主。火電行業未來只有不斷提高火力發電技術,才能適應和諧社會的要求。火電行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正當時,未來,實現高效、清潔、綠色生產方式是行業發展主要目標。
  • 疫情影響投資環境,日立退出英國新威爾法核電廠計劃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日立製作所日前表示,由於投資環境惡化,將退出已經擱置20個月的英國威爾斯核電廠計劃,英國的核能計劃再次受挫。新威爾法核電廠(Wylfa Newydd)位於威爾斯西北部的安格爾西島(Anglesey),目標設備容量3GW,可滿足英國6%電力需求,可在建造期間帶來9,000個工作機會,還擁有長達60年的使用壽命,而這座超大核電廠造價也不斐,預計建設成本達200億英鎊,且已經超過原本預估的1.5倍,這或許也是日立決定退出的其中一項主因。
  • 中英科學家為火電汙染減排「畫像」
    多年來,他致力於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研究,梳理碳排放和大氣汙染物清單,評估大氣汙染物的經濟和健康影響,探索最優的節能減排道路。最近,他心情不錯,因為一項他作為通訊作者、持續進行了三年的研究成果,近日以《超低排放標準出臺後,中國發電廠實現大幅減排》為題發表在《自然—能源》上。
  • 生態環境部積極支持推動行業企業復工復產 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
    此外,疫情發生以來,沒有核電廠因為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停堆或者關閉。據中國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截至3月22日,全國共為2583個疫情防控急需項目提供了環評應急服務保障,支持推動行業企業復工復產。「1-3月,我部已批在批28個涉及鐵路、油氣開發、煤炭開採、水利工程等項目,涉及總投資5056億元。
  • 我國地下水汙染現狀:濱海比內陸形勢更嚴峻
    研究顯示,濱海地區的地下水汙染程度要遠高於內陸地區,並可能造成近岸海水質量惡化,影響海洋生態。地下水不僅是水文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人類的重要淡水資源,尤其是對於郊區和農村地區的用水。近年來地表水水源普遍受到汙染,人類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2015年4月國務院頒布《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明確要求實施全國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開展有機物汙染風險評價。
  • 福建漳州核電廠1、2號機組建造階段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告
    、地表水、大氣、生態影響,以及施工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等。電廠運行造成的溫升區面積總體較小,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是有限的,同時也不會對廠址周圍養殖區造成不利影響。核電廠排放的化學物質數量有限,並經汙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後排放,運行期間所排放的化學物質(如餘氯、生活汙水等)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 解析大氣汙染擴散的氣象因素
    研究不同氣象條件下大氣汙染物擴散規律的目的在於:①根據當地氣象條件,對工業規劃布局提供科學依據,預防可能造成的大氣汙染;②根據當地的大氣擴散能力和環境衛生標準,提出排放標準(排放量和排放高度);③進行大氣汙染預報,以便有計劃地採取應急措施,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長期的)和防止可能發生的汙染事故(短期的)。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 SCR脫硝催化劑的要求及影響因素研究
    本文中,針對SCR脫硝技術進行研究,重點探討在應用該技術時和催化反應效果有關的各項因素。1 選擇性催化還原法(SCR)工藝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術由美國Eegelhard公司發明,日本率先在20世紀70年代對此方法實現了工業化。
  • 西方政策創新擴散研究的最新進展
    儘管此時西方政策創新擴散研究已形成基本的研究範式,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例如:因變量的定義仍存在問題,如政策採納概率過分簡化了現實;整合性解釋並未窮盡所有必要的影響因素;事件史分析方法尚存缺陷,其關於隨著時間進行的觀察獨立性的假定與真實的政策過程不符;對政策創新擴散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也缺乏研究,如對政策創新擴散的機制、不同類型的政策創新的擴散的異同等問題研究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