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本SCI雜誌的審稿人,19篇文章被質疑造假?怎麼回事

2020-11-03 解螺旋

論文出問題,就是學生的鍋?

印度佩裡亞爾大學(Periyar University)科研中心的Soundarapandian Kannan教授,其署名的上百篇文章中,一個月內有19篇被質疑造假。

Kannan 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有腫瘤生物學、納米醫學、腫瘤納米醫學、藥物控釋、細胞周期和凋亡等,有在印度多所大學任職科學委員會成員。他還擔任了JACS、Nanomedicine、Breast Cancer等十幾本國際期刊的專業審稿人,累計拿到過14次數額不等的基金或獎勵。

經資料庫檢索可看到,Kannan 署名了124篇論文,其中包括了4篇2019年的已發表文章,以及1篇2020年預發表的文章。

Kannan 教授的論文,在近幾年的年被引用次數還在不斷提升,多篇文章的被引次數已多達上百。

下面舉出幾篇被質疑的文章:


第一篇文章「Activation of intrinsic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 in cancer cells by Cymbopogon citratus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於2014年7月,發表在影響因子6.044分的Carbohydrate Polymers雜誌上,目前已被引用60次。

該文Figure 8B的半定量RT-PCR結果,已用紅框框出的Bcl2與beta-actin極為相似。小編額外用藍圈圈出了三個相同位置的點:

第二篇文章「Induction of intrinsic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 in A549 lung cancer cells using silver nanoparticles from Gossypium hirsutum and evaluation of in vivo toxicity」,於2019年9月,發表在目前尚不是SCI的新刊Biotechnology Reports雜誌上,目前暫未被引用。

該文與河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的Deyu Li醫生合作。咱們來看Figure 7:

第一組綠色框,對照組和經AgNPs處理的腦組織樣本切片圖像,存在重疊區域;

第二組橙色框,對照組和經AgNPs處理的脾臟組織樣本切片圖像,被質疑旋轉後重疊。

圖片注釋裡還說明了對照組和處理組的結果無顯著差異。

第三篇文章「Peptide-Conjugated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 to Improve Synergistic Molecular Chemotherapy for Colon Carcinoma」,於2017年9月,發表在影響因子1.716分的ChemistrySelect雜誌上,目前已被引用3次。

該文Figure 8可以滿足你的高眼力,對比各種相同顏色、形狀的標註:

第四篇文章「Fabrication of a pH responsive DOX conjugated PEGylated palladium nanoparticle 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於2015年,發表在影響因子3.049分的RSC Advances雜誌上,目前已被引用29次。

該文Figure 12c的HE染色切片組圖中,脊髓組織樣本的生理鹽水組與DOX處理組,存在重複區域,已用黃框標出:

第五篇文章「HER2 Targeted Breast Cancer Therapy with Switchable "Off/On" Multifunctional "Smart" Magnetic Polymer Core-Shell Nanocomposites」,於2016年1月,發表在影響因子8.456分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雜誌上,目前已被引用24次。

該文Figure 8,不同處理組的圖像,同樣存在重複區域。見紅框與藍框:

對此,作者解釋這類圖像看起來相似很正常,實際來自不同的樣本。但從各處細節來觀察,仍然可以實錘確認重複。

每每提到學術大佬造假,經常有小夥伴會說到大佬們都是大忙人,各種會議滿世界飛,這些假基本都是學生造的啦。也對,很多情況下,忙碌的大佬會疏於管理查驗,對此確實一無所知;但也有不少情況下,大佬是知情、是默認許可的。

且不論大佬是否知情,就這麼一篇篇文章所帶來的聲譽、獎項、職位、基金等等,學術大佬們可沒少拿。造假的鍋是學生的,而大佬不應該把造假所得退還給學界與社會嗎?

多說一句,如果大佬對這些文章的情況都不了解,自然沒有掛名的資質。同意掛名(不知情被掛名的除外)本就違反了論文發表的ICMJE國際規範,尤其是掛名擔負文章可靠性的通訊作者。


—END—

相關焦點

  • Bik博士質疑北大藥學院院長周德敏教授6篇文章涉嫌造假,本人已回應
    ~本文綜合自百家號「教育很有料」、搜狐號「查爾斯沃思論文潤色」繼曹雪濤院士之後,又一位國內學術權威人士被同一人質疑涉嫌學術造假。Elisabeth Bik博士提出質疑在自己作為通訊作者或者共同作者發表的論文被質疑後,周德敏教授針對其中的3篇論文進行了回應,不過有一篇文章的回應並沒有獲得質疑者認可, 甚至被提出了新的質疑。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作者 | 蔣寶尚編輯 | 叢末學術造假年年有,不知為啥今年特別多,而且大多還集中在醫學生物等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例如,5月份,跨國論文打假王lisabeth Bik揭露出的:8篇文章,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症種類,不同蛋白表達,愣是完全一樣的結果,竟然發了8篇論文。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指出,問題在於「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機構在代人投稿的過程中,虛構了同行評議專家的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  基金委進一步調查發現,28篇被撤銷的論文中,13篇與一個名為「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指出,問題在於「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機構在代人投稿的過程中,虛構了同行評議專家的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  基金委進一步調查發現,28篇被撤銷的論文中,13篇與一個名為「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
    圖/清華大學醫學院官網)本刊記者/李想俁自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截至發稿時,PubPeer網站上能檢索到有上述被質疑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董晨的論文24篇。
  • 我的SCI投稿經驗:4篇文章投過6個雜誌就全接收了
    筆者目前浙大讀研,發表了4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先投了JBMR,不到24小時秒拒。然後投了FEBS Letter後,三個月被接收;第二篇文章投了小CDD,大約三個多月接收;第三篇投了FASEB J ,五月後接收;第四篇文章先投Biomaterials,大概一兩天就被拒了,之後投了Acta bio,五月後接收。
  • 比克博士再揭121篇涉嫌造假論文,113發表在同一雜誌;還在等之前400餘篇處理結果
    ;SCI論文2020年7月5日 ,華爾街日報刊出Eva Xiao的文章,揭露來自中國的121篇論文涉嫌造假。而本報告的原始數據分析,正是來自於知名學術打假學者Elisabeth Bik(伊莉莎白·比克)博士的報告。同一天,在伊莉莎白·比克博士的博客裡,亦提供了這造假鏈條,並總結了這些文章詳細的造假方法。比克博士認定這些文章涉嫌造假,並且來自於同一「造假論文工廠」,依據是這些論文使用的圖片來源於同一組圖片,或在此基礎上做的修改;另外,這些論文的寫作和描述也存在雷同。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上排除惡意造假」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周刊作者李想俁自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截至發稿時,PubPeer網站上能檢索到有上述被質疑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董晨的論文24篇。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論文、到畢業論文發表於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從學術之星,到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十年的經歷不僅見證了學歷的增長,更讓他逐漸確立了人生的方向。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44篇,其中第一/共一作者SCI論文15篇,累計影響因子>150,包括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子刊、中科院一區期刊5篇。曾多次獲得復旦大學國家獎學金、冠名獎學金,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獎學金,兩屆研究生「學術之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去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在過去近一年之後,近日,這個話題再度被提起。小編發現,當事人鄧漢宇博士,目前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擔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多個SCI雜誌審稿人。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4 月 20 日,著名出版商 springer 旗下沉寂數月的 Tumor Biology (影響因子 2.926)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 107 篇文章,他們絕大多數都被證實同行評議造假,而且都來自中國!
  • 5分SCI,被多家醫院拉黑,又被曝36篇論文造假
    、CPB、Medicine、IJCEM、IJCEP、Oncology Letters、Oncology Research等八本雜誌上發表的論文,9月1日起將不予報銷版面費,不予績效經費支持。 這份名單中的Oncology Research雜誌,近期在Pubpeer上被質疑有36篇國人文章造假,文章的問題大多為圖片重複使用
  • 這本國際醫學期刊,一次性被曝36篇論文造假,全部來自國內醫院
    >期刊的36篇論文。 被質疑的這36篇論文的作者單位均為國內醫院,即包括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齊魯醫院等國內頂尖醫院,也包括勝利油田中心醫院、駐馬店中心醫院、臨沂市人民醫院等地方醫院。
  • 超400 篇論文被疑造假:曾質疑曹雪濤院士的 Bik 博士再出手
    回到此次事件,那 400 多篇被 Bik 質疑可能造假的論文又是咋回事呢?,最早的論文發表於 2016 年,而大部分論文發表於 2018~2020年,多數論文發表在以下六本期刊,涉及多家出版社。>其中,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101 篇涉嫌造假的論文分別涉及兒科(15) ,心臟病學(6) ,內分泌學(6),腎臟病學(6) ,和血管外科(5)。
  • 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
    發表的文章,要選擇期刊,期刊等級不同,文章等級也不同,可能是sci論文,也可能是其他,比如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等。可以說不是所有發表的文章,都是sci。那麼,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看文章是不是sci,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常用的主要是兩種,分別是web of science是不是查詢到,以及查詢文章發表期刊是不是sci期刊。首先,文章若是sci,我們可以登錄web of science網站去查詢,若能查詢到,則該文章是sci。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為什麼連諾貝爾獎得主也要造假
    這不是說一撂挑子就走人的事情,而是他到這個地步,已經積重難返了,他不是一篇文章造假,而是三十多篇文章造假,是長年累月造假。這就涉及到一個沉沒成本的問題。賽門扎從本科,讀到碩士,博士,再到成為教授執教工作,他是一路鑽研過來的,並不是所有成果都造假,讓他拿到諾貝爾的研究是沒有造假的。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在這篇論文中,魏於全系統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然而就是這篇發表在國外頂級學術刊物上的文章,司履生認為,同樣存在嚴重造假嫌疑。  「凡是稍稍有一點實驗腫瘤學常識的人,只要認真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這些文章是徹頭徹尾編造出來的、反科學的謬論。」司履生解釋說,人們進行疫苗免疫接種,實際上就是向人體內注射一定劑量的特定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引起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從而形成對相關疾病的預防。
  • 偽造同行評議,30餘篇論文被撤!傳統審稿模式再受質疑
    關於同行評議的另一個不好消息是:據Science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4%。 該研究將2016年發表於bioRxiv的56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在期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了比較。其中,大多數文章屬於遺傳學和神經科學。
  • 北京大學詹啟敏團隊被質疑論文造假,科研界:必須抓緊查清楚
    近日,多名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網站Pubpeer上指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涉嫌「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都被懷疑存在有偽造和修改研究數據的行為。學術造假的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