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機構激情澎湃,諾獎得主:人類無法實現星際移民,白費功夫

2020-09-09 宇宙科普檔案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環境與地球最為相似行星。從人們發現他的那一刻起,就對火星有著憧憬與渴望。在2020年,在宇宙探索方面技術更加成熟的人類,向火星發射了多顆探測器,這也預示著人類星際探索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如果未來人類的科技成熟,有機會星際移民,那麼火星作為最有可能移民的首個星球,能否在2020年的探測任務中給人類驚喜呢?美國SpaceX公司目前正在研發一種飛船,如果一切都進展順利的話,預計將在2050年完成在火星上定居的宏偉目標。

米歇爾·馬約爾

科學團隊被諾貝爾獎得主潑了一盆冷水

2019年,諾貝爾獎的得主米歇爾·馬約爾在一次講話中說出了關於星際旅行的驚人結論。他認為人類的文明無法移民火星,更不可能實現星際移民。而這番言論無疑是給專注於太空探索事業的科學家們潑了一盆冷水。為什麼米歇爾·馬約爾會這樣說呢?

米歇爾·馬約爾

米歇爾·馬約爾是誰?

米歇爾·馬約爾出生於1942年,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曾因為參與發現了第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米歇爾·馬約爾認為,人類的星際移民是以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為目的,並且向這些星球移民,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以人類的科技,不可能找到通往個這些系外行星的有效方式。

諾貝爾獎章

其實米歇爾·馬約爾說的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自從上世紀60年代,人類就開啟了探索地外文明和宜居行星的道路,但至今人類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也需要好幾光年的距離。而且這也僅僅是人類通過觀測得到的假設,具體那顆所謂的宜居星球是否真的移居我們並不知道。

星雲

目前科技無法逾越的距離

從距離上看,幾光年看似很近,但以目前人類最快的飛行器也不過是每秒接近100公裡的,而光一秒鐘飛行約30萬公裡,如果想要抵達幾光年外的某個目標,在飛行過程中不出現意外的情況下,還要飛行幾萬年的時間。對於現在的人類科技來說,這短短的幾光年似乎就是無限的距離。

光速

在未來的半個世紀裡,人類必然會實現登陸火星的夢想。但也僅限於登陸而已。就拿距離地球約4.2光年的比鄰星來說。人類想像登陸火星一樣登陸木星或許都需要幾百年的時間,這已經看起來非常遙遠了。而比鄰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在最近的情況下,都是地球與木星距離的7萬多倍。但從這個距離來看,就是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

木星

米歇爾·馬約爾認為,人類應該認清現實,接受現狀。目前人類所面臨的是北極冰川的融化,環境的汙染和物種的不斷滅絕。把問題的重心放在珍惜和愛護地球上。而星際移民可能需要花費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人類的文明能否延續到那個時候都是個問題。

地球

對於米歇爾的觀點,你是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探討。

相關焦點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往屆諾獎得主看AI: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科研 幫材料學家篩選新材料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往屆回聲|挑戰人類智能?AI未來走向何方?諾獎得主怎麼看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因美國政客、媒體不斷渲染「病毒源於實驗室論」,曾與武漢病毒所有過合作的——美國非盈利研究機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竟被污衊將聯邦撥款經費用於資助武漢病毒所。
  •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 斬獲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未來或將改造人類,進行星際移民
    此屆諾貝爾化學獎,最大的熱點估計就是張鋒沒有獲得諾獎了,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引起了廣泛爭議。之所以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諾獎青睞科學家還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未來將在人類星際移民中發揮重要作用,俄羅斯科學院太空研究所核物理行星學處中子和γ光譜學實驗室主任馬克西姆•利特瓦克指出,在未來星際移民中,不是人類把其他星球地球化,而是讓我們自身去適應外星的條件。人類必須在演化變異後才能適應其他星球的生存條件。而這就要靠基因編輯技術。
  • 人類不可能星際移民?諾獎得主語出驚人,折射出無奈現實
    2020年,人類的星際探索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多個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為人類了解火星開闢的新通道。火星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勢必將會成為人類星際移民的首站。美國SpaceX公司也正在測試新的飛船,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那人類在2050年前,就有可能完成在火星上定居的宏偉目標。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參會人數超過常規年會人數,覆蓋更多國家和機構。這樣一來,現在可以天天名正言順泡在網上,參加虛擬年會或研討會了。不過,交流內容絕對貨真價實和最新前沿進展,有機會和權威頂級大咖,甚至諾獎得主網聊請教。諾獎得主自己調侃說:「我講課或學術報告從來不乏聽眾。今天不僅沒有真實聽眾,而且還對著電腦屏幕「網聊」,不知道說什麼了」(通常聽眾關閉視頻)。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我們身邊的「諾獎」得主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我們身邊的「諾獎」得主 2020-12-02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華盛頓報導稱,截至當地時間周三(6月29日)早上,聯名公開信的名單上顯示,參與聯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已有108人。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如果以獎項來分,聯名的諾貝爾得主以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化學獎為主。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
  •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GPS」定位機制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GPS」原理1971年,約翰·奧基夫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第一個組成部分。他在老鼠大腦裡一個名叫「海馬體」(Hippocampus)的區域發現了一組跟定位有關的神經細胞——位置細胞(Place Cell)。這些細胞通過接收各種外界消息,然後在大腦中繪製「地圖」,從而讓生物記住曾經去過哪些地方,到過哪裡。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請回答2020|諾獎得主克特勒:我也想掙大錢但科研有分工
    請回答2020|諾獎得主克特勒:我也想掙大錢但科研有分工 2020-12-29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立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在最近幾天當中的話題選擇中,我想2019年諾貝爾獎幾乎是佔據了很多網站的頭條,這個獎項的重要性我們在這裡也就不必多說了,在整個時代背景之下,它在整個科研等方面的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