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9
我曾經認為核聚變只能發生在高溫環境中,核裂變只能發生在放射性元素中,生物只能在一定的常溫環境中生存,所以不存在核聚變核裂變。
我在瀋陽市三好街租房的時候曾經三元錢買過兩顆仙人球,在樓道裡找來兩個舊花盆,利用原來的土壤栽種,結果長出許多棵不知名的大葉植物,繁殖和生長速度非常快,一兩年下來剪掉的葉子和挖去的植株如果變成腐殖質可能超過整盆的土壤了。我就想:難道植物成長全部是原有物質成分的分解組合嗎?光合作用又是什麼?
花養在廚房裡,做飯使用天然氣,我又看著火苗思考:燃燒現象是什麼?僅僅是分子的振動嗎?難道不是某些化學元素裂變為光子的過程嗎?碳元素的熔點高達攝氏3727度,氫氣的燃點只有攝氏570度左右,一般燃燒現象很有可能是氫元素裂變為光子的過程。
網上收集各種物質的燃點,煤油的燃點只有攝氏80度,可見碳氫化合物的燃點低於氫氣的燃點。那麼,它們的形成溫度呢?氫是太空元素,外太空的所謂背景溫度只有2.74k,都有可能形成氫元素,可見氫元素的形成條件並不苛刻。最讓我吃驚的是居然有人正在研究生物核聚變,所謂光合作用沒有隱藏光子向化學元素的轉變嗎?
所謂生物環境也就是複雜化學環境,可能降低核聚變核裂變的臨界條件。人的體溫相對恆定,沒有經常性的核裂變發生,如何維持?所以,生物核聚變核裂變不能用一般條件衡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可以直接裂變為光子的化學元素不是很多,因此才有物質世界的相對穩定性。核裂變也不僅僅釋放光子,還有電子和其他化學元素。我試圖尋找規律性,目前還沒有成果。
我的研究基本是理論推理,所以先天不足,只能參考。
我中學讀到初二就趕上十年動亂,大學讀的工業會計,接近六十歲才開始通過書本補習大學本科物理化學,也是囫圇吞棗印象不深。好在哲學基礎深厚,不迷信任何權威,不願意重複人類已有知識,所以具有創新性。
我在大學群和某些戰友群裡發表科技文章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有人建議我到科技論壇發表,於是選了最為權威的自然科學論壇,也只能發表論文,不能發表博客。好在引起了職業科學家的重視,收到一些學術會議的邀請,也加入了個別學術群,目前我發表科技方面的文章已達本人《探索集》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充其量我目前只能算作「民科」,只是某些成果超過了「專科」。參加職業科學家的討論開拓了我的視野,也豐富了《探索集》的內容,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