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8.關於生物核聚變核裂變的思考

2020-10-18 王東鎮

2019.5.29

我曾經認為核聚變只能發生在高溫環境中,核裂變只能發生在放射性元素中,生物只能在一定的常溫環境中生存,所以不存在核聚變核裂變。

我在瀋陽市三好街租房的時候曾經三元錢買過兩顆仙人球,在樓道裡找來兩個舊花盆,利用原來的土壤栽種,結果長出許多棵不知名的大葉植物,繁殖和生長速度非常快,一兩年下來剪掉的葉子和挖去的植株如果變成腐殖質可能超過整盆的土壤了。我就想:難道植物成長全部是原有物質成分的分解組合嗎?光合作用又是什麼?

花養在廚房裡,做飯使用天然氣,我又看著火苗思考:燃燒現象是什麼?僅僅是分子的振動嗎?難道不是某些化學元素裂變為光子的過程嗎?碳元素的熔點高達攝氏3727度,氫氣的燃點只有攝氏570度左右,一般燃燒現象很有可能是氫元素裂變為光子的過程。

網上收集各種物質的燃點,煤油的燃點只有攝氏80度,可見碳氫化合物的燃點低於氫氣的燃點。那麼,它們的形成溫度呢?氫是太空元素,外太空的所謂背景溫度只有2.74k,都有可能形成氫元素,可見氫元素的形成條件並不苛刻。最讓我吃驚的是居然有人正在研究生物核聚變,所謂光合作用沒有隱藏光子向化學元素的轉變嗎?

所謂生物環境也就是複雜化學環境,可能降低核聚變核裂變的臨界條件。人的體溫相對恆定,沒有經常性的核裂變發生,如何維持?所以,生物核聚變核裂變不能用一般條件衡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可以直接裂變為光子的化學元素不是很多,因此才有物質世界的相對穩定性。核裂變也不僅僅釋放光子,還有電子和其他化學元素。我試圖尋找規律性,目前還沒有成果。

我的研究基本是理論推理,所以先天不足,只能參考。

我中學讀到初二就趕上十年動亂,大學讀的工業會計,接近六十歲才開始通過書本補習大學本科物理化學,也是囫圇吞棗印象不深。好在哲學基礎深厚,不迷信任何權威,不願意重複人類已有知識,所以具有創新性。

我在大學群和某些戰友群裡發表科技文章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有人建議我到科技論壇發表,於是選了最為權威的自然科學論壇,也只能發表論文,不能發表博客。好在引起了職業科學家的重視,收到一些學術會議的邀請,也加入了個別學術群,目前我發表科技方面的文章已達本人《探索集》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充其量我目前只能算作「民科」,只是某些成果超過了「專科」。參加職業科學家的討論開拓了我的視野,也豐富了《探索集》的內容,在此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核裂變與核聚變
    我是夢見花,今天我們來談談核裂變與核聚變。
  • 核裂變與核聚變,秒懂!
    核裂變形象點說就是原子核被轟擊炸開了,哈恩因此獲得了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氫彈的原理靠核聚變,就是核裂變的逆過程。原子彈的核裂變是中子轟擊在元素周期表裡靠後的重的原子,轟出兩個輕的原子和一堆中子,且反應前後有質量虧損,這部分質量轉化成能量,釋放出光和熱。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核能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其中能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是裂變能和聚變能。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只要核反應前後有質量上的衰減,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核裂變是較重的原子核分裂之後出現質量損失而產生能量,而核聚變則相反,是較為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而產生質量衰減,兩者一分一合,只是反應方式不同。
  • 看看核裂變,再看看核聚變,終於知道二者區別
    核能的利用主要有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三種形式!核衰變基本是自發性的,不需要給體系提供額外的能量,與前兩者有很大不同!核裂變目前是人類利用核能的主要形式,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首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
  • 實現人造太陽計劃(一)——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原理變化及技術挑戰
    在人類目前所發現的能源中,核能的能量密度是最大的,而核能的利用又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利用核裂變的原理,人類製成了原子彈,利用核聚變原理,人類生產出了氫彈。從這兩種核武器所釋放出來的威力,我們就能看到核能的能量之大。通過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方程E=MC我們也能計算出物質所包含的巨大能量。能順利的獲取到這個能量或許能夠永遠地解決人類的能源危機。
  • 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核能,核能分兩種,一種是核裂變,一種是核聚變。核裂變其實好處是很多的,首先就是它的效率非常高,而且技術難度不高,現在已經大範圍使用了。比如核電站,核動力潛艇等等。其次核裂變是一個自動的無限進行的反應,一旦開始裂變了,它就不停自己就開始裂變了,你不用維持它的反應條件。
  • 核裂變與核聚變是兩個相反的過程,為何都能釋放能量?
    核裂變與核聚變釋放能量,是以鐵-56為分界線的,鐵-56的比平均結合能最低,是所有原子核中最穩定的。我們知道,氫彈的爆炸原理是核聚變,原子彈的爆炸原理是核裂變,核裂變與核聚變似乎是兩個相反的過程,為何都能釋放大量能量呢?
  • 一文讀懂核裂變和核聚變,它們有什麼不同
    太陽發出的就是是典型的聚變能量,它不斷地將氫的同位素轉化為氦,發射光和熱的光譜。 所以,分裂大原子會產生能量(核裂變),結合小原子也會產生能量(核聚變)。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是裂變反應的3-4倍。
  • 關於核聚變 你應該知道
    核聚變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2H或氚3H,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隨後隨著原子能、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一場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因為如果核聚變一旦實現可控,那麼就可以穩定地輸出能源。而且整個過程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
  • 核裂變VS核聚變
    原子核在發生核裂變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1千克鈾-235完全裂變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炸藥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也相當於2700噸標準煤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能量。原子彈爆炸實驗  核裂變是1938年發現的,但核裂變的研究成果第一個用途是被用於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原子彈。
  • 能源歸途:核聚變
    了解核裂變原子彈和當前核能發電是最為常見的核裂變應用形式。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2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反應形式。聚焦核聚變太陽之所以能發出巨大的光和熱,是因為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聚變核能。核聚變又稱「核融合」、「熱核反應」,與核裂變不一樣,它不是重原子核的分裂,而是由質量輕的原子(主要是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溫條件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較重的原子核(氦)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2006年9月28日,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真正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早在1933年,即發現核裂變現象五年前,人類就發現了核聚變。雖然核裂變比核聚變發現得晚,但是很快就實現了核裂變爆炸。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核聚變
    核反應通常分為三類:衰變、裂變、聚變。衰變一些元素的原子,特別是放射性核素是不穩定的,原子核會自己釋放出粒子,並變成另一種元素,這種現象就是衰變。衰變的應用很廣泛,例如,碳14衰變可以用於考古定年,鈷60用於輻射育種和輻射治療,鋂241用於煙霧報警器等。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核聚變燃料可來源於海水和一些輕核,所以核聚變燃料是無窮無盡的。 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以期望利用核聚變來發電,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就是典型的核聚變。
  • 為啥核裂變比核聚變易於控制?
    我懷疑絕大多數人在閱讀關於核聚變的文章時,比如最近在《時代》雜誌上刊發的一篇關於新成立的通用聚變公司(General Fusion)的專題中,人們多半只是關注了「核能」的部分。德國馬普學會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核聚變裝置Wendelstein 7-X仿星器。圖片來源:DPA/ALAMY而實際上,核聚變與核裂變相差甚遠。
  •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自上個世紀,人類通過核聚變原理製造出了威力巨大的氫彈,便從中嘗到了核聚變原理的「甜頭」。科學家們於是開始思考,如果控制核聚變為人類所用,它將成為未來世界的新型能量來源,永久解決人類社會能源與環境問題。核聚變的原理所謂核聚變就是指將兩個較輕的核結合而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極輕的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我們知道氫有三種同位素——氕(H)、氘(2H/D)、氚(3H/T),這個氕也就是最常見的一種,佔99.985%。
  • 永續動力—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