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責任和科學方法

2021-01-08 經濟觀察網

文/陳方若

企業界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如果仔細觀察一個業務流程,你將發現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活動都是浪費。這說明了生產率可提高的空間是巨大的。大約在一個世紀前,泰勒就看到了社會對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認為對人力資源的浪費要大於對物質資源的浪費。在觀察、研究當時的工廠管理狀況的基礎上,他寫下了《科學管理原理》。此書對企業管理及管理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泰勒本人則被後人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遺憾的是,如果讓泰勒先生來看看今天的企業管理,他將驚訝地發現一百年前的管理方法還是隨處可見,他致力解決的問題現在仍然存在。就拿計件獎金制或者計件公分制這一例子吧。大家知道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是企業成功的關鍵。為了激勵員工努力地工作,管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獎金體系,把員工的產量和薪酬掛起鉤來,認為這下問題就解決了,企業的利益就能達到最大化。這種管理方式的問題在哪裡?問題就在於管理者高高在上,他們不了解工人面臨的實際工作,不知道一位員工一天的產量究竟應該是多少。他們希望每位員工各盡所能地去尋求、發現最有效的生產方法。結果卻恰恰相反。因為如果一位員工提高了生產量,那麼管理者將意識到原來他一天可以生產如此之多,進而降低他的每單位產量的獎金。這樣,這位員工今後如要賺同樣多的錢他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聰明的員工不難看到增加產量並不符合自己長遠的利益,而「磨洋工」才是求生之道。更有甚者,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同時受到其他員工的約束:如果一位員工努力地去提高產量,他將遭到其他員工的反對,因為大家不希望一位員工的產量的提高把所有其他人的獎金降下來。計件獎金制帶來了「集體磨洋工」!管理者原本希望計件制能創造一個「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工作環境,但在員工看來它卻意味著「吃力不討好」。因此,計件制遠遠沒有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大家不要誤會,計件制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管理者沒有真正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這就是《科學管理原理》所說的管理的重要性。

那麼,管理者應該做些什麼呢?大家知道,一個工人的智慧遠遠不及一個工廠裡的所有工人的智慧的總和,而把集體的智慧匯總起來並制定出最佳的操作規程是管理者必須做的事情。泰勒列舉了許多鮮活的例子來說明如何應用科學的方法(如動作和時間研究)來發掘集體的智慧並給於提高,並且把最佳的實踐變成新的工作標準。當然,對員工的培訓是很重要的,如果發現一名員工不適合做某項工作,那麼就必須對他的工作進行調整包括調離崗位。科學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了解實際工作,這樣才能給出合理的工作任務,並按任務完成的情況發放獎金。這樣,生產效率提高了,公司可以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提高工人報酬或者縮短工作時間,達到雙贏。所以科學管理原理打破了僱主和僱員是對立雙方的這一傳統觀念,把企業和員工的利益統一起來了。這是泰勒思想的偉大之處。最近十分流行的豐田生產系統、精益生產、摩託羅拉的六西格碼等等都可以說是建立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之上的現代管理思想,它們無一例外地強調管理者的責任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因此,《科學管理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眼花繚亂的現代管理概念中看清管理思想發展的來龍去脈。

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廉價勞動力,而這個優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事實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不斷上升,已經超過許多發展中國家。勞力優勢逐漸消失,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企業何去何從?中國如何成為世界製造強國?科學管理將是取勝的關鍵。(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相關焦點

  • 無目標,不管理:管理者如何制定目標?
    作為管理者,如何制定目標,並清晰傳遞給組織成員,讓上下同欲? @華章妹 特別邀請到德魯克學院CDE認證資格講師楊黎明老師撰寫專文,從彼得·德魯克先生的目標管理箴言入手,教你科學制定目標,通過自我控制,實現卓有成效。
  • 高效的會議管理者如何準備和組織會議?
    4)計劃和措施在何時執行和完成(When)?5)由誰來執行(Who)?6)用何種方法完成(How)?應放發的材料:包括會議議程和會議發言或報告的資料,或在會前需要評審的文件資料。②會間創造和諧的會議氣氛,宣布開會、控制議程、鼓勵討論、總結髮言、控制發言、作出決議、確認行動和責任。
  • 德魯克共學日:團隊共學德魯克,成為有效管理者!
    為什麼優秀的商學院教授和企業家都推崇德魯克的管理理念呢?不是因為德魯克先生教給大家多麼好用的管理工具或管理方法,而是讀德魯克的著作,可以找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思路。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務,責任,實踐》,是一本給企業經營者的系統化管理手冊,為學習管理學的學生提供的系統化教科書,告訴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該書被譽為「管理學」的「聖經」。 1982年,出版《巨變時代的管理》,探討了有關管理者的一些問題,管理者角色內涵的變化,他們的任務和使命,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 你是「管理者」還是「領導者」?
    簡單地說,領導就是指引和影響個體、群體或組織來實現其目標的各種活動過程。1.管理者與領導者雖然領導與管理密切相關,但它們之間的功能和作用是有明顯區別的,如表3-1所示。在其經典著作《做領導》中,本尼斯巧妙地對領導和管理的功能進行了比較:◎管理者經營,領導者創新◎管理者是複製品,領導者是原創者◎管理者維持,領導者發展◎管理者接受現實,領導者考察現實◎管理者關注系統和結構,領導者關注人◎管理者依賴控制,領導者鼓勵信任◎管理者短視,領導者高瞻遠矚◎管理者詢問「
  • 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區別 領導者與管理者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一個公司的正常運行除了是基層人員的努力奮鬥的結果,還與領導者的正確領導以及管理者的管理離不開。但有時候,一個上層人員兼顧領導者與管理者,使得二者的職責有些混淆。那麼,領導者與管理者有什麼不同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
    原標題: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 為什麼要重視科學的方法論 古人講,論事易、做事難,做事易、成事難。抓工作、幹事業、謀發展,光有願望和幹勁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功底、有能力、有科學的方法,懂得按規律辦事。聯繫金融工作實際看,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
  • 做「有溫度」的管理者 臺北慈濟醫院吸引人才有絕招
    面對國內的護士荒,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看法。筆者從2007年開始關注我國臺灣慈濟醫院及香港等地的護理團隊,發現管理者的人文關懷,是給予護士最好的愛,也是穩定護理團隊最好的武器。點評:上述慈濟醫院管理者對護理人員的人文舉措,很值得國內各公立醫院的借鑑和學習。慈濟在臺灣有6家三甲醫院,擁有亞洲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慈濟醫院護理月刊《志為護理》曾報導過不少慈濟醫院管理者的人文關愛故事,將人性化管理運用於護理人員的管理中,使許多想辭職的護士放棄辭職,辭職後的護士懷念醫院的溫情而重返職場。
  • 深淵科學如何保持領跑?西湖大學講席教授崔維成:需破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信任危機」
    因此,可以說在深淵科學和技術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下一步,如何保持這個領先水平,真正領導深淵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方向,這是中國海洋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所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存在「信任危機」的當下,也是一個比較難於破解的管理難題。
  • 科學合理界定政府在PPP中的角色和責任
    總體看,PPP比較鬆散地定義為一種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關於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的合作制度安排和夥伴關係。本文選取世界銀行較為中立且經長期實踐檢驗形成的定義:PPP是私營部門和政府機構間就提供公共資產和公共服務籤訂的一種長期合同,其中,私營部門須承擔重大風險和管理責任。
  • 讀書| 再讀《科學管理原理》(三)
    第五,提出了管理的職能化和管理者的部門化,為之後的職能管理研究打下了基礎。第六,提出例外管理原則,為之後的授權理論、分權理論、事業部制組織設計等打下了基礎。第七,首次採用實驗方法對「管理」工作進行研究,開啟了實證研究的先河。通過做實驗驗證,通過數據來證明,有效的管理可以改進工作效率,這對之後管理工作研究和管理學新理論的提出提供了方法和路徑。
  • 科學管理原理:教你如何制定科學的作業方法
    「科學管理」作為當下管理者耳熟能詳的名詞,在泰勒的著作中,其實有明確的內涵,和當下我們的理解有比較大的差別。今天,第一管理學派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科學管理原理》。作者弗雷德裡克·泰勒,被全世界的管理學界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 團隊管理者把壓力轉換為動力的3個方法
    陷入困境的團隊管理者爭先恐後地帶領疲憊不堪的員工,努力保持公司的工作效率。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是壞的。與痛苦不同的是,「真壓力」指的是對處理壓力的人有益的心理不適。學會以積極的方式應對壓力的人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避免職業倦怠。壓力是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逃避它,我們就不能從中吸取教訓。
  • 高效PM的團隊管理秘技——科學管理法
    所以,科學管理「涉及一個真正問題,是所有管理者(包括工人)的精神狀態和習慣的徹底改變」,這就是泰勒特別強調的「工人對他們自己和僱主的職責的看法」和「僱主對他們自己和工人的責任的看法」來一場「徹底的心理革命」,即勞資雙方把關注的重點從分配生產剩餘的問題上轉向如何增加生產剩餘上來,通過友好合作,「共同努力創造儘可能多的價廉的產品」,最終使工人所得和僱主所得都有增加。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 楊杜:真正一流的管理者,都是認知高手
    管理者又是怎樣的活法?管理者怎麼樣認知「活法」?換言之,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嚴峻考驗,日子難過、喘氣都非常難受的情況下,管理者怎麼看待這個時代、組織以及自己?圍繞管理者的認知模式,我和大家分享三個話題。
  • 優秀的管理者都是如何解決複雜棘手的難題?
    灰度問題是管理者在工作中面臨的最難問題。實際上,灰度問題也是我們生活中面臨的最難解決的問題。當你不得不處理一個極度不確定,有利益攸關的問題時,你就會面臨一種挑戰。這種挑戰不僅會直擊你的專業能力,還會考驗你的人性。現實中,非黑即白的問題少之又少,大多數問題都處在「灰色地帶」,你在生活和工作中背負的責任越大,可能面臨的灰度問題就越多。
  • 韓啟德: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鬥犬」般的維護和戰鬥,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
  • 職場管理者應該重視團隊中的「螃蟹現象」
    在我們職場生涯或者團隊中也不少這種現象的發生,當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有時候也正如這種現象。我們遭到挫折的緣由,是來自別人的惡意批評或中傷,相互的爭吵喋喋不休,影響整個團隊效益。像竹簍裡的螃蟹,不想讓同類超越自己一般;對於這一類現象,毋須在其中消耗自己太多的心靈能量。有競爭是好事,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但是不應該是以拖人後腿來達到。這樣的現象我們稱為團隊裡的「螃蟹效應」。
  • 災難和恐懼、愛和責任——韓國電影《流感》
    《流感》這部電影最早上映於2013年,影片講述的是致命豬流感病毒在韓國蔓延的故事,放在今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肆虐的背景之下,現實感超強,非常震撼人心,在災難面前,人類真的很渺小,深感恐懼、無助的同時,卻不失有真摯無私的愛和沉重光榮的責任,是一部觸及靈魂和人性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