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方若
企業界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如果仔細觀察一個業務流程,你將發現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活動都是浪費。這說明了生產率可提高的空間是巨大的。大約在一個世紀前,泰勒就看到了社會對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認為對人力資源的浪費要大於對物質資源的浪費。在觀察、研究當時的工廠管理狀況的基礎上,他寫下了《科學管理原理》。此書對企業管理及管理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泰勒本人則被後人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遺憾的是,如果讓泰勒先生來看看今天的企業管理,他將驚訝地發現一百年前的管理方法還是隨處可見,他致力解決的問題現在仍然存在。就拿計件獎金制或者計件公分制這一例子吧。大家知道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是企業成功的關鍵。為了激勵員工努力地工作,管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獎金體系,把員工的產量和薪酬掛起鉤來,認為這下問題就解決了,企業的利益就能達到最大化。這種管理方式的問題在哪裡?問題就在於管理者高高在上,他們不了解工人面臨的實際工作,不知道一位員工一天的產量究竟應該是多少。他們希望每位員工各盡所能地去尋求、發現最有效的生產方法。結果卻恰恰相反。因為如果一位員工提高了生產量,那麼管理者將意識到原來他一天可以生產如此之多,進而降低他的每單位產量的獎金。這樣,這位員工今後如要賺同樣多的錢他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聰明的員工不難看到增加產量並不符合自己長遠的利益,而「磨洋工」才是求生之道。更有甚者,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同時受到其他員工的約束:如果一位員工努力地去提高產量,他將遭到其他員工的反對,因為大家不希望一位員工的產量的提高把所有其他人的獎金降下來。計件獎金制帶來了「集體磨洋工」!管理者原本希望計件制能創造一個「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工作環境,但在員工看來它卻意味著「吃力不討好」。因此,計件制遠遠沒有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大家不要誤會,計件制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管理者沒有真正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這就是《科學管理原理》所說的管理的重要性。
那麼,管理者應該做些什麼呢?大家知道,一個工人的智慧遠遠不及一個工廠裡的所有工人的智慧的總和,而把集體的智慧匯總起來並制定出最佳的操作規程是管理者必須做的事情。泰勒列舉了許多鮮活的例子來說明如何應用科學的方法(如動作和時間研究)來發掘集體的智慧並給於提高,並且把最佳的實踐變成新的工作標準。當然,對員工的培訓是很重要的,如果發現一名員工不適合做某項工作,那麼就必須對他的工作進行調整包括調離崗位。科學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了解實際工作,這樣才能給出合理的工作任務,並按任務完成的情況發放獎金。這樣,生產效率提高了,公司可以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提高工人報酬或者縮短工作時間,達到雙贏。所以科學管理原理打破了僱主和僱員是對立雙方的這一傳統觀念,把企業和員工的利益統一起來了。這是泰勒思想的偉大之處。最近十分流行的豐田生產系統、精益生產、摩託羅拉的六西格碼等等都可以說是建立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之上的現代管理思想,它們無一例外地強調管理者的責任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因此,《科學管理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眼花繚亂的現代管理概念中看清管理思想發展的來龍去脈。
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廉價勞動力,而這個優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事實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不斷上升,已經超過許多發展中國家。勞力優勢逐漸消失,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企業何去何從?中國如何成為世界製造強國?科學管理將是取勝的關鍵。(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