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管理者應該重視團隊中的「螃蟹現象」

2021-01-12 心學世界勵志成就

先來看下面這樣一個故事:竹簍裡的螃蟹

海邊有一個小朋友在抓螃蟹時,有一項獨特技能,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是什麼技能呢?當他抓到螃蟹時,會把螃蟹丟到一個特殊的竹簍裡。這種竹簍的外型相當奇特,有點像酒瓶,開口處窄窄的,只能容一隻手進去。竹簍的肚子卻寬大的多,可以裝很多的螃蟹。海邊的小朋友把抓到的螃蟹丟進竹簍時,有特殊的技巧。若是竹簍中有一隻螃蟹的話,他們會將竹簍的出口緊緊地蓋住,以防抓到的螃蟹逃脫:但是如果竹簍裡有兩隻以上的螃蟹,他們就不需要蓋上竹簍的出口了,而螃蟹也逃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其中關鍵又是如何理解?這個孩子解釋道:當竹簍裡有一隻螃蟹的時候,這隻螃蟹就會順著粗糙的內壁爬到出口逃脫,所以要將竹簍的出口封住。如果竹簍裡有兩隻或者兩隻以上的螃蟹時,螃蟹一樣會沿著竹簍的內壁拼命向外爬,但是往往當一隻螃蟹快要爬到出口時,另外一隻也會拼命地趕著逃出去,結果就會死命地把前一隻往下拖,以利益自己逃脫,獲得自由。就這樣,一隻螃蟹想逃,其他的螃蟹會把它拉下來,其結果是根本就沒有一隻螃蟹可以逃得出去,所以就不用蓋竹簍的頂蓋了。 

在我們職場生涯或者團隊中也不少這種現象的發生,當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有時候也正如這種現象。我們遭到挫折的緣由,是來自別人的惡意批評或中傷,相互的爭吵喋喋不休,影響整個團隊效益。像竹簍裡的螃蟹,不想讓同類超越自己一般;對於這一類現象,毋須在其中消耗自己太多的心靈能量。有競爭是好事,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但是不應該是以拖人後腿來達到。

這樣的現象我們稱為團隊裡的「螃蟹效應」。「螃蟹效應」源於一個很有意思的上面故事中的自然現象:在竹簍裡放入一群螃蟹,然後不用蓋上蓋子,螃蟹也無法爬出來。因為當竹簍裡有兩隻或兩隻以上的螃蟹時,它們中的每一隻都會爭著搶著朝出口處爬,誰也不願意落後,後面的螃蟹會用大鉗子拼命地拉上面的螃蟹,將其拖到下層,自己踩著它向上爬,它下面的螃蟹也會這樣做,把它拉下來。如此循環往復,就沒有一隻螃蟹能夠爬出去。團隊或者職場上的「螃蟹效應」是一種惡性循環的惡劣的競爭。

作為老闆或者身為管理者,帶團隊或者管理時一定要避免「螃蟹效應」,謹防惡性競爭,否則團隊很難成事,很難成功。而且螃蟹效應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有的團隊成員目光短淺,只關注個人利益,而忽視團隊利益,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並因此相互拆臺,最終使得整個團隊喪失凝聚力,「1+1<2」現象出現影響團隊效益。而且,隨著「1」增加到N個,最終協作的「和數」會遠小於N,使團隊失去生命力,永遠無法做大做強,更不要談成功。

我們來看現實中「螃蟹效應」的例子 :在某同仁堂銷售部門的老王被調到該生產部管理部做部長。在老王還沒被調職之前,就已經聽說管理部非常不好管理,每個員工的能力都比較強,可整體業績就是上不去。老王一上任就讓大家寫出自己的工作計劃,每個人都表現的幹勁十足,可工作畢竟不能單打獨鬥,還要有團隊合作。當管理部的員工一起合作的時候,勁頭就不如自己單幹的時候強,彼此之間還經常指責、爭吵、甚至相互拆臺。有一次,老王安排四個員工一起針對不同客戶做回訪,可反饋回來的結果卻很差,很多回訪項目都沒有做到位。當王陳調查原因時,這四名員工相互指責,都覺得自己做得最好,問題出在其他人身上。「他們每個人對於其他人的工作根本不配合,只要一出問題,就會相互指責,推卸責任。」 「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合作不到一起,像這樣缺乏團隊精神的團隊,老王真的頭痛不已。

「螃蟹效應」對團隊管理的負面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在上述案例中,管理者老王所負責的管理部門,正是由於團隊成員之間發生了「螃蟹效應」,才最終導致員工之間的相互不合作、甚至「拆臺」的行為。這樣的惡性競爭,不僅會削弱團隊整體的戰鬥力,而且會使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脆弱而緊張。

假如老闆或管理者在帶團隊時,對團隊中的螃蟹效應視而不見或者不拿出解決方案,或者認識不夠深入,那麼很可能會讓團隊陷入「惡性競爭」的危險境地,團隊會很難成事。甚至整個團隊解散的危險。所以身為管理者或者老闆你要做的事不是很有幹勁去做員工做的那些事,而是要處理團隊中影響效率的現象。調和員工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原來職場中的「螃蟹效應」是這樣的
    動物學家曾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把一直螃蟹放在一個不高的水池中,那隻螃蟹就能自己爬出來,可把很多隻螃蟹放進去,它們就會疊羅漢,下面的會拼命往上爬,循環往復,總有一個拉後腿的螃蟹,導致結果誰都爬不出來。而這種「螃蟹效應」也反應了一種特殊的職場現象:如果團隊中遇到利益衝突的時候,小團體在大團體中往往出現各種狀況。
  • 團隊同事愛拆牆腳?這樣破除「螃蟹效應」,提高團體協作能力
    今天我們就來通過職場中的「螃蟹效應」來分享一下如何做好公司員工的團結協作。 所謂的螃蟹效應:指的是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裡的時候,單只的螃蟹大多數都能憑自己的本事爬出來。
  • 有一種職場現象叫螃蟹效應,你聽過嗎?
    動物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中,單個的螃蟹大都能憑著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是如果放.上多隻螃蟹,它們就會像疊羅漢,總有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但是底下的螃蟹會拼命爬出來,並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高。一個也出不來。
  • 「螃蟹文化」是團隊發展的攔路虎
    這就是螃蟹文化。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就是爬不出去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就是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爬出去。
  • 職場中的螃蟹效應該怎麼解決
    職場是個大漩渦,誰都不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職場中常見的一種情況,螃蟹效應。什麼是螃蟹效應呢?這就要說一下了,也許一些釣過螃蟹或者賣螃蟹的人都要清楚一點。窄口竹簍中如果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來的。
  • 杜絕「螃蟹效應」,四招教你避免職場「惡性競爭」,早日脫穎而出
    經理說,現在就業壓力很大,有些同學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在求職過程中耍小聰明,給競爭對手下絆子,這是很不齒的行為。他認為,同學、同事、朋友都是一筆財富,任何人都應該好好珍惜,這種在工作中為了個人的前途致同學情於不顧的人,品質有問題,不能錄用!這是我職業生涯中遇到的關於「職場競爭」的第一課。
  • 你的團隊不好管,多半是因為螃蟹效應,暴露人性弱點
    起初聽「螃蟹效應」是在《走進科學》中,動物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把螃蟹放到一個竹簍裡,單個螃蟹大多都能憑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如果放很多隻,不必蓋上蓋子,也不用擔心它們會跑出來。因為有兩隻或兩隻以上的螃蟹在同一個容器裡時,每一隻都爭先恐後往出口處爬。
  • 「大樹理論」和「螃蟹效應」,老闆必讀!
    有一種職場現象,叫做「螃蟹效應」! 動物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裡時,單個螃蟹大都能憑著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是如果放上很多螃蟹,它們就會疊羅漢,總有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這時底下的螃蟹會拼命爬出來,並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高。
  • 原來這就是:「大樹理論」和「螃蟹效應」
    有一種職場現象,叫做「螃蟹效應」! 動物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裡時,單個螃蟹大都能憑著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是如果放上很多螃蟹,它們就會疊羅漢,總有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這時底下的螃蟹會拼命爬出來,並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高。
  • 不和員工平等交流的管理者,是很難帶出好團隊的
    在職場管理的過程中,常常聽到來自管理層的抱怨:員工不服從安排,安排任務給他們,總是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有些心胸狹窄的領導者,把這當成是員工對自己的反抗,於是利用自己的權力,去排擠、淡化這種員工。在職場上混,很多人都是非常精明的,為了避免得罪領導,很多職場人都選擇對領導的命令言聽計從,領導說啥他們就去做啥。表面上看來,這是一支非常聽話的團隊,管理者可以很好地指揮下屬。但這樣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地現象。畢竟團隊是需要互相協作的,如果整個團隊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全靠領導指揮,那要是領導不在,豈不是辦不成事?
  • 【管理】堅決清除公司「螃蟹文化」!
    這就是螃蟹文化。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就是爬不出去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就是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爬出去。
  • 在職場中,為什麼有人不尊重年齡大的人,是什麼原因呢?
    而且這個觀念也是像職場中不斷延伸,現在職場中還是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還是少不了一些互動和尊重,對了,這個人與人之間這個也是屬於小編自己的想法,更何況,這個觀念和在職場中人際關係等等還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不是沒有什麼相同之處,而是有差異。在職場中當然有職場中的規則、制度、法則以及規矩等,也就是從各個角度看事情,而且還有各種的可能性的分析會產生一些矛盾。
  • 職場中應該如何與人相處
    在職場中與人相處的技巧 人,無法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與他人相處。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往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尤其在職場中,與人相處貴在相知,尤其「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彼此要能互相尊重,互相成就,要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能夠「觀德莫觀失」,才能結交朋友。
  • 專科學校裡的「螃蟹效應」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竹簍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來的。因為當有兩隻或兩隻以上的螃蟹時,每一隻都爭先恐後地朝出口處爬,但簍口很窄,當一隻螃蟹爬到簍口時,其餘的螃蟹就會用威猛的大鉗子抓住它,最終把它拖到下層,由另一隻強大的螃蟹踩著它向上爬。
  • 德魯克共學日:團隊共學德魯克,成為有效管理者!
    其中張一鳴談到在組織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德魯克的很多啟發:「知識型組織中,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者」,這是德魯克關於管理者的重新定義。德魯克對於目標管理的思考,啟發了我們對於組織有效性的重視和OKR的實踐。德魯克和科斯的想法,促使我思考企業邊界是什麼,以及如何從外部視角衡量組織內部的交易成本。
  • 「螃蟹效應」互扯後腿 CEO先要拔掉毒牙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螃蟹效應」。倘若你留意過螃蟹,會發現,用敞口籃子裝螃蟹時,如果籃子裡只有一隻螃蟹,它很容易就爬出來。可一旦放進很多螃蟹,他們就會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這時底下的螃蟹拼命想爬出來,並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出去。
  • 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區別 領導者與管理者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一個公司的正常運行除了是基層人員的努力奮鬥的結果,還與領導者的正確領導以及管理者的管理離不開。但有時候,一個上層人員兼顧領導者與管理者,使得二者的職責有些混淆。那麼,領導者與管理者有什麼不同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會出現職場「35歲現象」?
    在職場中,部分人到了35歲仍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依然位於低端崗位。這些人知識老化、生理機能衰退、家庭壓力倍增,體力、精力以及效率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人進入職場一般都在20歲左右。而在不到40年的職場生涯中,35歲是引人矚目的分水嶺,一部分人升職升薪成為單位的骨幹或者核心員工,另一部分人卻是上不去也下不來。對於升職和跳槽都基本無望的員工來說,35歲是難以逾越的危機時刻。
  • 職場「35歲現象」折射就業限制亂象
    除了「35歲現象」外,對就業不合理限制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比如身份歧視、戶口歧視、學歷歧視、性別歧視等。因此,面對這些不合理的就業限制,不但要在法規政策上將其掃除,而且要在實際執行中通過一系列措施把這些現象清除掉。
  • 做「有溫度」的管理者 臺北慈濟醫院吸引人才有絕招
    筆者從2007年開始關注我國臺灣慈濟醫院及香港等地的護理團隊,發現管理者的人文關懷,是給予護士最好的愛,也是穩定護理團隊最好的武器。慈濟在臺灣有6家三甲醫院,擁有亞洲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慈濟醫院護理月刊《志為護理》曾報導過不少慈濟醫院管理者的人文關愛故事,將人性化管理運用於護理人員的管理中,使許多想辭職的護士放棄辭職,辭職後的護士懷念醫院的溫情而重返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