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已篩選出幾種有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藥物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攝圖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科研攻關正與時間賽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注到,今日(2020年1月29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官網發布文章稱,武漢病毒所正著力進行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等研究,努力為一線防控治療提供重要資源儲備和科技支撐。

上述文章還顯示,武漢病毒所目前已篩選出了幾種有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藥物, 篩選結果已向國家和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報告,供綜合研判後指導醫療救治。

今日下午,對於上述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從該單位宣傳處獲得證實。

20多天前已成功分離病毒毒株

武漢病毒所成立於1956年,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早在2003年SARS爆發時期,國家從戰略高度部署了武漢病毒所承擔的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任務。據了解,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目前是我國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綜合性技術平臺。在本次疫情發生並完成病原鑑定後,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已獲國家衛健委批覆,可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相關實驗活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武漢病毒所官網發現,近一個月以來,武漢病毒所取得了多項成果:於2020年1月2日確定了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於1月5日成功分離到了病毒毒株。1月9日該毒株資源已按標準完成國家病毒資源庫入庫,並進行了標準化保藏,可依法依規提供給有關機構,將為當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生物醫藥篩選等提供重要資源支撐。

1月11日,武漢病毒所作為國家衛健委的指定機構之一,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資料庫(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發布,實現全球共享。

不僅如此,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新型肺炎應急科研攻關專家組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正式宣布成立由武漢病毒所牽頭,石正麗研究員任組長,13位專家共同組成科研攻關專家組,開展聯合攻關。

已篩選出有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藥物

當前,武漢市作為此次疫情的重點區域,疑似病例不斷出現,病毒檢驗檢測任務十分艱巨。在上述背景下,武漢病毒所已開展了部分2019新型冠狀病毒臨床樣本檢測,助力武漢市緩解防疫壓力,並進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的檢測及診治能力。同時,由武漢病毒所開發的病毒檢測試劑和方法,已應用於本次病原檢測工作中,為後續診斷試劑盒的開發和推廣使用奠定基礎。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武漢病毒所還實現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抗原蛋白的原核和真核表達。通過與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短時間內完成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IgG、IgM血清學診斷試劑盒(酶聯免疫法),可作為除咽拭子病原核酸檢測以外的重要輔助診斷手段。

此外,武漢病毒所正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篩選、動物模型建立、疫苗研發等工作。目前已篩選出了幾種有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藥物, 篩選結果已向國家和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報告,供綜合研判後指導醫療救治。在動物模型方面,已基本完成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建立,將為後續研究提供關鍵支撐。

記者1月29日下午向武漢病毒研究所求證核實時,對方對上述內容予以確認。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百度智能雲資助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AI算力,加速新冠病毒藥物篩選
    為了加快新冠肺炎科研步伐,4月21日消息,百度通過公益基金會向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資助AI算力資源,用於支持「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篩選」項目的研究,共同推動疫情防控及防治工作。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婁繼忠研究員表示,北京百度公益基金會捐贈的雲服務算力將用來進行新冠病毒的虛擬藥物篩選以及病毒蛋白質的動態分析,結果將為候選藥物的實驗篩選和臨床應用提供有利信息,為中國乃至世界新冠病毒疫情防治提供助力。新冠狀肺炎疫情正在對中國和全球產生巨大影響,更快地在藥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
  • 百度智能雲資助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AI算力 加速新冠病毒藥物篩選
    為了加快新冠肺炎科研步伐,4月21日消息,百度通過公益基金會向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資助AI算力資源,用於支持「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篩選」項目的研究,共同推動疫情防控及防治工作。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婁繼忠研究員表示,北京百度公益基金會捐贈的雲服務算力將用來進行新冠病毒的虛擬藥物篩選以及病毒蛋白質的動態分析,結果將為候選藥物的實驗篩選和臨床應用提供有利信息,為中國乃至世界新冠病毒疫情防治提供助力。新冠狀肺炎疫情正在對中國和全球產生巨大影響,更快地在藥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
  • 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1月9日該毒株資源已按標準完成國家病毒資源庫入庫,並進行了標準化保藏(保藏編號:IVCAS 6.7512),這為當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生物醫藥篩選等提供重要資源支撐。1月23日,武漢病毒所牽頭,由該所研究員石正麗任組長,與來自華中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湖北省中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單位的13位專家共同組成科研攻關專家組,在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疾病發生、發展和傳播規律及臨床診治、抗病毒應急藥物和抗體類藥物等8個方面開展聯合攻關。
  • 中國攻關聯盟解析新冠「要害」,篩選出多種病毒抑制小分子
    據中科院藥物所介紹,上述「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由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團隊、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團隊以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肖庚富團隊等組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主任兼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許文青、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Luke W. Guddat教授也參與了此項研究。
  • 中科院2020年第2季度兩類亮點工作篩選結果發布
    動物模型構建方面,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團隊成功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轉基因小鼠模型,為測試潛在疫苗和抗病毒藥物提供了有利工具。該模型的成功建立為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提供了簡便、高效的測試平臺,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相關成果發表在《細胞》上。
  • 專訪: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做了什麼---中國科學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 上海藥物所開發抗新冠肺炎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網絡應用平臺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網站消息,近日,《藥學學報》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發表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開發的基於網際網路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平臺(D3Targets-2019-nCoV)的介紹文章。
  • 華為雲主導抗疫藥物篩選科研成果「神農項目」登上國際化學頂刊封面
    該期封面刊出的正是華為雲EI醫療智能體團隊主導的抗疫課題——「神農項目」前期成果:新冠病毒藥物虛擬篩選在線交互Web服務。「神農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完全免費公開的新冠藥物虛擬篩選資料庫。
  • 兩款新冠病毒藥物「舊藥新用」?專家:臨床實驗已安排
    李蘭娟院士指出,對多種抗病毒藥物篩選之後,發現抗愛滋病藥物克力芝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而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她建議將阿比多爾、達蘆那韋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 疫情下武漢病毒研究所做了啥?離職的科研人員萬餘字長文回應
    (雖然後來有觀點認為氯喹等並不能在臨床應用中有效抑制病毒感染,但也不能因此抹殺科研人員利用細胞在體外水平鑑定可能的有效藥物的努力,畢竟在藥物研發和老藥新用過程中,體外有效的藥物最終能夠成藥的只是極少數,但體外篩選藥物的工作仍需要得到肯定。)
  • 抗疫期間,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都做了什麼?
    但網絡流傳的「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漏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為全面呈現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所做的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講述他們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故事,科技日報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關武祥。
  •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丨轉化亮點
    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和流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快速響應,立即啟動疫苗研究工作,依託生物安全平臺優勢,與國藥集團中生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滅活疫苗研發。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攻關團隊快速表達了2019-nCoV水解酶(Mpro)並獲得了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在此基礎上,聯合小組綜合利用虛擬篩選和酶學測試相結合的策略,重點針對已上市藥物以及自建的「高成藥性化合物資料庫」和「藥用植物來源化合物成分資料庫」進行了藥物篩選,迅速發現了30種可能對2019-nCoV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活性天然產物和中藥(詳見此前1月25號BioArt報導:緊急攻關!
  • Nature:大規模篩選發現21種現有抗新冠病毒藥物!
    截至2020年7月27日,全球已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過1625萬,死亡總數超過64萬。僅在不考慮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的情況下,開發針對性的疫苗需要12到18個月,而從頭開發並批准新型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保守估計可能需要超過10年。因此重新篩選測試已經過臨床評估的藥物以治療COVID-19成為目前可行有效的策略之一。
  • 全球最大免費公開新冠藥物虛擬篩選資料庫,華為雲「神農項目」登上...
    該期封面刊出的正是華為雲EI醫療智能體團隊主導的抗疫課題——「神農項目」前期成果:新冠病毒藥物虛擬篩選在線交互Web服務。「神農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完全免費公開的新冠藥物虛擬篩選資料庫。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在全球範圍影響了人類健康,尋找有效治癒新冠肺炎的治療方式是臨床醫生和藥物研發人員最緊迫的工作。
  • 中國科學家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登上《自然》,將進入臨床試驗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時,國際頂級科技雜誌《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成果。他們篩選出兩種具有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一種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預防和治療效果。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 瞭望|新冠抗體藥物研發突破
    此前,嚴景華團隊與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合作研發了針對新冠肺炎的全人源中和抗體藥物,並已利用恆河猴評估該中和抗體藥物在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中有效。這一成果5月2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武漢病毒研究所申請美國公司藥物「瑞得西韋」抗新冠病毒專利!
    圖註:武漢病毒研究所首頁上的文章有關「瑞得西韋」這款藥物的基本科普知識,請看我們昨天發表的文章《抗擊新冠,瑞德西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5日晚間的《新聞1+1》欄目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在回答白巖松的問題時也表示,「瑞得西韋」在一款非常有希望的抗新冠病毒藥物,正在抓緊做臨床測試。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轉」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研究所的目標定位是針對國家生物安全的戰略需求和人口健康、農業可持續發展,依託中國科學院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團簇平臺,重點開展病毒學、新興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