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統治者們為了讓老百姓多生孩子,都採取了什麼措施?喪心病狂

2020-12-01 騰訊網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中國都是地廣人稀的狀態,因此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人口增長,歷朝歷代王君都把人口增長當做國家的頭等大事,而從古至今我國一直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

古代長期戰亂,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各種諸侯霸主打來打去,而且當時都是冷兵器作戰,基本都是靠人的數量取勝。人口數量標誌著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經濟能力以及國防力量。因為足夠多的人口才能夠發展經濟和抵抗外敵的侵略,為了保證國家在戰爭中取勝,在戰亂時期,各國更加重視生育率。

戰爭對於百姓們來說從來都是巨大的災難,在長平之戰中,白起一人就坑殺了趙國超過40萬的軍民。而且在古代由於戰爭和瘟疫以及醫療衛生條件等原因,百姓的平均壽命都不是很高,出生率是遠遠低於死亡率。所以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再到秦始皇一統六國,想要稱霸就必須有充足的兵力,畢竟人多勢眾,有人才能實現大軍壓境。

西周時期據文獻記載就有男子到三十歲必須娶媳婦,女子十二歲的時候就要嫁人的政策。而且要民眾都要做到"慈幼",也就是愛護祖國的花朵。儘可能的多生孩子,還要保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在古代封建社會一直都是男尊女卑,男人們可以不遵循一夫一妻制,皇帝更有自己的無數妃嬪,坐擁美女無數。佳麗三千可能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皇帝的後宮有很多妃嬪。當初管仲改革的時候就意識到這點,王公貴族們的小妾不好先動,於是他率先從齊桓公下手。把齊桓公後宮的女人們都送到民間或者是他們的老家,讓他們重新嫁人生孩子。有了一國王君的表率,齊國的貴族名流和土豪鄉紳只好也獻出自己府中的多餘美女。

管仲還是娼妓業的祖師爺,當時為了滿足青年光棍的需求,在全國推行娼妓業,這樣的努力下國家一片祥和。人們安居樂業,身心都得到放鬆。這使得生育率得以大大提升,齊桓公也躋身春秋五霸的首位。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把鼓勵生育放在相當重的地位上。

到商鞅變法時期,家中兩個男孩的,成年後兄弟倆必須分家。分家的標準就是結婚生子。否則就會加很重的稅。本來就是小農經濟的國家,家庭都不富裕,他們面對高昂的賦稅,都會立馬找個媳婦成家過日子,然後多生孩子回報國家。臥薪嘗膽的勾踐在重新得到權力後把鼓勵生育當做國策之首。

為了讓百姓們多生孩子,勾踐規定,從發現懷孕,從產檢到接生這個過程,國家提供一條龍服務。不論是生男生女,國家都有獎勵。生到三胞胎官府還會派免費的奶媽幫忙照顧,生雙胞胎國家就發糧食養育孩子。而且女子十七歲,男子二十歲不結婚他們的父母就會被判刑。

漢元帝時期,只要是妻子懷孕。孩子還沒出生,朝廷的糧食就已經送到了,而且還會減免相關賦稅。所以在這樣的倡導下夫妻們都紛紛生孩子。漢惠帝時期如果適齡男女還不結婚,罰錢;國家強制徵收糧食。就會到宋高宗時期,給最實際的政策,遇到困難家庭國家出錢撫養孩子的。只要生就可以,國家給養。因為宋朝最不缺的就是錢,而最弱的就是國防力量。

在這樣的歷史延續下,我國人口發展到宋代時,數量就明顯上來了。宋朝也是人口數第一個過億的朝代,此後經過明清的發展,兩朝的人口都超過一億。甚至到清朝末期的庚子賠款就是按當時中國人口數量一人一兩來計算的,所以賠了4.5億兩白銀。

由於數千年來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觀念,我國人口在近現代得到大規模的增長,人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多的國家。所以建國後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醫療衛生不斷發展,死亡率逐漸降低,人口結構不均衡等問題也顯現出來。如今我國又開始實行"二孩政策",但不久之後,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將會是印度,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相關焦點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統治者為何十分忌憚民間私藏弩和甲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這句話生動描寫了古代統治者對於弩和甲的重視,在未得官方允許的情況下,誰要是敢私藏這兩樣東西,一旦被官府發現,那必然免不了落個人頭落地的下場。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對弩和甲實行如此嚴格的管控措施,說穿了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地位。下面就來具體聊聊弩和甲有何特殊之處。先來說弩。
  • 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統治者太聰明了!
    現在古代劇越來越流行,人們也越來越喜歡看古裝片,但是大家一定都看到過這樣的情節,每到夜晚的時候城門就會關閉,所以人們一般很多時候都為了在城門關閉以前回到家一直趕路,一般都是天黑以後關門,等到天亮之後才會重新打開城門,大家看到這裡會不會都感到非常奇怪呢,本期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吧。
  • 古代各個朝代的統治者的自稱有哪些不同?其含義也值得後人推敲
    古代各個朝代的統治者的自稱有哪些不同?其含義也值得後人推敲現在越來越受大眾歡迎的清宮電視劇中,我們聽到的皇帝最多的一個自稱就是「朕」了,也就是我、本人的意思。第一個使用這個稱呼的人還是秦始皇,他聽了大臣們的意見,讓原本一個可以為各種身份人用的字,只能為他一個人用。
  • 統治者對此如何解決?
    什麼是流民?流民指的是一些因為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導致無家可歸,沒有住所沒有工作到處漂泊的難民。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一個王朝,一個國家不管發展的如何,總是少不了會有流民問題。就算是在經濟文化都非常繁榮的大唐朝時期,流民問題依舊在困擾著國家的發展。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引言現如今說起飲食,人們都知道要吃得清淡一點,如果吃得太油膩,高血壓、就離你更近了一步,如果吃得太鹹,心臟病也會離你越來越近。總的來說,就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
  • 古代達官貴人真的是三妻四妾麼?其實這是一個謬誤,只有一妻多妾
    在古代就有很多文藝作品中,有過三妻四妾的描述,這似乎給我們很多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在古代,你如果是個大官是個富貴人家的話,那麼你可以娶很多個老婆。甚至有人還探討,說三妻是不是難道這個妻子還分一二三,有大有中有小嗎?實際上這是我們很多人的一個誤會。以前我們就跟大家聊過,中國古代沒有一夫多妻制,中國古代向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什麼意思?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莊子塑像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古代思想家早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精神寶庫和完善的思想體系,我們所遇到的困惑,老祖宗們也一樣遇到過,只不過具體的社會因素和所呈現出的應景不同罷了。幾千年的風雲變幻,物換星移,人們內心渴望自由的那種需求始終沒停止過。
  • 墨學的淘汰:中國古代統治者在社會背景和現實下做出的文化選擇
    但實際上因為漢朝時期統治者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成為了獨一份的社會主流思想學派。 而道家思想也是因為統治者的主導和推崇,發展成了一種從皇家走向民間的趨勢,從而成為了社會主流的思想學派。
  • 在古代,生孩子有很多的講究。古人:「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
    ——餘秋雨 在古代,生孩子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的。在中國古代,玄學佔了人們生活中極大部分時間,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要符合"黃道吉日"。 那麼古人生孩子的黃道吉日是如何選擇的呢?
  • 男人也可以生孩子?世界上第一個生孩子的男人,現在正準備生四胎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古以來,生孩子就是女人的本能,因為女人比男人多了一個孕育寶寶的子宮。當女性月經來潮,每月就會按時排卵,就此具備了生育能力。自古以來女性在結婚之後,都會選擇孕育下一代,女性肩負著生育和養育寶寶的重任,所以女性是特別偉大和令人尊重的。
  • 古代高麗向我國進貢,都進貢什麼?不說你想不到!
    古代高麗向我國進貢,都進貢什麼?不說你想不到!   高麗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遼、金、宋三代的官員,根據古代中原王朝「進貢皇帝」的理念,韓國自然會大量進貢中原,主要是以各種當地產品和工藝品的形式。韓國還有兩種非常特別的貢品,太監和美女。
  • 聊一聊古代漢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態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包括漢民族在內的所有民族都團結在一起,合力擰成一股繩,大家都是中國人,不分你我他。這種現象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是根本不會出現的,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傳播到後面的互相通婚、融合血緣關係,這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以維護自己的安穩統治為訴求的皇權統治者的統治下,上層貴族與底層的漢族老百姓們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
  • 古代統治者為何管控食鹽買賣?鹽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鹽在古代受到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百姓只能到獲取經銷權的指定場所方能購買到鹽。 鹽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有別於當今社會 鹽雖然是每個人每日所必須攝入的可食用物質,且日需求量算不上多,可是一旦將其乘以人口基數,那麼總需求量一下子就蔚為可觀了。
  • 「孩子都出來了,你還摸什麼!」產婦質問醫生,聽完解釋連忙道歉
    雖然很多人都說,在醫生眼裡是沒有性別的,只有病人。但是對於病人來說,醫生的性別是有差別的,尤其是對年輕的女性而言,她們很介意給自己檢查身體的是男醫生還是女醫生。吳玲是一個年輕的媽媽,她很抗拒讓男醫生給自己接生,畢竟生孩子是要脫褲子的,而且那時候控制不住生理反應,可能會遇到很羞恥的事情,比如:排洩糞便。
  • 生孩子的疼痛是12級,你知道哪裡疼嗎?看完後多孝順自己的母親吧
    很多人都會知,如果疼痛按照等級劃分的話,你們生孩子可以說得上是世界上最疼的級別——12級。為了能夠讓男人體會到這種痛苦,通常有很多地方都會有很大一部分的男人前去體驗,他們當疼痛加到身子4級的時候就已經受不了了。
  • 作為古代的「天文局」,朝廷的司天監做了什麼?
    有人認為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功能與農業有關,因為需要觀測氣象,但實際上,古代天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更為密切在一起。天文學家用佔星來預測國家大事,為了統治者的需要,歷代王朝都會設立天文機構,其中,宋代的天文曆法、星圖繪製和天文儀器製造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來談談宋代的「天文臺」-司天監。在古代,天文臺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 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
    尺是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之一。它在原始社會可能就出現了,古文獻有「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的記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域,其長度都是各不相同的。據《史記》記載,孔子身高九尺二寸,如果以現在1尺約等於33.3釐米計算,孔子身高超過了3米,這怎麼可能。
  •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正是在民本與仁政思想的指導下,歷代統治者才會提醒自己為了維護政權注意關心人間疾苦,賑濟貧困弱勢階層並扶助缺乏生活能力的民眾。在中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統治者對包括殘疾者在內的弱勢群體施以援助,其思想根源莫不在於受民本思想與仁政思想的影響。 兼愛:兼愛是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愛為其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認為當時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於人們不能兼愛。
  • 國外防治霧霾採取了哪些措施
    如何有效防治霧霾,成為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而2015年12月北京市兩次啟動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提前多渠道提示市民做好健康防護,採取部分工業企業停產限產、施工工地停工、機動車單雙號行駛、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等應急措施,並協調周邊省市開展應急聯動,抑制了空氣重汙染的加劇。但仍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外一些國家治理霧霾有哪些較為成熟的經驗,都採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
  • 新區老百姓們吃的大白菜,應該多少錢一斤?
    歡迎關注新區老百姓的自媒體 老百姓們每天都需要面對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相信在座的各位親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小問題:今天中午吃點麼呀,黑了飯吃什麼呀?蔬菜多以白菜、菜花、蔥頭、蒜薹(黃)、豆芽豆角、柿子椒土豆、蘑菇、西紅柿等常見綠蔬為主。肉食多以雞、魚、豬肉、牛羊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