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江瑜) 50米高塔高清探頭、66個大氣自動監測站、240臺油煙在線監測系統……近日,建鄴生態環境保護調度中心啟用,通過上天入地無死角監控大氣汙染排放,建鄴區藍天保衛戰有了「天眼」助力。
11月17日下午3時,奧體中心國控點空氣品質指數(AQI)55,良好。在調度中心,巨大的顯示屏上,所有大氣自動監測站的實時數據一目了然,輕點滑鼠點開任意一個站點,實時PM2.5、PM10、臭氧、二氧化硫等6項汙染物,以及溼度、風向數據都能顯示在大屏幕上。
「平臺除了可以實時監測,更是一雙『眼睛』,隨時找到汙染排放源頭。」操作員向記者演示了「捕捉」汙染物的過程。假設某站點發現指數超標,只要點一點滑鼠,分析超標的汙染物是什麼,找尋周邊的監控探頭,查看實時監控畫面,是工地揚塵還是油煙汙染,馬上就能溯源,「平臺發現超標還會自動報警,我們就立即通過手機將信息發送到環保執法人員手中,聞警而動進行查處。」
平臺的精準數據來自哪裡?在富春江街附近的一根電線桿處,記者看到了一個微型自動監測站。監測站依託電線桿,通過空氣採樣儀採集汙染物數據,實時傳輸。像這樣的微型監測站建鄴區共有60個,布點在主幹道、居民小區、學校、餐飲集中區、工地等重點區域,監測精準而且方便移動。加上奧體中心國控點在內的6個固定監測站,建鄴區實現了大氣監測網絡全覆蓋。與此同時,全區240家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餐飲店全部安裝了油煙在線監測裝置,在建工地全部安裝監控,至此,揚塵、餐飲油煙、汽車尾氣等主要汙染物全部被納入監測系統。
除了地面監控,調度平臺還接入了一個高空「鷹眼」——在位於江山大街的一個通信高塔上,架設在50米高空的360度高清攝像頭將周邊所有的工地納入視線。「這個攝像頭從高空俯視,發現塵土飛揚的情況會自動鎖定畫面並報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就在前幾天,這個高空探頭發現了一家工地違規夜間施工,一家正在進行土方作業的工地挖掘機作業產生揚塵,第二天兩家工地就被查處。
建鄴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建鄴區在全市地勢最低,汙染擴散條件差,必須嚴格控制本地排放才能達到提升空氣品質的目的。「經過前期的小微站點監測和移動監測車溯源,建鄴區主要汙染物是工地揚塵和餐飲油煙。」今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藍天保衛戰是其中重中之重,找準了汙染源,針對主要汙染物實施「靶向」治理,建鄴區工地和餐飲油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調度中心啟用後,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有了高科技支撐,空氣品質監測和環保執法更加精準。下一步,針對建鄴區在建工地多的特點,建鄴生態環境局準備將60個小微站點調整到重點工地,全天候「盯梢」揚塵汙染。
據悉,今年以來,建鄴區PM2.5平均濃度比去年下降20.2%,空氣優良率提升15.1%,為中心城區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了經驗。
調度平臺實時顯示66個監測站點空氣品質數據。 南報融媒體記者 江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