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數學計算表明,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的概率是接近1

2020-10-17 老胡說科學

在最近一期的播客《StarTalk》中,節目主持人尼爾·戴格拉斯·泰森解釋了「模擬論證」——我們可以成為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的虛擬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模擬很可能會根據需要創造現實的感覺,而不是一直模擬所有的現實——就像優化後的電子遊戲,只渲染玩家可見的場景的一部分。「也許這就是我們不能超過光速的原因,因為如果我們可以的話,我們就能到達另一個星系」節目的搭檔尼斯說。

這樣的對話似乎有些輕率。但自從2003年牛津大學的尼克·博斯特羅姆寫了一篇關於模擬論點的重要論文以來,哲學家、物理學家、技術專家,還有喜劇演員,一直在努力論證我們的現實是一個擬像的想法。有些人試圖找出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辨別自己是否是模擬生物。其他人試圖計算我們成為虛擬實體的機率。現在,一項新的分析顯示,我們生活在基本現實和生活在模擬中的可能性幾乎是均等的。但這項研究也表明,如果人類能夠發展出模仿意識生物的能力,我們成為別人電腦裡的虛擬居民的可能性也將大大提高。(這個結論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意識」這個詞的含義,人們幾乎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更不用說如何去模擬它了。)

  • 博斯特羅姆

2003年,博斯特羅姆設想了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文明,它擁有巨大的計算能力,並且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來模擬有意識存在的新現實。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模擬論證表明,以下三難困境中至少有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首先,人類幾乎總是在達到模擬悟性階段之前就已經滅絕了。其次,即使人類達到了那個階段,他們也不大可能對模擬自己的生物感興趣。第三,我們生活在模擬環境中的概率接近於1。

在博斯特羅姆之前,電影《黑客帝國》就已經在推廣模擬現實的概念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到莊周的蝴蝶夢,這一理念深深植根於西方和東方的哲學傳統。埃隆·馬斯克進一步推動了我們的現實是一個模擬的概念。他在2016年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我們處在基礎現實中的機率是十億分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大衛·基平說:「如果你假設三難命題中有一個和兩個是錯誤的,那麼馬斯克就是對的。」

為了更好地處理博斯特羅姆的模擬論證,基平決定訴諸貝葉斯推理。這類分析使用貝葉斯定理,該定理以18世紀英國統計學家和大臣託馬斯•貝葉斯的名字命名。貝葉斯分析允許人們計算某件事發生的機率(稱為「後驗」概率),首先對被分析的事情做出假設(賦予它一個「先驗」概率)。

基平一開始就把三難困境變成了兩難的問題。他將命題1和命題2分解成一個命題,因為在這兩種情況下,最終的結果是沒有模擬。因此,這一困境使一個物理假設(沒有模擬)和模擬假設(有一個基本現實-也有模擬)對立起來。「你只需要給每一個模型分配一個先驗概率,」基平說。「我們只是假定了無差異原則,這是當你沒有任何數據或任何傾向時的默認假設。」

所以每個假設的先驗概率都是1 / 2,就像人們要拋硬幣來決定賭注一樣。

分析的下一階段需要考慮「生育」真實——能夠產生其他真實——和「未生育」真實——不能模擬後代真實。如果這個物理假設是正確的,那麼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宇宙中的概率將很容易計算:它將是100%。基平隨後證明,即使在模擬假設中,大多數模擬的現實也將是無效的。這是因為當模擬產生更多的模擬時,可供每一代子孫使用的計算資源就會減少到這樣的程度:絕大多數實相將沒有必要的計算能力來模擬後代現實,而後代現實有能力託管有意識的生命。

把所有這些代入貝葉斯公式,就會得到答案:我們生活在基礎現實中的後驗概率幾乎與我們是一個模擬的後驗概率相同。

如果人類創造了虛擬世界,並且這個世界中的人具有意識,那麼這些概率將會戲劇性地改變,因為這樣的事件將會改變我們之前給物理假設分配的概率。他說:「你可以馬上排除這個(假設)。然後就只剩下模擬假設了,」基平說。「從我們發明這項技術的那天起,我們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就會從一半一半到幾乎可以肯定我們不是真實存在的。

基平分析的結果是,根據目前的證據,馬斯克認為我們生活在基本現實中,這種可能性只有十億分之一,但他錯了。博斯特羅姆同意這個結果,但有一些警告。他說,「這與模擬論證並不衝突,模擬論證只斷言了一些關於脫節的東西。

但是博斯特羅姆對基平在分析之初對物理和模擬假設分配相同先驗概率的選擇提出了質疑。人們同樣可以在我最初的三個選擇上使用它,這樣每個人都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或者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分割可能性空間,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加州理工學院的計算數學專家霍曼·奧瓦迪思考了這個問題。「如果模擬具有無限的計算能力,你就不可能看到自己生活在虛擬實境中,因為它可以計算出你想要的任何東西,達到你想要的真實程度,」他說。「如果這個東西能被探測到,你必須從它的計算資源有限的原理出發。再想想電子遊戲,許多遊戲都依賴聰明的編程來最小化構建虛擬世界所需的計算量。

對於奧瓦迪來說,尋找這種計算捷徑產生的潛在悖論最有希望的方法是通過量子物理實驗。量子系統可以存在於狀態的疊加中,而這種疊加被稱為波函數的數學抽象描述。在標準量子力學中,觀測行為導致這個波函數隨機坍縮到許多可能狀態中的一種。坍塌的過程是真實的,還是僅僅反映了我們對這個系統認識的變化,物理學家們對此存在分歧。「如果這只是一個純粹的模擬,就沒有崩潰,」奧瓦迪說。「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一切都決定了。剩下的只是模擬,就像你在玩電子遊戲一樣。」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奧瓦迪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對雙縫實驗進行了五種概念上的變化,每一種設計都是為了進行模擬。但他承認,目前還不可能知道這樣的實驗是否可行。「那五個實驗只是推測,」奧瓦迪說。

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的物理學家佐雷·達沃迪也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即利用有限的計算資源進行模擬可以揭示其本身。她的工作重點是強相互作用,或強核力——自然界四種基本力之一。描述強相互作用(將夸克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的方程非常複雜,無法用分析方法解決。為了理解強相互作用,物理學家不得不進行數值模擬。與任何具有無限計算能力的假定的超文明不同,他們必須依靠捷徑來使這些模擬在計算上可行——通常是把時空看作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從這種方法中獲得的最先進的結果是模擬了一個氦原子核,它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

「很自然,你會問,如果你現在模擬一個原子核,也許10年後,我們可以做一個更大的原子核;也許20年或30年後,我們就能製造出一種分子。「50年後,也許你能做一些只有幾英寸大小的事情。也許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研究人腦。」

然而,達沃迪認為傳統的計算機很快就會碰壁。她說:「在未來的10到20年裡,我們將真正看到我們對物理系統的經典模擬的局限性。」因此,她將目光轉向量子計算。量子計算依靠疊加和其他量子效應,使某些通過經典方法無法解決的計算問題變得容易處理。達沃迪說:「如果量子計算真的實現了,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個大規模的、可靠的計算選項,那麼我們將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模擬時代。」「我開始考慮,如果我有一臺可行的量子計算機,如何進行強相互作用的模擬。」

所有這些因素都促使達沃迪對模擬假說進行了推測。如果我們的現實是一個模擬,那麼模擬器很可能也離散時空以節省計算資源(當然,假設它使用與我們的物理學家相同的機制來進行模擬)。這種離散時空的特徵可能在高能宇宙射線到達的方向上被觀察到:由於所謂的旋轉對稱的破壞,它們在天空中有一個優先的方向。

達沃迪說,望遠鏡還沒有觀察到與旋轉不變性有關的任何偏差。即使可以看到這種效果,也不會構成我們生活在模擬中的明確證據。基礎現實本身可能具有相似的屬性。

儘管基平有自己的研究,但他擔心對模擬假設的進一步研究將如履薄冰。「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環境中,這是不可測試的,」他說。「如果它是不可證偽的,那你怎麼能說它是真正的科學呢?」

模擬假設是精心設計的,假設現實嵌套在現實之上,而且模擬的實體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模擬之中。基平說:「因為它首先是一個過於複雜、精細的模型,它確實應該被否定,而不是簡單的自然解釋。」

也許我們生活在基礎現實中——儘管有矩陣、馬斯克和奇怪的量子物理。

相關焦點

  • 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嗎?專家稱概率是50%
    一些科學家還試圖驗證某些方法,讓我們辨別自己是否是「模擬生物」,還有一些科學家則試圖計算我們成為虛擬體的概率。  目前,最新分析表明,我們生活在基本現實和模擬環境的概率各佔一半。但這項研究表明,如果人類具有模仿有意識生命的能力,我們成為他人電腦中虛擬居民的可能性也將大幅提高。
  • 麻省理工教授表示:我們很可能生活在計算機模擬的世界中
    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表示,我們「更有可能」生活在某種模擬的宇宙中,因為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夠創造超越現實的模擬技術。他告訴Vox記者:「在物理學中,有很多謎團是通過模擬假設而不是物質假設來解釋的。所以我認為我們很有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中,儘管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但已有大量證據指向這一觀點。」 假設「我們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的觀點並不新鮮,該觀點多年來一直是科幻和哲學理論的主題。2003年,Nick Bostrom的論文《你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嗎?》激發了大量科學家和公眾的想像力。
  • 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的概率有多大?
    (www.birdlife.org/asia/projects/helmeted-hornbill)如今一項全新的數據分析研究表明,我們生活在虛擬實境的概率,與生活在基本現實(Base Reality)——也就是非虛擬的存在——的概率幾乎各佔一半。
  • 我們生活在模擬中嗎?機會約為50–50
    但是自從牛津大學的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於2003年撰寫關於模擬論證的 開創性論文以來,哲學家,物理學家,技術人員,以及,是的,喜劇演員一直在努力將我們的現實當作模擬物。有些人試圖確定辨別我們是被模擬的人的方式。其他人試圖計算我們成為虛擬實體的機會。現在,一項新的分析表明,我們生活在基本現實中(即未經模擬的存在)的機率幾乎相等。
  • 我們是否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科學研究發現機會大約在50%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模擬論證表明,在下面的三個假設中,至少有一個命題是正確的: 首先,人類幾乎總是在達到一種程度的文明階段之前就滅絕了。 第二,即使人類進入了這個階段,相信人類也不會對模擬自己的祖先感興趣。 第三,人類所看到的現實是模擬的概率無限接近1%。
  • 兩人相愛概率的數學公式計算
    地球那麼大,兩個人相愛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我們用數學公式模擬計算一下這個問題。1.世界上兩人相遇的概率2016年,聯合國統計數據世界人口數量是72.6億人,假設一個人能活80歲,一個人活的天數:80*365=29200(天)平均每天可以遇到1000個人左右,一輩子遇到人的總數:29200*1000=29200000(人)相遇的概率:29200000/7260000000=0.004
  • 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的十大理由
    有些人,比如牛津大學講師尼克·博斯特羅姆,認為我們實際上可能已經在這樣的模擬中被人為地模擬了意識!科幻小說還是神秘主義?就像我第一次接觸到最偉大的想法一樣,我通過看和讀太多科幻小說了解了模擬假說。第一次是在一集《星際迷航》中,holo-deck角色意識到他是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我想知道,我們是否可能在一個「全息」的空間裡,而「外面」有另一個世界?
  • 馬斯克: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矩陣模擬」中
    ,那麼我們在基礎現實中的概率只有數十億分之一。」德雷克方程是科學界最著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它通過估計我們銀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文明的數量,計算出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的可能性。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 Bibeau-Delisle 和 Gilles Brassard等人已經推導出一個類似德雷克方程的公式,用來計算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的可能性。但是結果卻有點反直覺,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模擬世界的看法。
  • 也許,我們生活在「模擬」之中?能證明的技術可能也不遠了
    但是,人類有可能在另一種意義上與外星智慧生命聯繫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可能只是由這種外星生命所操作的超級計算機中的一場模擬罷了。確實,不少科學家、哲學家都曾說過,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可能接近於1。為了得出答案,Bibeau-Delisle和Brassard首先著手於真實的人類總數NRe,將其乘以可獲得必要計算能力的概率fCiv,再乘以計算能力專用於模擬意識的比例fDed(因為外星生命也可能將其計算機用於其他目的),再乘以外星生命能夠模擬的大腦數量Rcal。
  • 如果我們生活在模擬計算之中,那麼我們能模擬出另外的宇宙嗎
    瑞典哲學家發表了一篇《模擬論證》的論文,深度地質疑了現實的本質,得出的結果是我們生活在計算模擬之中。從這以後,各種科幻作品便喜歡探討人們生活在模擬環境的想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黑客帝國》。如果事情真的如所料想的那樣,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也模擬出一個宇宙呢?
  • 在數學世界中,知道結果,如何計算出原因?
    要預測地震如何通過地殼傳播,必須知道地下巖石的物質性質。要預測中午的天氣,必須給出黎明時分天氣作為初始條件。要預測飛機的阻力係數,必須指定飛機的形狀。所有的數學模型都需要信息才能進行預測。要輸出結果,就先得輸入。
  • 費馬大定理,概率統計,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隱藏的數學世界
    01 肥胖老爹荷馬的小黑板讓我們從這場表演中最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學插曲開始吧。將數據代入,計算可得出結果:775 GeV,遠遠高於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最終被發現時的125 GeV測量值,耐人深思。最後一個等式關係到宇宙的密度。如果Ω(t0)大於1,這意味著宇宙最終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內爆。發生內爆後,這個等式很快變成了「小於1」。在這種形式下,方程表明宇宙一直在膨脹。
  • 我們並非生活在「虛幻世界」宇宙或是三維空間
    近期,一些物理學家使用數學模型,發現奇特的量子特徵,甚至發現在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裂痕」。如果我們把宇宙看成是二維空間的三維投影,那麼這種裂痕就會癒合。換句話講,宇宙可能是一個全息圖。宇宙虛幻理論並不是最新出現的當然,宇宙虛幻理論並不是最新出現的,這取決於你如何分析,該理論可能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佛教曾有一句名言:「世界是虛無的」。
  • 概率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這種在每次試驗中呈現不確定性,而在大量重複試驗中又呈現某種統計規律性的現象較隨機現象。概率統計就是研究隨機現象並揭示其統計規律性的一個數學分支,它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概率,簡單地說,就是一件事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比如:太陽每天都會東升西落,這件事發生的概率就是100%或者說是1,因為它肯定會發生;而太陽西升東落的概率就是0,因為它肯定不會發生。
  •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我們有50%的機會生活在模擬中,你如何抉擇
    他在論文中指出,三個命題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文明通常在發展創建現實模擬的能力之前就已經滅絕。先進文明通常對創建現實模擬沒有興趣。幾乎可以肯定,我們生活在計算機仿真中。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戴維·基平(David Kipping)仔細研究了這些命題,也就是博斯特羅姆的「困境」,並指出《科學美國人》報導說,我們確實有50-50的機會確實生活在模擬之中。戴維·基平將前兩個命題分解為一個,認為它們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我們 不在 模擬之中。
  • 數學素養閱讀 數學世界之概率、混沌和分形
    這節課是數學素養中段本學期最後一節課。本節課上,小魚老師給我們講了數學世界中三個很有趣的知識:概率,混沌和分形。首先,小魚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概率。在講概率時,老師舉的例子都是我們生活當中常見的實例,只是在平時我們都沒有注意,也沒有將它們和數學知識聯繫在一起。
  • 我們的宇宙是「模擬」的嗎?
    我們被「模擬」的概率有多大?  電腦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可以通過「編程」這種手段,通過一段段的程序代碼,建設一個個虛擬的「世界」。  那麼,整個人類世界,甚至整個宇宙是不是都處於一個龐大的程序中呢?說的簡單一點:作為人類個體的我們,也許僅僅是一個龐大程序中的一個符號。
  • 模擬+數學遞推+直覺來思考Leetcode飛機座位分配概率
    Leetcode 1227 是一道有意思的概率題,本篇將從多個角度來討論這道題。題目如下有 n 位乘客即將登機,飛機正好有 n 個座位。第一位乘客的票丟了,他隨便選了一個座位坐下。剩下的乘客將會:如果他們自己的座位還空著,就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當他們自己的座位被佔用時,隨機選擇其他座位,第 n 位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的概率是多少?示例 1:輸入:n = 1 輸出:1.00000 解釋:第一個人只會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 科學家發現,我們可能並非活在「真實」世界中?
    但是,人類有可能在另一種意義上與外星智慧生命聯繫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可能只是由這種外星生命所操作的超級計算機中的一場模擬罷了。確實,不少科學家、哲學家都曾說過,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可能接近於1。為了得出答案,Bibeau-Delisle和Brassard首先著手於真實的人類總數NRe,將其乘以可獲得必要計算能力的概率fCiv,再乘以計算能力專用於模擬意識的比例fDed(因為外星生命也可能將其計算機用於其他目的),再乘以外星生命能夠模擬的大腦數量Rcal。
  • 通過「計算的不可約性」理解混沌和決定論的關係,尋找生命的意義
    為了平衡這兩種立場,現代人的頭腦中存在著一種輕微的認知失調,這種認知失調源自於這兩種看似不可調和的立場之間的摩擦。 但我認為這並不是無心之失,科學實際上提供了一個視角,讓我們可以把它們協調起來,接受決定論在技術上是正確的,但也看到在哪種意義上決定論並不重要。因為很多事情都太複雜了,無法事先知道。而生活,即使我們儘可能地模擬它,也總會找到辦法逃避我們的掌控。